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具有常规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常识,培养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中一些常规训练是很必要的,本文着重从常规训练的角度论述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学习的组织和培养。
关键词:音乐 训练 构建 效率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了解和掌握音乐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音符、节拍、节奏、速度、类型等等有初步的认知,通过上述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简谱的识读等,而这些教学重点在课堂中如何以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的方式进行,让他们以最有兴趣的状态下接受和掌握以上音乐要素则涉及到课堂中常规训练的问题。
一、比拟式教学法
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有音高和节奏两个方面,而对于音高的掌握则又是一个难点。对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小学生,音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用比较理论的方式学习,学生可能会产生很模糊的认识。而对于节奏的学习则相对来说具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其他事物来比拟和类比教学,比如对拍子的理解,很多学生很难理解,常常会问如“一拍到底有多快?”,“二拍子快还是四拍子快?”之类的问题,学生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拍子”的意义,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以做广播体操进行打比方,因为学生对于广播体操是很熟悉的,笔者会告诉他们,拍子就像做广播操时体育学校广播里面喊的“1234,2234,3234,4234”或者是在上体育课进行时体育老师喊的“12,12,12,12,”口令,来协调步伐,而至于快与慢的问题没有具体规定,也与广播操类似。笔者会告诉他们,快与慢都是相对的,这样讲学生仍然会感觉到不太理解,于是可以这样解释:新学的广播操对于动作不是很熟练,老师在喊“1234:2234,3234,4234”时会喊的比较慢,而等大家学会了以后,老师的口令就可以喊得比较快了,如果还想做得更快的话,老师的口令也可以再快一点,但是不管怎么样,老师喊口令的时候速度都是均匀的。然后再进一步进行解释,拍子就跟广播操的口令类似,一首歌曲或者曲子如果刚刚学会不太熟悉的情况可以数的慢一点,等唱熟悉了就可以数的快一点,但不管快慢,每一拍的速度都要均匀,而不能打结巴。这就是拍子的速度问题。经过这样比拟行的解释以后学生就基本对拍子有了一个了解。除此以外,比如对音阶的学习,可以用楼梯的台阶来比喻:对调性的学习则可以用小区的楼层来比拟,如学生常常会问“C大调和F大调到底有什么不同?”,“F大调比G大调低多少?”这种问题也是比较难解释的,笔者在教学中常用楼层来比拟,如给学生讲同样一栋楼,从一楼到七楼就可以当成C、D、E、F、G、A、B七个调,如果同一首歌用七个不同的调性来唱的话,就好比是从一楼到七楼都走了一遍,不同的是楼层的高度不同,而内部结构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调高的区别,然后再用钢琴用七个调弹奏同一首歌曲让学生从声音上再感受,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对调性的问题有比较形象的感知,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个例子,当然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把生活中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用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比拟教学训练,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训练方法,即体验式教学常规训练。
二、体验式教学法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这与美术、雕塑等其他静态艺术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不能用传统的“教”与“学”二元对立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这一点也是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倡导的核心教学理念,奥尔夫教学法是让音乐学习者参与音乐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挖掘学习者的本能性的音乐能力,从而获得音乐专业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中要求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音乐游戏,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音乐学习。比如,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七个组,每一个组代表C、D、E、F、G、A、B七个调性。或者可以将学生七个人一组进行比赛,而每个学生则以“1234567”七个音符来标记。比如笔者曾经设计的一个游戏叫做“音符我最快”,具体是出一个教材中的音乐片段,用钢琴进行弹奏,先让学生跟唱,然后让学生用自己代替的音符以排队的方式将该音乐中的音符对号入座排列出来,两组或者三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又快又准确,这个游戏还可以随着学生对于音乐熟悉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进行难度加大,比如在音符排队的过程中再加上节奏的体现,八分音符的距离,四分音符的距离,休止符的空位等等,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对于节奏,音符有比较具体的感知。
另外,比如在教学中有涉及到各种乐器的学习和认识,这一章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乐器的手工制作,利用废旧纸张,塑料等材料让学生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一种乐器,进行相互交流,并让他们每个人说出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感想,对于该种乐器的理解等等。
对于体验式训练,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先体验后讲解的方式,而不是先讲解后体验。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经典曲目时,笔者通常完全不讲解曲子创作的背景和要表达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多次聆听,然后模拟旋律哼唱,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找拍子,听辨曲子所使用的乐器,以及听完曲子以后自己的联想,并大胆猜想曲子的情绪以及曲子可能要表达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感受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常常超出了预期,甚至有很好的想法。所以体验式教训练法在音乐课堂中更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加自由地接受音乐学习。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中各种常规的训练方法都有本身的有点与薄弱之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尽可能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音乐 训练 构建 效率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了解和掌握音乐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音符、节拍、节奏、速度、类型等等有初步的认知,通过上述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简谱的识读等,而这些教学重点在课堂中如何以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的方式进行,让他们以最有兴趣的状态下接受和掌握以上音乐要素则涉及到课堂中常规训练的问题。
