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道与梧桐路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交大的校庆是在四月初,交大的樱花节亦然。以樱花繁盛美丽而闻名的还有南边的武大,交大樱花不及武大樱花有名,也许是这个原因,交大的樱花节是不收费的,也正是因此,一到春天,交大的游人总是格外的多,以至被戏称为交大人民公园。
  但凡对交大有些了解的,都知道交大有东西两个花园,东花园清空,有假山,有凉亭,有瘦竹,有小桥流水。西花园质实,既无凉亭,也无山水,仅有寥寥几条长椅,奇怪的是大多数人宁愿站着也不愿坐在长椅上,如果椅子会说话,只怕免不了一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抱怨。东西两个花园之间是腾飞塔,亦是交大的标志性建筑,与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相似,交大亦以理科楼、腾飞塔、钱学森图书馆、教学主楼E座、思源活动中心为中轴线将校园分成了两个部分,名声在外的樱花道就在东西两个小花园和腾飞塔之间。
  樱花道分为东西两条,西道起自中三楼,近图书馆南门而止,东道自中二楼起,截止处亦如西道一般,据说图书馆两旁樱树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又有人说这是曾留学日本的彭康老校长种下的,只是均无确证。如今,樱花道上的樱树已经全部更新,砍去了大多老树,只余下了两棵留作纪念,看着似乎也已有了老态,新栽的虽然瘦小,却也开成了绯红的轻云。两旁的樱树弯腰搭成一线,从远处望去像花架的屋檐,走在下面时而有花瓣吹落,映得人面如桃花。交大的樱花多为日本晚樱,有粉、白、绿三种,粉的最多,白的次之,绿的则如绝世名伶,轻易不肯示人,我在交大待了五年,见到绿樱的次数也超不过五次。有爱好植物的学子考证,粉色而有丰盈花朵的是关山樱;白色而团团如绣球的是永源寺樱;还有白色单瓣樱花、纤柔秀美的染井吉野樱;绿色的则有很风雅的名字——御衣黄樱,足可见它的贵重。关山樱、永源寺樱如盛装美人,裙裾堆叠,游人爱其富丽丰润,最乐于同她们合照;染井吉野则似清水芙蓉,全无雕饰,一派清新自然,只是旁人见其轻巧,难免有弱不胜衣之憾,呼气都觉得惶恐,生怕吹破了她的单衫;至于御衣黄樱,便如神女明姝,见得一面已是幸事,哪里敢对她评头论足呢?
  樱花花期极短,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说法,四月中便到了花谢的时候,那场景实在过分凄美。风飒飒吹过,粉片白花乱落如雨,以至地上都是被踩碎的残瓣。到这个时候,落花狼藉,游人也少了,樱花道上的行人也渐少,春天随着花瓣被卷落,曾经绚烂一时的樱花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坠下,那模样实在叫人不忍,总让我想起杜牧的“落花犹似坠楼人”。
  2
  同樱花道相比,梧桐路实在过分寂寞。
  樱花道招徕游人,梧桐路却是属于学子的。梧桐西路是我大学四年走的最多的一条,本科宿舍在南边,上课的教室却往往在北边,南北之间便横着条梧桐路,道路两边栽植着株株法国梧桐。
  梧桐算不得什么珍稀的树木,难得的是年头久、数量多,树多的好处夏天最能见得,西安的夏天热得人晕头转向,碰上下午的课更是难熬,可梧桐道竟能解人暑热。女生到了夏天都是要打伞的,但交大校园里打伞的人却不多,夏日走在梧桐道下,实在是件乐事,棵棵梧桐用宽大苍翠的叶片将烈日挡在外面,影子似乎也是碧幽幽的,欧阳修所谓“佳木秀而繁阴”不过如是,即使是三伏天正午出来,也不必受太阳灼晒,要说还有什么不好,那就是夏日蚊子苦人,唯有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方能不受其扰。我高考英语听力考试被安排在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新校区,那里装修得极好,平坦宽敞的柏油大路实在让我们的梧桐路望尘莫及,只是那时正是七月,恰好是西安最热的时候,排着长队、为烈日所苦的我在偌大的校园里竟找不出几棵遮阳的大树,只能以手遮阳,感觉连手带脸都要被烫焦,而大路,则被灼烤得散出一阵阵令人发闷的沥青味。那次考试的考题我已记不清,但那刺鼻的味道、令人发狂的酷热却在我心里留了许多年。两相比较之下,西外的柏油大道虽然簇新,我却更乐意走我们不知经历了几多风雨的梧桐路。
  夜里的梧桐路我走的最多,从北门往宿舍走,长长的路上只有两三孤灯,灯光又极暗,夜里梧桐道上少行人,一眼望去只有我和我沉默的影子。灯下梧桐密密挨挨排着,是持戟的卫兵,同我影子一般沉默。虽然黑,我竟也不怎么害怕。梧桐道中间有一株桂树,夜里尤其香气袭人,夏秋交际之时,除了梧桐老树,我又多了她来陪。桂花不及樱花昳丽,黑魆魆的梧桐道上更见不得她的柔枝嫩叶,但嗅得她幽香,如美人袖带飘拂在鼻尖,风致已是动人,若一意追究容貌,反而大煞风景。
  去年十一月央视来校内拍西迁纪录片,学校保留了彭康道上的落叶三周以协助拍摄,地上的不扫,树上又默无声息地往下掉,当时彭康道上落叶堆积,几乎有一匝那么厚,小道上多了一层落叶缝的被子。梧桐树总嫌这被子不够丰厚,又簌簌抖着叶子,一层一层往上面铺,直到这被子淹过了脚踝。梧桐路上的叶子比彭康道更多、更好看,只是做清扫的阿姨实在勤快,落得多,她扫得更勤,往往见不得落叶,铲在一起的落叶堆倒是不少,来得更晚一些,落叶堆也没有,空落落好像地上从来不曾有过什么落叶——但分明应该是有些什么的,不然两旁的梧桐树怎么就平白秃了呢?大一时我和朋友有时会趁着阿姨来不及扫,找形状好的落叶捡回去做书签,朋友有一片最满意的,挑出来夹在了书里,那叶子是柔和的金黄,是秋日丰收的颜色。
