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适度扩大政府债券规模以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市场观点: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6月18日至7月30日,财政部在中央结算公司开展16场公开招标,顺利完成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工作。特别国债以10年期为主,适当搭配5年期、7年期品种,平均认购倍数达到2.51倍,筹集资金直达市县,支持地方抗击疫情、“六保”和必要投资。同时,财政部积极指导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优化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有力支持了抗疫和复苏双目标的实现。我国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市场期望: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幅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对于发债筹集的财政资金,一要管好,提高财政政策传导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二要用好,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在加强监督审计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使其因地制宜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输血”作用,使扩大的有效投资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推动“六稳”“六保”落实;三要还好,及时化解隐性债务和到期还款压力,保障到期资金全额到位。
二、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实施注册制
市场观点: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明确企业债券发行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中央结算公司为受理机构,中央结算公司、交易商协会为审核机构。证监会也发布通知,明确自2020年3月1日起,公司债券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两部委均对债券发行条件、信息披露等作出相关要求,我国信用债发行正式进入正规化的注册制时代。4月,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行的首批注册制企业债券正式问世。后续中央结算公司配套发布《企业债券受理工作规则(试行)》,正式上线运行企业债券受理审核系统,并联合交易商协会发布《企业债券审核工作规则(试行)》,信用债注册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市场期望:注册制改革为信用债注入了新活力,相关发债主体融资的制度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发行规模有望扩大,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改革发展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注册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建议下一步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以受理、审核规则的落实为契机,持续推动注册制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二是保持对违法失信的高压态势,对信息披露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硬核”打击,压实发行人、主承销商、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建设透明的信息披露长效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监测预警职能,争取对风险事件早识别、早防范、早处置。
三、着力维护债券市场良好信用生态环境
市场观点: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決定构建统一的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制度框架,推动债券市场违约处置向市场化、法治化迈进。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进一步畅通债券纠纷法治化救济渠道,提高司法救济效率,全面保障投资人的权利。8月,中央结算公司联合上海清算所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结算机构到期违约债券转让结算业务规则》,正式确立相关业务制度和机制。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要求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完善债券市场法制,打击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统一并明确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程序和要求,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初步搭建了统一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
市场期望: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下一步要实现债券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以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支撑。一是树立科学的风险观,把好发行源头关,坚决改变债券市场投机化、短期化行为造成的定价扭曲状况。二是完善对债券投资人的偿债保障机制,在募集说明书中引入交叉违约、加速清偿、限制类等条款。三是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自律组织、金融基础设施、市场机构等各方合力,健全信用风险预测预警和违约处置机制。
四、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可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市场观点:2020年2月,证监会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商业银行和具备投资管理能力的保险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4月,试点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业务正式启动。此次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其对冲利率风险、高效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迫切需求将得以满足。同时,银保机构在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回购市场的频繁交易,将有助于形成高度市场化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夯实金融资产定价锚,促进货币政策高效传导。而且,银保机构参与交易有助于提升期货市场的机构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
市场期望:建议进一步提升国债期货市场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一是积极落实银保机构试点,支持以低成本的国债冲抵保证金方式参与,发挥银保机构作为国债长期定价稳定力量的作用。二是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结构,稳妥推进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以及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加快推出30年期国债期货,满足保险等长期资金开展久期管理、风险对冲的迫切需求。三是持续优化合约规则与交易机制,完善适合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模式,提升国债期货市场承载力。
五、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业务推广至商品期货市场
市场观点:自2020年7月起,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业务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陆续落地,标志着国际通行的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制度在我国期货市场全面实施,债券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深层次联动发展迈上新台阶。自此,相关期货交易所的投资者、期货公司会员以及非期货公司会员,可使用其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合格债券,作为期货交易所各类交易品种的保证金,由中央结算公司为该项业务提供担保品管理服务,为相关参与主体开展质押登记、期间管理等操作,完成流程闭环。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期货交易资金成本、优化资产配置效率,将正向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及期货市场运行效率,提高机构的活跃度,强化市场功能的发挥。 市场期望:在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市场。债券冲抵期货保证金业务的全面落地,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建议以此为契机,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深化金融基础设施跨境互联等,积极拓展人民币债券担保品跨境使用,探索更多的业务场景,持续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
