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实中离婚现象日益增多,离异家庭日趋增多。由于父母的离异,家庭解体,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同时也导致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完整、不健康的环境中,必然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影响。本文就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这个问题,既反映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
离异家庭孩子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得出: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和谐家庭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构建一种安全感。这样有利于儿童自然正常发展;如果家庭不完整,就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有较大的偏差。他们的行为表现相当“另类”,让人难以理解,尤其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性格的缺欠 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教育起着最鲜明、最有影响力的作用。因为在性格的塑造上,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儿童的个性形成主要是由父母的某个行为以及行为模式这两个维度决定的,而离异家庭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不健康的行为模式的影响,这必将造成孩子后天性格形成的缺陷。多年来,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过很多离异家庭的案例。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不善交际,沉默寡言,或者个性偏激,想法怪异。他们多半看到和体会过自己父母的吵闹、不满、怀疑和缺少理智的抱怨,导致了孩子形成了敏感、多疑、消極的性格。个别孩子不擅于与别人交流感情,性格内向或是特别捣蛋,总是给班级带来很多的“麻烦”。
笔者所在班的黄洪同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天,中午上课的铃声还没响起,一个学生就神色匆匆地跑来办公室找我,说黄洪同学在抢另一个同学的文具时,用铅笔把别人的耳朵弄破了。当时真的吓得我如锅上蚂蚁。我立刻赶到教室,把事情解决。批评了黄洪后,还请了他爸爸过来向那个受伤的学生及其家长赔礼道歉。之后,也时常会有学生在我面前投诉黄洪,说他总喜欢无缘无故地打人和讥笑别人,也偶有学生会说他衣服几天都没换。在严厉的批评无效后,我决定要好好地跟黄洪聊一下。原来黄洪并不是故意要打人或讥笑别人的。他只是想跟其他同学玩,他这样做只是想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没想到同学都误会了,而且还惹来老师的批评。后来才了解到,原来他父母离婚后,他妈妈跟别人走了,之后就很少回来看他。他爸爸也只顾着工作,很少有时间理他。他总是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于是,他就想通过某些行为来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可是,又不懂得如何跟同学交流。
行为习惯的不佳 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仅容易缺失生活的信心,而且在学习上也容易失去自信,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正是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导致了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使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缺少较好的生活教养,良好的习惯无法养成,同时还由于家庭破裂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致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从而导致在行为上出现较多的反常表现。在家庭中有可能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在学校跟同学产生很多矛盾。因为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导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和诱惑,产生叛逆的行为和危害社会的倾向;也往往感觉到孤独,被忽视,不被别人关心。这类孩子在家庭、在学校是感觉不到别人对他关爱的,从而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游戏,看不良书籍,逐渐导致厌学,最后甚至结识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在他们的教唆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习态度的不好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产生“厌学”的心理,根本就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加上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没人管,没人理,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本来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因为父母的离异,而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上出现明显的下滑。例如,小进是个聪明向上的男生,因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爸爸抚养,但是爸爸长年累月在外面工作,极少回来。他跟着爷爷奶奶同住。之前,他妈妈还时常去看望他,监督他的学习。可是现在他妈妈又跟别人结婚了,还多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小妹妹,就再也没时间去看过小进了。他很想妈妈,由于心理过分压抑,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经常望着窗外发呆。痛苦时自己暗地里流泪,总是恐惧被同学歧视和讥笑;后来还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到外面上网不回家,通过网络游戏来麻醉自己。
情绪与心理特点
在离异家庭中,家庭气氛紧张,父母感情不和,使孩子不知所措,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甚至父爱和母爱都得不到。由此,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急躁和多疑等反常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如果带有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带着不良的情绪,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兴趣,也没有积极性,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这个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都很大。而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必然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导致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从以上的调查可知,这些孩子总是过早或过重地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导致他们不能完全地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束语
