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渐渐淹没于商业时代洪流的通草花,90后妹子王蕴玉和两位耄耋之年的老师——戴春富与钱宏仁一直坚守着,小心呵护着这门手艺,期待其重新焕发生机的那一天。
去年《延禧攻略》热播时,许多人认识了插在后宫妇人发髻上有如多肉的绒花,也从富察皇后“舍弃珠翠,改以通草绒花为饰”得知通草花的存在。尽管在台词中得以出现,但却并未在剧中露其真身,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能够作为皇后的头饰,这通草花一定不简单。查询资料后方得知,通草花头饰发端于清初的扬州。
在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通草花真容终得一见。
花瓣通透玲珑、叶脉经络分明、花朵娇艳欲滴,远远看去,这分明就是一盆牡丹;走近细细打量,依旧是一盆毫无破绽的牡丹无疑。若非置于玻璃罩中,提醒着人们这是永不凋谢的通草花,恐怕寻常人都会认为这是真的盆景。
在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已经难觅通草头花、发饰的踪迹,在此坐镇的两位通草花非遗大师都已是耄耋老人——戴春富与钱宏仁。他们擅长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通草花盆景与挂屏。因为在他们学艺的那个年代,盆景与挂屏是扬州制花厂的拳头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如今,扬州制花厂早已在历史大潮中不复存在,曾经让制花厂引以为傲的通草花也渐渐淹没于商业时代的洪流。
高光不再无人识
通草,即通脱木,叶子很大,质地柔软、绵薄多孔、光色洁白、富有韧性,非常适合用于制作足以乱真的手工工艺花,如果染色得当,掌握好湿度,可以经久不衰。
通草花,早在唐代便已有记载。唐代许嵩所撰的六朝史料集《建康实录》中有云: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是人造工艺花用于装饰最早的记录。苏轼《四花相似说》中有“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的叙述。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质感,苏轼的文字透露出当时的人造花和自然花已难分伯仲。
扬州通草花发端于清初。清乾隆时,通草花声名鹊起,据《扬州画舫录》记述,乾隆年间,扬州通草花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还成为扬州两淮盐史向清廷进贡的贡品。宫人常常将通草花佩戴于发髻与衣服上,奉行节俭的富察皇后亦是通草花的“粉丝”。
而到了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女性的衣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草花饰品渐渐衰落,仅存头戴花这一种品种,样式也较为单一。直到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以通草单花为基础首创通草菊花盆景,通草花又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通草花盆景开拓了通草花创作生产的新领域,从最初的菊花拓展至牡丹、杜鹃、梅花、蜡梅、月季、凌霄、天竹、兰花、山茶、绣球、迎春、枫树等数10个品种,更创新出挂在墙壁的挂屏,成为人们喜爱的室内装饰陈列品,并开始远销海外。
那时,经由钱宏才以及他的徒弟戴春富、钱宏仁制作的通草花经常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中苏友好大厦以及国内外手工艺展中,人们惊叹于它的精妙绝伦,感慨于它的永生不谢。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限于包装运输耗费巨大成本,加之手工繁复、耗时较长、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围绕在通草花周围的光环渐渐消失。
不少通草花艺人纷纷转行,只剩下戴春富、钱宏仁成了这繁复手艺的最后守护者。抱着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想法,戴春富想了各种办法免费收徒。这十年间,来找戴春富學手艺的人络绎不绝,然而大多数人坚持不下来,支撑到3个月的都是凤毛麟角,更别说一直跟着戴春富学习的了。留不住人,成了通草花手艺传承的最大问题。直到戴春富徒弟王蕴玉的出师,这门古老的手艺才免于传承无人。
