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光:解读《地下铁道》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美国文学中,奴隶制度这一主题是其重要内容,涉及奴隶的生存斗争和南北战争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状态。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从多个人物角度讲述了一个自小被母亲抛弃的女奴科拉,在逃亡中通过象征着抗争与希望的地下铁道找寻希望与自由,为今人展示了鲜活生动的血与爱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 科拉 叙事方法 人物形象 历史痛苦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01-03
  在文学史上,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诸多著名作品如《湯姆叔叔的小屋》等引起了美国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70年代的《根》《紫色》《宠儿》则掀起了美国文学界的黑人文学高潮。同时,黑人女性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后,黑人女性形象便日益饱满。本文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凭借《地下铁道》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堪称传奇。这本书不仅是对黑奴境遇和奴隶制的拷问,也是女权主义的伸张。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奥巴马称:“它让我们回忆起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1]这本书不仅书写了一个黑人少女惊心动魄的逃亡故事,更写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从更深的角度而言,“在这场备受磨难的逃亡之旅中,地下铁道也在拷问美国民主最核心的部分,衡量了理想的愿景与赤裸的史实之间存在的鸿沟。”[2]本文从此书的叙事方法入手,分析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丰富的人物形象及不同视角下所呈现的故事和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历史,对过去乃至当今提出思考与启发。
  一、含蓄深远的黑人叙事
  《地下铁道》文字朴实,但其笔法严谨,以第三人称的冷酷视角讲述了一个备受折磨的黑人少女科拉逃亡并获得自由的故事。科拉是一个南方种植园中的奴隶,父亲早亡,母亲丢下了一切包括她逃亡不知去向。而母亲的逃亡成功也成为故事的一条主要线索。母亲逃走后,她在种植园中不仅要忍受奴隶主的残忍对待,还要忍受其他奴隶的欺凌。在被夺走外婆和母亲留下的木屋和屋边的菜地后,即使已经被赶到放逐苦命人的伶仃屋,她还是挥起了斧头反抗,将鸠占鹊巢的狗屋劈碎,作为伶仃屋的取暖之薪。之后,与西泽结识相约逃亡。他们穿越沼泽的黑水、野草地,逃离了猎奴者里奇韦的追捕,但是她的朋友小可爱却不幸被抓回。所幸的是她和西泽在地下铁道的接头人弗莱彻的帮助下顺利逃到了南卡罗来纳。他们以为过上了没有虐待的自由日子,于是在他们准备留在此地时却发现这里只是换一种方式榨取他们的尊严、自由和生命——通过战略绝育来控制黑人的数量,同时将他们当作梅毒实验和解剖尸体的对象。而发现这些真相的时候,猎奴者和巡逻队又紧追而来。当她从监狱里出来后开展第二次逃亡的时候,西泽失去了生命。她到达了北卡罗来纳,寄居在废奴主义者马丁家的阁楼之上,然而正当她感受到女主人埃塞尔的关心时,却被马丁的女儿出卖,马丁和埃塞尔被处以绞刑,而她落到了里奇韦的手中。在几次逃跑失败后,科拉最终被一群持枪的黑人所救,前往印第安纳的瓦伦丁农场,遇到了自己的爱情——罗亚尔,她正准备接受他的时候,瓦伦丁农场遭遇了一场大屠杀,她的爱人离她而去,她再次落到了里奇韦的手中。但是这次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击倒了里奇韦,逃到了自由之地。
  这段故事作者以含蓄的笔法叙述了残酷的人间炼狱,与《紫色》《宠儿》的直接相比,作者对浓重的暴力色彩的描述是委婉的,但是更让读者深觉压抑和悲愤,正如少女科拉一样压抑沉重,书中没有大量的描绘,只是冷静地用几行字写下我们未曾经历却感同身受的悲惨。“蘸着辣椒水,用力搓他们血肉模糊的脊背。”[2]诸如此类。含蓄的笔法却透着深远的思考。在写科拉发现了南卡罗来纳的节育措施后,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政策的背后意图,而是通过科拉睡得不安稳的时候的思考——“她们相信自己的事可以自己管。但这些妇女仍然被人成群地牧养着。不像从前那样是纯粹的商品,而是家畜:按需繁殖,任人阉割。”[4]所揭露的是美国人不愿意正视的历史,以所谓的战略节育来控制黑人的数量,消除他们那些残缺的、不好的基因,仿佛成为造物主去决定一个种族的前途,这样深刻的历史意图让人不寒而栗。在冷静沉默的描述中,曾经的蓄奴制留下的创伤更加惨烈,读者看到的却只是冰山一角。
