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炎培(1878—1965),上海川沙人,民盟创始人之一,民主革命家、职业教育家。抗战期间,黄炎培先生多次来到宜宾,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抗战初期,黄炎培先生来到南溪,这里水潦之后,继以旱灾,土地龟裂,无法耕种。他在《南溪》中写道:
瀛洲仙阁今何在?一片苍凉沙渚。沙沉处,彻夜宝光腾吐。富媪何曾爱宝,未应遍地哀鸿苦。货弃地,良堪恶。 一齐抛却私囊,普天下莫非国土。况艰难无步,民生国计谁来顾?南溪一夕,听父老,衷肠诉![1]
活不下去了,兴文县饥民组织集体“吃大户”,他们写的“告白”字字血泪:
连年水旱,绝少收成,卖儿则无人承受,贻妇则有户皆穷。饥肠辘辘,众口嗷嗷。莱草已难于采撷,泥土不能供滋养。肩炭一挑,终日不遇买主,沿途乞食,到处辄少炊烟。前途茫茫,恐尽人皆饿殍。[2]
黄炎培哀叹川南天灾,民生多艰的同时,更忧虑的是国民政府在抗日前线的节节败退,他写道:
试上江楼,东望三千里外,无数健儿白骨,高高堆着,黄鹤楼头。更东望五千里外,问一剪吴淞血浪,知为谁流?念吾乡多少弟兄姊妹,在贼陷着,求生不得,觅死无由。是谁家国土?是谁家乡土?是公仇?是私仇?不去收回誓不休。
黄先生以品竹来托物言志,赞美宜宾人的豪爽正直,品清行洁,号召大家以竹为箭镞,歼灭日寇。他在《江安》中说:
春阴漠漠桐花冻,斜风一舸江安送。城外竹如山,稍补江村生事艰。试看亭亭万个苍天绿,农家十年葺新屋,长夏清阴消暑溽。笋味甘于肉,蓠落疏宜菊。道人冠,僧人鞋,制为百器唯心欲。为舆为筏,山行溪行稳轻速。以之为纸,千年文化绵绵续,开民智,匡民俗。以为箭镞,歼彼凶顽,得我邦族。其心虚,示好学,惟日不足。其节坚,示立品,清贞不辱。呜呼诸生,何以人而不如竹?
黄炎培先生奔走在宜宾城乡,进行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他在《南广三青年》中写道:
三个小英雄,爱国汪童,典兵未及去从戎,看甘心投笔,别母而东。张耀光乎!尚彬儒乎!舒光明乎!姓氏都应付史公。一纸书来,慰问慈容,无以儿为念,待他时杀敌成功,还家一骑,高堂拜见乐融融。此义大堪风,愧煞青年多少,标语一声空。问俗来南广,热泪欲沾胸。
诗中的“汪童”典出“汪踦卫国”。汪踦,春秋时鲁国的一个儿童,在参加抗击齐国的战斗中牺牲。鲁国破格以成人之礼葬之。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及《礼记·檀弓下》。后以“汪踦卫国”作为儿童救国的典范。
抗战八年,今宜宾市所辖高县输送兵员12732名,阵亡将士220名;宜宾县45185人应征奔赴抗日前方,战死沙场有名载册的阵亡将士800人;南溪县出征的抗日将士16482名;筠连县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4053人。宜宾其余各县也是应征踊跃,为国捐躯者众。
1939年3月,黄炎培先生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加“国民参政会川康视察团”视察川康,从重庆出发,先到成都,再从乐山顺流而下犍为,4月初,抵达宜宾。他对宜宾的战略地位、商贸往来等进行了考察,在《宜宾》中写道:
