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列宁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又有它的发展和创新。新经济政策作为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面性政策,集中体现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正确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基点、发展主体、发展动力等问题,从而使列宁社会发展理论得到了新的升华。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 社会发展理论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
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在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1922年,政府通过的《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在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新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的解答
关于社会发展基点问题。列宁在论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时,反复强调了俄国国情的特殊性。他在俄共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小农占大多数”是俄国基本国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就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正是基于对俄国国情的这一科学认识,列宁得出结论:俄国不能采用“直接过渡”的办法,而只能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过渡形式”实现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列宁认为:“一个交通不便、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悬殊、农业条件不同以及还具有其他种种特点的农业大国,必须让各地的农业和各地的工业在当地范围内有一定的流转自由,这是不可避免的。”列宁还特别强调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并认为国家资本主义与商业、市场一样,都是前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中间环节。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并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而保持无产阶级政权,列宁首创性地肯定了租让制这一国家資本主义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租让制这一主张的提出,同样是从俄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的。
关于社会发展主体问题。俄共放弃战时共产主义继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讲是出自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宗旨。列宁认为,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发挥农民的作用。列宁特别重视与农民结盟,为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列宁提出了“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强调指出:“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列宁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作无产阶级对农民的一种妥协,并认为只有实行这种妥协,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为这种妥协“使农民有一种经济上的刺激和动因”。随着对新经济政策认识的深化,列宁对改造农民问题的思考也日益成熟。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通过采用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与农民结成联盟。这样,在改造小农问题上,列宁不仅突破了追求“公共的、集体的、公社的劳动”的框框,而且突破了把关心农民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僵化模式。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列宁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列宁发现:“科学和技术每前进一步,都必不可免地、毫不留情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小生产的基础。”所以科技进步与文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俄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文化的落后。重视文化建设,倡导在文化领域里实现一场革命,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智力前提,是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列宁特别关注在新制度下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他曾组织了200多个专家制订了全国电气化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要求全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专家。他说:“我们一切领导机关,无论是共产党、苏维埃政权还是工会,如果不能做到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那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重大的成就。”
总体而言,新经济政策是一项促进当时俄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鲜明地标志着列宁社会发展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透彻地体现了列宁社会发展理论务实创新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 社会发展理论 列宁
一、新经济政策
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在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1922年,政府通过的《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在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新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的解答
关于社会发展基点问题。列宁在论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时,反复强调了俄国国情的特殊性。他在俄共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小农占大多数”是俄国基本国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就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正是基于对俄国国情的这一科学认识,列宁得出结论:俄国不能采用“直接过渡”的办法,而只能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过渡形式”实现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列宁认为:“一个交通不便、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悬殊、农业条件不同以及还具有其他种种特点的农业大国,必须让各地的农业和各地的工业在当地范围内有一定的流转自由,这是不可避免的。”列宁还特别强调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并认为国家资本主义与商业、市场一样,都是前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中间环节。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并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而保持无产阶级政权,列宁首创性地肯定了租让制这一国家資本主义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租让制这一主张的提出,同样是从俄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的。
关于社会发展主体问题。俄共放弃战时共产主义继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讲是出自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宗旨。列宁认为,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发挥农民的作用。列宁特别重视与农民结盟,为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列宁提出了“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强调指出:“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列宁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作无产阶级对农民的一种妥协,并认为只有实行这种妥协,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为这种妥协“使农民有一种经济上的刺激和动因”。随着对新经济政策认识的深化,列宁对改造农民问题的思考也日益成熟。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通过采用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与农民结成联盟。这样,在改造小农问题上,列宁不仅突破了追求“公共的、集体的、公社的劳动”的框框,而且突破了把关心农民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僵化模式。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列宁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列宁发现:“科学和技术每前进一步,都必不可免地、毫不留情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小生产的基础。”所以科技进步与文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俄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文化的落后。重视文化建设,倡导在文化领域里实现一场革命,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智力前提,是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列宁特别关注在新制度下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他曾组织了200多个专家制订了全国电气化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要求全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专家。他说:“我们一切领导机关,无论是共产党、苏维埃政权还是工会,如果不能做到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那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重大的成就。”
总体而言,新经济政策是一项促进当时俄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鲜明地标志着列宁社会发展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透彻地体现了列宁社会发展理论务实创新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