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在xx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观察组,各为50例,其中,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方式,观察组采取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对两组患者静脉溶液等待用时、急救成功率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静脉溶栓等待用时、住院用时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急救成功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致残率方面,观察组比较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将急救成功率提升上来,并对静脉溶栓等待时间进行控制。
关键词:溶栓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效果
在神经外科中,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重症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危险因素中,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由于所存在的危险性因素比较多,机体血管、血液动力学异常现象难以避免,进而加剧脑部动脉血管狭窄、堵塞的出现概率,导致脑组织坏死的出现。在临床治疗中,主张在发病后,加强短期内静脉溶栓治疗,其中,阿替普酶及尿激酶等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溶栓治疗的帮助下,对于病情的缓解具有极大的帮助,改善疾病预后,但静脉溶栓疗效与治疗时间窗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4.5h内,是进行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本文主要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优化溶栓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实施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5例、25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59.0±5.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5小时,平均为(3.3±1.2)小时。常规组男女分别为28例、22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60.5±5.2)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5小时,平均为(3.5±1.0)小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采用一般静脉溶栓治疗护理流程,观察组采取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具体来说:
首先,加强静脉溶栓护理应急小组的构建,急诊科、神经内科以及神经外外科等应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接受静脉溶栓操作,将急性脑梗死疾病知识培训落实下去,加强通讯中心的设置,确保静脉溶栓操作的规范性。
其次,不断对护理流程实施优化,预检、病情评估以及溶栓治疗等,是流程的重要内容,将急诊绿色通道构建起来,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以后,及时进行预检,护士在3分钟内,需将病情初步评估工作落实到位,将患者溶栓时间窗进行确认,一旦确认以后,应及时对通讯中心进行启动【1】,影像科和病房须将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医生应借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对病史充分了解,对影像学检查确认结果以后,开始进行转运,促进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
最后,护士应给予患者全方位的陪护,将诊疗计划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通告,确保时间窗追踪单制定的完整性【2】,不断提高接诊流程的细化程度,将患者治疗时间全程记录下来。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静脉溶栓等待用时、住院用时评估
观察组的静脉溶栓等待用时、住院用时分别为61.28±5.30、10.85±2.17,明显要比常规组的102.86±8.50、14.85±3.19要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急救结果的对比和评估
在评估急救成功方面,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98.00%,常规组为84.00%,观察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致残率方面,观察组为2.00%,常规组为16.0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实际诊治过程中,急性脑梗死有着较多的急救与护理环节,难免会出现院内延误现象,尚未把握好最佳的治疗时间窗,从而对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加强优化护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次研究中【3】,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等待用时、住院用时,均比常规组要低;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致残率也要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将急救成功率提升上来,改善疾病预后,防止各类并发症风险的出现。而且还可以将静脉溶栓等待用時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疗效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3):140-141.
[2]陶娟.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J].名医,2019(05):162+230.
[3]梁钟琴,吴月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4):682-685.
关键词:溶栓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效果
在神经外科中,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重症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危险因素中,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由于所存在的危险性因素比较多,机体血管、血液动力学异常现象难以避免,进而加剧脑部动脉血管狭窄、堵塞的出现概率,导致脑组织坏死的出现。在临床治疗中,主张在发病后,加强短期内静脉溶栓治疗,其中,阿替普酶及尿激酶等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溶栓治疗的帮助下,对于病情的缓解具有极大的帮助,改善疾病预后,但静脉溶栓疗效与治疗时间窗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4.5h内,是进行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本文主要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优化溶栓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实施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5例、25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59.0±5.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5小时,平均为(3.3±1.2)小时。常规组男女分别为28例、22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60.5±5.2)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5小时,平均为(3.5±1.0)小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采用一般静脉溶栓治疗护理流程,观察组采取优化溶栓护理流程,具体来说:
首先,加强静脉溶栓护理应急小组的构建,急诊科、神经内科以及神经外外科等应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接受静脉溶栓操作,将急性脑梗死疾病知识培训落实下去,加强通讯中心的设置,确保静脉溶栓操作的规范性。
其次,不断对护理流程实施优化,预检、病情评估以及溶栓治疗等,是流程的重要内容,将急诊绿色通道构建起来,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以后,及时进行预检,护士在3分钟内,需将病情初步评估工作落实到位,将患者溶栓时间窗进行确认,一旦确认以后,应及时对通讯中心进行启动【1】,影像科和病房须将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医生应借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对病史充分了解,对影像学检查确认结果以后,开始进行转运,促进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
最后,护士应给予患者全方位的陪护,将诊疗计划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通告,确保时间窗追踪单制定的完整性【2】,不断提高接诊流程的细化程度,将患者治疗时间全程记录下来。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静脉溶栓等待用时、住院用时评估
观察组的静脉溶栓等待用时、住院用时分别为61.28±5.30、10.85±2.17,明显要比常规组的102.86±8.50、14.85±3.19要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急救结果的对比和评估
在评估急救成功方面,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98.00%,常规组为84.00%,观察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致残率方面,观察组为2.00%,常规组为16.0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实际诊治过程中,急性脑梗死有着较多的急救与护理环节,难免会出现院内延误现象,尚未把握好最佳的治疗时间窗,从而对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加强优化护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次研究中【3】,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等待用时、住院用时,均比常规组要低;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致残率也要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赵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疗效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3):140-141.
[2]陶娟.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J].名医,2019(05):162+230.
[3]梁钟琴,吴月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4):68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