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鸟类“变奏曲”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明来临,轿车、卡车以及工厂的低沉的隆隆声很快取代了城市夜晚短暂的宁静。然而,在这一片喧闹声中似乎缺少了什么——我们熟悉的清晨鸟儿的鸣唱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听不到鸟儿那悦耳动听的歌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奇怪的叫声,生硬,尖锐,甚至还有些刺耳——这就是未来城市的“黎明乐章”。
  也许你会认为以上关于未来城市的描述太过消极,然而,它却是一直致力于研究城市噪声对鸟类生态影响的科学家们发出的警告。
  
  如果你一直都在留心窗外鸟类的叫声,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变化。
  研究发现,许多以前只在清晨或黄昏鸣唱的鸟儿,现在已经改变了它们鸣唱的时间。过去,绝大多数鸟类都选择在清晨或黄昏这样的时段鸣唱,因为在一天中的这两个黄金时段,大多不会出现大风等气流紊乱现象,鸟儿的鸣唱声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而现在,当一早一晚的交通拥堵开始频繁出现在城市以后,一切都改变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地的歌鸲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清晨合唱,而选择在夜间鸣叫以避开日间的喧闹。这一变化之前被归咎于城市夜间照明对歌鸲的生物钟的扰乱,而新的研究则显示,日间的噪声才是真正的元凶——随着城市噪声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鸟类把鸣唱时间推迟至夜间。
  推迟鸣唱时间并不是鸟类抵抗城市噪声的唯一方式。夜莺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叫得更大声。一位鸟类学家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记录上午5点至10点之间的夜莺叫声,他惊讶地发现,城市中的夜莺的叫声比居住在森林中的同类足足高出了14个分贝,其中最高者竟达到95分贝!即使是我们人类听来,这个高度的声音已经相当刺耳了。此外。他还发现,夜莺的声音高度与外界的噪声成正比关系,它们往往在最为吵闹的周末的清晨叫得最起劲!
  与此同时,居住在墨西哥和美国西部城市中的美洲家朱雀的叫声也在发生改变。由于雌性家朱雀总是偏爱那些叫声更为持久的雄性,因此居住在喧闹城市中的雄性家朱雀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精力,更为大声地歌唱,以在繁殖季节博得更多“女士”的另眼相看。而那些叫声不如城市噪声响亮的雄性家朱雀注定无法吸引雌性的注意。
  改变鸣唱的时间和提高鸣唱的声音,这是鸟类针对城市噪声所采用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法,而有的鸟类则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招数。城市噪声大多处于较低的频段,大约在1000~3000赫兹之间。于是,一些鸟类开始提高自己的音调,以使自己的叫声超越低频率的城市噪声而传播出去。乌鸫、北美歌雀和美洲家朱雀等都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其中最专业的“变奏家”当属大山雀。
  繁殖季节伊始,野外状态下的雄性大山雀开始炫耀它们如大提琴般低沉的嗓音,尽管这样做会耗费掉它们不少的力气。这种低沉的嗓音对于雌性大山雀来说,代表这位“男士”体格强壮,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伴侣。然而,当场景转换到一个喧闹的城市中时,一切就都变样了——低沉悠扬的歌声不得不让位于一连串频率极高的叫声。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莱顿市最为喧闹的城区中,大山雀的歌声比其他地区的更高亢,声音频率也更高。在随后对包括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在内的10座欧洲城市中的大山雀种群进行的研究也显示,这些城市中的大山雀均选择演唱频率更高的曲调,通常可以达到3500赫兹,与居住在附近森林中的同类相比,平均高出200赫兹之多!研究者还发现,都市中的大山雀不仅嗓音变得高亮,而且还改变以往一直重复演唱的传统曲目,创作新的曲调。
  与很多鸟类不同的是,大山雀、北美歌雀等鸟类并不是在雏鸟期间即学会一生中所有的曲目的,它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改变自己的歌声。它们不断地创作新的歌曲,同时还学习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演唱不同的歌曲。通过长期琢磨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演唱什么样的歌曲最为成功,大山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更好地适应了环境。而幼小的大山雀则可以通过向身边那些经验丰富的歌者学习,将前辈探索出的成功的鸣唱曲目保留并传承下去。这种后天的可塑性无疑提高了大山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面对人为制造的噪声,大山雀等鸟类充分发挥它们改变鸣唱音色的能力,得以在日益喧闹的城市中立足。不过,生活在城市中的幼小的鸟类可能会因为无法听到父母的歌声中的低音部分,从而学不到那些包含低音的曲子,久而久之,这些曲子就会彻底退出都市鸟类的保留曲目。
  
  