宜宾古国西南,此地沧桑无极;剩岩穴深深,玉棺未蚀。征尘乍拭,又风动市民千百。叙昆一路通朝夕,料盐铁书成,桓宽未识。况牛革蚕丝,茶芽桐液,都合海疆贸易。司令红缨威武甚,听马哥头一声得得。偏愁昨夜泥溪,咫尺萑苻不息。
萑苻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年》,说春秋时,郑国有恶少相率结伙为盗,劫人于萑苻之泽。其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后人遂用萑苻指代土匪或强盗,黄炎培先生诗里指日本侵略省。
抗日大后方的宜宾,抗战中遭日机空袭共达11次,计在市空窜扰4次,在市区和菜坝机场投弹6次,在菜坝机场用机枪扫射1次。第一次空袭是1940年4月23日中午,最后一次是1944年11月10日。在市区和菜坝机场的6次轰炸投弹近2000枚,破坏最大的是1941年8月11日第6次轰炸。当天敌机由湖北分批入川,上午9时20分侵入市区投弹。当天来袭敌机共27架,投弹100多枚(有10余枚未爆炸)。市区中弹街道有39条,炸死100多人,炸伤1000多人,烧毁房屋20多间,炸毁房屋150多间。这天,撕心裂肺的刺耳警报声“呜呜呜”地狂鸣长达近12个小时之久,宜宾民众在惊恐中经受煎熬。
1940年5月1日,黄先生又来到宜宾,至少住了三天。在这三天之中,他与宜宾民众一起,天天跑空袭警报。黄先生在《宜宾空警》中为我们记下了当时宜宾人民蒙受的巨大灾难:
孤城三面临江麇,金岷二江左右之。其西孔道通凉夷,如臼受杵囊纳椎。白日天半鸣怪鸱,刑天舞戚争逃威。生命十万缘一丝,我来三宿昼三出。乱山如梦冥行急,儿愁脱履妇散发。万众无声蚁移垤,民劳曾不闻欷歔。前方健儿血满渠,人欲爱国谁不如。
注释:
[1]本文所引黄炎培诗歌均见《苞桑集》,1946年重庆开明书店出版,下同。
[2]1934年5月18日重庆《济川公报》。
作者:中学高级历史教师,民盟宜宾市委副主委
抗战初期,黄炎培先生来到南溪,这里水潦之后,继以旱灾,土地龟裂,无法耕种。他在《南溪》中写道:
瀛洲仙阁今何在?一片苍凉沙渚。沙沉处,彻夜宝光腾吐。富媪何曾爱宝,未应遍地哀鸿苦。货弃地,良堪恶。 一齐抛却私囊,普天下莫非国土。况艰难无步,民生国计谁来顾?南溪一夕,听父老,衷肠诉![1]
活不下去了,兴文县饥民组织集体“吃大户”,他们写的“告白”字字血泪:
连年水旱,绝少收成,卖儿则无人承受,贻妇则有户皆穷。饥肠辘辘,众口嗷嗷。莱草已难于采撷,泥土不能供滋养。肩炭一挑,终日不遇买主,沿途乞食,到处辄少炊烟。前途茫茫,恐尽人皆饿殍。[2]
黄炎培哀叹川南天灾,民生多艰的同时,更忧虑的是国民政府在抗日前线的节节败退,他写道:
试上江楼,东望三千里外,无数健儿白骨,高高堆着,黄鹤楼头。更东望五千里外,问一剪吴淞血浪,知为谁流?念吾乡多少弟兄姊妹,在贼陷着,求生不得,觅死无由。是谁家国土?是谁家乡土?是公仇?是私仇?不去收回誓不休。
黄先生以品竹来托物言志,赞美宜宾人的豪爽正直,品清行洁,号召大家以竹为箭镞,歼灭日寇。他在《江安》中说:
春阴漠漠桐花冻,斜风一舸江安送。城外竹如山,稍补江村生事艰。试看亭亭万个苍天绿,农家十年葺新屋,长夏清阴消暑溽。笋味甘于肉,蓠落疏宜菊。道人冠,僧人鞋,制为百器唯心欲。为舆为筏,山行溪行稳轻速。以之为纸,千年文化绵绵续,开民智,匡民俗。以为箭镞,歼彼凶顽,得我邦族。其心虚,示好学,惟日不足。其节坚,示立品,清贞不辱。呜呼诸生,何以人而不如竹?