希望通过本次探讨,关注这类学生的成长和培养,提高社会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关注度;也为广大的教育者在引导离异家庭孩子健康成才的过程中提供依据和方法,在其成长的路上引领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冲蒌中学)
离异家庭孩子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得出: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和谐家庭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构建一种安全感。这样有利于儿童自然正常发展;如果家庭不完整,就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有较大的偏差。他们的行为表现相当“另类”,让人难以理解,尤其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性格的缺欠 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教育起着最鲜明、最有影响力的作用。因为在性格的塑造上,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儿童的个性形成主要是由父母的某个行为以及行为模式这两个维度决定的,而离异家庭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不健康的行为模式的影响,这必将造成孩子后天性格形成的缺陷。多年来,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过很多离异家庭的案例。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不善交际,沉默寡言,或者个性偏激,想法怪异。他们多半看到和体会过自己父母的吵闹、不满、怀疑和缺少理智的抱怨,导致了孩子形成了敏感、多疑、消極的性格。个别孩子不擅于与别人交流感情,性格内向或是特别捣蛋,总是给班级带来很多的“麻烦”。
笔者所在班的黄洪同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天,中午上课的铃声还没响起,一个学生就神色匆匆地跑来办公室找我,说黄洪同学在抢另一个同学的文具时,用铅笔把别人的耳朵弄破了。当时真的吓得我如锅上蚂蚁。我立刻赶到教室,把事情解决。批评了黄洪后,还请了他爸爸过来向那个受伤的学生及其家长赔礼道歉。之后,也时常会有学生在我面前投诉黄洪,说他总喜欢无缘无故地打人和讥笑别人,也偶有学生会说他衣服几天都没换。在严厉的批评无效后,我决定要好好地跟黄洪聊一下。原来黄洪并不是故意要打人或讥笑别人的。他只是想跟其他同学玩,他这样做只是想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没想到同学都误会了,而且还惹来老师的批评。后来才了解到,原来他父母离婚后,他妈妈跟别人走了,之后就很少回来看他。他爸爸也只顾着工作,很少有时间理他。他总是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于是,他就想通过某些行为来引起别的同学的注意。可是,又不懂得如何跟同学交流。
行为习惯的不佳 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仅容易缺失生活的信心,而且在学习上也容易失去自信,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正是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导致了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使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缺少较好的生活教养,良好的习惯无法养成,同时还由于家庭破裂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致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从而导致在行为上出现较多的反常表现。在家庭中有可能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在学校跟同学产生很多矛盾。因为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导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和诱惑,产生叛逆的行为和危害社会的倾向;也往往感觉到孤独,被忽视,不被别人关心。这类孩子在家庭、在学校是感觉不到别人对他关爱的,从而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游戏,看不良书籍,逐渐导致厌学,最后甚至结识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在他们的教唆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习态度的不好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产生“厌学”的心理,根本就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加上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没人管,没人理,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本来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因为父母的离异,而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上出现明显的下滑。例如,小进是个聪明向上的男生,因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爸爸抚养,但是爸爸长年累月在外面工作,极少回来。他跟着爷爷奶奶同住。之前,他妈妈还时常去看望他,监督他的学习。可是现在他妈妈又跟别人结婚了,还多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小妹妹,就再也没时间去看过小进了。他很想妈妈,由于心理过分压抑,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经常望着窗外发呆。痛苦时自己暗地里流泪,总是恐惧被同学歧视和讥笑;后来还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到外面上网不回家,通过网络游戏来麻醉自己。
情绪与心理特点
在离异家庭中,家庭气氛紧张,父母感情不和,使孩子不知所措,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甚至父爱和母爱都得不到。由此,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急躁和多疑等反常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如果带有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带着不良的情绪,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兴趣,也没有积极性,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这个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都很大。而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必然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导致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从以上的调查可知,这些孩子总是过早或过重地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导致他们不能完全地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束语
希望通过本次探讨,关注这类学生的成长和培养,提高社会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关注度;也为广大的教育者在引导离异家庭孩子健康成才的过程中提供依据和方法,在其成长的路上引领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冲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