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武汉,中国特大城市之一。长江把武汉分为两岸三镇,码头文化是这里的一大特点。武汉不仅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汇集了南北文化。居住在这里的摄影家宋刚明曾表示,与一些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地相比,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或许没有太大的竞争力,然而这里独特的人文却让它成为一座适合街拍的城市。在宋的带动和指导下,不少人开始拍摄武汉的街头,用影像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我们从中选择了三位摄影师的作品进行介绍。
金铭勇:别人的城市
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摄影结缘。在2010年8月以前,我是一个纯粹的生意人,没有跟文化圈、艺术圈的人打过交道。我所说的“生意人”就是社会上那些让人既羡慕又鄙视的物质比较发达、精神比较贫困的小老板,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喜欢用钱解决一些问题。在没有学习摄影之前,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跟宋刚明老师学摄影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极力劝说,开始也只是口头应付,到后来发现不好推辞了,就只好硬着头皮一起学。这也算将错就错,但很快,我对摄影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在摄影方面是一张白纸,没有错误认识的羁绊,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宋老师认为摄影的瞬间性与思想性是最重要的,街头摄影是我们的必修课,所以我一门心思整天在武汉的街头游荡。马格南的摄影家对我学习摄影和形成自己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宋老师,从熟练操控相机,到勇敢走上街头拍摄,再到解构与组织画面,以至把自己的情绪与想法融入平常的街头拍摄中去,都离不开老师的指点。
其实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外乎在这三个空间度过:家、工作的地方、街头。前两个空间都是封闭和半封闭的,需要特许才能进入。只有这街头,任何人可以随时进出。
街头摄影是最难的!平常的街头,平常得毫无征兆,完全没有艺术头绪,要把这毫无章法的街头拍得有意味,必须要有超强的发现能力和对相机的操控能力。看摄影史你会发现,许多世界顶尖的摄影师,如布列松、弗兰克、寇德卡、森山大道,都是拍街头的。
街头拍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你不知道今天能够拍到怎样的照片。我往往带着一定的目的出发,但是能拍到怎样的影像完全是靠运气,或者说是靠你的发现能力和画面的组织能力。街头是多彩的、混乱的。我初学摄影,没有足够好的色彩控制能力,把照片变成黑白画面是非常好的选择。黑白照片可以帮助作品摒弃掉干扰画面与主题的杂乱内容,使主题变得更加明确。
我认为街拍用单反相机显然不合适,因为单反相机会打扰拍摄者,并让拍摄者警觉,有时候甚至会造成别人的反感。我目前在用富士X100相机拍街头,它是一台35毫米的定焦相机,小巧、画质好是它的优点。没有用过胶片拍摄,因为街头的拍摄一定是大量的、长期的,如果用胶片相机拍摄,其费用一定会非常高。
我是比较勇敢的那一类街拍者,一般选择从正面拍摄,因为我比较关注画面中被拍摄者的表情。其实绝大部分被拍的人是友善的,当他注意到你的时候,你只要报以微笑,必要时用言语交流一下就行了。当然也会遇到极少数反感者,迅速离开不再纠缠是我在这时候的选择。
在街头,我带着相机信马由缰地乱撞,尽量保持单纯、平静的心绪,希望拍出自己印象中的武汉。通过镜头,我看到了过去被忽略的生活,对自己每天司空见惯的城市、城市里生活的人有了新的认识。镜头如同解剖刀,它把平常的街头割裂,串联成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我不是武汉人,在这里客居了五年。来自农村的我在城市没有归属感,虽然生活在武汉,但总觉得这是别人的城市。两年多来,我走遍了武汉的各个角落:有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有历史上百年的小巷;有纸醉金迷的风月场所,也有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聚集区;有速成的中央文化区,也有校园和莘莘学子;有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也有改变中国历史的辛亥革命旧址;有闻名遐迩的黄鹤楼,也有破败不堪的城市暗角……