六、债券市场积极服务绿色发展
市场观点: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功能持续发挥。绿色债券市场标准将统一,债券市场责任投资理念应用得到深化,助力我国绿色金融纵深发展。全年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2085亿元,规模继续位居国际前列。5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就新版《绿色债券目录》征求意见,进一步便利绿色项目判断和绿色金融实践。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因素纳入评级方法。当月,中央结算公司中债估值中心试发布中债ESG评价系列产品,提供ESG评价综合性解决方案,填补了我国债券市场ESG评价空白。11月,中债估值中心发布全球首只宽基人民币信用债ESG因子指数,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
市场期望: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将取得长足发展。下一步,应以绿色标准推广和ESG投资理念应用为突破口,持续释放债券市场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建议充分发挥管理部门对市场的培育作用: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公司信用类债券统一信息披露规则为契机,强化发行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意识。二是鼓励发行人向公允的第三方补充提供相关信息。三是引导投资人积极运用公允的绿色及ESG评价结果,建立良性互动和核验机制,提高评价的质量及应用深度。
七、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市规模迭创新高
市场观点:2020年,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的模超过3万亿元,全年累计增持人民币债券超万亿元。疫情之下外资持续加码中国债市,体现了国际资本对我国宏观经济韧性和政策应对的肯定,以及对我国中长期发展前景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更为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促使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不断丰富,债市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主力军、人民币国际化助推器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市场期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债市开放需要坚持制度自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平衡安全效率,实现从“量的扩大”转为“质的提升”。一是持续巩固直接投资的主流开放模式,以简洁透明、高效穿透的安排,为管理部门提供风险防范抓手。二是积极推动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跨境互联,以“中央确权、穿透监管”实现“多级服务、合作共赢”,符合国际上强化透明持有、透明监管的趋势。三是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稳妥放开境外机构的参与限制,加快推动人民币债券纳入全球合格担保品池,提升境外机构参与债市的深度。
八、中小银行债券资本补充渠道持续拓宽
市场观点: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强化债券市场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永续债发行主体拓展至中小银行,年内超30家中小银行获批发行永续债,民营银行永续债发行“破冰”。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多种方式,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11月,财政部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12月,中央结算公司支持广东省政府发行全国首单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此后多个省份成功发行专项债券,助力提升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市场期望:中小银行专项债的作用有望进一步激发。从披露信息来看,已发行资本补充专项债券的用途主要是直接入股、购买转股协议存款,尚无认购可转债的案例。这或与我国中小银行可转债分散托管、信息披露不透明、交易价格不公允、交易活跃度低等有关,建议发挥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第三方监督和专业服务作用,探索推动非上市银行可转债集中登记托管。债券市场对中小银行的支持,以补充其资本金为落脚点,但深层次目标应落在进一步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倒逼其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行为,帮助其健全内控机制,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其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長效机制。
九、金融基础设施积极贯彻落实减税降费精神
市场观点:为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精神,履行社会责任,2020年1月,中央结算公司率先发布《关于降低发行人费用事项的通知》,决定调降发行人发行登记服务费,具体包括对所有券种的发行登记服务费费率降低20%,对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实行分档计费,对扶贫专项债券、小微企业券种和短期券种实行费用全免等。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省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债实行全年发行人费用全免。10月,中央结算公司再次公告,决定在年初降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发行人发行登记服务费的费率降低20%。据此,中央结算公司2020年为各类发行人累计降费超5亿元,为同业力度最大的机构。同期其他金融基础设施也不同程度地降低或暂免了部分费用。
市场期望:作为金融市场高效联通的枢纽,中央结算公司年内两次降费体现了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大幅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债市直接融资效率,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能。二是定向支持脱贫项目和中小企业,激发债券市场助力脱贫攻坚、践行普惠金融的作用。三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筑牢金融战“疫”防线。
十、中债新一代综合业务平台成功投产运行
市场观点:2020年,为保障债券市场安全稳定运行、提升IT系统效率,优化客户体验,中央结算公司于“十一”期间成功上线中债新一代综合业务平台(以下简称“新一代系统”),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又一次跨越式升级。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新一代系统建设历时三年,期间有关管理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相关事项。新一代系统依托“两地三中心”的新数据中心架构,从业务本质出发,支持跨市场、多金融产品互联;从服务金融产品全生命周期出发,可提供7×24小时服务以及全流程服务。新一代系统实现了业务、技术和管理的新提升,网络、安全资源、技术平台、公共服务与运维系统的信创水平也达到新高度,全面达到了预期的先进性、自主性、稳定性目标。
市场期望:信息科技日益深度融入现代金融。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中央结算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利用后发优势和信息优势,高起点建设了中债综合业务系统。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具备安全、高效、透明的优势,历经重大升级改造,发展成为债券市场运行的核心支持平台。此次上线的新一代系统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要求,在新形势下勇担使命、创新发展的成果,将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下一步还要再接再厉,打造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开放型金融基础设施。
(以上由《债券》期刊联合市场专家评定)