  随着城市噪声污染日益加剧,城市鸟类被迫采取各种策略以适应日渐喧闹的环境。
  为了适应日渐喧闹的环境,城市鸟类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由于鸟类的鸣叫声在其生存及繁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此以往,城市鸟类的相关遗传基因必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在自然界中,鸟类的歌声作为最主要的性别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着雌性对雄性的选择。雄鸟在繁殖期往往通过卖力的演唱,有时还伴以绚丽的舞蹈来吸引雌鸟的注意。进入繁殖季节后,很多雌鸟在坠入爱河前都会先听一下求爱者的歌声,因为一只雄鸟演唱的曲目越多,歌声越美,就表明它的身体素质越好,雌鸟与之共同抚育的后代的存活几率也会越大。因此,当城市中的雌鸟将雄鸟的叫声作为判定对方是否具有健壮体质的标准时,那些能够让自己的歌声更加引人注意的雄鸟,将获得更多雌性的青睐。
  同样,如果一只鸟具有良好的听力,它就可以在一片嘈杂声中听到其他鸟的叫声,从而增加它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种适应能力也会成为它的一项进化优势,并通过基因遗传给它的子孙后代,最终使其后代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如果城市鸟类的歌声和听觉系统继续趋异进化下去,终有一天,这些“城市居民”将无法准确辨识它们的“乡下亲戚”的叫声,甚至不再承认它们也是自己的同类。这些改变将导致一种鸟类出现城乡间的遗传学差异,并最终使之分裂为城市和野外两个完全不同的种类。同样,当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采取不同的策略克服噪声污染时,也可能使得身处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鸟类产生种内的分化,而这种同域性物种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发生的分化现象,在生态学中被称为“同域分化”。
  以上这些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猜测。实际上,有关研究发现,乌鸫已经开始逐渐分化为城市种和野生种,彼此之间的体型和生活史,即鸟类生长、繁殖、迁徙等行为特征均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一些城市鸟类正在逐步改变自己的歌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并非所有鸟类都能应付都市的喧嚣。
  当城市中的大山雀等鸟类逐步改变自己的歌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时,有些鸟类却无法应付都市的喧嚣,特别是那些专门采用低频鸣唱,且无法随意转换为高频鸣唱的鸟类,包括黄鹂、杜鹃、大苇莺,以及现今变化最大的鸟类——麻雀。麻雀曾经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鸟类,但现在城市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虽然我们还无法准确探知引起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噪声一定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在麻雀的叫声中,低频率音色占的比重相当大。   在荷兰,大苇莺的数量正在下降。有一片芦苇地,自从旁边修建了一段公路后,当年大苇莺在繁殖季节的配对数就从10对迅速下降到2对;后来,这段公路因维修被迫关闭了两年,结果又有5对大苇莺飞回这里进行繁殖;可是,当这段公路再次恢复正常交通后,这些大苇莺又迁出了吵闹的芦苇丛。多种迹象表明,城市道路的喧闹的确可能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另外,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科学家在调查了当地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边的鸟类多样性后发现,那里明显缺少一些叫声多在低频率的鸟类。毫无疑问,现今的噪声污染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城市鸟类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闹市区及街道附近的城市鸟类,它们的多样性已经急剧下降。
  噪声对鸟类产生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响。斑胸草雀因为终生履行“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在澳大利亚一直被看作“忠贞”的典范。然而,生活在城市中的斑胸草雀正在逐渐失去这一“美德”。斑胸草雀是通过一系列固定的鸣叫声来识别自己的配偶的,并以此维系它们的“夫妻感情”。而过于喧闹的环境可能使得雌鸟无法准确辨识自己“丈夫”的叫声,阴错阳差地将陌生的雄鸟错认为自己的配偶。
  在英国,还有很多城市的幼鸟因为无法听清父母的鸣叫声,以至于只能模仿各种汽车马达的声音,使得原本婉转动听的鸣叫声变成了单调怪异的腔调。更有甚者,据报道,一群红嘴相思鸟因秋冬季节食物匮乏,从山林飞至附近的都市集体觅食,却被突然而至的震耳欲聋的城市噪声破坏了大脑中枢神经,以至于齐齐撞上玻璃幕墙而“轻生”!