我把街头拍摄当作一种学习、一种生活习惯,从不选择拍摄的地方,走到哪儿拍到哪儿。
李巧:拍摄城市的血肉与灵魂
如果从购买第一台相机算起,我开始摄影应该是在2009年底。那天丈夫送了我一台佳能50D作为生日礼物,鼓励我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和记录。我喜欢古老的东西,比如青铜器、瓷器、历史建筑等文物,因为它们有历史沉淀,给人温暖感。因此,我对摄影的喜爱是从记录开始的。那时我经常“泡”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我还寻找过武汉的一百多处历史建筑,一一拍下,并穷根问底地要知晓建筑的前生今世。那时我还是从自身爱好出发,拍的东西也很简单。
去年10月,我又想添置镜头了。一位朋友说你总在买镜头,镜头在改变,画面的结构却没变,总隔着一层想说又不知如何去说、说不出来的东西,不如去拜师好好学学摄影,体会一下摄影的真意。一句话点醒了我。我庆幸和摄影家宋刚明老师在同一个城市,拜师学艺很快就找到人了。
起初我是不习惯街头摄影的,有一点胆怯,担心打扰了对方,也怕遭到对方言语不逊的拒绝,更是茫然不知该如何去拍,拍什么。但后来我意识到街头就像人生的舞台,各种精彩皆在此纷扬上演,没有一个角色是重复的,演员们都倾情投入。拍摄一段时间后,就爱上了街头摄影的感觉,几天不去拍摄就手痒,出门不带相机就觉得缺了什么。生活在武汉30多年了,我热爱武汉,在了解它的历史和建筑的同时,想用相机来表达对武汉人的热爱。历史如同城市的基因,建筑仿佛城市的衣衫,人是城市的血肉与灵魂。
刚开始时我觉得色彩是作品中不能缺少的东西,能表达我的情绪、能调节画面结构和节奏,但突然有一天,发现黑与白更能表现我的内心。因为这时我对社会、对画面的理解和表达有了改变,更注重内在了。画面和黑白达到了和谐,色彩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
在拍摄之余,我经常看摄影画册,喜欢寇德卡的精准瞬间和戏剧性;喜欢卡帕的勇敢和率真;克莱因的作品看着有种亲切感,仿佛那是我眼所见;布列松的作品从容优雅;森山大道貌似随心所欲……我有些崇拜玛格丽特 · 伯克-怀特,身为女性的她有着传奇的经历,拍的作品充满力量。看到别人完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我往往充满羡慕,在生活中如此,在摄影上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拍摄风格,我反复阅读影像,阅读摄影家的传记和访谈录,体会他们的生活、经历对摄影的影响,在摄影作品中体会他们的心情、时代背景,并思考自己要如何记录当今社会,让影像既真实又具有可看性。拍摄是对心灵的写照,个人的性格、世界观等内心的东西在画面中显露无遗。照片像一个个随性迸发的思想火花,表面上是记录了他人,内在是记录了自己。宋老师是我街头摄影的引路人,他鼓励我们发扬个人的特点,也经常带我们一起上街拍摄,在屋子里坐着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起相机上街走一趟。 我用过富士X100,现在用的是奥林巴斯EPL3。一上手我就喜欢上了这款相机。这台相机直接用翻转屏取景,观看方式灵活,不受限制;拍摄速度快,没有滞后感。同时相机也是有性格的,我性格热情直接,使用的相机也是这个特点。握持时,它仿佛是我手臂的一部分,屏幕取景方式成了眼睛的延伸,迅速的拍摄速度和我的思想是合拍的。配合17毫米(等效35毫米)定焦镜头,这个焦距的画面透视、广度,符合人眼观察习惯。定焦镜头对于构图的优点就是直接反应,快速准确,不犹豫。这台相机目前非常适合我。当然,我期待着自己适合使用徕卡的那一天早日来临。
因为是街拍,随意性很大,不会提前和被摄者商量。我常常在拍摄过程中被发觉,就冲人家友好地笑笑。对方问我为什么拍摄,我会解释说,因为这里要搬迁——比如汉正街,以后这样的场景就看不到了,拍下来这些照片作纪念。他们都很理解很配合,主动和我聊天,每次拍摄都很感动。我想这跟我是女性没有什么侵犯性有关,也跟我表现出的友好、诚意有关吧。最有趣的一次经历是,我蹲在码头拍摄,一个人过来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想拍行人迈腿经过这里的瞬间,蹲在这儿等呢。结果他主动在我镜头前走了好几个来回,努力跨腿成人字形,但是折腾半天没一张合适的。摆拍的东西看着肌肉、动作都不对。所以我的照片都是抓拍的瞬间,虽不是清水出芙蓉,但确实是天然去雕饰。
