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新课程下的数学有效作业观的探索,阐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更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同时,整个数学作业过程要注重互动性的多元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各自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控制的调节,不断改进教学、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和端正心态,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评价
一、课题的提出
1.传统作业的现状呼唤有效数学作业。
传统的教学把教学过程等同于知识掌握过程,把知识掌握过程又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评比。这样的教学观的指导,使得作业成为巩固、运用和检查、评比知识的一个教学环节,造成了讲与练、学与用的脱节;使作业成为监督、控制、鉴定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且在背后所隐含的价值与学生发展是对立的、剥离的,追求的也是物质性、功利化的。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数学作业观势在必行。
2.新课程的改革呼唤有效数学作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传统的数学作业观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观要求在我们把数学作业当做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生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同时,整个数学作业过程要注重互动性的多元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各自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和端正心态,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研究新课程下的数学有效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有效作业观
1.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应该是有意义的作业。
(1)作业的设计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作业的功能应定位于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和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作业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业应该与学生和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否则作业就没有意义。作业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作业(练习)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此外作业还应该是积极有效的。这是因为仅仅布置死记硬背的作业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因为它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有效作业是指那些要求学生用积极有意义的方式去解决学科问题的作业。那些程序固定,缺乏积极思考过程的作业是不会促进学习的。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该使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通过分析、比较、推论,最终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2.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应关注学生学后的发展。
以往,对作业问题的讨论更多是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入手,大多的作业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搞“一刀切”,作业成为鉴别、控制学生的手段和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失去了发展的平等机会。在新课改中,我们强调的是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的作业应关注作业过程的民主问题,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关注学习处境不佳的学生,关注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在作业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合理有序地布置不同的作业。
一般地,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量存在,他们对作业往往消极应对,甚至有抵触情绪,一般的作业他们也很难完成。为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们的作业要低起点,低要求,题目要比书本的例题更为简单,主要以落实基础为主。在作业过程中,我们还要对他们随时关注,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对于数学尖子生,我们布置的作业要全面、细致,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外,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和研究。作业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素养为根本。
3.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应该尽量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既要着重研究哪些具体的基础知识可成为能力培养的载体,更要着重寻找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的机会,并进行有效的训练。
(1)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作业形式要多样,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一般的,数学作业中我们以“练习”、“思索”、“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面目出现,并且题目的表述要尽量有趣味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2)作业目标的综合化
作业设计时,我们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仅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要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作业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数学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社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的作业,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作业应该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数学与学生的纽带,努力让作业生活化。
三、建立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机制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要关注个体差异及以发展的不同要求,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评价方法要多样,要着力探索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因而,作业评价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强调多元评价,在评价中要求师生参与互动,提倡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结合。 1.作业中的教师评价。
传统作业中的教师评价,往往是由教师批改作业后给出一定的等级和分数,评价一般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强调的只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整个过程中,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而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很少理会,这样的过程往往会对部分学生造成伤害,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程环境下,作业的评判应是过程性和激励性的,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如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作业中的教师评价按照下图实施开展:
首先我们根据学生互评、自评结果确定作业批改的层次和对象,这样,以学生的评价目标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参照点,比较性、目的性强,教师评价效率高,效果好。
然后我们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各种针对性的作业评语以明示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1)符号型批语
即在学生的作业错误之处用不同符号表示不同性质的错误,这种做法是对学生作业错误部分的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使学生觉得只错“这一点”,产生自己“还行”的感觉。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2)提示型批语
当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具隐晦性,学生很难自我发现时,教师对其错误应给予一定的提示,说明错误的性质、类型,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时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自我纠正错误,并指明了方向,学生在提示下通过独立检查、反思走出“误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3)“置疑”型批语
即根据学生作业的错语情况设置疑问,让学生在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置疑”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悬念”,进而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重做型批语
当学生作业错误较为严重、错误较多、解答很不完整时,可考虑让学生重做。重做型批语多数是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一打“×”了之,就说明其“一无是处”,学生便会丧失学习信心,肯定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性批评,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5)强化型批语
学生在应用某一新知识出现错误或不够熟练时,可在作业中给出正确解法,同时安排一些类似习题让学强化练习。这种批语可以有效地缩短作业的信息反馈周期,学生在这些针对性较强的批语的指导下,很快就能认识并纠正错误,此法有利于教师实现个别辅导,减轻教师的负担。
(6)另解型批语
当作业题有多种解法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改变思维角度,去探讨其他解法,发展创新思维。这种批语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解法,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再加上教师提出的要求,从而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精神。
最后,教师对作业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2.作业中的学生互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揭示“自我”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制于他人,从学生意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评价自己在前,在逐步认识别人,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我们不排除他评、互评在评价中的作用,而是充分地利用他评和互评,不断补充评价的不足。通过与他评对照,提高学生的自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在数学作业中,我们积极地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并根据作业性质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学生相互评价方式。
