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 身体 感觉 意志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a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提琴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其他人才有什么不同?学乐器为什么要从小开始?为什么长期学小提琴有的人进步很快,有的人却越学毛病越多?有的孩子从小得了不少奖,后来却无声无息,有的小时平平,长大后却很好,这是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乐器的学习需要调动人的头脑,身体和感觉。正因为如此,普遍认为学习一门乐器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有促进的。然而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进入乐器的学习呢?
  在小提琴学习过程中我们人体有三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1、头脑 头脑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司令部。演奏和学习小提琴需要有很好的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离开头脑是没法学习和演奏小提琴的。
  2、身体 演奏小提琴是靠通过两手操作乐器来实现的。离开双手也是无法演奏小提琴的。
  3、感觉 音乐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对节奏的感受、听觉对音准的感受等。离开这些感官的感受及表达,乐器演奏就可能与耍杂技没有两样。这是艺术与单纯的技术的区别所在。
  那么,这三部分是怎样工作的呢?
  头脑的发展是需要过程的。一个孩子小时可能很聪明,但如果从此停止学习,他的聪明就很有限了。如果小孩在成长中头脑得到不断的锻炼,那么理解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都会越来越加强、学习的速度也会加快。相反头脑也会疲劳、变懒、甚至依赖别人的头脑等等。
  身体的发展也有过程,小提琴技术是建立在双手动作基础上的。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小学琴的原因,因为小孩的动作适应性最强,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他的双手可能跟着乐器的要求成长,人与乐器的关系密切,动作成了一种本能,乐器好像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从小学习养成的是一种坏习惯,那么成为形成了本能的坏习惯将会在日后的演奏中制造麻烦。
  感觉是演奏的原动力,敏锐的感受是优秀的音乐演奏不可缺少的。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是需要发展的。一个很有感觉的小孩如果在长期的技术训练中丧失了对音乐的敏感,感觉变得麻木,无进一步表现音乐的要求这恐怕就不能说成是成功的教学了。
  因此可以说,学小提琴的过程是一个头脑、身体和感觉全面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其中某一项的单独发展。既需要身体对乐器的适应过程,也需要头脑和感觉的发展过程。
  我们比较容易注意拉琴的动作训练,认为学乐器一定要从小开始,这种成果也比较显见,但对头脑的发展和对感觉的发展重视却很不够,而且甚至出现有意无意地以大人的头脑代替小孩头脑的情况,例如有的老师或家长为了“提高效率”,不仅上课加班加点,还要找陪练,一个不够,两个三个,弄得小孩完全成了不用动脑子的木偶,或者成了离不开老师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少年阶段的小提琴国际比赛中可以大面积获奖,而成为真正高级的专业人才却不多见的原因。
  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作者黄全愈写道:“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他认为:“本来‘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教’的内容因为有许多是没有唯一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只要‘传’给对方即达目的。在许多时候,对方对传授的内容可接受也可不接受。”“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造性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初期的学习,往往是以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的,这个阶段也是以模仿学会拉琴的。以后是一个习惯行为和确认行为的阶段,这时如果能养成演奏和练琴的好习惯,无疑是很重要的。高级阶段应该是自主行为,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对中国学生来说,大部分教育的结果是在第二阶段停止不前,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却不多见的原因。
  我们很需要来讨论一下“小提琴学习规律”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一般学习分成几类:第一类是理解——记忆的学习。大部分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第二类是模仿学习。当学习做操,学习跳舞时是以身体的模仿动作获得的。第三类是体验学习。当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时,前两种的学习显然就不够了。除非你找到了骑自行车平衡的感觉,不然即使懂得了道理,也模仿了动作,还是会从自行车上掉下来的。学自行车只能在不断地体验和不断的实践中慢慢学会。
  学小提琴是属于哪一种呢?我认为这三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学习有关小提琴的乐理知识,学习乐谱时,用的是第一种。当学习乐器操作,如学习换把位的动作、学习某种弓法时、看着老师的示范,或向优秀的演奏者学就是第二种模仿学习。至于第三种的体验学习在小提琴学习中其实也是很需要的。
  我们的小提琴教学普遍存在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的情况,教师很少或者根本不关心学生有什么体验,只是“填鸭式”地灌输,而理解等需要头脑的工作就由老师和家长完成,比较典型的是有的老师上课不是要求学生自己听音准,而是大叫:“高了高了”或“低了低了”。养成了学生长期耳朵不听的坏习惯。