曾经有过出门前很惶惑,不知要拍什么的阶段。比如我第一次去拍武汉的轮渡,心里就直打鼓:拍什么呢,怎么拍呢?结果到了以后,画面就在眼前跳跃,也就行云流水一口气拍下去了。因此出门之前设想画面是没有用的。有心去观察时,好的影像在那里等着我,呼唤我去拍。画面像一场梦境,梦中人和我既隔阂又亲密,既陌生又熟悉。也许,这就是“运气”?先练功夫运足了气,然后运气就自己“碰”上来了。
我从8岁起在武汉生活,在我眼中,武汉是一座热情、亲切的城市。虽然出行时总会发现其他城市比武汉好的方面,比如北京有更多的博物馆、更全面的珍贵文物(大都是从全国各地征收的顶级宝贝),上海大城市范儿十足,广州有更多的美食,有贴心的服务……然而我还是渴望回到武汉,一回到武汉,呼吸就顺畅了,身心都放松了。武汉有山有水有江有湖,并且这些都在市中心,早晚都可以去休闲、散步。武汉的夏季比较长,从五月到十月,大半年的时间都能看到人们穿短袖、穿裙子,每天都有人打赤膊,对于街拍来说太合适了!武汉的市民化,决定了武汉是一座非常适合街拍的城市。
武汉这两年在“满城挖”,要建设地铁、建高架桥、跨江大桥、拆掉旧房子建新房等,建设力度非常大,这些是城市表面的变化。武汉人也有很多改变。可能大部分外地人对武汉人的印象是一言不合即开始“汉骂”、脏乱差等,多年前公交车上确实经常见人吵架。但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包容。武汉人热情幽默,生活态度乐观,为明天努力奋斗,但不在今天过于委屈自己。长江两岸修建了江滩公园,早晚都有很多市民健身,马路旁、小区内任意一块稍大的平地都有人跳舞、舞剑。这些都是生活态度的改变。
开始街拍后,确实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东西。以前只在自我的生活范围内观察,比较小资,泡咖啡馆,泡博物馆、美术馆等活动为多,关注的是自身;现在经常到老街区去拍摄,充分体会到老百姓的可贵和伟大之处。比如以前认为汉正街的小老板狡猾、市侩,然而通过拍摄观察他们的生活,觉得他们是在用辛勤劳动换取果实,不偷不抢不贪不骗,至少比以权谋私者更值得尊敬。
说说我常去的拍摄地吧。长江从武汉中间穿城而过,江南江北差异挺大的。汉口是市政府所在区,有众多的英法日俄等租界遗留建筑,有闻名全国的汉正街,码头文化是一大特征;武昌是省政府所在区,有东湖、沙湖等等水域,有老武昌城的众多遗迹,有多所大学。我去汉口拍摄时以汉正街为主,武昌拍摄在武泰闸、巡司河、石牌岭、街道口一带较多。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处在拆迁、改建阶段,有许多新老交替的景观。武汉现今阶段是一所变化中的城市。上述的这些地方变化大,镜头机会就多。我因为住在武昌区水果湖,平时出去散步或者买菜时,就带着相机,也会随手拍一下。
吴海广:体现城市的历史印记
我过去喜欢拍照,跟朋友出去玩,或者家人聚会时,拿个傻瓜机摆弄一下,自认为构图还过得去。真正对摄影开窍是2010年的事,算起来只有两年多时间。
我国的摄影爱好者数以千万计,大多数都热衷拍摄山水风光、花鸟虫鱼。我也曾经迷恋这些题材,并不把街头摄影当作一种摄影艺术。在宋刚明老师的影响下,我才逐渐认识到:街头摄影是能深刻传达个人思想感情,记录时代变迁,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一体的表现形式。好的街拍是要融入摄影者的情绪、思想的。
街头摄影看似简单,其实十分不易,在街头纷乱的环境中,你需要瞬间完成构思、构图、采光等一系列动作。如果动作稍慢,要么拍的影像不到位,要么影像已经消逝。在街头摄影中,你往往只有按一次快门的机会,这既是对摄影者能力的挑战,又是街头摄影的魅力所在。要瞬间完成构图,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程式化的说教,需要你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的构图方式。
对我个人而言,街头摄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至少每周或者每两周可以拍摄一次,不像风光摄影要去到遥远的地方,一年只能拍摄几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拍了几万张照片,摄影基本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是吸引我喜爱街头摄影的原因之一。
在武汉,宋刚明是我们街拍的导师,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我们的街拍队伍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人。去年夏天,宋老师带领我们,与马格南摄影大师艾里 · 瑞德一起到山西大同进行了七天的采风,我们有幸了解到艾里的许多摄影理念和方法,其中有两点我感受特别深,一是要求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要“近点,再近点”,二是要特别注意拍摄对象情绪的表达。事实上宋老师平时也对我们说过类似的观点:
