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园与家庭饮食的差异
1.饮食习惯的差异
在家庭中,食物由父母或家长购买、加工,儿童只能在已有的食物中选择,因此,父母购买的食物种类直接影响儿童对食物的选择。有些父母有偏食习惯,采购食物时只选偏爱的、预想计划好的饭菜品种,食物种类每日重复或缺少变化,孩子习惯于家里常吃的几种食物,不适应吃或者根本没吃过其他种类的食物,所以有着本身的不习惯和排斥感。当父母把儿童的溺爱认为是宠爱的时候,儿童渐渐学会成人的说法,把习惯当成喜欢,不习惯的当成不喜欢,于是对于初次迟到的食物,便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幼儿园的食谱一般由专人保健老师制定,符合营养学要求,食物种类较为广泛,均衡搭配。一些孩子一时无法适应,在家没有吃过这些食物,就会拒绝尝试以前没有吃过的食物。因此,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挑食、偏食、厌食,他们需要我们特别的对待与积极的引导,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会在后面的“应对方法与策略”中详细介绍。
2.进餐时间、地点的差异
在家中,孩子们大多不受地点和时间的严格限制,环境较宽松。部分孩子没有固定的进餐时间,孩子要吃的时候,家长不管多忙,都会做好孩子喜欢吃的(喜欢吃的并不一定是饭菜,可能是零食,可能是上街买些吃的,所以更是加重了一部分孩子挑食、厌食,在园期间口味独特的情况)。只要孩子饿了,都可以吃东西,可以吃任何东西。孩子在三餐的时间不吃,但在其间一会吃零食,一会喝饮料。进餐地点也不固定,不管是不是在餐桌旁,还是在沙发旁边看电视边吃东西,只要孩子吃饱了就可以了。在饮食时间上,有些孩子在家边吃边玩,用餐拖拉,东张西望,既影响消化,又影响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进餐时间和进餐地点都是固定的,让一些孩子觉得不习惯和不自由。
3.进餐方式上的差异
在进餐方式上,家庭用餐和幼儿园也有差异。在家中,幼儿吃饭经常是大人喂的,因为自己吃饭不仅很慢,而且会撒得到处都是,往往是吃一顿饭,桌上、地上、衣服上全都是“播种”的饭粒。为了节省时间,避免打扫,家长常常是包办代替地喂饭。喂饭使得幼儿缺乏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的机会,很多幼儿使用勺子表现笨拙。喂饭还使得幼儿吃饭分心,养成咀嚼障碍、边吃边聊天、含饭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之相比,幼儿园要求孩子独立进餐,忽略掌握好的餐饮方法(只用餐具能够方便夹起的菜品,不方便夹起来食用的菜就不吃,久而久之,是导致幼儿辅餐偏好产生的一个原因),不会使用餐具,让孩子们觉得吃饭是件困难的事情,还会产生挫败感。
4.家长对幼儿的教育
儿童对食物的偏好不是完全盲目的,儿童会在成人(主要是家长)的引导下因为认识到某种食物有营养或对身体有好处而选择该食物,同时会因为认识到某一食物没有营养或对身体不好而拒绝该食物。所以幼儿自身的偏好是受到家长的引导所导致的。
二、幼儿时期发展特点
1.幼儿饮食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通过感觉认识世界,他们在选择食物时,对食物的感觉扮演主要的角色。例如色彩会影响儿童的饮食心理,与儿童的食欲、情绪、味觉等有深厚的内在联系,是引起幼儿对菜品的注意、联想和情绪的先决条件。所以食物的色、香、味、形、温度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有的孩子不喜欢吃黑颜色的菜(木耳、茄子),原因是因为这些菜大多是黑色或者深褐色的,孩子们觉得这样的菜很脏,没有洗干净,吃到嘴里会非常的恶心。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吃内脏,因为觉得这些东西是从动物的身体里面来的,总有种莫名的恶心味道。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很多事物他们在家里没有尝试过,他们对新食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平时没有介绍或积极的引导,所以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正是由幼儿的饮食心理特点决定的。
2.幼儿正处于反抗期
正处在反抗期的幼儿,由于自主、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借着对食物偏好或拒绝表达独立想法。因此,有些老师不问原因,对孩子不喜欢某种菜造成误会,其实有时是因为他们为了其他事情生气,在吃饭的时候发泄、表现出来,美味佳肴也会遭到他们无情的拒绝。
3.幼儿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
幼儿由于年纪小,对外界变化适应能力弱,心理较脆弱。突然的座位变化,同学的突发情况,周围老师或者保育员的变化,都会对幼儿辅餐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幼儿辅餐偏好的原因。
