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商报》的起源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c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摄影者而言,柯达的名字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柯达是什么时候落户中国的呢?为了寻求答案,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柯达画报》《柯达杂志》《柯达摄影术》等等,手头上所有资料几乎都翻遍了,还是找不到一丝线索。前些日子,我收集了一套《柯达商报》,在1926年1月出版的《柯达商报》上,终于看到“西历一千九百二十年美国伊士文柯达公司议决设分公司于上海”的字样,终于解开了我的心结,兴奋之余,也想介绍一下这份《柯达商报》。
  1920年,柯达公司落户上海江西路64号,历经三年的适应期,柯达产品开始遍布各个城市。柯达产品运到上海以后,上海柯达公司在产品之外另附一份中文说明书,即便如此,国内的照相馆仍有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1923年8月1号,上海柯达公司创刊了《柯达商报》,目的是为了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给予用户强大的技术支持,完善售后服务工作。

《柯达商报》主要内容


  《柯达商报》是上海柯达公司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商报为大32开本,采用中英两种文字,右开本竖排版为中文版,左开本横排版为英文版,一本商报中英版面各占一半。商报每年出版一卷,每卷为12期,每月出版一期,商报封面眉头的“某双方之利益”是办刊宗旨。
  
  《柯达商报》以产品介绍、技术指导、营销策略、柯达学校、橱窗陈列、商品价目为主。产品介绍分为:柯达相机、软片、胶卷、相纸、放大机、药品等,可以说摄影器材包罗万象、无所不含,并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详细介绍柯达产品。
  技术指导,即各地照相馆在使用柯达产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商报均以文字的形式给予技术指导。个别照相馆不能充分理解文字含义的,可给商报编辑部写信,商报会派柯达销售员登门辅导。
  营销策略,即柯达经销商在销售柯达产品之前,必须了解和掌握柯达产品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柯达相机的销售,售货员必须精通照相机,这样才能向顾客详细介绍相机的各项性能。在营销策略方面,《柯达商报》为迎合中國的国情,编制出一套柯达营销教材,经销商可以通过每一期的商报,不断学习柯达的营销理念。
  柯达学校,即学校设在上海柯达公司内,分照相业专科、货物管理科、自习摄影科、冲洗照相科一共四个科目,柯达学校有授课室、冲洗照相间和产品样子间供学员学习,想学习摄影知识的自习摄影者以及照相行业的从业者,可以函索科目表和报名单。1924年5月,柯达学校正式对外授课,凡参加学习的学员一律不收学费。
  橱窗陈列,即柯达公司随时委派橱窗设计师上门指导上海本地的柯达经营店的橱窗陈列,外地的柯达经营店,只能凭借着店主审美观来陈列商店橱窗,所以每家橱窗的陈列五花八门、审美参差不齐。为了统一柯达的形象,商报按季节推出橱窗陈列的图案,各地经营店必须参照商报提供的样式陈列自家橱窗,陈列品可以向上海柯达公司索取。
  商品价目,即商报每月发布一次价目通告,经销商参照价目表上的价格销售柯达产品,也就是说,柯达产品在上海的零售价与偏远地区的零售价是一样的,甚至偏远地区的零售价还要低于上海。
  
  
  