在街拍中你会感到,采用远距离拍摄,或者偷拍的方式,一般不可能拍到好的作品,只有近距离拍摄,才能把自己融进去,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影像之中。如果不能融入街头从容地拍摄,即使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得出好的作品。
一张好的作品,情绪表达是第一位的。有了好的情绪表达,你的作品就能感染人、打动人;如果能做到情绪和构图完美统一,那作品就堪称完美之作。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要训练既快又准的定格能力,看到了拍摄对象,脑海里马上形成构图,举手就拍,一次到位;二是要提高和人沟通的能力。
在器材方面,街拍一般不宜拿大相机拍,数码单反一拿出来,既笨重又招人反感,吃力不讨好。所以,我们街拍队伍中都是清一色的小机器,我基本上用富士X100相机。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拿单反拍也有好处,就目前技术而言,它的拍摄速度更快。街头摄影的要义就是要快,要看到、想到、拍到,一台快的机子会让你不漏掉画面,当然在街头,适合拿单反拍的场合并不多。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人文摄影的黄金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面临转型,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事物,都发生着快速、激烈的变化。这个时代的一切是如此值得记录,传承给后来人以作纪念,武汉当然也不例外。武汉是个特点鲜明的城市,码头文化造就了它粗犷的特征,炎热的气候形成了人们散漫浮躁的性格。在街头拍摄时,我总是在想,怎样把这座城市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反映出来,通过长期、连续的拍摄,这些特征会在镜头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我拍摄比较多的是正在搬迁中的有上百年历史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以及有着浓厚武汉特征的长江边的街景。我想通过这些拍摄,体现出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
金铭勇:别人的城市
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摄影结缘。在2010年8月以前,我是一个纯粹的生意人,没有跟文化圈、艺术圈的人打过交道。我所说的“生意人”就是社会上那些让人既羡慕又鄙视的物质比较发达、精神比较贫困的小老板,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喜欢用钱解决一些问题。在没有学习摄影之前,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跟宋刚明老师学摄影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极力劝说,开始也只是口头应付,到后来发现不好推辞了,就只好硬着头皮一起学。这也算将错就错,但很快,我对摄影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在摄影方面是一张白纸,没有错误认识的羁绊,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宋老师认为摄影的瞬间性与思想性是最重要的,街头摄影是我们的必修课,所以我一门心思整天在武汉的街头游荡。马格南的摄影家对我学习摄影和形成自己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宋老师,从熟练操控相机,到勇敢走上街头拍摄,再到解构与组织画面,以至把自己的情绪与想法融入平常的街头拍摄中去,都离不开老师的指点。
其实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外乎在这三个空间度过:家、工作的地方、街头。前两个空间都是封闭和半封闭的,需要特许才能进入。只有这街头,任何人可以随时进出。
