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孙阿姨今年67岁,4年前确诊了房颤,3年前突发偏瘫失语,送到医院被确诊为急性脑梗塞。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后遗症并不是非常明显,生活基本能自理,孙阿姨也能按时服药,并按照医生的要求健康饮食、规律生活。可是周二上午,孙阿姨刚起床准备上厕所的时候,再次出现偏瘫失语,发生二次脑梗塞。这次可没那么幸运,现在还在监护室,不能说话,不能动弹。 面对孙阿姨如今的境况,家属很是不解,问医生:患者吃着阿司匹林和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阿姨今年67岁,4年前确诊了房颤,3年前突发偏瘫失语,送到医院被确诊为急性脑梗塞。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后遗症并不是非常明显,生活基本能自理,孙阿姨也能按时服药,并按照医生的要求健康饮食、规律生活。可是周二上午,孙阿姨刚起床准备上厕所的时候,再次出现偏瘫失语,发生二次脑梗塞。这次可没那么幸运,现在还在监护室,不能说话,不能动弹。
面对孙阿姨如今的境况,家属很是不解,问医生:患者吃着阿司匹林和他汀,为什么再发脑梗塞了?
其实理由很简单,这是因为孙阿姨的药没有吃对!脑梗塞分为两种,一种通过吃阿司匹林和他汀来预防,另一种即使吃阿司匹林和他汀也不能预防,那就是孙阿姨患上的这种脑梗塞,因为它是房颤引起的。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也就是心脏不正常跳动,节奏乱了。正常心脏跳动较为规律,心率为60~100次/分钟;而发生房颤时,这种规律的心跳消失,代之的是不规则的心脏跳动,且频率可高达200次以上。心脏“乱跳”,除了会引发心悸、疲劳、头晕眼花、胸闷、昏厥、气喘、胸痛等症状,还容易导致心房内形成血栓,这个血栓如果脱落,就会随着血液流到脑血管,如果血栓将脑血管堵塞,就会发生脑梗塞。据统计显示,房颤引起的脑梗塞占到所有脑梗塞的20%。
由房颤引发的脑梗塞,主因是心房内血栓的形成,所以预防脑梗塞就是要预防形成血栓。现在,临床推荐采取左心封堵术来预防,但目前能开展此手术的以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为主,很多地方还没法进行。对于这些尚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来说,可以通过药物抗凝来预防房颤血栓,目前常用药物以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為主。
孙阿姨4年前确诊房颤,3年前因房颤发生脑梗塞,可是一直没有服用任何抗凝药物,所以发生二次脑梗的风险就很高。有人会问,孙阿姨不是吃着他汀和阿司匹林吗?这些药不是也能预防血栓吗?其实,这些药是用来预防另一种脑梗塞的。
前面我们提到,心源性血栓引起的脑梗塞占到所有脑梗塞的20%,其余绝大部分脑梗塞则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随着年龄增加,加之“三高”控制不理想,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较多,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就会越来越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后,动脉血管壁上就会形成斑块,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后,就会形成血栓,这个血栓如果堵塞了脑动脉,就是脑梗塞。因此,想要预防这种脑梗塞,就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加重,预防斑块破裂。这就要求患者除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三高”,还要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有害血脂的水平,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
总之,引起脑梗塞的原因不同,治疗原则是不同的,只有“对因”用药,才能有效预防二次脑梗塞!
其他文献
《英国医学杂志》刊登南丹麦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噪音环境,会增加老年痴呆症(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研究团队在2004~2017年對丹麦的200万60岁以上老人展开随访调查。研究人员评估丹麦所有住宅小区中暴露于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的噪音量,之后通过全国健康登记册(病历)分析,识别出全因痴呆症和不同类型痴呆症的病例。在平均为期8.5年的跟踪调查中,共发现103 500例
【病例故事】 很多人认为耳朵流脓是个小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要用点儿药,过几天就会好的。 王先生3周前洗澡时左耳进水后,耳朵就开始流脓。以前他有过类似情况,每次吃点消炎药滴点滴耳液,耳朵也很快就变干了。这次,王先生以为和原来一样,依旧自行吃药滴药,却迟迟不见好转。去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他中耳腔内长了胆脂瘤,要及时做手术,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王先生很诧异,“简单”的耳流脓,怎么会这样严重
实践证明,断路器状态监测为实现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保证高压断路器的可靠运行、减少因计划检修带来的巨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等,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针对目前断路器在线监测系统存在的功能单一、缺乏有效检测手段等问题,本课题组与上海电力公司联合开展了SF6高压断路器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 根据SF6断路器的结构特点及分/合闸的动作过程,针对动触头行程、机械振动信号,分别设计了滑阻型位移传感器及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根据该类型断路器的具体运行参数,分别给出了求解断路器分/合闸平
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溃疡的。其病因复杂,迄今未完全清楚,为综合因素所致。 胃溃疡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位置多在上腹部,也可出现在患者的胸骨处。多发生在患者进餐后的1小时左右,疼痛感一般会持续2个小时左右。下次进餐后依然会延续此种情况和规律。部分患者常伴有嗳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治疗上除了按消化道溃疡
疫苗接種轻松预约,在线购药立即配送,随时随地问诊专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消费习惯逐渐线上化,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为患者提供种类丰富的服务,互联网医疗普及度大幅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39亿。工信部、国家卫健委日前公布“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名单”,5G赋能下,互联网医疗
说到“手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帕金森。但其实,导致手抖最常见的疾病不是帕金森,而是特发性震颤。“震颤”是指躯体的某一部位(可以是手,也可以是腿、头等部位)不自主的、节律性的摆动样运动,这种抖动自己控制不了,且抖动的频率和幅度都有一定规律。 过去的观点认为,与帕金森病不同,特发性震颤对于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并不严重,且不导致寿命的缩短。但是后来观察发现,少部分特发性震颤患者症状也可以表现得很严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除了整体美,很多人也很关心局部美。比如,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肯定是大多数人都期待的。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单眼皮和双眼皮的美学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单眼皮往往给人以眼睛较小,“欠美”的感觉。而双眼皮可以在视觉上增大眼的轮廓,使眼睛显得更大。但即使抛开美学不说,在功能上,双眼皮也总给人生动、传神的感觉,更益于情感的表达和明眸的显露。而单眼皮往往眼皮较厚,睫毛下垂,给人目光呆滞、缺乏生气的
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对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的控制力度加大,美国心血管死亡呈下降趋势;但这一时期其糖尿病发生率却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肥胖的流行,这一变化很可能在未来使心血管死亡率回升,甚至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增加。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仅重视了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下游危险因素,而忽视了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对心血管事件风险影响巨大,具体如下: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需要坚持在家监测血糖,以根据其结果来调整药物。可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不愿意或者经常忘记测血糖,有些人则认为测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因为它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只要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就不需要平时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当然是一个误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好,并不等于平时血糖就一定控制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为什么会产生抗体?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卫网络——免疫系统。来自于体外的非自身物质、衰老/死亡细胞、癌变细胞等,在体内会被免疫系统识别,这类物质被称为抗原。抗原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对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精准结合(如同钥匙配锁一样),进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的免疫细胞会清除这些非自身物质、衰老、死亡细胞和部分癌变细胞。 而得过癌症之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