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在对某高职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 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是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高职教育的“高”和“职”是指既要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又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然而职业岗位能力是一个变化的因素,在学校不可能完全解决其需要。另外,单纯的技能培养会使学生成为“工匠”型人才,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所以,高职学生除须具备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外,还须具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受教者、施教者及职业需求等多方面问题,现简述笔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的一些体会。
一、改进教育方法,鼓励学生求异
创新的实质是批判和怀疑,新颖性、独特性和求异性是其显著特征,社会、学校、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怀疑、批判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训练。
1.优化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空间
课堂是创造性思维碰撞的空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的思维空间的前提。调查显示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担心说不好被别人笑话的占71.1%,经常参加创新活动的仅占5.63%,说明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愿展现自我。学生虽然具有探索欲望,但付诸实践者较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变教学模式由“教师为核心”为“学生为主体”,由“传授知识”为“培养学生会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2.开展创新学习,给予学生创新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调查借阅图书情况显示:每学期少于5本的占68.4%,说明广大学生没有充足的动力利用学校资源。因此,学校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熏陶学生主动学习。
3.搭建创新平台,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要积极实施、拓展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其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如:(1)学校增设“第二课堂学分”,开设机械创新训练课等特色课程。(2)每年开展学术节、科技节,定期举办机械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3)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比赛,成立机械兴趣小组和相关协会。(4)让学生参与教改课题并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空间。(5)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从大一进校起就安排专业导师,尽可能地开发学生机械创新潜能。
对学生的激励,应引入长效机制。一是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训练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可获得实践创新学分并颁发证书。二是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成果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标准的,经指导教师、教务、科技处同意可按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修改,通过答辩者按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记入成绩档案。三是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申请人)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的,凭录用通知(专利受理书)可以申请版面费(专利申请费)。
通过上述措施的共同开展,可及时将学生们的机械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多渠道展示并形成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切体验“同伴教育”,认识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同伴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从而带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实践中。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要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观念、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做好基础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领导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培训,关注、关心其素质的提高,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学投资,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结论
创新人才培养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创新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刘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王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 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是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高职教育的“高”和“职”是指既要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又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然而职业岗位能力是一个变化的因素,在学校不可能完全解决其需要。另外,单纯的技能培养会使学生成为“工匠”型人才,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所以,高职学生除须具备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外,还须具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受教者、施教者及职业需求等多方面问题,现简述笔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的一些体会。
一、改进教育方法,鼓励学生求异
创新的实质是批判和怀疑,新颖性、独特性和求异性是其显著特征,社会、学校、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怀疑、批判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训练。
1.优化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空间
课堂是创造性思维碰撞的空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的思维空间的前提。调查显示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担心说不好被别人笑话的占71.1%,经常参加创新活动的仅占5.63%,说明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愿展现自我。学生虽然具有探索欲望,但付诸实践者较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变教学模式由“教师为核心”为“学生为主体”,由“传授知识”为“培养学生会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2.开展创新学习,给予学生创新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调查借阅图书情况显示:每学期少于5本的占68.4%,说明广大学生没有充足的动力利用学校资源。因此,学校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熏陶学生主动学习。
3.搭建创新平台,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要积极实施、拓展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其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如:(1)学校增设“第二课堂学分”,开设机械创新训练课等特色课程。(2)每年开展学术节、科技节,定期举办机械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3)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比赛,成立机械兴趣小组和相关协会。(4)让学生参与教改课题并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空间。(5)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从大一进校起就安排专业导师,尽可能地开发学生机械创新潜能。
对学生的激励,应引入长效机制。一是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训练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可获得实践创新学分并颁发证书。二是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成果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标准的,经指导教师、教务、科技处同意可按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修改,通过答辩者按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记入成绩档案。三是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申请人)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的,凭录用通知(专利受理书)可以申请版面费(专利申请费)。
通过上述措施的共同开展,可及时将学生们的机械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多渠道展示并形成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切体验“同伴教育”,认识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同伴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从而带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实践中。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要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观念、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做好基础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领导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培训,关注、关心其素质的提高,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学投资,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结论
创新人才培养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创新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刘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王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