街头摄影是最难的!平常的街头,平常得毫无征兆,完全没有艺术头绪,要把这毫无章法的街头拍得有意味,必须要有超强的发现能力和对相机的操控能力。看摄影史你会发现,许多世界顶尖的摄影师,如布列松、弗兰克、寇德卡、森山大道,都是拍街头的。
街头拍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你不知道今天能够拍到怎样的照片。我往往带着一定的目的出发,但是能拍到怎样的影像完全是靠运气,或者说是靠你的发现能力和画面的组织能力。街头是多彩的、混乱的。我初学摄影,没有足够好的色彩控制能力,把照片变成黑白画面是非常好的选择。黑白照片可以帮助作品摒弃掉干扰画面与主题的杂乱内容,使主题变得更加明确。
我认为街拍用单反相机显然不合适,因为单反相机会打扰拍摄者,并让拍摄者警觉,有时候甚至会造成别人的反感。我目前在用富士X100相机拍街头,它是一台35毫米的定焦相机,小巧、画质好是它的优点。没有用过胶片拍摄,因为街头的拍摄一定是大量的、长期的,如果用胶片相机拍摄,其费用一定会非常高。
我是比较勇敢的那一类街拍者,一般选择从正面拍摄,因为我比较关注画面中被拍摄者的表情。其实绝大部分被拍的人是友善的,当他注意到你的时候,你只要报以微笑,必要时用言语交流一下就行了。当然也会遇到极少数反感者,迅速离开不再纠缠是我在这时候的选择。
在街头,我带着相机信马由缰地乱撞,尽量保持单纯、平静的心绪,希望拍出自己印象中的武汉。通过镜头,我看到了过去被忽略的生活,对自己每天司空见惯的城市、城市里生活的人有了新的认识。镜头如同解剖刀,它把平常的街头割裂,串联成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我不是武汉人,在这里客居了五年。来自农村的我在城市没有归属感,虽然生活在武汉,但总觉得这是别人的城市。两年多来,我走遍了武汉的各个角落:有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有历史上百年的小巷;有纸醉金迷的风月场所,也有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聚集区;有速成的中央文化区,也有校园和莘莘学子;有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也有改变中国历史的辛亥革命旧址;有闻名遐迩的黄鹤楼,也有破败不堪的城市暗角……
我把街头拍摄当作一种学习、一种生活习惯,从不选择拍摄的地方,走到哪儿拍到哪儿。
李巧:拍摄城市的血肉与灵魂
如果从购买第一台相机算起,我开始摄影应该是在2009年底。那天丈夫送了我一台佳能50D作为生日礼物,鼓励我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和记录。我喜欢古老的东西,比如青铜器、瓷器、历史建筑等文物,因为它们有历史沉淀,给人温暖感。因此,我对摄影的喜爱是从记录开始的。那时我经常“泡”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我还寻找过武汉的一百多处历史建筑,一一拍下,并穷根问底地要知晓建筑的前生今世。那时我还是从自身爱好出发,拍的东西也很简单。
去年10月,我又想添置镜头了。一位朋友说你总在买镜头,镜头在改变,画面的结构却没变,总隔着一层想说又不知如何去说、说不出来的东西,不如去拜师好好学学摄影,体会一下摄影的真意。一句话点醒了我。我庆幸和摄影家宋刚明老师在同一个城市,拜师学艺很快就找到人了。
起初我是不习惯街头摄影的,有一点胆怯,担心打扰了对方,也怕遭到对方言语不逊的拒绝,更是茫然不知该如何去拍,拍什么。但后来我意识到街头就像人生的舞台,各种精彩皆在此纷扬上演,没有一个角色是重复的,演员们都倾情投入。拍摄一段时间后,就爱上了街头摄影的感觉,几天不去拍摄就手痒,出门不带相机就觉得缺了什么。生活在武汉30多年了,我热爱武汉,在了解它的历史和建筑的同时,想用相机来表达对武汉人的热爱。历史如同城市的基因,建筑仿佛城市的衣衫,人是城市的血肉与灵魂。
刚开始时我觉得色彩是作品中不能缺少的东西,能表达我的情绪、能调节画面结构和节奏,但突然有一天,发现黑与白更能表现我的内心。因为这时我对社会、对画面的理解和表达有了改变,更注重内在了。画面和黑白达到了和谐,色彩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