(1)小组合作批改法
这种情况下的作业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交给组长,由组长负责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在组长的组织下“对答案”,若答案不统一,则各作自我复查,对自己或肯定或找错误原因。若小组内交流不能统一意风,则把问题提交老师或与其他小组沟通。
(2)循环批改法
由小组同学挨个循环互批,每同学对这一本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然后,小组长对作业进行统计,并把结果上交老师。最后,教师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3.作业中的学生自评。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鉴于主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作业中忽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性,也就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我们要求把自我评价作为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在作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学习状态。
一般作业中学生自我评价按照“评价—批评—再评价—提高”的模式实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作业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作业目标。一般地,学生在作业中确定必做题和选做题,也可在做这些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自编习题。学生做题后,要求学生“自查自纠、自诊自治、自思自强”,然后学生自我评价对作业的掌握程度,并做好记录。
第二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各种针对性的作业评语及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结果明确自己作业完成的质量情况,了解自身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第三环节,学生认真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独立检查、反思,不断改进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策略,最后做出总结性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另一层面体现在学生的课外自主作业中,一般的,这里的作业主要指生生合作的小课题研究。首先,学生要自我评价自己参与活动的态度,如: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否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是否认真思考他人的问题和想法,是否积极动手动脑,是否认真查找相关资料,是否准时完成自己的分工任务等。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自我评价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如: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交流,能否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和观点等。最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在研究性活动中的学习探索能力,自主创新精神,如: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以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否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等。这样的自我评价过程,使得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
在评价中,我们倡导没有不成功的记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研究进行到不同的步骤,取得不同的成果。只要学生自己围绕课题认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即使获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也要学生给自己以正面的评价,这样,学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从而乐于探索、乐于创新。在作业中实施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双方自我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实践的结果与体会
1.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得以有效提高。
互动性的多元作业评价机制的实施,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使得整个作业过程中的评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每一评价主体都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收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样的评价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评价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2.作业的多样化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通过作业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去获得对问题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作业的评价上,应注重于过程性和主体性,切忌只注重结果。
评价应采用多元性,既要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杨文华.如何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外国中小学教育.
[3]陈剑华.关于中小学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
[4]胡继飞.新课程下的作业观.中国教育报.
[5]胡定荣.作业如何革新.中国教育报.
[6]郭维亮.初中教育目标和评价.湖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评价
一、课题的提出
1.传统作业的现状呼唤有效数学作业。
传统的教学把教学过程等同于知识掌握过程,把知识掌握过程又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评比。这样的教学观的指导,使得作业成为巩固、运用和检查、评比知识的一个教学环节,造成了讲与练、学与用的脱节;使作业成为监督、控制、鉴定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且在背后所隐含的价值与学生发展是对立的、剥离的,追求的也是物质性、功利化的。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数学作业观势在必行。
2.新课程的改革呼唤有效数学作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传统的数学作业观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观要求在我们把数学作业当做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泼多样,在内容上要体现个生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同时,整个数学作业过程要注重互动性的多元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各自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和端正心态,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研究新课程下的数学有效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有效作业观
1.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应该是有意义的作业。
(1)作业的设计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作业的功能应定位于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和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作业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业应该与学生和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否则作业就没有意义。作业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作业(练习)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此外作业还应该是积极有效的。这是因为仅仅布置死记硬背的作业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因为它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有效作业是指那些要求学生用积极有意义的方式去解决学科问题的作业。那些程序固定,缺乏积极思考过程的作业是不会促进学习的。教师设计的作业应该使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通过分析、比较、推论,最终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2.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应关注学生学后的发展。
以往,对作业问题的讨论更多是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入手,大多的作业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搞“一刀切”,作业成为鉴别、控制学生的手段和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失去了发展的平等机会。在新课改中,我们强调的是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的作业应关注作业过程的民主问题,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关注学习处境不佳的学生,关注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在作业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合理有序地布置不同的作业。
一般地,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量存在,他们对作业往往消极应对,甚至有抵触情绪,一般的作业他们也很难完成。为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们的作业要低起点,低要求,题目要比书本的例题更为简单,主要以落实基础为主。在作业过程中,我们还要对他们随时关注,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对于数学尖子生,我们布置的作业要全面、细致,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外,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和研究。作业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素养为根本。
3.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应该尽量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既要着重研究哪些具体的基础知识可成为能力培养的载体,更要着重寻找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的机会,并进行有效的训练。
(1)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作业形式要多样,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一般的,数学作业中我们以“练习”、“思索”、“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面目出现,并且题目的表述要尽量有趣味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2)作业目标的综合化