责任编辑:王琼 印颖
市场观点: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6月18日至7月30日,财政部在中央结算公司开展16场公开招标,顺利完成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工作。特别国债以10年期为主,适当搭配5年期、7年期品种,平均认购倍数达到2.51倍,筹集资金直达市县,支持地方抗击疫情、“六保”和必要投资。同时,财政部积极指导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优化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有力支持了抗疫和复苏双目标的实现。我国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市场期望: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幅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对于发债筹集的财政资金,一要管好,提高财政政策传导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二要用好,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在加强监督审计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使其因地制宜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输血”作用,使扩大的有效投资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推动“六稳”“六保”落实;三要还好,及时化解隐性债务和到期还款压力,保障到期资金全额到位。
二、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实施注册制
市场观点: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明确企业债券发行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中央结算公司为受理机构,中央结算公司、交易商协会为审核机构。证监会也发布通知,明确自2020年3月1日起,公司债券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两部委均对债券发行条件、信息披露等作出相关要求,我国信用债发行正式进入正规化的注册制时代。4月,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发行的首批注册制企业债券正式问世。后续中央结算公司配套发布《企业债券受理工作规则(试行)》,正式上线运行企业债券受理审核系统,并联合交易商协会发布《企业债券审核工作规则(试行)》,信用债注册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市场期望:注册制改革为信用债注入了新活力,相关发债主体融资的制度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发行规模有望扩大,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改革发展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注册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建议下一步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以受理、审核规则的落实为契机,持续推动注册制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二是保持对违法失信的高压态势,对信息披露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硬核”打击,压实发行人、主承销商、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建设透明的信息披露长效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监测预警职能,争取对风险事件早识别、早防范、早处置。
三、着力维护债券市场良好信用生态环境
市场观点: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決定构建统一的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制度框架,推动债券市场违约处置向市场化、法治化迈进。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进一步畅通债券纠纷法治化救济渠道,提高司法救济效率,全面保障投资人的权利。8月,中央结算公司联合上海清算所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结算机构到期违约债券转让结算业务规则》,正式确立相关业务制度和机制。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要求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完善债券市场法制,打击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统一并明确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程序和要求,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初步搭建了统一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
市场期望: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下一步要实现债券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以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支撑。一是树立科学的风险观,把好发行源头关,坚决改变债券市场投机化、短期化行为造成的定价扭曲状况。二是完善对债券投资人的偿债保障机制,在募集说明书中引入交叉违约、加速清偿、限制类等条款。三是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自律组织、金融基础设施、市场机构等各方合力,健全信用风险预测预警和违约处置机制。
四、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可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市场观点:2020年2月,证监会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商业银行和具备投资管理能力的保险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4月,试点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业务正式启动。此次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其对冲利率风险、高效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迫切需求将得以满足。同时,银保机构在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回购市场的频繁交易,将有助于形成高度市场化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夯实金融资产定价锚,促进货币政策高效传导。而且,银保机构参与交易有助于提升期货市场的机构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
市场期望:建议进一步提升国债期货市场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一是积极落实银保机构试点,支持以低成本的国债冲抵保证金方式参与,发挥银保机构作为国债长期定价稳定力量的作用。二是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结构,稳妥推进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以及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加快推出30年期国债期货,满足保险等长期资金开展久期管理、风险对冲的迫切需求。三是持续优化合约规则与交易机制,完善适合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模式,提升国债期货市场承载力。
五、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业务推广至商品期货市场
市场观点:自2020年7月起,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业务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陆续落地,标志着国际通行的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制度在我国期货市场全面实施,债券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深层次联动发展迈上新台阶。自此,相关期货交易所的投资者、期货公司会员以及非期货公司会员,可使用其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合格债券,作为期货交易所各类交易品种的保证金,由中央结算公司为该项业务提供担保品管理服务,为相关参与主体开展质押登记、期间管理等操作,完成流程闭环。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期货交易资金成本、优化资产配置效率,将正向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及期货市场运行效率,提高机构的活跃度,强化市场功能的发挥。 市场期望:在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市场。债券冲抵期货保证金业务的全面落地,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建议以此为契机,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深化金融基础设施跨境互联等,积极拓展人民币债券担保品跨境使用,探索更多的业务场景,持续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
