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常见方法有:温故知新,创设铺垫型情境;故设疑问,创设悬念型情境;动手体验,创设操作型情境;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型情境;巧借课件,创设信息型情境.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有效情境;方法
当前,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实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新型模式已成为现阶段中学数学教学采用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而创设有效情境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首要步骤.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和沉闷,有效的情境好似一缕清风,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情境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数学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温故知新,创设铺垫型情境
数学学科的知识是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是一种前后勾连、层层递进的架构,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铺垫型情境,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带领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前后勾连,对完善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有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创设铺垫型情境:已知Rt△ABC中,∠C = 90°,在a,b,c,∠A,∠B这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进而让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中的各种关系式:
(1)两锐角关系:∠A + ∠B = 90°;(2)三边关系:a2+ b2 = c2;
(3)边角关系:sin A = ■,cos A = ■,tan A = ■;
这种情境创设既温习了旧知,又为本节课将要教学的解直角三角形做好了铺垫,下面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一气呵成了.
二、故设疑问,创设悬念型情境
“悬念”也就是存疑. 我国自古就有“学贵有疑”之说,只有当学生对事物发生怀疑,激发他的挑战欲,他才有可能去积极思考,才能开始真正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创设悬念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便可以创设下面的悬念型情境:首先展示两名学生关于方程x2 = x的不同解法:
小明的解法:
两边同时除以x,得 x = 1.
小红的解法:
原方程可变形为x(x - 1) = 0. x = 0或x - 1 = 0,
∴ x1 = 0,x2 = 1.
学生观察这两种解法,产生认知冲突:为什么同一个方程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两种解法似乎都有道理,那么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这就是教师巧设的悬念. 因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奇怪现象感到非常陌生而吃惊,迫切想知道错误究竟出在哪,所以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这时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 三、动手体验,创设操作型情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性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在教学“图形的变化”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能将一张矩形纸片沿着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使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梯形吗?接下来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到剪纸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图形的变化.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特别是学困生,操作速度甚至比优等生还快,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型情境
生活型情境是指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
如教学“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内容时,教师可出示一顶圆锥形纸帽,并让学生欣赏欢度圣诞的图片,设问:(1)这顶纸质圣诞帽是什么形状?(2)生活中还有类似形状的物体吗?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3)你想做这样的圣诞帽吗?你知道做这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一张纸吗?
本节课中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圣诞帽为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巧借课件,创设信息型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教学媒体,制作适合教学内容的课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中有些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讲解是不太好理解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创设信息型情境,借助课件演示,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数学实验室“系数a对二次函数y = ax2图像形状的影响”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单调,单纯讲解的效果肯定不理想. 因此,在新课开始时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随着a的值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情特点,努力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每名学生在情境中快乐思考、感悟提升,让不同的情境拥有多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黄宁生,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有效情境;方法
当前,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实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新型模式已成为现阶段中学数学教学采用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而创设有效情境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首要步骤.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和沉闷,有效的情境好似一缕清风,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情境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数学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温故知新,创设铺垫型情境
数学学科的知识是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是一种前后勾连、层层递进的架构,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铺垫型情境,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带领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前后勾连,对完善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有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创设铺垫型情境:已知Rt△ABC中,∠C = 90°,在a,b,c,∠A,∠B这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进而让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中的各种关系式:
(1)两锐角关系:∠A + ∠B = 90°;(2)三边关系:a2+ b2 = c2;
(3)边角关系:sin A = ■,cos A = ■,tan A = ■;
这种情境创设既温习了旧知,又为本节课将要教学的解直角三角形做好了铺垫,下面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一气呵成了.
二、故设疑问,创设悬念型情境
“悬念”也就是存疑. 我国自古就有“学贵有疑”之说,只有当学生对事物发生怀疑,激发他的挑战欲,他才有可能去积极思考,才能开始真正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创设悬念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便可以创设下面的悬念型情境:首先展示两名学生关于方程x2 = x的不同解法:
小明的解法:
两边同时除以x,得 x = 1.
小红的解法:
原方程可变形为x(x - 1) = 0. x = 0或x - 1 = 0,
∴ x1 = 0,x2 = 1.
学生观察这两种解法,产生认知冲突:为什么同一个方程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两种解法似乎都有道理,那么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这就是教师巧设的悬念. 因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奇怪现象感到非常陌生而吃惊,迫切想知道错误究竟出在哪,所以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这时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 三、动手体验,创设操作型情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性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在教学“图形的变化”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能将一张矩形纸片沿着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使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梯形吗?接下来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到剪纸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图形的变化.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特别是学困生,操作速度甚至比优等生还快,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型情境
生活型情境是指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
如教学“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内容时,教师可出示一顶圆锥形纸帽,并让学生欣赏欢度圣诞的图片,设问:(1)这顶纸质圣诞帽是什么形状?(2)生活中还有类似形状的物体吗?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3)你想做这样的圣诞帽吗?你知道做这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一张纸吗?
本节课中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圣诞帽为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巧借课件,创设信息型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教学媒体,制作适合教学内容的课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中有些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讲解是不太好理解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创设信息型情境,借助课件演示,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数学实验室“系数a对二次函数y = ax2图像形状的影响”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单调,单纯讲解的效果肯定不理想. 因此,在新课开始时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随着a的值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情特点,努力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每名学生在情境中快乐思考、感悟提升,让不同的情境拥有多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黄宁生,中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