作业设计时,我们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仅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要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作业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数学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社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的作业,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作业应该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数学与学生的纽带,努力让作业生活化。
三、建立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机制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要关注个体差异及以发展的不同要求,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评价方法要多样,要着力探索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因而,作业评价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强调多元评价,在评价中要求师生参与互动,提倡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结合。 1.作业中的教师评价。
传统作业中的教师评价,往往是由教师批改作业后给出一定的等级和分数,评价一般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强调的只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整个过程中,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而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很少理会,这样的过程往往会对部分学生造成伤害,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程环境下,作业的评判应是过程性和激励性的,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如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作业中的教师评价按照下图实施开展:
首先我们根据学生互评、自评结果确定作业批改的层次和对象,这样,以学生的评价目标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参照点,比较性、目的性强,教师评价效率高,效果好。
然后我们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各种针对性的作业评语以明示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
(1)符号型批语
即在学生的作业错误之处用不同符号表示不同性质的错误,这种做法是对学生作业错误部分的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使学生觉得只错“这一点”,产生自己“还行”的感觉。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2)提示型批语
当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具隐晦性,学生很难自我发现时,教师对其错误应给予一定的提示,说明错误的性质、类型,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时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自我纠正错误,并指明了方向,学生在提示下通过独立检查、反思走出“误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3)“置疑”型批语
即根据学生作业的错语情况设置疑问,让学生在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置疑”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悬念”,进而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重做型批语
当学生作业错误较为严重、错误较多、解答很不完整时,可考虑让学生重做。重做型批语多数是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一打“×”了之,就说明其“一无是处”,学生便会丧失学习信心,肯定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性批评,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5)强化型批语
学生在应用某一新知识出现错误或不够熟练时,可在作业中给出正确解法,同时安排一些类似习题让学强化练习。这种批语可以有效地缩短作业的信息反馈周期,学生在这些针对性较强的批语的指导下,很快就能认识并纠正错误,此法有利于教师实现个别辅导,减轻教师的负担。
(6)另解型批语
当作业题有多种解法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改变思维角度,去探讨其他解法,发展创新思维。这种批语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解法,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再加上教师提出的要求,从而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精神。
最后,教师对作业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2.作业中的学生互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揭示“自我”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制于他人,从学生意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评价自己在前,在逐步认识别人,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我们不排除他评、互评在评价中的作用,而是充分地利用他评和互评,不断补充评价的不足。通过与他评对照,提高学生的自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在数学作业中,我们积极地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并根据作业性质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学生相互评价方式。
(1)小组合作批改法
这种情况下的作业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交给组长,由组长负责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在组长的组织下“对答案”,若答案不统一,则各作自我复查,对自己或肯定或找错误原因。若小组内交流不能统一意风,则把问题提交老师或与其他小组沟通。
(2)循环批改法
由小组同学挨个循环互批,每同学对这一本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然后,小组长对作业进行统计,并把结果上交老师。最后,教师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3.作业中的学生自评。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鉴于主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作业中忽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性,也就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我们要求把自我评价作为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在作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调整学习状态。
一般作业中学生自我评价按照“评价—批评—再评价—提高”的模式实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作业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作业目标。一般地,学生在作业中确定必做题和选做题,也可在做这些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自编习题。学生做题后,要求学生“自查自纠、自诊自治、自思自强”,然后学生自我评价对作业的掌握程度,并做好记录。
第二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各种针对性的作业评语及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结果明确自己作业完成的质量情况,了解自身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第三环节,学生认真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独立检查、反思,不断改进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策略,最后做出总结性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另一层面体现在学生的课外自主作业中,一般的,这里的作业主要指生生合作的小课题研究。首先,学生要自我评价自己参与活动的态度,如: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否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是否认真思考他人的问题和想法,是否积极动手动脑,是否认真查找相关资料,是否准时完成自己的分工任务等。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自我评价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如: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交流,能否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和观点等。最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在研究性活动中的学习探索能力,自主创新精神,如: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以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否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等。这样的自我评价过程,使得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
在评价中,我们倡导没有不成功的记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研究进行到不同的步骤,取得不同的成果。只要学生自己围绕课题认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即使获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也要学生给自己以正面的评价,这样,学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从而乐于探索、乐于创新。在作业中实施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双方自我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实践的结果与体会
1.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得以有效提高。
互动性的多元作业评价机制的实施,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使得整个作业过程中的评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每一评价主体都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收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样的评价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评价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2.作业的多样化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通过作业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去获得对问题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作业的评价上,应注重于过程性和主体性,切忌只注重结果。
评价应采用多元性,既要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杨文华.如何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外国中小学教育.
[3]陈剑华.关于中小学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
[4]胡继飞.新课程下的作业观.中国教育报.
[5]胡定荣.作业如何革新.中国教育报.
[6]郭维亮.初中教育目标和评价.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