后继繁难谁人解
95后王蕴玉二十出头,每天早晨九点不到,她便会准时出现在扬州博物馆的手工艺体验馆。在这里,她会安静地坐上一天,一双巧手把弄着薄如蝉翼的“白纸”,或捏、或捻、或揉、或剪、或粘,傍晚时分,一朵小巧精致,层层包裹的菊花便有了灵气。
别看王蕴玉年纪不大,但跟随戴春富学习制作通草花已快10年。和许多上门拜师的年轻人不一样,王蕴玉不仅能静得下心,还捺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
“学习捏菊花花瓣大概用了一年,爷爷说这是基本功,练不好,别的也做不成。”王蕴玉亲热地唤她的师父戴春富为“爷爷”。说完,她拿出一张轻脆又有些质感的通草纸,对折后用剪刀剪成约莫5毫米宽的细条。刚刚还欢脱的女孩瞬间静了下来,仔细专注地摆弄着手上的通草纸。随后,她将这些剪好的细条置于湿毛巾中加以湿润。
和桃花、樱花等用工具捻出的花瓣不同,菊花花瓣非常考验手上的功夫,尤其考验手艺人对通草湿润程度的把握,吸水不够,通草一捏就碎了;吸水太多,花瓣直接就会被捏扁。捏、捻、揉,是通草花制作的绝技,力度也十分有讲究,力度不够,花瓣成不了形;力度太大,脆薄的通草会毫不犹豫地断裂。这套工序看似简单,但要捏揉出形状各异的花瓣和枝叶,全凭艺人心中的感觉和手上的功夫。王蕴玉学习的第一年就是在感受通草的湿度,打磨捏、捻、揉的基本功。
片刻过后,王蕴玉打开毛巾,拿出一根细条,把一端剪成有一定弧度的尖角,再用两只手合力揉、捏,一会儿,一瓣弯曲有致的菊花瓣便成了型,末了,王蕴玉用拇指指甲在花瓣中间轻轻划过,菊花瓣便制作完成。
菊花花瓣层层包裹,越靠近花蕊的地方越短、越弯,越靠近外层的花瓣则越长、越直,只在末端有些许弯折。在做菊花花瓣之时,各种规格的花瓣需要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数。
放下做好的花瓣,王蕴玉又从湿毛巾中取出一张通草纸,剪掉有些发黄的边缘,揉成一个球,再用剪好的通草纸将小球包裹起来,用细铜丝绑好,一个用来粘花瓣的花芯就做好了。“这便是扎朵子。”说着,王蕴玉用镊子夹住一瓣花瓣,熟练地往白乳胶堆一靠,便粘上了花芯,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粘贴花瓣的过程看似简单,可功夫都在平时。若是不能做到“胸有成花”,便无法精准地做出花朵的造型。
“这次做的菊花是做好后再上色的。因为通草对湿度十分敏感,太湿会变软、变塌,没了形状,所以做好上色就只能用油性颜料。有的通草花呈现出好几种颜色,就需要先将通草纸用水性颜料染好,再晾干、湿润后制作,成形后再用油性颜料上另一种颜色。”
王蕴玉介绍,盆景制作中最后的步骤是将花朵、叶子、细小的枝条扎在一起,再与枝干、盆相连。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十分耗时耗力,一盆有着5个花枝的菊花盆景需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昔日荣光重寻觅
通草花易学难精,尽管已经学习了9年多,但王蕴玉说自己依旧会跟着爷爷学习。“爷爷倾尽所有地教我,是一种很慢的模式,通过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它不止是手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精神传承。”这让小小年纪的王蕴玉也承担起发扬、传承通草花的责任。为了传播通草花,王蕴玉开了微博、抖音以及线上商城,“和爷爷一样,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知道通草花,能了解这门手艺,能方便地购买到通草花。”
如今,爱穿汉服的王蕴玉和师父戴春富一起重新拾起已经消失的通草花配饰,创造性地将通草花与金属、贝壳、珍珠等材质相融合,制作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通草花头饰与配饰。“这个桂花步摇是去年中秋时推出的限量版,”王蕴玉拿起一支点缀着桂花通草花的金色步摇俏皮地着说,“不限量也没办法,我也做不出太多的。”
“这个水蜜桃配饰既可以插在发间,也能别在衣服上,很可爱。”
“这朵玉兰是根据古画上美女的发簪复原的,这支桃花发簪也是……”
