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还能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课堂;问题;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1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堂课而言,有了问题才有学习的目标,有了学习的目标才有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才会有效率。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激发其质疑的意识。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一些想法和体会。
1.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对立面提出问题
这一方法是要求学生从问题情境找出或发现问题对立的双方,从确定的结论对立面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如在苏科版《生物》七(下)有关《水中的动物》的教学过程中,结论是“鱼类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其对立面是“鲸也是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什么鲸是哺乳动物呢?”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产生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问题对立双方,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逆着常规思路去思考,一般是从已知结论出发,重新反思产生结论的条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苏科版《生物》七(上)有关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淀粉、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在人们一般的日常饮食中都包含了这些营养成分,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营养不良或发育不良呢?如果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就会向着更深层次去观察和思考,去反思自己的一日三餐:一天所吃的食物中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吗?它们的比例合理吗?如何去修订自己的一日三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设计安排一些训练,精心选择教材中恰当的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包含明显矛盾的问题情境,有时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从异常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物学的原理、概念中有一些与常规、惯例不同的“异常”现象,如苏科版《生物》七(下)有关人体的血液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了有关心脏、血管、血液的知识后,学习体循环线路时知道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再学习肺循环时发现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对中学生而言,这里就有潜在的“异常”事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细心观察,这样一旦有与此不符的现象出现,学生就容易觉察到,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引导学生从正常的推论中发现相反的事实,从而提出问题
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先按正常的逻辑进行推理,并确信推论是符合逻辑的,是理所当然的,然后设法向学生呈现实际例证,即事实上结果与推论完全相反,从而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头脑中立即出现问题。例如苏科版《生物》教材中提到的灭狼保鹿的例子,按照常规推论:狼吃鹿,会使鹿数量减少,消灭了狼,鹿的数量必然上升。这显然是理所当然的、毫无疑问的。但当教师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事实后,学生的思想上立刻出现了矛盾,产生了问题。在学生对鹿数量减少原因进行探究后,有学生又问:“为什么有狼的时候,鹿群的数量能够保持稳定?”这个新的问题的提出,立即引发更多学生参加讨论,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得到充分体现。
5.引导学生从一般与特例之间产生的矛盾提出问题
生物学中常常有一般规律同特例之间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四肢发达,体表被毛,胎生,哺乳,这是一般规律,而水生的鲸、海豚等没有四肢,体表无毛或较少,鸭嘴兽更是卵生,等等。这是特例,二者之间的不一致就有可能促使学生提出疑问。这些特例与一般规律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质疑。利用这种方法,教法上要设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这种不一致,从而自己产生矛盾心理,产生难以解决的疑问,这样的教學,学生的问题呼之欲出。
总之,课堂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应用的好,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加有效和主动的学习者,还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还能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同时,对启发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堂;问题;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1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堂课而言,有了问题才有学习的目标,有了学习的目标才有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才会有效率。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激发其质疑的意识。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一些想法和体会。
1.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对立面提出问题
这一方法是要求学生从问题情境找出或发现问题对立的双方,从确定的结论对立面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如在苏科版《生物》七(下)有关《水中的动物》的教学过程中,结论是“鱼类是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其对立面是“鲸也是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什么鲸是哺乳动物呢?”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产生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问题对立双方,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逆着常规思路去思考,一般是从已知结论出发,重新反思产生结论的条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苏科版《生物》七(上)有关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淀粉、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在人们一般的日常饮食中都包含了这些营养成分,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营养不良或发育不良呢?如果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就会向着更深层次去观察和思考,去反思自己的一日三餐:一天所吃的食物中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吗?它们的比例合理吗?如何去修订自己的一日三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设计安排一些训练,精心选择教材中恰当的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包含明显矛盾的问题情境,有时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从异常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物学的原理、概念中有一些与常规、惯例不同的“异常”现象,如苏科版《生物》七(下)有关人体的血液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了有关心脏、血管、血液的知识后,学习体循环线路时知道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再学习肺循环时发现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对中学生而言,这里就有潜在的“异常”事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细心观察,这样一旦有与此不符的现象出现,学生就容易觉察到,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引导学生从正常的推论中发现相反的事实,从而提出问题
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先按正常的逻辑进行推理,并确信推论是符合逻辑的,是理所当然的,然后设法向学生呈现实际例证,即事实上结果与推论完全相反,从而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头脑中立即出现问题。例如苏科版《生物》教材中提到的灭狼保鹿的例子,按照常规推论:狼吃鹿,会使鹿数量减少,消灭了狼,鹿的数量必然上升。这显然是理所当然的、毫无疑问的。但当教师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事实后,学生的思想上立刻出现了矛盾,产生了问题。在学生对鹿数量减少原因进行探究后,有学生又问:“为什么有狼的时候,鹿群的数量能够保持稳定?”这个新的问题的提出,立即引发更多学生参加讨论,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得到充分体现。
5.引导学生从一般与特例之间产生的矛盾提出问题
生物学中常常有一般规律同特例之间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四肢发达,体表被毛,胎生,哺乳,这是一般规律,而水生的鲸、海豚等没有四肢,体表无毛或较少,鸭嘴兽更是卵生,等等。这是特例,二者之间的不一致就有可能促使学生提出疑问。这些特例与一般规律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质疑。利用这种方法,教法上要设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这种不一致,从而自己产生矛盾心理,产生难以解决的疑问,这样的教學,学生的问题呼之欲出。
总之,课堂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应用的好,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加有效和主动的学习者,还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还能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同时,对启发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