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分段培养有效衔接关键问题的探析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3”分段培养模式是江苏省2012年秋季开始试点的中高职衔接项目之一。在三年的试行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转段考核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以南京市参与试点的旅游管理专业2015届中职毕业生为例,从“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出发,针对中高职衔接中四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3+3”分段培养;有效衔接;关键问题;旅游服务与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职成教重点课题“‘3+3’分段培养模式下的转段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B-b/2015/03/096);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2016年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XHZZ2015001)
  作者简介:王小林,男,南京江宁高职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李开贤,男,南京江宁高职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1-000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此新的要求下,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的试点工作,“3+3”分段培养办学模式便是试点项目之一。它选择部分优质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进行直接对接分段培养,为江苏省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较高学历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所谓“3+3”分段培养是指参与衔接的对口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设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分阶段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衔接模式。[1]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后(达到中专毕业要求),既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通过由牵头院校转段考核合格后,直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对应专业3年,毕业后获得全日制大专文凭。2012年秋季开始,由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牵头与市内四所中等职业学校联手合作,参与“3+3”分段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试点工作,2015年秋,完成了第一届(以下称“本届”),中高职学制的接轨与专业的衔接,在试点过程中,课题组(以下称“我们”)认为,在衔接的“有效性”上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索。所谓衔接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终身教育”理念与“学生发展为本”价值观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与分段实施、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转段考核评价功能的发挥、教育教学过程性管理质量的可控性等。因此,从“衔接的有效性”出发,就以下关键问题做一些探析。
  一、“3+3”分段培养办学理念的认识
  从表面层次上看,“3+3”分段培养模式满足了中专生学历的升级,同时,有利于中职校摆脱招生困境和解决了高职院校部分生源问题;从深层次上看,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打造高端制造业,培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都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养人才步伐,职业教育必须加快系统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升级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始终是职业教育的主线。贯彻这一主线就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一理念。中高职衔接形式多样,各有特点。(见表1)
  “3+3”分段培养模式为中职生升学、就业架起了“立交桥”,此模式与对口单招等其他模式相比,它更加注重区域(一般是本市范围内)各级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更加注重配合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精神要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的“衔接”至少要在这些关键环节得以体现,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岗位实践、考核评价、教学管理等。
  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探讨
  中职和高职本是职业教育两个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都有自身的质和量的规定,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上,也就是后者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心智技能要高于前者,这是一个体系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特点决定的,但两者都有“职业性”。因此,在制定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要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外,还要适应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和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更要体现出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差异性和梯度性。这种“差异性和梯度性”是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了各自阶段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依据“职业带”理论对现代人才结构的划分,技能型人才其知识和技能结构以操作性技能结构为主,中职阶段培养目标定位在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定位在培养兼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点的技术型人才。[2]2012年,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旅游行业岗位特点和要求,我们认为,中职阶段应加强“基础性”作用。加强文化课知识的储备和提升文化修养特别是道德修养;专业理论知识要加强通识类课程学习达到“必需够用”,为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奠定基础;技能的培养以规范、适度掌握几个岗位的运行流程和单项技能的实训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各种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尤其是“微笑”服务意识。高职阶段对人才的培养要突出“综合能力”,强调旅游岗位群中技能与智能的复合与提升,而且随着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发展,还要具备适应旅游市场未来岗位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   由南京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牵头与四所中职校合作制定的《“3+3”分段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根据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与我国旅游行业需求相适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熟知岗位职业流程、具备专业和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良好,能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事业单位等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①对于这样的表述,我们认为,没有突出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教育的层次性和梯度性,表述上不够清晰,尤其在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性要求上让践行者尤其是中职教师无法把握。同时,对在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考核评价等具体工作实践上造成一定的偏差,也影响中、高职各自资源优势的发挥。只有明确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发挥引领作用,更加明确各自教育教学任务、制定分工明确的教学计划,为转段考评指明方向。截至2015年,南京市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至少有六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有十四所中职校开设其专业,其中,有三所高职校牵头承担“3+3”旅游管理专业的试点项目,他们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不尽相同,因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有较大差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了。造成“各自为阵”这一局面与缺乏权威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关。
  如何制定合理的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的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试点院校应牵头联合行业企业、试点中职校、相关专业专家对旅游市场(特别是本市)人才质量状况与需求进行调研。其调研内容大致上包括旅游管理岗位群、年龄构成、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专业技能(拥有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职称结构、外语水平等。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旅游管理人才质量分析,确定中职、高职各阶段人才培养规格,清晰描述中高职培养目标之间的梯次关系。