望着眼前这位笑容可人、充满活力的通草花女孩,仿佛看到未来属于通草花的高光时刻……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
去年《延禧攻略》热播时,许多人认识了插在后宫妇人发髻上有如多肉的绒花,也从富察皇后“舍弃珠翠,改以通草绒花为饰”得知通草花的存在。尽管在台词中得以出现,但却并未在剧中露其真身,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能够作为皇后的头饰,这通草花一定不简单。查询资料后方得知,通草花头饰发端于清初的扬州。
在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通草花真容终得一见。
花瓣通透玲珑、叶脉经络分明、花朵娇艳欲滴,远远看去,这分明就是一盆牡丹;走近细细打量,依旧是一盆毫无破绽的牡丹无疑。若非置于玻璃罩中,提醒着人们这是永不凋谢的通草花,恐怕寻常人都会认为这是真的盆景。
在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已经难觅通草头花、发饰的踪迹,在此坐镇的两位通草花非遗大师都已是耄耋老人——戴春富与钱宏仁。他们擅长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通草花盆景与挂屏。因为在他们学艺的那个年代,盆景与挂屏是扬州制花厂的拳头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如今,扬州制花厂早已在历史大潮中不复存在,曾经让制花厂引以为傲的通草花也渐渐淹没于商业时代的洪流。
高光不再无人识
通草,即通脱木,叶子很大,质地柔软、绵薄多孔、光色洁白、富有韧性,非常适合用于制作足以乱真的手工工艺花,如果染色得当,掌握好湿度,可以经久不衰。
通草花,早在唐代便已有记载。唐代许嵩所撰的六朝史料集《建康实录》中有云: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是人造工艺花用于装饰最早的记录。苏轼《四花相似说》中有“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的叙述。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质感,苏轼的文字透露出当时的人造花和自然花已难分伯仲。
扬州通草花发端于清初。清乾隆时,通草花声名鹊起,据《扬州画舫录》记述,乾隆年间,扬州通草花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还成为扬州两淮盐史向清廷进贡的贡品。宫人常常将通草花佩戴于发髻与衣服上,奉行节俭的富察皇后亦是通草花的“粉丝”。
而到了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女性的衣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草花饰品渐渐衰落,仅存头戴花这一种品种,样式也较为单一。直到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以通草单花为基础首创通草菊花盆景,通草花又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通草花盆景开拓了通草花创作生产的新领域,从最初的菊花拓展至牡丹、杜鹃、梅花、蜡梅、月季、凌霄、天竹、兰花、山茶、绣球、迎春、枫树等数10个品种,更创新出挂在墙壁的挂屏,成为人们喜爱的室内装饰陈列品,并开始远销海外。
那时,经由钱宏才以及他的徒弟戴春富、钱宏仁制作的通草花经常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中苏友好大厦以及国内外手工艺展中,人们惊叹于它的精妙绝伦,感慨于它的永生不谢。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限于包装运输耗费巨大成本,加之手工繁复、耗时较长、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围绕在通草花周围的光环渐渐消失。
不少通草花艺人纷纷转行,只剩下戴春富、钱宏仁成了这繁复手艺的最后守护者。抱着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想法,戴春富想了各种办法免费收徒。这十年间,来找戴春富學手艺的人络绎不绝,然而大多数人坚持不下来,支撑到3个月的都是凤毛麟角,更别说一直跟着戴春富学习的了。留不住人,成了通草花手艺传承的最大问题。直到戴春富徒弟王蕴玉的出师,这门古老的手艺才免于传承无人。