柯达公司发行时间最长的刊物


  1928年,上海柯达公司为扩展业务,由上海江西路64号迁至上海圆明园路24号,办公面积扩大了四倍。为了进一步贴近我国用户,商报将英文版面统统砍掉,由此《柯达商报》就成为一份地地道道的中文刊物了,但商报仍旧采用英式左开本横排版设计,而我国读者大都习惯于中式的右开本竖排版,刚开始阅读总有些不习惯,看着别扭,时间一长慢慢也适应了。《柯达商报》从1923年8月1号创刊到1937年7月停刊,发行了十四卷共175期,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商报被迫停刊,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柯达商报》又在香港复刊。上海柯达公司出版过《柯达商报》《柯达画报》《柯达杂志》等多种摄影期刊,唯有《柯达商报》刊行时间最长。
  《柯达商报》是柯达公司的经济新闻,是柯达经销商的营销指南,还是自习摄影者的良师益友。柯达公司除出版了《柯达商报》外,1930年又出版了《柯达杂志》,两份刊物相互呼应,如同两套马车并驾齐驱,为柯达产品在我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商报开办柯达学校以来,报名者相当踊跃,学员不计其数;上海青年会的大部分青年都想学习摄影,但他们只能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学习,柯达学校主任葛兰林先生得知此情况之后,每周两次亲临青年会传授摄影知识,卒业之后,上海青年会赠予柯达学校银质奖杯一座,杯上刻“艺术超群”四个字,以表谢意。
  柯达学校不取学费的做法,尽管具有商业诱饵的成分,但对于广大自习摄影者以及照相行业从业者而言,仍可以通过柯达学校学习到摄影知识,事实求是地讲,柯达学校为我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摄影人才,并为我国早期的摄影普及和摄影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9月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大厅,观众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一个带有徕卡相机经典红黑搭配的展区。连续三年,徕卡都是官方影像合作伙伴,今年也如期而至,带来关键词为“街头摄影”的展览。  在黑色背板中穿梭,观者可以领略全球闻名的马格南摄影大师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美国街拍纪实摄影与彩色摄影大师、徕卡名人堂入选者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马格南街拍摄影师马特
期刊
摄影中,暗角有很多种,最容易解决的,可能就是因遮光罩没有安装正确而导致的照片四角(通常是斜线相对的两个角)出现的黑色部分。其解决办法就是正确安装遮光罩。类似的情况还有:超广角镜头上使用了UV镜、偏振镜或者叠加使用了两种以上的滤镜等;在超广角镜头上使用了覆盖范围达不到镜头覆盖范围的闪光灯,从而造成照片周边比中央暗。这些都可称为“硬暗角”,解决起来较为简单。01 上面两幅照片都是用佳能EOS 5D M
期刊
每一代iPhone的发布都会吸引所有科技爱好者的关注,除了手机本身的新功能和系统的新特性外,手机摄像头的表现也一直是大家聚焦的重点。  iPhone 8/8 Plus采用1200万像素感光元件,并且保持了iPhone 8单摄、iPhone 8 Plus双摄的设计。这一配置听起来与前代产品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如果各位仔细阅读过新款iPhone的参数信息,就会发现iPhone 8/8 Plus在摄像
期刊
微影赛是专注于手机摄影的赛事,旨在与摄影爱好者共同探寻手机摄影的无限可能。  2017年9月,摄影世界联合“锤子科技”举办月度微影赛,不限主题,只要精彩!用手机寻找巧妙光影,用心灵记录美妙奇遇!  获奖名单  惊艳时光奖:坚果 Pro 手机(巧克力色64 G)1台  杨教《清晨舞步》  优秀作品奖:Smartisan T恤一件(款式颜色随机)  陈和《“单身”狗》  陈金源《倒影》  陈龙《遗弃》
期刊
提起“一镜走天涯”的大变焦比数码单反相机镜头,摄影爱好者首先会想起腾龙。的确,腾龙就是以“天涯头”闻名的,世界上第一只变焦比超过7的大变焦比单反相机镜头AF 28-200mm F3.8-5.6 Asperical(71D)就是腾龙生产的。这只好评如潮、获得多项世界大奖的镜头也被认为是第一只“天涯头”。其实,这只镜头的成像效果比起当时各品牌常见的28-70mm F3.5-5.6或70-210mm F
期刊
01 相机组风光类一等奖获奖作品 《夜空下的蓝眼泪》(组照),老黑-张元锋 摄  9月16日,2017京东摄影金像奖(JDPA)颁奖典礼在北京798艺术区ALL Space凹空间举行,各组别奖项如数揭晓。当天,大赛共计颁出71个奖项,包括20个最受欢迎作品奖、两大组别的50组主题奖项以及单项奖金高达10万元的评委会大奖。  2017京东摄影金像奖是由京东发起,联合索尼、尼康、富士、佳能、奥林巴斯等
期刊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执行主席迈克尔普里查德(Michael Pritchard)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到意外。他说,摄影沙龙虽然是开放的,但其实也是非常孤立的。  如今,全世界每年举办的摄影沙龙活动有数百个,奖项总数破万,投稿数量有数十万,怎么说是孤立的呢?普里查德认为,这是因为摄影沙龙是在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圈子里运转的,与其他类别的摄影赛事和展会相比,并没有广泛的公众影响力,并不像荷赛、索尼世
期刊
01 Shenavall BothY,TheGreat Wilderness,NIcholas White摄,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获奖作品  很多国际摄影机构都有自己的荣誉名衔授予规则,参赛者在其主办或认可的赛事中获奖、积分,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荣衔。而获取高级别的荣衔也是摄影爱好者参加被权威机构认证的摄影赛事和展会的动力之一。其中,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美国摄影学会和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作为最主要
期刊
在富士X-Pro1发布后,去掉了光学取景器,保留小巧机身的X-E系列成为了圈内推崇的热门产品。今年,富士推出了X-E系列的最新产品X-E3,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我从中看出了富士在打磨产品和研发上的用心。  作为一款搭载和X-Pro2、XT-2相同的2400万像素X-Trans CMOS III传感器与X-Processor Pro图像处理器的相机,X-E3的画质是有保证的。与前两台旗舰机型相比,它
期刊
民国时期,新旧更迭,这个特殊状况成为了当时外国记者和摄影师争相来华拍摄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批女记者、摄影师引人瞩目,艾伦·凯特琳(Ellen  Catleen,1902~1973)就是其中之一,她虽不是名声卓著,但作为一位记者,在中国采访报道之余,留下了《北京研究》(Peking Studies)和《中國表情》(People in China)两部非常具有特色的摄影作品集,反映了北京当时的市井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