在拍摄之余,我经常看摄影画册,喜欢寇德卡的精准瞬间和戏剧性;喜欢卡帕的勇敢和率真;克莱因的作品看着有种亲切感,仿佛那是我眼所见;布列松的作品从容优雅;森山大道貌似随心所欲……我有些崇拜玛格丽特 · 伯克-怀特,身为女性的她有着传奇的经历,拍的作品充满力量。看到别人完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我往往充满羡慕,在生活中如此,在摄影上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拍摄风格,我反复阅读影像,阅读摄影家的传记和访谈录,体会他们的生活、经历对摄影的影响,在摄影作品中体会他们的心情、时代背景,并思考自己要如何记录当今社会,让影像既真实又具有可看性。拍摄是对心灵的写照,个人的性格、世界观等内心的东西在画面中显露无遗。照片像一个个随性迸发的思想火花,表面上是记录了他人,内在是记录了自己。宋老师是我街头摄影的引路人,他鼓励我们发扬个人的特点,也经常带我们一起上街拍摄,在屋子里坐着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起相机上街走一趟。 我用过富士X100,现在用的是奥林巴斯EPL3。一上手我就喜欢上了这款相机。这台相机直接用翻转屏取景,观看方式灵活,不受限制;拍摄速度快,没有滞后感。同时相机也是有性格的,我性格热情直接,使用的相机也是这个特点。握持时,它仿佛是我手臂的一部分,屏幕取景方式成了眼睛的延伸,迅速的拍摄速度和我的思想是合拍的。配合17毫米(等效35毫米)定焦镜头,这个焦距的画面透视、广度,符合人眼观察习惯。定焦镜头对于构图的优点就是直接反应,快速准确,不犹豫。这台相机目前非常适合我。当然,我期待着自己适合使用徕卡的那一天早日来临。
因为是街拍,随意性很大,不会提前和被摄者商量。我常常在拍摄过程中被发觉,就冲人家友好地笑笑。对方问我为什么拍摄,我会解释说,因为这里要搬迁——比如汉正街,以后这样的场景就看不到了,拍下来这些照片作纪念。他们都很理解很配合,主动和我聊天,每次拍摄都很感动。我想这跟我是女性没有什么侵犯性有关,也跟我表现出的友好、诚意有关吧。最有趣的一次经历是,我蹲在码头拍摄,一个人过来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想拍行人迈腿经过这里的瞬间,蹲在这儿等呢。结果他主动在我镜头前走了好几个来回,努力跨腿成人字形,但是折腾半天没一张合适的。摆拍的东西看着肌肉、动作都不对。所以我的照片都是抓拍的瞬间,虽不是清水出芙蓉,但确实是天然去雕饰。
曾经有过出门前很惶惑,不知要拍什么的阶段。比如我第一次去拍武汉的轮渡,心里就直打鼓:拍什么呢,怎么拍呢?结果到了以后,画面就在眼前跳跃,也就行云流水一口气拍下去了。因此出门之前设想画面是没有用的。有心去观察时,好的影像在那里等着我,呼唤我去拍。画面像一场梦境,梦中人和我既隔阂又亲密,既陌生又熟悉。也许,这就是“运气”?先练功夫运足了气,然后运气就自己“碰”上来了。
我从8岁起在武汉生活,在我眼中,武汉是一座热情、亲切的城市。虽然出行时总会发现其他城市比武汉好的方面,比如北京有更多的博物馆、更全面的珍贵文物(大都是从全国各地征收的顶级宝贝),上海大城市范儿十足,广州有更多的美食,有贴心的服务……然而我还是渴望回到武汉,一回到武汉,呼吸就顺畅了,身心都放松了。武汉有山有水有江有湖,并且这些都在市中心,早晚都可以去休闲、散步。武汉的夏季比较长,从五月到十月,大半年的时间都能看到人们穿短袖、穿裙子,每天都有人打赤膊,对于街拍来说太合适了!武汉的市民化,决定了武汉是一座非常适合街拍的城市。
武汉这两年在“满城挖”,要建设地铁、建高架桥、跨江大桥、拆掉旧房子建新房等,建设力度非常大,这些是城市表面的变化。武汉人也有很多改变。可能大部分外地人对武汉人的印象是一言不合即开始“汉骂”、脏乱差等,多年前公交车上确实经常见人吵架。但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包容。武汉人热情幽默,生活态度乐观,为明天努力奋斗,但不在今天过于委屈自己。长江两岸修建了江滩公园,早晚都有很多市民健身,马路旁、小区内任意一块稍大的平地都有人跳舞、舞剑。这些都是生活态度的改变。
开始街拍后,确实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东西。以前只在自我的生活范围内观察,比较小资,泡咖啡馆,泡博物馆、美术馆等活动为多,关注的是自身;现在经常到老街区去拍摄,充分体会到老百姓的可贵和伟大之处。比如以前认为汉正街的小老板狡猾、市侩,然而通过拍摄观察他们的生活,觉得他们是在用辛勤劳动换取果实,不偷不抢不贪不骗,至少比以权谋私者更值得尊敬。
说说我常去的拍摄地吧。长江从武汉中间穿城而过,江南江北差异挺大的。汉口是市政府所在区,有众多的英法日俄等租界遗留建筑,有闻名全国的汉正街,码头文化是一大特征;武昌是省政府所在区,有东湖、沙湖等等水域,有老武昌城的众多遗迹,有多所大学。我去汉口拍摄时以汉正街为主,武昌拍摄在武泰闸、巡司河、石牌岭、街道口一带较多。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处在拆迁、改建阶段,有许多新老交替的景观。武汉现今阶段是一所变化中的城市。上述的这些地方变化大,镜头机会就多。我因为住在武昌区水果湖,平时出去散步或者买菜时,就带着相机,也会随手拍一下。
吴海广:体现城市的历史印记
我过去喜欢拍照,跟朋友出去玩,或者家人聚会时,拿个傻瓜机摆弄一下,自认为构图还过得去。真正对摄影开窍是2010年的事,算起来只有两年多时间。