一、比拟式教学法
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有音高和节奏两个方面,而对于音高的掌握则又是一个难点。对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小学生,音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用比较理论的方式学习,学生可能会产生很模糊的认识。而对于节奏的学习则相对来说具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其他事物来比拟和类比教学,比如对拍子的理解,很多学生很难理解,常常会问如“一拍到底有多快?”,“二拍子快还是四拍子快?”之类的问题,学生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拍子”的意义,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以做广播体操进行打比方,因为学生对于广播体操是很熟悉的,笔者会告诉他们,拍子就像做广播操时体育学校广播里面喊的“1234,2234,3234,4234”或者是在上体育课进行时体育老师喊的“12,12,12,12,”口令,来协调步伐,而至于快与慢的问题没有具体规定,也与广播操类似。笔者会告诉他们,快与慢都是相对的,这样讲学生仍然会感觉到不太理解,于是可以这样解释:新学的广播操对于动作不是很熟练,老师在喊“1234:2234,3234,4234”时会喊的比较慢,而等大家学会了以后,老师的口令就可以喊得比较快了,如果还想做得更快的话,老师的口令也可以再快一点,但是不管怎么样,老师喊口令的时候速度都是均匀的。然后再进一步进行解释,拍子就跟广播操的口令类似,一首歌曲或者曲子如果刚刚学会不太熟悉的情况可以数的慢一点,等唱熟悉了就可以数的快一点,但不管快慢,每一拍的速度都要均匀,而不能打结巴。这就是拍子的速度问题。经过这样比拟行的解释以后学生就基本对拍子有了一个了解。除此以外,比如对音阶的学习,可以用楼梯的台阶来比喻:对调性的学习则可以用小区的楼层来比拟,如学生常常会问“C大调和F大调到底有什么不同?”,“F大调比G大调低多少?”这种问题也是比较难解释的,笔者在教学中常用楼层来比拟,如给学生讲同样一栋楼,从一楼到七楼就可以当成C、D、E、F、G、A、B七个调,如果同一首歌用七个不同的调性来唱的话,就好比是从一楼到七楼都走了一遍,不同的是楼层的高度不同,而内部结构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调高的区别,然后再用钢琴用七个调弹奏同一首歌曲让学生从声音上再感受,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对调性的问题有比较形象的感知,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个例子,当然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把生活中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用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比拟教学训练,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训练方法,即体验式教学常规训练。
二、体验式教学法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这与美术、雕塑等其他静态艺术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不能用传统的“教”与“学”二元对立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这一点也是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倡导的核心教学理念,奥尔夫教学法是让音乐学习者参与音乐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挖掘学习者的本能性的音乐能力,从而获得音乐专业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中要求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音乐游戏,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音乐学习。比如,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七个组,每一个组代表C、D、E、F、G、A、B七个调性。或者可以将学生七个人一组进行比赛,而每个学生则以“1234567”七个音符来标记。比如笔者曾经设计的一个游戏叫做“音符我最快”,具体是出一个教材中的音乐片段,用钢琴进行弹奏,先让学生跟唱,然后让学生用自己代替的音符以排队的方式将该音乐中的音符对号入座排列出来,两组或者三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又快又准确,这个游戏还可以随着学生对于音乐熟悉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进行难度加大,比如在音符排队的过程中再加上节奏的体现,八分音符的距离,四分音符的距离,休止符的空位等等,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对于节奏,音符有比较具体的感知。
另外,比如在教学中有涉及到各种乐器的学习和认识,这一章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乐器的手工制作,利用废旧纸张,塑料等材料让学生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一种乐器,进行相互交流,并让他们每个人说出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感想,对于该种乐器的理解等等。
对于体验式训练,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先体验后讲解的方式,而不是先讲解后体验。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经典曲目时,笔者通常完全不讲解曲子创作的背景和要表达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多次聆听,然后模拟旋律哼唱,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找拍子,听辨曲子所使用的乐器,以及听完曲子以后自己的联想,并大胆猜想曲子的情绪以及曲子可能要表达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感受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常常超出了预期,甚至有很好的想法。所以体验式教训练法在音乐课堂中更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加自由地接受音乐学习。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中各种常规的训练方法都有本身的有点与薄弱之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尽可能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