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有多爱问问题?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2~10岁孩子的妈妈平均每天要回答288条问题。大约从早上7:19开始至晚上7:59,妈妈平均每天要面对12.5小时“大问答”。低龄宝宝(例如5岁以下的)的问题最无厘头,“水为什么是湿的?”“火怎么这么烫?”有些问题妈妈知道答案,但在孩子当前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之内,仅凭口头叙述又似乎太抽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问题逐渐减少,但难度却增加,这时82%的妈妈承认不懂回答孩子的问题,“问你爸去吧!”,除此之外似乎无他法。
有时家长们聚在一起感慨,一些问题是让自己颜面尽失的“罪魁祸首”,“什么是避孕套?”“为什么昨天晚上你们房间里发出奇怪的声音?”也许父母们应该好好讨论一下这样的问题,并分享各自给出的解释。可是,谁又真正知道正确的解释呢?
艾玛·库克是《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她在该报的“问你爸去”专栏深受年轻父母的欢迎。库克在专栏中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在于:对于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都应该同等地认真对待,给予尊重和关注,不管这些问题表面看起来有多粗俗,多么令人难堪;并且,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一如既往地提问,并从我们身上学到知识以及面对真相的态度,那就得一如既往地告诉他们事实和真相。
所幸,在国内图书市场上,为孩子解答问题的绘本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渐渐为大众接受和认可。对中国人来说,性、爱、死亡、战争……既晦涩又抽象,像是难以逾越的育儿尴尬。“我们有着太多的担心,太多的忧虑,表面上我们在保护孩子,其实,我们在剥夺孩子的权利。”并且,幼儿的认知水平让我们不得不放弃文字书的选择,你没有办法凭空跟一个一两岁的孩子说“礼貌”,或者其他的习惯养成。他们竖起耳朵看世界,绘本的到来,几乎就是顺应而生。
前不久,瑞典作家佩妮拉·斯达菲尔特的“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被引进国内,作者用轻松幽默又不乏正儿八经的方式给儿童讲述父母老师们感觉或“难以启齿”或“难以说清”的话题:生、死、爱、毛发、大便,以及儿童的权利。佩妮拉希望人们可以借助她的书与孩子聊天,这样孩子就不是一个人苦苦地想,而得不到成人的回应了。无论是这套书本身,还是制作方在对完整重现原版本上的坚持,都称得上是此类绘本在中国市场的一次突破。
这期专题也许会让你记起幼时变身“发问小机器人”的年代,以及当年百思不得其解的“惆怅”;儿童阅读推广者将讲解绘本为什么成为家长解答问题的利器。一些优秀的绘本由此被看到,也许只是洁光片羽,却足以代表此类绘本的面貌,他们有趣(funny),又不乏正向能量。年轻一代的父母越来越在意构建与孩子交流的完美世界,绘本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作为大人的家长理解孩子的机会,而非简单的“教”与“养”。他们在观念上的逐渐转变,一方面让此类书籍实现了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也为今后的出版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2~10岁孩子的妈妈平均每天要回答288条问题。大约从早上7:19开始至晚上7:59,妈妈平均每天要面对12.5小时“大问答”。低龄宝宝(例如5岁以下的)的问题最无厘头,“水为什么是湿的?”“火怎么这么烫?”有些问题妈妈知道答案,但在孩子当前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之内,仅凭口头叙述又似乎太抽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问题逐渐减少,但难度却增加,这时82%的妈妈承认不懂回答孩子的问题,“问你爸去吧!”,除此之外似乎无他法。
有时家长们聚在一起感慨,一些问题是让自己颜面尽失的“罪魁祸首”,“什么是避孕套?”“为什么昨天晚上你们房间里发出奇怪的声音?”也许父母们应该好好讨论一下这样的问题,并分享各自给出的解释。可是,谁又真正知道正确的解释呢?
艾玛·库克是《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她在该报的“问你爸去”专栏深受年轻父母的欢迎。库克在专栏中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在于:对于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都应该同等地认真对待,给予尊重和关注,不管这些问题表面看起来有多粗俗,多么令人难堪;并且,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一如既往地提问,并从我们身上学到知识以及面对真相的态度,那就得一如既往地告诉他们事实和真相。
所幸,在国内图书市场上,为孩子解答问题的绘本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渐渐为大众接受和认可。对中国人来说,性、爱、死亡、战争……既晦涩又抽象,像是难以逾越的育儿尴尬。“我们有着太多的担心,太多的忧虑,表面上我们在保护孩子,其实,我们在剥夺孩子的权利。”并且,幼儿的认知水平让我们不得不放弃文字书的选择,你没有办法凭空跟一个一两岁的孩子说“礼貌”,或者其他的习惯养成。他们竖起耳朵看世界,绘本的到来,几乎就是顺应而生。
前不久,瑞典作家佩妮拉·斯达菲尔特的“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被引进国内,作者用轻松幽默又不乏正儿八经的方式给儿童讲述父母老师们感觉或“难以启齿”或“难以说清”的话题:生、死、爱、毛发、大便,以及儿童的权利。佩妮拉希望人们可以借助她的书与孩子聊天,这样孩子就不是一个人苦苦地想,而得不到成人的回应了。无论是这套书本身,还是制作方在对完整重现原版本上的坚持,都称得上是此类绘本在中国市场的一次突破。
这期专题也许会让你记起幼时变身“发问小机器人”的年代,以及当年百思不得其解的“惆怅”;儿童阅读推广者将讲解绘本为什么成为家长解答问题的利器。一些优秀的绘本由此被看到,也许只是洁光片羽,却足以代表此类绘本的面貌,他们有趣(funny),又不乏正向能量。年轻一代的父母越来越在意构建与孩子交流的完美世界,绘本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作为大人的家长理解孩子的机会,而非简单的“教”与“养”。他们在观念上的逐渐转变,一方面让此类书籍实现了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也为今后的出版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