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韵》又音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步多了起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成果及其丰富,主要代表有:周祖谟、余迺永、葛益信、李添富等几家,他们分别对《广韵》又音的缺失、讹误、成因、编排检索进行了探讨,对后世《广韵》又音的研究影响极大。
关键词:广韵;又音;又音研究
较早注意《广韵》又音现象同时又有意识研究整理的是清代的陈澧。他在《切韵考·序·条例》中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如‘多、得、都、当’四字,声本同类‘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矣。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如:一东‘冻’,德红切又都贡切;一送‘冻’,多贡切。都贡、多贡同一音,则‘都’、‘多’二字实同一类也。今于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①他在系联《切韵》声类时,将那些不能系联而实际是同类的切语上字通过又音将他们系联为一类。这无疑是一个创举,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广韵》的又音和正切不是同等地位的,这点周祖谟(《学问集》519页有论述)等人已有详细论述。
继陈澧之后《广韵》“又音”研究成果丰硕,下面针对20世纪至今《广韵》又音的研究成果进行罗列和论述。
一、20世纪《广韵》又音研究情况
(一)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广韵》又音论文和著作。1、沈兼(1947)《<广韵>异读字研究序》对一字多音现象和古代无四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汉语自古就有声调,声调变动是汉语单音节词最容易发生的必然现象;2、李荣(1962)《隋代诗文用韵与<广韵>的又音》通过把隋代诗文用韵表现的又音情况和《广韵》的又音情况进行进行对比,认为两者之间基本是一致的。此文还将又音与诗文用韵结合起来考察,为又音研究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方法;3、金周生(1979)《<广韵>一字多音现象初探》通过对《广韵》又音字的整理,对《广韵》又音字的特点进行了总结;4、余迺永(1974)《互注校正宋本广韵》和《校勘记》(1975)补订又音8000余条,还附录了检字表。
(二)20世纪80年代《广韵》又音论文和著作。1、汪寿明(1980)《从<广韵>的同义又读字谈<广韵>音系》从异读角度论证广韵是综合体系;2、赵振铎(1984)《<广韵>的又读字》重点探讨了《广韵》又音的性质,认为《广韵》的又音字大都是来源于前代旧注和音义书。大都反映字音古今情况、方言读音情况和古汉语某些构词和构形规律,还有特定场合的特定读音;3、葛信益(1984)《<广韵>讹夺举证》列举了《广韵》中错误的又音,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4、黄侃(1985年)《<广韵>校录》卷二举出了《广韵》字有又音而不见于本韵及他韵者的字300多个。
(三)20世纪90年代《广韵》又音论文和著作。1、金庆淑(1993)《<广韵>又音字与上古方音之研究》通过对《广韵》又音的考察归纳印证了很多上古方音的特点;2、刘晓南(1996)《<广韵>又音考误》对《广韵》单个异读字进行研究探明它的音变和成因;3、李长仁(1996)《谈<广韵>又读中的假借》认为《广韵》又读中的假借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无字假借和音近而通的一些规津;4、葛信益(1993)《广韵丛考》对《广韵》又音进行了很好的补正。
二、21世纪《广韵》又音研究情况
1、高玉蕾(2002)《<广韵>上平卷“又读”试析》把《广韵》上平卷的又音按意义分作同义、义通、异义三类进行讨论;2、王婧(2006)《<广韵>异读研究》对《广韵》异读的基本情况和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述;3、郑艳华(2006)《从<广韵>入声卷“又音”探语音的历史演变》通过对《广韵》入声卷又音的统计分析,归纳出了语音演变的几条规律;4、张渭毅(2011)《论《广韵》异读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指出一些反映上古音音韵特征和语音规律的又音字,应该推根溯源,确定其上古音地位;5、李添富(2001)《新校宋本<广韵>》;6、周祖漠(2004)《广韵校本》。
5和6研究的主要点会在下面提到,另外还有一些《广韵》又音应用的文章如:黎新第《形声字读音类化现象探索》,蒋彰明《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等。
三、《广韵》又音研究突出代表
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广韵》又音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周祖谟、余迺永、葛益信、李添富等几家。
周祖谟的《广韵校本》一是补出了《广韵》本书缺载的又音,并在韵部书眉上进行了标注,共补注出又音208处。二是在校勘记中说明了不见于当见之韵纽而是别见于临近他韵的,并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所根据的韵书本身有错误,也可能是又音记载的来源不同。周祖谟对《广韵》又音的研究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余迺永指出“惟周校于讹字衍文十之七有余,于声韵歧异者十之二不足,即所补又切失见字二百零八条,亦误凡六十五字。”②
余迺永的《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共有两部上半部为校本,每页底部补注出当页失收、未注或漏注的又音,对于例外又音则在上部简要说明,下半部是校勘记,不仅对文字、音注、注释进行校勘,还互注又切。《广韵》的一字数音往往分载多处,而又切又有很多是没有标注的,余先生针对这一现象校订补出,把一字的所有音节都列举出来。全书补订又切8000余条,书后还附有检字表。对于那些未曾互见的音,余先生把它命名为“例外又切”分别归到类隔、合韵、或体、通假、失收、错讹六类。余先生虽然贡献巨大但仍有一些疏漏之处,葛益信先生在《评余迺永<互注校正宋本广韵>》、《再评余迺永<互注校正宋本广韵>》、《三评余迺永<互注校正宋本广韵>》等文章中多次论及。