  3
  我在交大学习已有五年,看樱花开了又谢,看梧桐叶青了又黄,我常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有时午觉醒来,走在梧桐路上,让阳光透过叶片缝隙落我一身,恍惚间会觉得又回到了大一刚入学时的那个午日。
  从前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恨不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于是日子就像想得那样越过越快:我看着宿舍安上了空调,入校第一年夏日的酷热好像已经变成了久远的记忆;我看着新的文体中心落成,朋友们有了打球、锻炼的场地;我看着中二、中三楼装上了打卡器,上课前的窃窃私语被连续不断的嘟嘟打卡声所取代;我又看着旧日的西食堂停用,新的梧桐苑建起,有时我从梧桐苑出来,望着对面西食堂的旧址,头脑里几乎再难想起它曾经的模样。我不过是交大众多学子的一个,却荣幸地见证了她如此多的改变,我庆幸自己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这里,能随她的成长一起成长,当我结束了四年的大学学习后,我又和交大的樱花树、梧桐树做了约定,再把我研究生三年的时间留在这里,我想在未来的三年里,交大会向我们展现出更多更好的自己——
  毕竟,还有很多属于西安交大的明天。
其他文献
我和老汤约日子,中秋前,我们来一场豪聚。  老汤让助理发我微信,不要出尔反尔。  我气定神闲地回复,不许做缩头乌龟。  老汤亲自发短消息,你有种!时间,地点,人员,全都你定,我会参加。  我的腮帮子动了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动得飞快,还是你定,从来都是你定的!  好久没有老汤的答复,连他助理小丁的也没有。我等了一会,实在等不及,又弄了个短信过去,你定吧,我随时等着,不急。  我猜想不出此刻老汤在干
在川西北高原的马尔康县,他无论是任县长,还是当县委书记,始终—如既往、—往情深地痴情护长城,真情系武装,深情献国防,深受各族军民的拥戴和称赞。6年来,他清注国防结下了
我是爱她的,  用一眼望过去的窒息  秋风亦是爱她的,  用一把千年磨砺的古刀  正是告别的时刻  来来往往的人群,纷纷  零落成泥  可这上苍是何等无情?  你辗转千载,我却只能  爱你一世  有比芦笛更尖细的声音从心中碾过  于是,我开始说爱,  说指尖上的挽留  说揪心的空,  说空洞的白  白色的菊是献给死亡的  而在这丰腴的东篱下  说起死亡是多么不合时宜
地处川西南边陲金沙江畔的宁南县,近几年,在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瞩目成就的同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也得到同步发展并步入了快车道。自1986年以来,宁南县的武装工作先后37
沙河道中傅承烈行过沙河路几弯,一鞭遥指画中山。桃花万树飞红雨,未许春光半日闲。【梁鉴江荐评】第一、二句点题。“路几弯”“画中山”粗笔勾勒,作为画面的背景。第三、四
小引  我要写的,是一组有关昆虫的故事。  我不是昆虫学家,也不是环保人士,因此,我不可能像法布尔那样为众多昆虫正名和立传,也无意于从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呼吁人们保护昆虫。作为滇东北乌蒙山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后裔,在我脚踩红土,与草木稼禾同生共长的那些日子里,总有许多昆虫相随相伴,它们的音声形貌一直在眼前萦绕,在心里流连,比如蜜蜂清亮的歌唱,蝴蝶轻盈的舞蹈,蟋蟀经久不息的琴声……它们就像我的伙
在新津人看来,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是县人武部历史上最辉煌的岁月。十年中,人武部集聚起500万元资产;每年平均从国家、省、市捧回4块(面)奖牌、锦旗;每年被四川省政府、省
本文从李铁的中篇小说《护林员的女人》出发,以主人公李慧珍为中心,分析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分析李慧珍执着地守护锦湖边那片林子这种既令人不解又令人赞叹的行为,阐释了在滚滚
丙申春日抒怀  一  半世奔波为稻粱,梦中得句醒时忘。  步兵怀古狂言少①,苏轼讥时心倍伤②。  倏忽青春填野壑,蹉跎皓首尚彷徨。  眉间欲展千千结,一任旁人说短长。  二  骀荡春风送暖时,浮云诡谲寸心知。  季鹰疏放非因酒③,杜牧寻芳岂为诗④。  贾谊文章关世运⑤,灵均词赋惹哀思⑥。  老夫要唱中兴曲,砍地狂歌不是痴。  三  盛会召开十八回,漫天瑞雪绽红梅。  缉贪惩腐全民喜,多难兴邦腊鼓催
嘉兴诗歌在参与新诗百年进程的起始阶段,业绩不可谓不显赫。不过,跳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攒下的“红利”和“现代”诗歌改良的历史留白而进入1980年代以来的当下视域,无论在诗歌技艺、精神征候、思考效能、经验积累等哪个维度的传承上,嘉兴诗歌的历史“断裂”感都十分显赫!以文本为实证的新诗潮积聚了伊甸、千叶、张典、邹汉明、张敏华、津渡、起子、雨橡、汉江、小雅、沈宏、尤佑、李平、王学海、金问渔、冬箫、晓弦等十多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