我国的摄影爱好者数以千万计,大多数都热衷拍摄山水风光、花鸟虫鱼。我也曾经迷恋这些题材,并不把街头摄影当作一种摄影艺术。在宋刚明老师的影响下,我才逐渐认识到:街头摄影是能深刻传达个人思想感情,记录时代变迁,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一体的表现形式。好的街拍是要融入摄影者的情绪、思想的。
街头摄影看似简单,其实十分不易,在街头纷乱的环境中,你需要瞬间完成构思、构图、采光等一系列动作。如果动作稍慢,要么拍的影像不到位,要么影像已经消逝。在街头摄影中,你往往只有按一次快门的机会,这既是对摄影者能力的挑战,又是街头摄影的魅力所在。要瞬间完成构图,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程式化的说教,需要你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的构图方式。
对我个人而言,街头摄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至少每周或者每两周可以拍摄一次,不像风光摄影要去到遥远的地方,一年只能拍摄几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拍了几万张照片,摄影基本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是吸引我喜爱街头摄影的原因之一。
在武汉,宋刚明是我们街拍的导师,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我们的街拍队伍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人。去年夏天,宋老师带领我们,与马格南摄影大师艾里 · 瑞德一起到山西大同进行了七天的采风,我们有幸了解到艾里的许多摄影理念和方法,其中有两点我感受特别深,一是要求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要“近点,再近点”,二是要特别注意拍摄对象情绪的表达。事实上宋老师平时也对我们说过类似的观点:
在街拍中你会感到,采用远距离拍摄,或者偷拍的方式,一般不可能拍到好的作品,只有近距离拍摄,才能把自己融进去,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影像之中。如果不能融入街头从容地拍摄,即使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得出好的作品。
一张好的作品,情绪表达是第一位的。有了好的情绪表达,你的作品就能感染人、打动人;如果能做到情绪和构图完美统一,那作品就堪称完美之作。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要训练既快又准的定格能力,看到了拍摄对象,脑海里马上形成构图,举手就拍,一次到位;二是要提高和人沟通的能力。
在器材方面,街拍一般不宜拿大相机拍,数码单反一拿出来,既笨重又招人反感,吃力不讨好。所以,我们街拍队伍中都是清一色的小机器,我基本上用富士X100相机。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拿单反拍也有好处,就目前技术而言,它的拍摄速度更快。街头摄影的要义就是要快,要看到、想到、拍到,一台快的机子会让你不漏掉画面,当然在街头,适合拿单反拍的场合并不多。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人文摄影的黄金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面临转型,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事物,都发生着快速、激烈的变化。这个时代的一切是如此值得记录,传承给后来人以作纪念,武汉当然也不例外。武汉是个特点鲜明的城市,码头文化造就了它粗犷的特征,炎热的气候形成了人们散漫浮躁的性格。在街头拍摄时,我总是在想,怎样把这座城市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反映出来,通过长期、连续的拍摄,这些特征会在镜头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我拍摄比较多的是正在搬迁中的有上百年历史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以及有着浓厚武汉特征的长江边的街景。我想通过这些拍摄,体现出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