六、债券市场积极服务绿色发展
市场观点: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功能持续发挥。绿色债券市场标准将统一,债券市场责任投资理念应用得到深化,助力我国绿色金融纵深发展。全年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2085亿元,规模继续位居国际前列。5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就新版《绿色债券目录》征求意见,进一步便利绿色项目判断和绿色金融实践。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因素纳入评级方法。当月,中央结算公司中债估值中心试发布中债ESG评价系列产品,提供ESG评价综合性解决方案,填补了我国债券市场ESG评价空白。11月,中债估值中心发布全球首只宽基人民币信用债ESG因子指数,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
市场期望: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将取得长足发展。下一步,应以绿色标准推广和ESG投资理念应用为突破口,持续释放债券市场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建议充分发挥管理部门对市场的培育作用: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公司信用类债券统一信息披露规则为契机,强化发行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意识。二是鼓励发行人向公允的第三方补充提供相关信息。三是引导投资人积极运用公允的绿色及ESG评价结果,建立良性互动和核验机制,提高评价的质量及应用深度。
七、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市规模迭创新高
市场观点:2020年,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2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的模超过3万亿元,全年累计增持人民币债券超万亿元。疫情之下外资持续加码中国债市,体现了国际资本对我国宏观经济韧性和政策应对的肯定,以及对我国中长期发展前景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更为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促使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不断丰富,债市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主力军、人民币国际化助推器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市场期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债市开放需要坚持制度自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平衡安全效率,实现从“量的扩大”转为“质的提升”。一是持续巩固直接投资的主流开放模式,以简洁透明、高效穿透的安排,为管理部门提供风险防范抓手。二是积极推动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跨境互联,以“中央确权、穿透监管”实现“多级服务、合作共赢”,符合国际上强化透明持有、透明监管的趋势。三是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稳妥放开境外机构的参与限制,加快推动人民币债券纳入全球合格担保品池,提升境外机构参与债市的深度。
八、中小银行债券资本补充渠道持续拓宽
市场观点: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强化债券市场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永续债发行主体拓展至中小银行,年内超30家中小银行获批发行永续债,民营银行永续债发行“破冰”。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多种方式,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11月,财政部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12月,中央结算公司支持广东省政府发行全国首单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此后多个省份成功发行专项债券,助力提升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市场期望:中小银行专项债的作用有望进一步激发。从披露信息来看,已发行资本补充专项债券的用途主要是直接入股、购买转股协议存款,尚无认购可转债的案例。这或与我国中小银行可转债分散托管、信息披露不透明、交易价格不公允、交易活跃度低等有关,建议发挥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第三方监督和专业服务作用,探索推动非上市银行可转债集中登记托管。债券市场对中小银行的支持,以补充其资本金为落脚点,但深层次目标应落在进一步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倒逼其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行为,帮助其健全内控机制,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其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長效机制。
九、金融基础设施积极贯彻落实减税降费精神
市场观点:为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精神,履行社会责任,2020年1月,中央结算公司率先发布《关于降低发行人费用事项的通知》,决定调降发行人发行登记服务费,具体包括对所有券种的发行登记服务费费率降低20%,对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实行分档计费,对扶贫专项债券、小微企业券种和短期券种实行费用全免等。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省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债实行全年发行人费用全免。10月,中央结算公司再次公告,决定在年初降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发行人发行登记服务费的费率降低20%。据此,中央结算公司2020年为各类发行人累计降费超5亿元,为同业力度最大的机构。同期其他金融基础设施也不同程度地降低或暂免了部分费用。
市场期望:作为金融市场高效联通的枢纽,中央结算公司年内两次降费体现了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大幅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债市直接融资效率,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能。二是定向支持脱贫项目和中小企业,激发债券市场助力脱贫攻坚、践行普惠金融的作用。三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筑牢金融战“疫”防线。
十、中债新一代综合业务平台成功投产运行
市场观点:2020年,为保障债券市场安全稳定运行、提升IT系统效率,优化客户体验,中央结算公司于“十一”期间成功上线中债新一代综合业务平台(以下简称“新一代系统”),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又一次跨越式升级。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新一代系统建设历时三年,期间有关管理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相关事项。新一代系统依托“两地三中心”的新数据中心架构,从业务本质出发,支持跨市场、多金融产品互联;从服务金融产品全生命周期出发,可提供7×24小时服务以及全流程服务。新一代系统实现了业务、技术和管理的新提升,网络、安全资源、技术平台、公共服务与运维系统的信创水平也达到新高度,全面达到了预期的先进性、自主性、稳定性目标。
市场期望:信息科技日益深度融入现代金融。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中央结算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利用后发优势和信息优势,高起点建设了中债综合业务系统。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具备安全、高效、透明的优势,历经重大升级改造,发展成为债券市场运行的核心支持平台。此次上线的新一代系统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要求,在新形势下勇担使命、创新发展的成果,将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下一步还要再接再厉,打造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开放型金融基础设施。
(以上由《债券》期刊联合市场专家评定)
责任编辑:王琼 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