  严重的是,对于居住在城市的鸟类来说,噪声污染仅仅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鸟类生存的还包括都市的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众多问题。
  城市的夜晚灯光绚烂、亮如白昼。在我们欣赏路边变幻的霓虹灯的同时,刺目的灯光已严重地影响到诸如猫头鹰、夜鹰等习惯于昼伏夜出的鸟类的正常生活,迫使它们逐步远离城市生活。
  光污染带给鸟类的麻烦还远不止这些。许多迁徙的鸟类在夜间主要依靠星光和月光导航,而城市高层建筑物上的眩目灯光往往会使它们迷失飞行的方向,误打误撞一头扎进灯火通明的建筑中,有时甚至会导致数以万计的鸟类集体死亡。1981年,就曾发生过约1万只小鸟接连撞上一个被探照灯照得通体明亮的烟囱的惨剧。美国鸟类学家更是宣称:每年约有400万只鸟因撞上高楼的广告灯而死亡。
  化学污染也对鸟类的生存形成巨大威胁。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物中所含有的大量化学物质除干扰正常激素的分泌,并导致生物内分泌紊乱外,还可能造成鸟类性器官发育缓慢,直接影响鸟类正常的生殖繁衍。美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美国一家发电厂排放的多氯联苯等化学物质很可能对大山雀等鸟类的控制发声的大脑部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了鸟类正常的求偶鸣叫。
  越发吵闹的城市让我们生厌,而对于很多鸟类来说,噪声以及光污染、化学污染等带给它们的却不仅仅是“生厌”这种单纯的感觉,而是严峻的生存危机。城市化给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无穷的风险,使它们的数量、种类,乃至叫声和繁殖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甚至直接扼杀它们的生命。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足够的重视,或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奔波在城市中时,只有一只浑身沾满油污、嘴里发出像汽车喇叭声一样尖锐的鸣叫声的小鸟与我们擦身而过……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月16日早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7名宇航员,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纳尔角发射场升空,执行编号为“STS-107”的飞行任务。机组总指挥是里克·哈斯奔,他参加过前一次航天飞机飞行。飞行员是威利·麦库尔,他是第一次执行航天飞机飞行任务。任务专家戴夫·布朗和伊兰-拉蒙(她也是以色列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也是第一次乘坐航天飞机邀游太空。其余3名机组成员分别是载荷指挥迈克尔·安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月球上建立太空望远镜是天文学家长久以来的梦想,因为在没有大气和人为干扰的月面环境下,望远镜能更好地捕捉到宇宙深处恒星的微弱光线。不过,通常情况下,对望远镜镜片精确度的要求很高,成本昂贵,而且即使造成,还有如何把它搬运到月球上去的问题。2008年10月,一组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和光学家宣称,他们或许已经找到了在月球上建造“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望远镜的“很简单”的方法。  牛顿早就指出,置于转速恒定的浅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金属间化合物作为新型材料由于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磨损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材料界的青睐。本实验所研究的Ti46Al8N1B由γ-TiAl和α2-Ti3Al两相组成,对其进行热循环和外加应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