除此以外,生病原因、病理原因是可能导致幼儿吃饭偏好的原因。比如药物会使幼儿的肠胃出现反应,如下咽困难、食欲不高、内分泌不足等生理问题;又如孩子原本不喜欢吃味道比较重的食物,但由于生病,对味道的感觉下降,原本不吃的食物,生病的时候也能吃得下去,这是影响幼儿的饮食偏好的原因之一。
三、幼儿园饮食教育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与大班幼儿用餐偏好息息相关的一个因素。大班的幼儿多是从小班开始就在幼儿园带伙,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营养教育是从小班就开始的。所以幼儿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关于饮食的一些知识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础,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吃某样菜时,回答常常是:“我们老师说的,XX菜有营养,我们小朋友应该多吃。”
对幼儿进行饮食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认识食物的名称、形状、色彩、性质和营养因素。幼儿要简单了解健康和饮食的关系,了解一些饮食礼仪与文化,掌握基本的饮食方法,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等,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幼儿进行饮食教育时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与个别特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对食品有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初步了解膳食平衡的概念,把吃饭变成一件快乐又享受的事情。
在制定食谱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生理特点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做到粗粮细作、粗细结合,并在事物的种类、色泽、造型、味道上花工夫,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教师在幼儿进餐时要给予鼓励,个别诱导,使幼儿在心理上乐于接受。对个别厌食的幼儿,可采取适当的方法,多鼓励他们,以达到让其愉快进餐的目的。
进餐前,还可让幼儿感知食堂工作。如参观食堂,看厨师们如何工作;或参与劳动,如每人摘几根豆角、洗几片青菜、拍两根大蒜。孩子们进餐时有“我吃自己洗的菜”的成功感,他们不但吃得更起劲,而且可以了解食品的料理方法。
1.饮食习惯的差异
在家庭中,食物由父母或家长购买、加工,儿童只能在已有的食物中选择,因此,父母购买的食物种类直接影响儿童对食物的选择。有些父母有偏食习惯,采购食物时只选偏爱的、预想计划好的饭菜品种,食物种类每日重复或缺少变化,孩子习惯于家里常吃的几种食物,不适应吃或者根本没吃过其他种类的食物,所以有着本身的不习惯和排斥感。当父母把儿童的溺爱认为是宠爱的时候,儿童渐渐学会成人的说法,把习惯当成喜欢,不习惯的当成不喜欢,于是对于初次迟到的食物,便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幼儿园的食谱一般由专人保健老师制定,符合营养学要求,食物种类较为广泛,均衡搭配。一些孩子一时无法适应,在家没有吃过这些食物,就会拒绝尝试以前没有吃过的食物。因此,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挑食、偏食、厌食,他们需要我们特别的对待与积极的引导,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会在后面的“应对方法与策略”中详细介绍。
2.进餐时间、地点的差异
在家中,孩子们大多不受地点和时间的严格限制,环境较宽松。部分孩子没有固定的进餐时间,孩子要吃的时候,家长不管多忙,都会做好孩子喜欢吃的(喜欢吃的并不一定是饭菜,可能是零食,可能是上街买些吃的,所以更是加重了一部分孩子挑食、厌食,在园期间口味独特的情况)。只要孩子饿了,都可以吃东西,可以吃任何东西。孩子在三餐的时间不吃,但在其间一会吃零食,一会喝饮料。进餐地点也不固定,不管是不是在餐桌旁,还是在沙发旁边看电视边吃东西,只要孩子吃饱了就可以了。在饮食时间上,有些孩子在家边吃边玩,用餐拖拉,东张西望,既影响消化,又影响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进餐时间和进餐地点都是固定的,让一些孩子觉得不习惯和不自由。
3.进餐方式上的差异
在进餐方式上,家庭用餐和幼儿园也有差异。在家中,幼儿吃饭经常是大人喂的,因为自己吃饭不仅很慢,而且会撒得到处都是,往往是吃一顿饭,桌上、地上、衣服上全都是“播种”的饭粒。为了节省时间,避免打扫,家长常常是包办代替地喂饭。喂饭使得幼儿缺乏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的机会,很多幼儿使用勺子表现笨拙。喂饭还使得幼儿吃饭分心,养成咀嚼障碍、边吃边聊天、含饭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之相比,幼儿园要求孩子独立进餐,忽略掌握好的餐饮方法(只用餐具能够方便夹起的菜品,不方便夹起来食用的菜就不吃,久而久之,是导致幼儿辅餐偏好产生的一个原因),不会使用餐具,让孩子们觉得吃饭是件困难的事情,还会产生挫败感。