  老师们怎样看学生?老师往往喜欢听话的孩子,对有个性的,想法较多的总有些看不上眼。有时教师们也常会从某一个角度看学生,例如:乐感好,会表演,或手的条件好等,而不大注意看学生的全面素质。有些能力在初期并不突出,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却日渐显现。因此对培养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才,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头脑、身体、感受外,还需要加上第四个条件:即学生自己的努力和追求。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老师应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达到新的境界,使学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当发现学生表现懒惰、缺乏信心等意志力问题时也要及时教育及时鼓励,并应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学生来说,也需要对自身的各种条件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便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他文献
摇滚歌手郑钧将于10月14日在天津体育中心举行2006“温暖呐喊”个人演唱会,这是他首度在津门举办个唱。  以去年年底北京演唱会为起点,郑钧及其制作公司将“温暖呐喊”确定为全国巡演主题,这个主题创意与他去年出版的小说《菜刀温暖》有异曲同工之处,明确而直接地将歌者自身性格和作品风格推向市场,天津个唱将依然沿用此主题。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天津雕塑艺人蔡老将一尊用树脂雕刻的雕像送给郑钧,雕像上的郑钧手
期刊
10月20日-11月12日,白亮10场不重复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将在北京国图音乐厅举办。白亮是北京古典创新音乐艺术研究中心小提琴家兼教师,他将在10场音乐会上连续演出30首协奏曲,展示其小提琴技艺和对音乐特别的掌控力。  白亮1976年出生中国陕西省丹凤县一个音乐家庭,1990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后经盛中国、贾世伟等众多名家教导和指点,兼容并蓄、演奏艺术自成一家。白亮除演奏经典曲目外,其父亲谱写的
期刊
9月19日,吆五喝六去看了大片《夜宴》。应该说它不是什么大片(除了花钱多,场面大之外),只不过是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同行的同事大呼上当,说不如去看“馒头”(指网版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至少“馒头”能让人感到智慧和幽默(是不是犯了著作权法另当别论,个人愚见:这年头智慧的东西并不多,可以网开一面吧!)《夜宴》情节别无新意,不过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单就情节来说,不如看迪斯尼电影
期刊
由哈维·戈德史密斯推出的印度音乐剧《宝莱坞商人》,将登陆英国。这是一部展现世界上最大电影产业的历史并伴随闪闪发光的纱丽和舞蹈艺术,表现宝莱坞电影典型美好结局的音乐剧。该剧被誉为面向英国观众的第一场“真正的”宝莱坞演出。  《宝莱坞商人》的全体演职员都是宝莱坞歌舞电影中的演员。该音乐剧的推出者希望该剧能够满足亚非国家宝莱坞电影迷们的口味。该剧将于今年10月至12月在英国进行巡回演出,行程包括伯明翰的
期刊
亚洲人发明的卡拉OK,应该算是上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如今,卡拉OK已登陆欧洲并渐渐成为时尚。但与亚洲人不同,很多欧洲人用它来学习中文。  在柏林的库当大街地区,大大小小的卡拉OK厅超过10家,音乐曲目应有尽有,既有欧洲人喜欢的本地新潮歌曲,也有大量中文流行歌。   柏林小伙克里斯迪安是卡拉OK厅的常客。两年前,他曾去中国旅行,并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回国后,他下决心学习中文,以便将来去中国工作。但学
期刊
大华盛顿地区侨界第八届中国文化节的综合文艺演出定于9月30日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李斯纳大礼堂举行。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为晚会题写主题词“青春中国”。  大华盛顿地区侨界中国文化节于1999年创办,由大华盛顿地区的华人社团联合举办。文化节的宗旨是向美国人民展示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华裔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力量。  这次演出的节目将包括大型合唱、民乐、器乐、舞蹈、武术、京剧以及地方戏曲等。
期刊
近日,在英国利物浦举办的马修街音乐节落幕。马修街音乐节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免费年度音乐盛典。为期4天的音乐节网罗了超过75支乐队,在遍布全城的5个舞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乐迷进行现场表演。周末还有超过40场的室内免费演出。  从摇滚到流行,从知名乐手到新生代,再加上大牌明星,今年的马修街音乐节让世界各地的乐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皇家利物浦交响乐团参加了音乐节的开幕式演出。  ■小棵译自路透社
期刊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国权撰写的《陈国权教合唱指挥》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向全国出版发行。  作为合唱或乐队的指导者,指挥负有对合唱团进行训练、选定曲目、指挥排练和进行演出的责任,指挥是一个合唱团队的灵魂。  《陈国权教合唱指挥》全书共16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其中有特色的章节是:第二章“拍点的形成”、第三章“图式”、第四章“旋律线”、第五章“预备拍,起拍”、第七章“控制性虚
期刊
著名的巴赫专家唐·库普曼(Ton Koopman)近日在莱比锡的巴赫音乐节闭幕式上被授予巴赫奖章。音乐节是由莱比锡巴赫档案馆与乐团联合主办的。奖章旨在表彰这位61岁的巴赫学者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1999年至2004年、指挥家,管风琴家,音乐学家库普曼与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与合唱团录制了巴赫的康塔塔全集。该乐团是由库普曼于1979年创立的。他在音乐节期间演出。2005年的获奖者是约翰·爱略特·加迪
期刊
为了纪念世界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甲壳虫乐队,来自世界各地20个国家200支乐队,上月在利物浦为歌迷进行表演。  音乐周活动包括现场表演、展览、视频播放、甲壳虫乐队景点游览、演讲、纪念品市场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