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在针对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道路上依然略显艰辛,而要完成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并使各学科能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在我国现阶段来看“个性教育、差异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作用所在,实质所在。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养成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是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它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國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体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后确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要求。身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教授学科知识,不随意降低要求,放慢进度,也不任意3 拔高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中等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知识氛围,他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特殊学生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从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取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其自主地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空间。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其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而后再以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出问题答案。由此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教师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引入所教授的知识点,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好奇心”来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教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蜗牛》。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蜗牛;你们觉得蜗牛可爱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有关于蜗牛的生活环境……”接下来要绘声绘色的讲述有关之前问题的解答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展示课前教师亲自制作的“可爱蜗牛”的动画,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带着感情朗读课文;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用多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班级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其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做到师生在课堂上能够互动学习。最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跃期对其进行更深一步讲述课文重点理解和记忆。教会学生理解《蜗牛》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理解记忆生词“邻、居、硬、胆、继、续、脑、袋、端、趴、免、熟、悉”,并掌握生词读音,达到学生可以在其他文章中出现本文生词,也可以认其读音、知其含义。一定要切记避免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下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通过改革后的活跃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课文内涵的感染和教育,从而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注意培养能力,是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知识能力,形成自学结构体系,最后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转变为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有利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观察、思考和必要的讨论、实验,最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身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并逐步形成一些体现教学规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训练,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这种“三步走”教学模式使启发学生思维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均表现到位。这种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用活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它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和特长,提高语文素质。 如果认为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个分数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那是狭隘陈旧的质量观。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除了语文考试成绩外,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及各种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因此现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体系。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在我国现阶段来看“个性教育、差异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作用所在,实质所在。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养成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是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它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國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体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后确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要求。身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教授学科知识,不随意降低要求,放慢进度,也不任意3 拔高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中等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知识氛围,他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特殊学生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从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取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其自主地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空间。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其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而后再以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出问题答案。由此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教师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引入所教授的知识点,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好奇心”来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教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蜗牛》。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蜗牛;你们觉得蜗牛可爱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有关于蜗牛的生活环境……”接下来要绘声绘色的讲述有关之前问题的解答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展示课前教师亲自制作的“可爱蜗牛”的动画,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带着感情朗读课文;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用多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班级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其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做到师生在课堂上能够互动学习。最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跃期对其进行更深一步讲述课文重点理解和记忆。教会学生理解《蜗牛》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理解记忆生词“邻、居、硬、胆、继、续、脑、袋、端、趴、免、熟、悉”,并掌握生词读音,达到学生可以在其他文章中出现本文生词,也可以认其读音、知其含义。一定要切记避免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下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通过改革后的活跃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课文内涵的感染和教育,从而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注意培养能力,是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知识能力,形成自学结构体系,最后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转变为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有利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观察、思考和必要的讨论、实验,最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身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并逐步形成一些体现教学规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训练,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这种“三步走”教学模式使启发学生思维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均表现到位。这种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用活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它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和特长,提高语文素质。 如果认为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个分数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那是狭隘陈旧的质量观。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除了语文考试成绩外,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及各种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因此现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体系。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