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艺术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额头,蓝脑袋,长长的睫毛合又开,眼珠圆溜溜,大嘴红艳艳……用这首童谣来形容纸扎狮子头,再贴切不过了。时过境迁,童谣虽被人们渐渐淡忘,但纸扎的技艺仍深埋聂方俊心中,在为数不多的扎纸老艺人中,他一直守护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产。
  居住于湘西凤凰古城团鱼脑村的聂方俊,可谓纸扎名家。他是凤凰聂氏纸扎工艺社社长,平日就待在家中做纸扎。他的心愿只有一个,倾尽全力将纸扎技艺发扬光大。
  纸扎相伴70载
  “上午10点半到11点半、下午2点半到4点是我工作的时间,你们可以来,顺便也能看下纸扎过程。”电话中的聂方俊操着一口湖南腔,热情地邀约。已过杖朝之年的他声音洪亮,底气浑厚,不禁让人猜想,聂方俊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按照约定时间,第二天上午我们前往老人的住宅。推开虚掩的院门,第一眼便望见了方额浓眉、一脸络腮胡的聂方俊。“都进来吧。”在他的招呼下,我们穿过院子,进入里屋。在一间十来平米的屋子里,到处摆放着形状各异的竹篾骨架,丹顶鹤、梅花鹿、狮子头……“这些还没完工,是别人定的货。”作为一门民间艺术,纸扎最初是用于焚烧祭拜。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渐稀少的纸扎成为珍贵的民间工艺品。许多来凤凰旅游的人都会慕名前往聂方俊处,购买纸扎作品。
  纸扎工序共有14道——整平竹节骨、破竹、刮篾、篾条防腐处理、晾干、制形状蔑、纸缠蔑、搓纸捻、扎制骨架、裱糊、彩绘、走金线条、装饰、组装。所有工序都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在诸多工序中,形状篾的制作和扎制骨架是最难的。
  “看到这个骨架没?”聂方俊端着一个骨架,那张嘴咆哮的气势一看就是狮子头。竹篾或弯或折,被纸捻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就这么一狮子头,要将篾条制成50多种形状,每一根还不一样。”聂方俊说,竹篾韧性好,用火边弯边烤就可以塑成很多形状。“这些听起简单,学起来还是要花很多时间的,纸扎这门技艺可是跟了我70多年。”
  聂方俊回忆,他生于拥有200多年纸扎历史的工艺世家。其父亲靠着一门扎纸技艺养活了一家人。9岁那年,聂方俊向父亲拜师学艺,随之而来的严厉教导让他铆足了劲,“越说我做的不好我就越要做好。”就这样,除了做龙、凤等意象动物,他还制作写实动物。上世纪70年代,聂方俊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他特喜欢逛动物园。在那里,他仔细观察各种动物独有的特点,在头脑里解剖他们的架构,回家后认真地研究。
  美丽的骨架
  正因为儿时的生活经历,聂方俊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放下纸扎制作。就算年事已高,他每天仍要抽出数小时,坐在庭院或里屋里,刮刮竹篾、搓搓纸捻……“就算没人买我也会做,实在闲不下来。”
  因为聂方俊的纸扎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尤其是狮子头、龙头,喜庆、憨态却又气势逼人,光最小的狮子头都能卖到600元。纸扎值钱了,见缝插针的人也出现了。“老人家,这东西多好卖,将它产业化绝对赚大钱!”一些商人觉得有利可图,“我做的又不是鸟笼子,纸扎要做出各种线条各种平面才好看,只能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用手做!我只求有文化,不求上规模。”聂方俊义正辞严拒绝了那些商人,虽断了财路,却成功抵御了文化入侵,保住了传统的根基。
  正因为这样的态度,聂方俊的扎纸有的是质朴醇厚的民俗风情,因而吸引了大批“粉丝”。一位慕名前来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沉迷于绚丽多彩的纸扎同时,还对竹篾骨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简直就是艺术品,点、线、面的搭配完美无瑕!”当教授得知聂方俊在制作骨架时根本不用画草图,全依凭“感觉”手到擒来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即他就买了一件动物骨架。以后每年,他几乎都会来我这买骨架,还带回学校用于教学。”聂方俊笑了,脸上的皱纹就像一朵绽放的花。
  看好传承
  当年为迎接澳门回归,聂方俊和徒弟们奋战21个昼夜,制作了纸扎作品《边城巨龙》。其由一母两子三条巨龙组成,母龙长199.9米,头重4.5公斤,全身99节。在北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时,该作品一举夺得金奖,并荣获我国民间文艺类唯一的全国性奖项——“山花奖”。
  望着眼前的奖状,昔日辉煌已成过往,如今聂方俊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纸扎的传承发扬上。“我们祖上规定,纸扎制作秘诀是绝对不外传的,也从来没有文字记录。”然而聂方俊不但外传,还将对纸扎的毕生研究写成书,花费近10年时间撰写了《凤凰纸扎的制作技艺》,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只传儿传媳不传女儿的传统也被聂方俊打破。除了招收女徒弟,在外地读大学的孙女寒暑假回来,都能帮忙捏纸线、做裱糊。从1986年开始,聂方俊开始收外姓徒弟,第一个就是名叫颜春花的女弟子。2010年,当地政府加大非遗扶持力度,他的纸扎传习所也随之成立,聂方俊又顺势收了5个徒弟。
  当问及聂方俊对传承问题是否担忧,“凤凰纸扎后继有人,我不担心。”
其他文献