黄炎培先生奔走在宜宾城乡,进行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他在《南广三青年》中写道:
三个小英雄,爱国汪童,典兵未及去从戎,看甘心投笔,别母而东。张耀光乎!尚彬儒乎!舒光明乎!姓氏都应付史公。一纸书来,慰问慈容,无以儿为念,待他时杀敌成功,还家一骑,高堂拜见乐融融。此义大堪风,愧煞青年多少,标语一声空。问俗来南广,热泪欲沾胸。
诗中的“汪童”典出“汪踦卫国”。汪踦,春秋时鲁国的一个儿童,在参加抗击齐国的战斗中牺牲。鲁国破格以成人之礼葬之。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及《礼记·檀弓下》。后以“汪踦卫国”作为儿童救国的典范。
抗战八年,今宜宾市所辖高县输送兵员12732名,阵亡将士220名;宜宾县45185人应征奔赴抗日前方,战死沙场有名载册的阵亡将士800人;南溪县出征的抗日将士16482名;筠连县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4053人。宜宾其余各县也是应征踊跃,为国捐躯者众。
1939年3月,黄炎培先生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加“国民参政会川康视察团”视察川康,从重庆出发,先到成都,再从乐山顺流而下犍为,4月初,抵达宜宾。他对宜宾的战略地位、商贸往来等进行了考察,在《宜宾》中写道:
宜宾古国西南,此地沧桑无极;剩岩穴深深,玉棺未蚀。征尘乍拭,又风动市民千百。叙昆一路通朝夕,料盐铁书成,桓宽未识。况牛革蚕丝,茶芽桐液,都合海疆贸易。司令红缨威武甚,听马哥头一声得得。偏愁昨夜泥溪,咫尺萑苻不息。
萑苻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年》,说春秋时,郑国有恶少相率结伙为盗,劫人于萑苻之泽。其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后人遂用萑苻指代土匪或强盗,黄炎培先生诗里指日本侵略省。
抗日大后方的宜宾,抗战中遭日机空袭共达11次,计在市空窜扰4次,在市区和菜坝机场投弹6次,在菜坝机场用机枪扫射1次。第一次空袭是1940年4月23日中午,最后一次是1944年11月10日。在市区和菜坝机场的6次轰炸投弹近2000枚,破坏最大的是1941年8月11日第6次轰炸。当天敌机由湖北分批入川,上午9时20分侵入市区投弹。当天来袭敌机共27架,投弹100多枚(有10余枚未爆炸)。市区中弹街道有39条,炸死100多人,炸伤1000多人,烧毁房屋20多间,炸毁房屋150多间。这天,撕心裂肺的刺耳警报声“呜呜呜”地狂鸣长达近12个小时之久,宜宾民众在惊恐中经受煎熬。
1940年5月1日,黄先生又来到宜宾,至少住了三天。在这三天之中,他与宜宾民众一起,天天跑空袭警报。黄先生在《宜宾空警》中为我们记下了当时宜宾人民蒙受的巨大灾难:
孤城三面临江麇,金岷二江左右之。其西孔道通凉夷,如臼受杵囊纳椎。白日天半鸣怪鸱,刑天舞戚争逃威。生命十万缘一丝,我来三宿昼三出。乱山如梦冥行急,儿愁脱履妇散发。万众无声蚁移垤,民劳曾不闻欷歔。前方健儿血满渠,人欲爱国谁不如。
注释:
[1]本文所引黄炎培诗歌均见《苞桑集》,1946年重庆开明书店出版,下同。
[2]1934年5月18日重庆《济川公报》。
作者:中学高级历史教师,民盟宜宾市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