  同时,含蓄的笔法还体现在隐喻的使用上。地下铁道原是一种比喻,指美国内战前民权活动家们为帮助南方种植园中的非裔奴隶逃往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而设的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但在怀特黑德的小说中,“地下铁道”却成为真实存在的铁路系统,小说的主人公科拉就是搭乘地下铁道的列车向北逃亡的。地下铁道的真实化,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媒介,同时与美国历史上的女权运动密切相关,也突出了本文的女性角度。不仅仅是加强黑人女性这一文化形象,同时更突出了黑人女性性别意识成长的过程。
  并且,作者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例如科拉说,科拉哭,而不是我说,我哭。在使用第三人称的同时,作者很少加修饰词,更为冷静客观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发生的事。同时,让故事中的角色来讲故事。这就使故事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完善情节和阐释意义。例如通过里奇韦的讲述,从猎奴者的角度看到了奴隶社会的残酷,在那个时代,奴隶的存在是那么的合理合法,甚至抓捕逃奴可以成为一项超越其父亲工作和理想的事业,成为为神服务的途径。对他来说,抓捕奴隶意味着金钱和名声,他甚至能站在奴隶的角度,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抓捕。对黑奴而言,这是无奈的现实,是悲伤的。不同角色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但是又从各个维度将故事完整化,并且在两种种族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在黑奴世界里,既有像梅布尔、科拉、小可爱和西泽这样的心存希望和善意的黑奴,也有摩西、布莱克这样的将弱小的同伴踩在脚底下的黑奴,也有自由黑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出卖黑奴甚至猎捕黑奴的;而在白人世界中,除了像蘭德尔这样凶残的种植园主为代表的白人,也有像弗莱彻、马丁这样的废奴主义者为了帮助黑奴甚至可以牺牲生命的白人。他们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是鲜明的时代的产物。   由此可见,一个逃亡的故事,在作者的精心处理下,变得跌宕起伏,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眼中,同时又有着多重视角和声音的意义场[5],从而具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内涵。
  二、强权下的失智者与抗争者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迁,废奴主义者大量出现,无论是出于时代因素还是道德因素,这些人在依然强大的现实中与奴隶制拥护者斗争着,即便如此,在南方种植园中,奴隶们仍然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帮助奴隶的白人也要被残忍地处以极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拉的逃亡历程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抗争者的形象,还有大量的失智者形象。在那个时代,黑人的形象是被人歧视的,他们被认为智力低下,他们“头脑滑稽简单,像孩子一样,英语说得蹩脚”[6]。在《地下铁道》中,一名执法队队长声称:“比如我们州界另一边的兄弟,竟然采纳了荒谬的观念,弄什么黑鬼的提升。教一头驴子做加减乘除,还要更容易呢。”[7]当时黑人的形象是被丑化的,但是作者所描述的几个黑人形象都是聪明勇敢的,无论是无畏的西泽还是勇敢善良的科拉,乃至里奇韦的小黑人跟班霍默都是机灵的。与文中白人的歧视和黑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故事中,最为突出的不仅仅是奴隶之间的弱肉强食,还有白人之间的告密和背叛。在故事开始,从科拉守卫外婆和母亲留下的遗产着手,通过阿娃与工头摩西的交易将她赶到伶仃屋和年轻力壮的布莱克看中她的木屋和菜地作为狗屋的事件,充分反映了在强权的暴力统治下,奴隶们并不会都是同仇敌忾,反而是身在底层,互相觊觎彼此的利益,互相欺压,漠视同伴所遭受的惩罚或悲惨境遇。为了博取主人的欢心,甚至可以比主人更加残酷地对待黑人。同时,当我们随着科拉的逃亡路线前进,我们惊讶地发现,白人世界似乎一样充斥着暴力与欺凌:帮助黑奴的白人会遭到极端的对待,暴打甚至死亡,人们之间缺乏信任,为了一点利益,子女会告发亲生父母,告密者无处不在。这样的世界让人不寒而栗。那么,这些失智者与抗争者的命运又是怎样的不同呢?