每次有朋友从海南回来,总会捎上一小包海螺和贝壳,与其让它们躲在角落睡大觉,不如用巧手让它们成为独特的花器。  如何取火龙果籽  火龙果的黑籽细小繁多,与白色的果肉相连,若直接种下不仅不会发芽还会发霉,因此种火龙果的难点是如何取籽。  1.将火龙果对半切开,用汤匙将果肉连籽一起挖出。2.把果肉装进丝袜,用水冲并轻轻搓揉,使果肉与黑籽分开。  3.重复搓5~6次,再将丝袜里剩余的果肉和籽倒在加水的容器
特色文化类  铁路文化公园  地址:厦门文屏路至和平码头,全长4.5公里  门票:免费    一段铁轨,一条步道,串起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行走在厦门,不可遗漏穿城而过的铁路公园。它东起文屏路,西至和平码头,全长约4.5公里,是由一条闲置近30年的的老铁路改造而成,原是鹰厦铁路战备延伸线。它虽然被人们淡忘,但如今政府把这条闲置的铁路改建成一个带状公园,串联起金榜公园、万石植物园、鸿山公园等周
如今,影视产业在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除了一如既往地引进高水平的外国影视作品之外,类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优质国产电影也赢得了自己的市場。与此同时,市民对于影视行业的审美水平与审美需求不断上升。本期两会智库聚焦影视产业,看政协委员们对该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一朵花开在时光深处  拾花而行  我们在云朵之上相遇  打开一针一线的网店,一个小人扛着一朵巨大而灿烂的羊角花缓缓前行,配着“拾花而行”文字,显得从容安静。滑下鼠标,一件件产品映入眼帘,有包包、抱枕、桌旗、收纳盒……产品丰富,刺绣花样依然是最常见的图案,最多的便是羊角花,可这些羊角花,已不再土气,而是充满灵气,轻柔婉约,一朵朵,悄悄绽放在心田,让你无法移开视线。  尘埃中开出的羊角花  2008年
当大量传统技艺在为如何延续下去而担忧时,建水紫陶渐入佳境,迎来了诞生后最鼎盛的商业辉煌。    尽管诞生仅百年时间,建水紫陶却与拥有千年历史的宜兴紫砂一起,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然而目前,即便在云南,建水紫陶的知名度也还十分有限。而出了云南,计算其知名度的分母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2008年2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文化部公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项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
古时的女人们,每到腊月便开始飞针走线,为全家老少赶制新年穿戴的衣物。这个时节的针线活儿是一年当中最多的,直到大年初一,家人穿戴整齐、喜气洋洋才算大功告成。按照古老的习俗,从春节开始的正月里,就要避讳使用剪刀和针了。  自古以来,春节是国人心中最地道最欢乐的节日,穿新戴新不仅保暖,更承载了祈求平安,家庭幸福等良好愿望。每逢春节,小孩子都是最活跃的主角,母亲把爱心融进密密匝匝的针脚里。绣“麒麟送书”代
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展览出现在公共视野。这些展览的展厅,有很多都是为展览专门建造的独立空间,展览结束即拆除。2012年10月,“上下”推出手工艺作品展,用一座别致的“竹屋”完美呈现各个系列的新作品,以及融于其中的精湛传统手工艺。展览结束后,“竹屋”被“转移”到北京南郊城乡结合部的蒲公英中学,为孩子们营造出诗意的学习空间。  “上下”的这种做法,无疑为那些造价不菲又极具艺术感的展厅提供了一种再生的方法。
人们自古就懂得用勤劳和智慧营造生活。豫剧《花木兰》有一段著名唱词:“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就为此做了精彩注脚,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离了手工劳动,连温饱都成问题。  时代变迁,伴随着手工劳动的演进,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从某个方面说,手工劳动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表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整齐划一,物品千篇一律,想要有个性化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37万余件藏品中,有侣件国宝级文物,而这其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就是其中一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不少契丹族人。这件文物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银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
书名:《遗忘通论》  作者: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安哥拉]  译者:王渊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翻开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的小说《遗忘通论》之前,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许多年后,当人们提到2020年的这个春天,“隔离”应该是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当然,几乎没有人愿意远离繁华的街区,独自在家对着自己的房间大喊无聊。隔离不过是疫情暴发时,我们每个人远离病毒肆虐、保持身体健康的权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