后继繁难谁人解
95后王蕴玉二十出头,每天早晨九点不到,她便会准时出现在扬州博物馆的手工艺体验馆。在这里,她会安静地坐上一天,一双巧手把弄着薄如蝉翼的“白纸”,或捏、或捻、或揉、或剪、或粘,傍晚时分,一朵小巧精致,层层包裹的菊花便有了灵气。
别看王蕴玉年纪不大,但跟随戴春富学习制作通草花已快10年。和许多上门拜师的年轻人不一样,王蕴玉不仅能静得下心,还捺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
“学习捏菊花花瓣大概用了一年,爷爷说这是基本功,练不好,别的也做不成。”王蕴玉亲热地唤她的师父戴春富为“爷爷”。说完,她拿出一张轻脆又有些质感的通草纸,对折后用剪刀剪成约莫5毫米宽的细条。刚刚还欢脱的女孩瞬间静了下来,仔细专注地摆弄着手上的通草纸。随后,她将这些剪好的细条置于湿毛巾中加以湿润。
和桃花、樱花等用工具捻出的花瓣不同,菊花花瓣非常考验手上的功夫,尤其考验手艺人对通草湿润程度的把握,吸水不够,通草一捏就碎了;吸水太多,花瓣直接就会被捏扁。捏、捻、揉,是通草花制作的绝技,力度也十分有讲究,力度不够,花瓣成不了形;力度太大,脆薄的通草会毫不犹豫地断裂。这套工序看似简单,但要捏揉出形状各异的花瓣和枝叶,全凭艺人心中的感觉和手上的功夫。王蕴玉学习的第一年就是在感受通草的湿度,打磨捏、捻、揉的基本功。
片刻过后,王蕴玉打开毛巾,拿出一根细条,把一端剪成有一定弧度的尖角,再用两只手合力揉、捏,一会儿,一瓣弯曲有致的菊花瓣便成了型,末了,王蕴玉用拇指指甲在花瓣中间轻轻划过,菊花瓣便制作完成。
菊花花瓣层层包裹,越靠近花蕊的地方越短、越弯,越靠近外层的花瓣则越长、越直,只在末端有些许弯折。在做菊花花瓣之时,各种规格的花瓣需要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数。
放下做好的花瓣,王蕴玉又从湿毛巾中取出一张通草纸,剪掉有些发黄的边缘,揉成一个球,再用剪好的通草纸将小球包裹起来,用细铜丝绑好,一个用来粘花瓣的花芯就做好了。“这便是扎朵子。”说着,王蕴玉用镊子夹住一瓣花瓣,熟练地往白乳胶堆一靠,便粘上了花芯,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粘贴花瓣的过程看似简单,可功夫都在平时。若是不能做到“胸有成花”,便无法精准地做出花朵的造型。
“这次做的菊花是做好后再上色的。因为通草对湿度十分敏感,太湿会变软、变塌,没了形状,所以做好上色就只能用油性颜料。有的通草花呈现出好几种颜色,就需要先将通草纸用水性颜料染好,再晾干、湿润后制作,成形后再用油性颜料上另一种颜色。”
王蕴玉介绍,盆景制作中最后的步骤是将花朵、叶子、细小的枝条扎在一起,再与枝干、盆相连。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十分耗时耗力,一盆有着5个花枝的菊花盆景需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昔日荣光重寻觅
通草花易学难精,尽管已经学习了9年多,但王蕴玉说自己依旧会跟着爷爷学习。“爷爷倾尽所有地教我,是一种很慢的模式,通过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它不止是手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精神传承。”这让小小年纪的王蕴玉也承担起发扬、传承通草花的责任。为了传播通草花,王蕴玉开了微博、抖音以及线上商城,“和爷爷一样,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知道通草花,能了解这门手艺,能方便地购买到通草花。”
如今,爱穿汉服的王蕴玉和师父戴春富一起重新拾起已经消失的通草花配饰,创造性地将通草花与金属、贝壳、珍珠等材质相融合,制作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通草花头饰与配饰。“这个桂花步摇是去年中秋时推出的限量版,”王蕴玉拿起一支点缀着桂花通草花的金色步摇俏皮地着说,“不限量也没办法,我也做不出太多的。”
“这个水蜜桃配饰既可以插在发间,也能别在衣服上,很可爱。”
“这朵玉兰是根据古画上美女的发簪复原的,这支桃花发簪也是……”
望着眼前这位笑容可人、充满活力的通草花女孩,仿佛看到未来属于通草花的高光时刻……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