  文中多次提及抗争者逃亡失败被抓回的经历,与诸多的奴隶相比,他们是少数,但是他们依然养活了猎奴者,猎奴者每得到一笔佣金,就意味着有一个甚至多个逃亡者被奴隶主处以极刑。文中对一个抗争者也是逃跑者大安东尼的处罚充分展示了这点:绅士和淑女,还有记者,共聚一堂,在宴席中观看对大安东尼的处罚,他们就餐期间,鞭刑一直在进行,直至第三天,聚集仆役,开始最终的处罚。大安东尼身上被泼了油,嘴被缝上了,点火烧烤。“刑具冒着烟,烤焦了,烧坏了,木头上的人鱼鸟兽在火焰里扭动,好像活了一样。”[8]抗争者多数面临失败和残忍死亡。因此,科拉的成功是珍稀的,是建立在无数帮助者的斗争和牺牲基础之上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本质的追求。科拉走出了逃亡的一步,明知道前面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悲惨,但是也要期待着前面有着不一样的东西。实际上,自美国民权运动开展以来,黑人就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反抗着奴隶制。[9]科拉的母亲梅布尔虽然实际上是被蛇咬伤沉入沼泽死去,但是在其他人看来,她与科拉都是奇迹,在无数围追堵截中,在这样严密的制度中成功得到了自由,不能不说这是抗争者们前途光明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奴隶制的冲击,尽管只是两个人,但这个冲击会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因为抗争者永远存在。
  而那些失智者,在麻木冷漠中度过他们辛酸的劳动生涯。文中的伶仃屋,住进去的都是各种不幸的奴隶,他们有的被监工打成残疾,有的错乱了神志。而这些人中,被毁掉的男人,他们狂暴地利用屋中的女人的身体,他们是可怜,但是他们欺负更加弱小的同伴。他们为奴隶制所控制,但是他们已经被强权所同化,忘了自己的文化来源,失去了应有的善良。而科拉在强权下,依然会去帮助他人,不会忘记去爱别人。在特殊的强权牢笼中,这些失智者不仅仅有黑奴,还有白人,就像纳粹统治时期,人们也互相告密,防止自己进监狱。这个时期的南方种植园,文中一个州由于实行类似的政策,人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也就凸显无疑。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失智者,也有人性中善的一面。猎奴者里奇韦对待黑奴霍默的态度就充分展示了这点,他对其他的逃亡者都是冷酷的,但是这个霍默还是小男孩的时候,被卖时的伤感让这个恶人动了恻隐之心,不仅给了解放证书,还在霍默不愿离去的时候将他带在身边给予照顾。而霍默每晚睡觉前将自己拷住才能安心的行为,更是极大地讽刺了这些失智者。
  或许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希望通过科拉以及那些奉献自我、善待他人的人,去对抗强权。
  三、意识形态背后的历史痛苦
  对于任何民族而言,文化无疑是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文化的民族,必然会灭绝在历史洪流之中。作者所要描绘的不仅仅是黑奴的悲惨和抗争,更是在白人至上的大环境中,黑人的文化丧失才是他们真正悲剧的源头,而这些悲剧又是隐藏在意识形态背后的历史痛苦。
  “他们藏着呢,就像藏着宝贵的金子。”梅布尔说。[10]科拉母亲的一句话,展示了黑人原始文化的丢失和压抑。他们来自于非洲各个部落,在漫长的海洋之途中,在无休无止的白人文化同化下,奴隶制为了简明扼要,为了抹掉他们的身份,为了扼杀起义,抹杀了他们所带来的文化印记,他们只能选择被同化或者深深地隐藏,在历史的角落里偶尔拿出来看看。科拉在一次次的逃亡中,逐渐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这不仅仅是自我认识,更是其灵魂深处的文化印记的觉醒,通过她的历程来构成黑奴历史。
  文中自第二章以后的每一章开头,都是一则真实的奴隶悬赏通告。这些真实的历史通告更能从细节上体现奴隶制的血腥。每一个逃跑的奴隶,都有详细的告示,就像今天的通缉犯告示。作者将“地下铁道”真实化,意味着作者可以将更多的历史事件叠加串联,通过科拉的生命体验,来揭露更多的历史真相。对于过去,这是一种揭露,对于今天,是一种反思。作家梁鸿说,“从事艺术的人有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把遮蔽在意识形态话语背后的东西清理出来。怀特黑德通过这本书找到自己的历史,因为这段历史跟他的生命息息相关。中国作家也面临这个问题,你怎样通过你的书写去找到自己——你的身份、你在历史里的位置和你同类的状态,这是写作特别重要的一个意义。”[11]在作者看来,美国人潜意识里更加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这段历史是对美国自诩民主和自由的最大讽刺。故事中多次出现《独立宣言》和《圣经》,明明是宣传平等、民主和自由,却被奴隶制解释为黑奴就是低人一等,就该为白人服务。黑奴会背诵《独立宣言》,仅仅是作为奴隶主的消遣,当被奴隶主厌烦的时候,黑奴的生命便会丧失,似乎在象征着《独立宣言》在南方种植园中的地位。白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却否定别人的理想。[12]科拉逃到南卡罗来纳时,在自然博物馆工作,扮演展览里的黑奴。而在白人的展览里,不准确和不一致的地方实在太多。这里没有被绑架的男孩在刷洗地板,討白人绑架者的欢心。[13]实际上,直至现在,美国历史依然有意避讳奴隶制的罪恶和痛苦。作者通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和文学功底,以多变和强大的想象力撕开了隐藏在民主背后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对黑人是巨大的创伤,对整个美国历史,都是一种痛苦。创伤叙事起到了情感宣泄和修复创伤的作用,构成了独特的创伤文化。其中,创伤小说成为集体创伤记忆的载体,再现了战争、经济萧条、性别歧视等集体共同拥有的创伤经历,成为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特殊文类之一。[14]书写这种历史痛苦,不仅仅要跨越时间的鸿沟,还要跨越人性的复杂。也许如文中所言:“前一天夜里,里奇韦把科拉和她母亲称作美国天命出现的一道裂缝。如果两个女人是一道裂缝,那么一个村落又该是什么?”[15]这不仅是对当时美国现状制度的冲破,更让今天的人想起曾经美国人不畏艰险和强权,勇于争取自由的决心和行动。这是黑人的痛苦和抗争,也是美国的创伤和追求。