4.家长对幼儿的教育
儿童对食物的偏好不是完全盲目的,儿童会在成人(主要是家长)的引导下因为认识到某种食物有营养或对身体有好处而选择该食物,同时会因为认识到某一食物没有营养或对身体不好而拒绝该食物。所以幼儿自身的偏好是受到家长的引导所导致的。
二、幼儿时期发展特点
1.幼儿饮食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通过感觉认识世界,他们在选择食物时,对食物的感觉扮演主要的角色。例如色彩会影响儿童的饮食心理,与儿童的食欲、情绪、味觉等有深厚的内在联系,是引起幼儿对菜品的注意、联想和情绪的先决条件。所以食物的色、香、味、形、温度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有的孩子不喜欢吃黑颜色的菜(木耳、茄子),原因是因为这些菜大多是黑色或者深褐色的,孩子们觉得这样的菜很脏,没有洗干净,吃到嘴里会非常的恶心。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吃内脏,因为觉得这些东西是从动物的身体里面来的,总有种莫名的恶心味道。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很多事物他们在家里没有尝试过,他们对新食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平时没有介绍或积极的引导,所以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正是由幼儿的饮食心理特点决定的。
2.幼儿正处于反抗期
正处在反抗期的幼儿,由于自主、独立意识的增强,往往借着对食物偏好或拒绝表达独立想法。因此,有些老师不问原因,对孩子不喜欢某种菜造成误会,其实有时是因为他们为了其他事情生气,在吃饭的时候发泄、表现出来,美味佳肴也会遭到他们无情的拒绝。
3.幼儿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
幼儿由于年纪小,对外界变化适应能力弱,心理较脆弱。突然的座位变化,同学的突发情况,周围老师或者保育员的变化,都会对幼儿辅餐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幼儿辅餐偏好的原因。
除此以外,生病原因、病理原因是可能导致幼儿吃饭偏好的原因。比如药物会使幼儿的肠胃出现反应,如下咽困难、食欲不高、内分泌不足等生理问题;又如孩子原本不喜欢吃味道比较重的食物,但由于生病,对味道的感觉下降,原本不吃的食物,生病的时候也能吃得下去,这是影响幼儿的饮食偏好的原因之一。
三、幼儿园饮食教育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与大班幼儿用餐偏好息息相关的一个因素。大班的幼儿多是从小班开始就在幼儿园带伙,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营养教育是从小班就开始的。所以幼儿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关于饮食的一些知识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础,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吃某样菜时,回答常常是:“我们老师说的,XX菜有营养,我们小朋友应该多吃。”
对幼儿进行饮食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认识食物的名称、形状、色彩、性质和营养因素。幼儿要简单了解健康和饮食的关系,了解一些饮食礼仪与文化,掌握基本的饮食方法,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等,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幼儿进行饮食教育时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与个别特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对食品有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初步了解膳食平衡的概念,把吃饭变成一件快乐又享受的事情。
在制定食谱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生理特点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做到粗粮细作、粗细结合,并在事物的种类、色泽、造型、味道上花工夫,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教师在幼儿进餐时要给予鼓励,个别诱导,使幼儿在心理上乐于接受。对个别厌食的幼儿,可采取适当的方法,多鼓励他们,以达到让其愉快进餐的目的。
进餐前,还可让幼儿感知食堂工作。如参观食堂,看厨师们如何工作;或参与劳动,如每人摘几根豆角、洗几片青菜、拍两根大蒜。孩子们进餐时有“我吃自己洗的菜”的成功感,他们不但吃得更起劲,而且可以了解食品的料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