葛信益先生毕生从事《广韵》研究,尤其是《广韵》又音研究。对《广韵》又音订讹补夺,探究又音形成原因,发明《广韵》又音体例等。相关文章大都收录在《<广韵>丛考》这本书里。他将又音出现的原因归纳为十二条,一是方音不同,而有又音。二是一字有名动之分,后世遂依音辨义者。三是一字相反为训,而后世音异者。四是用为重言形况字而音变者。五是用为双声或叠韵连语而音变者。六是用为人物地名而音异者。七是义有引申而音亦随之变者。八是因借为他字而音变者。九是因读音有古今之异同,遂出现又音者。十是其或两字本为重文或体,因引申而义变,义变而音异者。十一是音义均异之字或表两种不同之语言者。十二是音义为后加者。他还将又音的注音体例归纳为六条,一是注明出处例;二是注明本音某或今音某例;三是又音注于他字之下例;四是又音只见于注中而不重出其本字例;五是又音与重出之本字音切不相符例;六是重文或体之异读。③
李添富先生主编的《新校宋本<广韵>》后面附有《又音又切表》,这个表参考金周生先生考订,对韵类等第和页码都进行了重新编排,同时表格仍依从《广韵》韵次,以206韵之韵为单位,以又音字的首次出现为准,将又音字分韵列出,每字又编有序号,共有4858个。表格分切语、声类、韵类和页码几项内容,使读者对又音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又音情况作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又音字的界定上,李先生常以原书为根据,这能较真实的反映《广韵》又音情况,但是在是否又音、有几音的问题上就会出现错讹或疏漏,尤其是又音见于他字注者基本全都漏掉。
通过对以上《广韵》又音研究情况的概述,我们可以将《广韵》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考证补缺。像周祖谟、葛信益、余迺永黄侃等成果比较突出。二是探究成因和性质。像葛信益、赵振铎等研究成果较突出。三是总结体例。葛信益等研究比较突出。四是应用,即通过又音讨论音系性质、语音演变、语音规范等。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有李荣、孙绪武、刘晓南等。(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陈遭.切韵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卷一4页.
②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1页.
③葛益信.广韵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87一117页.
参考文献:
[1]葛信益.广韵丛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李添富.新校宋本广[M].台湾: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
[3]李长仁.谈《广韵》又读中的假借[J].松辽学刊,1996年第1期.
关键词:广韵;又音;又音研究
较早注意《广韵》又音现象同时又有意识研究整理的是清代的陈澧。他在《切韵考·序·条例》中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如‘多、得、都、当’四字,声本同类‘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矣。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如:一东‘冻’,德红切又都贡切;一送‘冻’,多贡切。都贡、多贡同一音,则‘都’、‘多’二字实同一类也。今于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①他在系联《切韵》声类时,将那些不能系联而实际是同类的切语上字通过又音将他们系联为一类。这无疑是一个创举,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广韵》的又音和正切不是同等地位的,这点周祖谟(《学问集》519页有论述)等人已有详细论述。
继陈澧之后《广韵》“又音”研究成果丰硕,下面针对20世纪至今《广韵》又音的研究成果进行罗列和论述。
一、20世纪《广韵》又音研究情况
(一)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广韵》又音论文和著作。1、沈兼(1947)《<广韵>异读字研究序》对一字多音现象和古代无四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汉语自古就有声调,声调变动是汉语单音节词最容易发生的必然现象;2、李荣(1962)《隋代诗文用韵与<广韵>的又音》通过把隋代诗文用韵表现的又音情况和《广韵》的又音情况进行进行对比,认为两者之间基本是一致的。此文还将又音与诗文用韵结合起来考察,为又音研究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方法;3、金周生(1979)《<广韵>一字多音现象初探》通过对《广韵》又音字的整理,对《广韵》又音字的特点进行了总结;4、余迺永(1974)《互注校正宋本广韵》和《校勘记》(1975)补订又音8000余条,还附录了检字表。
(二)20世纪80年代《广韵》又音论文和著作。1、汪寿明(1980)《从<广韵>的同义又读字谈<广韵>音系》从异读角度论证广韵是综合体系;2、赵振铎(1984)《<广韵>的又读字》重点探讨了《广韵》又音的性质,认为《广韵》的又音字大都是来源于前代旧注和音义书。大都反映字音古今情况、方言读音情况和古汉语某些构词和构形规律,还有特定场合的特定读音;3、葛信益(1984)《<广韵>讹夺举证》列举了《广韵》中错误的又音,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4、黄侃(1985年)《<广韵>校录》卷二举出了《广韵》字有又音而不见于本韵及他韵者的字300多个。
