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要充分发挥出数学教学的这一功能和影响,必须要以教学有效性为基础和支撑。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导致教学效率地、质量差。基于此,本文将从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发挥小组作用三方面出发,分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逐渐迈入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提升教学有效性这一目标的达成也变得更加迫切,亟需教师转变过去单向传输的倾向,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优化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调整教学结构、方法和策略。所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积极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行为产生的源泉和动机,同时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原始动力。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征,能够赋予课堂教学生命与活力,是吸引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对数学知识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像、动画、录音或者短片等形式呈现和展示出来,巧妙创设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优化学生感知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例如,在教授《四边形》这部分知识时,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们在观察图形的活动中,学会根据图形边数对图形进行分类,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了直观的教学情境。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了一组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初步认识正方形的特性,然后,笔者在展示一些其他复杂的图像,带领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图形的知识。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二、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和最终归宿,利生活模型来展开数学教学可以化解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表象意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时,需要拓展教学视野,留心观察,注意发现、挖掘和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元素、案例和模型,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树立起表象意识。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表象意识,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笔者将本节课程的内容与生活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如,小明生日的时候,小明的父母为小明准备了一块非常大的生日蛋糕,小明将生日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分给了妈妈一块,爸爸一块,自己一块,那么剩下的蛋糕份数占总数的多少呢?这时,笔者引出分数的知识,让学生们初步认识分数在生活中的使用。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对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感知分数的知识。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了表象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發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组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学生之间的个体竞争关系,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再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或者任务,以此为驱动力,来促使学生们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沟通、讨论、互动,交流彼此的想法、观点和见解,实现思维互补和资源共享,最终在合作共进中达成共识,收获理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合作交流能力,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首先,笔者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成员确定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如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在计算完45×56的结果后,为了想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用谁乘谁?任务下发后,学生们立即展开讨论,经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发挥小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广大教师基本的教学任务,也是促进学科教育功能发挥、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彻底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发挥小组作用等策略的运用,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转变与革新,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终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富宝.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9(26):44.
[2]赵爱平.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6):137-13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逐渐迈入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提升教学有效性这一目标的达成也变得更加迫切,亟需教师转变过去单向传输的倾向,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优化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调整教学结构、方法和策略。所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积极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行为产生的源泉和动机,同时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原始动力。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征,能够赋予课堂教学生命与活力,是吸引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对数学知识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像、动画、录音或者短片等形式呈现和展示出来,巧妙创设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优化学生感知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例如,在教授《四边形》这部分知识时,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们在观察图形的活动中,学会根据图形边数对图形进行分类,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了直观的教学情境。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了一组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初步认识正方形的特性,然后,笔者在展示一些其他复杂的图像,带领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图形的知识。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二、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和最终归宿,利生活模型来展开数学教学可以化解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表象意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时,需要拓展教学视野,留心观察,注意发现、挖掘和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元素、案例和模型,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树立起表象意识。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表象意识,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笔者将本节课程的内容与生活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如,小明生日的时候,小明的父母为小明准备了一块非常大的生日蛋糕,小明将生日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分给了妈妈一块,爸爸一块,自己一块,那么剩下的蛋糕份数占总数的多少呢?这时,笔者引出分数的知识,让学生们初步认识分数在生活中的使用。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对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感知分数的知识。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了表象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發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组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学生之间的个体竞争关系,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再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或者任务,以此为驱动力,来促使学生们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沟通、讨论、互动,交流彼此的想法、观点和见解,实现思维互补和资源共享,最终在合作共进中达成共识,收获理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合作交流能力,笔者为学生们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首先,笔者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成员确定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如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在计算完45×56的结果后,为了想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用谁乘谁?任务下发后,学生们立即展开讨论,经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发挥小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广大教师基本的教学任务,也是促进学科教育功能发挥、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彻底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发挥小组作用等策略的运用,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转变与革新,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终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富宝.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9(26):44.
[2]赵爱平.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