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应用吲哚菁绿染色结合红外线电子内镜检测前哨淋巴结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早期胃癌淋巴测绘中应用吲哚菁绿染色(ICG)联合红外线内镜(IREE)和单纯吲哚菁绿染色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探讨检测术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方法。通过IREE联合ICG的检测方法对212例患者行前哨淋巴结切除术。比较IREE联合ICG与单独使用ICG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并对转移淋巴结摘除术与根据淋巴引流途径进行的淋巴结区域廓清术的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其他文献
目的 对比中间入路法与传统侧方入路法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于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将入院拟行手术治疗的4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分别行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中间入路法与侧方入路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2.5±25.8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37岁.主诉:排粪习惯改变伴便血2月余.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粪习惯改变,2~4次/d;伴里急后重及排粪不净感,粪条变细、变扁,伴便血,血与粪相混;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寒颤、发热等症状.自行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无明显好转.起病以来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期刊
直肠癌是我国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中、地位直肠啊癌目前占我国直肠癌总数的3/4[1].手术仍然主要的治疗方法.Heald等[2]在1982年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经过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其概念正是基于人们对盆腔局部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成的。
期刊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便秘专题学术论坛——盆底疾病基础与临床”将于2010年9月24—26日在杭州召开.会议将邀请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附属盆底中心ANN C.LOWRY教授、俄罗斯Petr Tsarkov教授在内的国内外著名肛肠外科专家及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妇科专家学者,对盆底生理、解剖、病理、影像、诊断、治疗等方
期刊
胃空肠吻合口狭窄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9.4%,临床上处理较为困难[1-2].我院采用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治疗胃空肠吻合口狭窄,初步尝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开展单(多)中心临床试验,以中国人的临床数据科学地评价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目前仍存在争议的问题.方法以南方医院2008年10月自主开发的一款专门以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为数据架构,同时适合于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既能科学管理和深度分析临床数据,又能满足多单位合作需要的数据挖掘系统软件为数据平台,构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评估体系,开展单(多)中心腹腔镜结直肠癌手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早已写入教科书,而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和设备的进步、手术方法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断改进,胃手术并发症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本文根据笔者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谈谈胃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状况。
期刊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
随着治疗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多学科专家组(MDT)诊疗模式的日益兴起,胃肠外科对医学交叉学科的了解和掌握,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在本期特设"胃肠外科影像学与解剖学"重点期.结合影像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近况,介绍胃肠外科有关的数字化技术和微创化信息。
期刊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在飙升.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我国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分别为12.69/10万和11.72/10万,两者合计则仅次于肺癌、胃癌和肝癌,居第4位[1].1990-1992年我国十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结直肠癌平均调整病死率为4.54/10万,比1977年全国结直肠癌病死率3.54/10万增加了28.2%,居癌症死亡率的第5位[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