  科拉的抗争和无数“地下铁道”同仁的自愿付出,就像在风中飘摇的不灭光芒,虽然微弱,却顽强地照亮了那片即将被晨曦取代的黑暗。[16]
  参考文献:
  [1][2][3][4][7][8][10][11][12][13][15]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M].康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陈亚丽.奴隶制时代美国黑人的文化自觉与抗争——解读凯特·肖邦的小说《漂亮姑娘佐哈伊德》[J].外国文学,2012(6).
  [6]Yannella,Philip R.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xt From 1865 to 1929[J].MA,USA:Wiley-Black-well,2011.
  [9]陈志杰.顺应与抗争——奴隶制下的美国黑人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4]王欣.创伤叙事、見证和创伤文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6]王宸.茫茫黑暗中的不灭之光:评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N].文汇读书周报,2017-04-03.
  责任编辑: 孙 瑶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形式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播音主持人作为传媒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媒体传播的质量高低与前景发展。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当前播音主持人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为我国广播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播音主持 综合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93-01
摘要: 手机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传播正迅速地占领新媒体传播中移动媒体传播的主要阵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手机媒体的特征,并探讨具体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 手机媒体 传播学特点 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92-01  受快速发展的互联网
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将学生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发挥;物理教学;学生;主体性     在
构建了基于体全息存储技术的光学图像识别系统 ,应用在以实时人脸识别为基础的 电子门卫 系统中 .改变了传统的体全息存储相关器中以相关峰值强度作为判别依据的做法 ,采用基于多元鉴别分析的分类识别 ,增强了系统的畸变不变性识别能力 .
摘要:综合高中班学生面向普通高校单独招生,对口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是对口高考英语考查的重点内容,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我们在形成性评价初始阶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了特定的指导。三次修改课外阅读评价表,结果显示它促进了师生双方的教与学。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体系;课外阅读引流;方法推介;自我评估;读书体会    一、对口高考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口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是对口高考英语考查
期刊
随着工业生产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逐步提升,机床电气运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对应的机床控制技术也面向了一次改革和挑战,为了确保机床控制技术达标,并能够在控制机床的运用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人文需求,灵活运用道德培育、情感融化、文化熏陶等手段,切实把各级组织和领导机关的关怀传送给每名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