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瑞杰(1983-),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商丘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张凤娟(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华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汉语言学习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本文对英汉语言中有关“狗”的习语进行了分类,并从其意义及文化心理成因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而指出在英汉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习语 差异 文化因素
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英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学习的难点。
关于“狗”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哺育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这是对“狗”的一种公正评价。英语中的解释为“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for example,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由此看来,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对“狗”的一般性认识上是相同的。然而,在习俗方面,对“狗”的态度上存在着典型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揭示出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狗的习语的意义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在汉英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 汉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通过书籍、报刊、民间、网络等途径共搜集到包含“狗”的习语409条,其中“贬狗”类习语347条,占包含“狗”的习语总量的84.8%。通过逐条分析,对“贬狗”类习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进行分类统计,大致分为三类。
1.1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如:狗吃桐油——吃的没有吐的多;狗舔热油锅——舔怕烫,不舔舍不得。天落馒头——狗造化;街头的狗——谁有吃的跟谁走
狗做为一种杂食性动物,很多东西都能入得其口。在旧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人的温饱问题尚难解决,这也决定了狗要想生存,必须自己找一切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来吃, “热油锅”当然舔不得,但狗又经不住香味的诱惑,舍不得不舔。天上要落下馒头,那就是狗的好造化了。这些都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狗贪吃的本性。
1.2 利用狗好斗的性格。如:狗打黄鼠狼——连扑带咬;狗生气咬猪腿——拿别人出气;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裁缝师傅打狗——有尺寸
狗一向好斗。从《说文解字.犬部》:“独,犬想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也正由于狗好斗、凶残的性格使得人们对狗产生了条件反射的恐怖和厌恶,见到狗后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防备心理,于是便有了“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
人们驯养狗而不是其他动物来帮助人打猎获取食物,看家护院等这类事情,就是看中了狗好斗、凶残的性格。古代地主为了镇压不服从于他的农民,往往会养几条恶狗,平时供它们好吃好喝,以备关键时候能出来帮助他们来镇压平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狗的好斗是不分好恶,不分对象的。这也和它重利忘义、趋炎附势的性格有关,因为狗只有讨好主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人们就通过狗的这些习性来比喻生活中具有这类品质的人,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1.3 利用狗的一些其他特点。如:文盲写信——狗屁不通;狗碰木头桩——无事自忙;挂羊头卖狗肉——不是真货;狗戴礼帽——假装文明人
由于当初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没有很好的娱乐条件,于是便把狗当成了玩弄的对象,在狗的尾巴上系上鞭炮追着炸,狗吓得乱叫,人便拍手叫好。久而久之,在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便一点点下降了。人与狗的地位的悬殊导致人们在看狗时不自觉的就带上了有色眼镜,其实就是古代人兽殊途观念的影响。
总的来说, 汉语中的“贬狗”现象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即农耕民族的一种文化以及中国的中庸之道;其次是古代人兽殊途观念的影响;第三就是语言本身的特点。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狗”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语词。“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有鄙视、否定,所以在涉及到含狗的习语中,“贬狗”现象也较为常见了。
2 英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甚至把它作为家庭的成员。冷幽默的英国人甚至敢用他们万能的上帝来开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过来写,不就是dog狗么?爱狗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人们会告诉你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先爱我的狗,有点像中国的“爱屋及乌”。
因此,这种爱狗的心态使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类似于汉语中说的“你真是走了狗运”,但人家是褒义的,而我们则多少带点不恭。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再看一些其他有关狗的习语:这些习语都是抓住狗的各种性格和特征来表示不同事物的,因此很难像汉语的习语那样进行分类了。比如
2.1 利用了狗叫的特点。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无声之狗会咬人,实际是说平静之水会覆舟。
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说者自说,做者自做。
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指人白费心机多做余事。
2.2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
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恶习难改。
The dogs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不可让贪婪的人看管钱财。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有功者受赏。
2.3 利用狗被宠的特点。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夜郎自大。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颂》(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这样一句诗: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终有得意时,晨时欢笑夜中悲)。从中可以看出,诗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贱的人”he。但是这诗句就这样断章取义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和中文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去不远。
2.4 其他。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人急造反,狗急跳墙。
Dogs that run after many hares kill none. 多谋寡成。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Let sleeping dogs lie. 让睡的狗躺著;勿惹是生非;勿打草惊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一般都是通过狗的一些性格特点来比喻人的一些行为的,而且大多含有的是褒义色彩,虽然少数也含有点贬义色彩,但从语气来看,也没有中国有关“狗”的贬义语那么强烈。正如上面提到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
3 小结
从以上汉语习语中的“贬狗”现象及其与英语习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意义的延伸是受民族心理制约的。一个词的词义究竟是沿着褒义方向引申还是沿着贬义方向发展,往往与民族对该词的情感、心理的好恶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种“制约信息”的文化规约,不了解其他民族语言与本民族语言的相异部分,交际行为所传达的全部信息就不能被完全接受,有时还会引起误解。虽然这些习语在书面表达上不像其他词汇用的那么频繁,但是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这些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切忌望文生义,从而产生错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李英.从动物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语言学研究,2003(6)