(三)20世纪90年代《广韵》又音论文和著作。1、金庆淑(1993)《<广韵>又音字与上古方音之研究》通过对《广韵》又音的考察归纳印证了很多上古方音的特点;2、刘晓南(1996)《<广韵>又音考误》对《广韵》单个异读字进行研究探明它的音变和成因;3、李长仁(1996)《谈<广韵>又读中的假借》认为《广韵》又读中的假借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无字假借和音近而通的一些规津;4、葛信益(1993)《广韵丛考》对《广韵》又音进行了很好的补正。
二、21世纪《广韵》又音研究情况
1、高玉蕾(2002)《<广韵>上平卷“又读”试析》把《广韵》上平卷的又音按意义分作同义、义通、异义三类进行讨论;2、王婧(2006)《<广韵>异读研究》对《广韵》异读的基本情况和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述;3、郑艳华(2006)《从<广韵>入声卷“又音”探语音的历史演变》通过对《广韵》入声卷又音的统计分析,归纳出了语音演变的几条规律;4、张渭毅(2011)《论《广韵》异读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地位》指出一些反映上古音音韵特征和语音规律的又音字,应该推根溯源,确定其上古音地位;5、李添富(2001)《新校宋本<广韵>》;6、周祖漠(2004)《广韵校本》。
5和6研究的主要点会在下面提到,另外还有一些《广韵》又音应用的文章如:黎新第《形声字读音类化现象探索》,蒋彰明《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等。
三、《广韵》又音研究突出代表
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广韵》又音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周祖谟、余迺永、葛益信、李添富等几家。
周祖谟的《广韵校本》一是补出了《广韵》本书缺载的又音,并在韵部书眉上进行了标注,共补注出又音208处。二是在校勘记中说明了不见于当见之韵纽而是别见于临近他韵的,并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所根据的韵书本身有错误,也可能是又音记载的来源不同。周祖谟对《广韵》又音的研究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余迺永指出“惟周校于讹字衍文十之七有余,于声韵歧异者十之二不足,即所补又切失见字二百零八条,亦误凡六十五字。”②
余迺永的《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共有两部上半部为校本,每页底部补注出当页失收、未注或漏注的又音,对于例外又音则在上部简要说明,下半部是校勘记,不仅对文字、音注、注释进行校勘,还互注又切。《广韵》的一字数音往往分载多处,而又切又有很多是没有标注的,余先生针对这一现象校订补出,把一字的所有音节都列举出来。全书补订又切8000余条,书后还附有检字表。对于那些未曾互见的音,余先生把它命名为“例外又切”分别归到类隔、合韵、或体、通假、失收、错讹六类。余先生虽然贡献巨大但仍有一些疏漏之处,葛益信先生在《评余迺永<互注校正宋本广韵>》、《再评余迺永<互注校正宋本广韵>》、《三评余迺永<互注校正宋本广韵>》等文章中多次论及。
葛信益先生毕生从事《广韵》研究,尤其是《广韵》又音研究。对《广韵》又音订讹补夺,探究又音形成原因,发明《广韵》又音体例等。相关文章大都收录在《<广韵>丛考》这本书里。他将又音出现的原因归纳为十二条,一是方音不同,而有又音。二是一字有名动之分,后世遂依音辨义者。三是一字相反为训,而后世音异者。四是用为重言形况字而音变者。五是用为双声或叠韵连语而音变者。六是用为人物地名而音异者。七是义有引申而音亦随之变者。八是因借为他字而音变者。九是因读音有古今之异同,遂出现又音者。十是其或两字本为重文或体,因引申而义变,义变而音异者。十一是音义均异之字或表两种不同之语言者。十二是音义为后加者。他还将又音的注音体例归纳为六条,一是注明出处例;二是注明本音某或今音某例;三是又音注于他字之下例;四是又音只见于注中而不重出其本字例;五是又音与重出之本字音切不相符例;六是重文或体之异读。③
李添富先生主编的《新校宋本<广韵>》后面附有《又音又切表》,这个表参考金周生先生考订,对韵类等第和页码都进行了重新编排,同时表格仍依从《广韵》韵次,以206韵之韵为单位,以又音字的首次出现为准,将又音字分韵列出,每字又编有序号,共有4858个。表格分切语、声类、韵类和页码几项内容,使读者对又音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又音情况作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又音字的界定上,李先生常以原书为根据,这能较真实的反映《广韵》又音情况,但是在是否又音、有几音的问题上就会出现错讹或疏漏,尤其是又音见于他字注者基本全都漏掉。
通过对以上《广韵》又音研究情况的概述,我们可以将《广韵》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考证补缺。像周祖谟、葛信益、余迺永黄侃等成果比较突出。二是探究成因和性质。像葛信益、赵振铎等研究成果较突出。三是总结体例。葛信益等研究比较突出。四是应用,即通过又音讨论音系性质、语音演变、语音规范等。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有李荣、孙绪武、刘晓南等。(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陈遭.切韵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卷一4页.
②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1页.
③葛益信.广韵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87一117页.
参考文献:
[1]葛信益.广韵丛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李添富.新校宋本广[M].台湾: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
[3]李长仁.谈《广韵》又读中的假借[J].松辽学刊,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