[5] 杨为,刘汝荣.隐喻的类型及隐喻体现的英汉认知文化差异[J].吉首大学学报,2005(3)
张凤娟(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华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汉语言学习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本文对英汉语言中有关“狗”的习语进行了分类,并从其意义及文化心理成因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而指出在英汉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习语 差异 文化因素
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英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学习的难点。
关于“狗”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哺育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这是对“狗”的一种公正评价。英语中的解释为“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for example,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由此看来,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对“狗”的一般性认识上是相同的。然而,在习俗方面,对“狗”的态度上存在着典型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揭示出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狗的习语的意义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在汉英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 汉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通过书籍、报刊、民间、网络等途径共搜集到包含“狗”的习语409条,其中“贬狗”类习语347条,占包含“狗”的习语总量的84.8%。通过逐条分析,对“贬狗”类习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进行分类统计,大致分为三类。
1.1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如:狗吃桐油——吃的没有吐的多;狗舔热油锅——舔怕烫,不舔舍不得。天落馒头——狗造化;街头的狗——谁有吃的跟谁走
狗做为一种杂食性动物,很多东西都能入得其口。在旧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人的温饱问题尚难解决,这也决定了狗要想生存,必须自己找一切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来吃, “热油锅”当然舔不得,但狗又经不住香味的诱惑,舍不得不舔。天上要落下馒头,那就是狗的好造化了。这些都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狗贪吃的本性。
1.2 利用狗好斗的性格。如:狗打黄鼠狼——连扑带咬;狗生气咬猪腿——拿别人出气;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裁缝师傅打狗——有尺寸
狗一向好斗。从《说文解字.犬部》:“独,犬想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也正由于狗好斗、凶残的性格使得人们对狗产生了条件反射的恐怖和厌恶,见到狗后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防备心理,于是便有了“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
人们驯养狗而不是其他动物来帮助人打猎获取食物,看家护院等这类事情,就是看中了狗好斗、凶残的性格。古代地主为了镇压不服从于他的农民,往往会养几条恶狗,平时供它们好吃好喝,以备关键时候能出来帮助他们来镇压平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狗的好斗是不分好恶,不分对象的。这也和它重利忘义、趋炎附势的性格有关,因为狗只有讨好主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人们就通过狗的这些习性来比喻生活中具有这类品质的人,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1.3 利用狗的一些其他特点。如:文盲写信——狗屁不通;狗碰木头桩——无事自忙;挂羊头卖狗肉——不是真货;狗戴礼帽——假装文明人
由于当初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没有很好的娱乐条件,于是便把狗当成了玩弄的对象,在狗的尾巴上系上鞭炮追着炸,狗吓得乱叫,人便拍手叫好。久而久之,在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便一点点下降了。人与狗的地位的悬殊导致人们在看狗时不自觉的就带上了有色眼镜,其实就是古代人兽殊途观念的影响。
总的来说, 汉语中的“贬狗”现象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即农耕民族的一种文化以及中国的中庸之道;其次是古代人兽殊途观念的影响;第三就是语言本身的特点。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狗”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语词。“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有鄙视、否定,所以在涉及到含狗的习语中,“贬狗”现象也较为常见了。
2 英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甚至把它作为家庭的成员。冷幽默的英国人甚至敢用他们万能的上帝来开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过来写,不就是dog狗么?爱狗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人们会告诉你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先爱我的狗,有点像中国的“爱屋及乌”。
因此,这种爱狗的心态使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类似于汉语中说的“你真是走了狗运”,但人家是褒义的,而我们则多少带点不恭。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再看一些其他有关狗的习语:这些习语都是抓住狗的各种性格和特征来表示不同事物的,因此很难像汉语的习语那样进行分类了。比如
2.1 利用了狗叫的特点。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无声之狗会咬人,实际是说平静之水会覆舟。
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说者自说,做者自做。
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指人白费心机多做余事。
2.2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
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恶习难改。
The dogs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不可让贪婪的人看管钱财。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有功者受赏。
2.3 利用狗被宠的特点。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夜郎自大。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颂》(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这样一句诗: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终有得意时,晨时欢笑夜中悲)。从中可以看出,诗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贱的人”he。但是这诗句就这样断章取义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和中文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去不远。
2.4 其他。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人急造反,狗急跳墙。
Dogs that run after many hares kill none. 多谋寡成。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Let sleeping dogs lie. 让睡的狗躺著;勿惹是生非;勿打草惊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一般都是通过狗的一些性格特点来比喻人的一些行为的,而且大多含有的是褒义色彩,虽然少数也含有点贬义色彩,但从语气来看,也没有中国有关“狗”的贬义语那么强烈。正如上面提到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
3 小结
从以上汉语习语中的“贬狗”现象及其与英语习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意义的延伸是受民族心理制约的。一个词的词义究竟是沿着褒义方向引申还是沿着贬义方向发展,往往与民族对该词的情感、心理的好恶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种“制约信息”的文化规约,不了解其他民族语言与本民族语言的相异部分,交际行为所传达的全部信息就不能被完全接受,有时还会引起误解。虽然这些习语在书面表达上不像其他词汇用的那么频繁,但是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这些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切忌望文生义,从而产生错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李英.从动物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语言学研究,2003(6)
[5] 杨为,刘汝荣.隐喻的类型及隐喻体现的英汉认知文化差异[J].吉首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