  总之,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既要体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智差异,也要体现旅游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质量需求差异。只有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才能明确各自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更好地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三、课程一体化设计有待加强和优化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课程为支撑的。建立体现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教育规律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实现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促进其内涵发展的“内核”。
  随着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日益增长,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突出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高端职业能力和高素养是一个长期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必须有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来配合完成,通过具体的高层次课程来实现。“3+3”中高职分段培养办学模式为高端技能型旅游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道。中职阶段学生学习主要任务是扎实有效地掌握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三年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3+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技能训练、岗位实习都衔接得不够好,专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梯度性”。比如,目前在中职阶段开设了酒店方向的项目型课程,并在顶岗实习期间去酒店企业实习一个学期,而到高职校就没有酒店方向理论和技能的提升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放在高职阶段学习,而“江苏导游基础知识”在中职阶段学习,这似乎不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顶岗实习变成了就业分配,学生被动接受完成企业岗位任务,没有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系统植入顶岗实习环节中,同时,也没有安排学生到旅行社或导游岗位实习(而中职阶段安排了许多旅行社和导游方向的理论课程);职业社会能力课程虽在选修拓展课中有所体现,但没有形成序列,且部分教材采用普高教材,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不够。因此,课程一体化设计有待加强和优化。
  如何优化设计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课程?在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及其标准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课程体系。对于旅游专业来说,提升旅游文化修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讲究礼仪沟通艺术、熟悉旅行社业务、提高服务行业岗位服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等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通过开足文化课程、铺垫提高、实训衔接等途径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在“开足文化课”方面,中职阶段要增加历史地理、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形体、普通话等课程,并且适当增加课时量,夯实公共文化知识基础;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铺垫提高”方面,主要指中高职技能等级要求上有梯度,在中职阶段对单项技能加大训练量如前厅服务技能中英语口语表达技能,为高职阶段进行旅游服务技能的综合训练做铺垫;目前“3+3”分段培养模式下中职阶段仍执行的是“2.5+0.5”学制,两年半在学校学习、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旅游专业学生几乎都安排在酒店“见习”,课堂中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习内容几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且时间较长,对学生学业成长效果欠佳。因此,在“实训衔接”方面,要充分利用中职第六学期做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中高职衔接工作,组织学生到旅游行业各个岗位去锻炼,在企业主管和实习教师共同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中职阶段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为高职阶段掌握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更高专业技能作铺垫,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准备。
  四、转段考评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套较完整的考评体系一般由评价主体、考评内容、考评方法、评价手段等组成。[3]以参与试点的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转段升学考评为例。[3](见表2)
  就评价主体来说,根据省教育厅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认为,“3+3”分段培养模式的转段考评主体有: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院校、参与学校、实习企业、学生家长,要求在每个考评阶段以某一评价方为主体,其他配合,构建一套多方参与的全过程考评体系并发挥各自评价功能。但从本届转段升学考评来看,基本上是牵头院校组织一次考试和一次面试就完成了中职阶段三年的考核任务。无论是课程考试、过程性评价还是综合性评价都没有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单一的评价是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说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职业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一点也不为过。这与评价主体单一且职责模糊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评价内容来说,根据苏教职〔2014〕31号文件,转段升学考核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课程考试。重点考查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和技术技能特质,为后段学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与专科相衔接的项目应重点测试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 ;(2)过程考核。转段考核应加强过程性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的掌握情况。过程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由牵头院校和参与学校具体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均应明确为达到合格以上要求,获得规定学分;部分核心课程可明确为达到良好要求,获得较高绩点。参与学校应积极推进过程考核的教考分离,完善和实施过程考核的补考制度;(3)综合评价。对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均合格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形式由试点院校双方共同商定,主要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经考核合格的学生方可转入后续阶段的学习。
  据调查南京市参与“3+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的学校,转段升学考核基本上是采用“课程考试+综合面试”模式。课程考试主要指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的语数英政和高职校牵头组织的几门专业理论课,且专业理论课的测试就学科名称、数量以及内容每一届都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各自为阵”“百花齐放”的局面;“过程考核”,基本上没有高职校的参与及监控,特别是有关“学分获得较高绩点”工作还处于“真空”状态。据课题组调查,忽略过程性评价是普遍现象,即使有记录,也是敷衍了事,没有起到评价应有的诊断、导向、激励、研究教育等作用。
  对于“综合评价”,有些学院只看德育素质,而德育素质主要看是否违纪违法。
  就评价方法来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评价被视为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总结性活动,目的是对学习结果的判断,但这并不能反映全部的真实的学习情况,况且“只使用学习成果的评价结果来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困难的”[4],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特别在考查学生专业能力方面,仅仅依靠终结性评价是远远不够真实和全面的,同时,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并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并且,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评价的对象,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这样收到的信息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真正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切实加强过程性考评。如何发挥过程性评价作用,规范评价是关键,如何规范?终结性性评价又如何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认为,建立和落实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因为它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评价手段中常用的就是书面考试,也是学生最看中的考核方式。转段升学考核中“考试”担负了“选拔”功能,然而,为保护学生、高职校、中职校三方利益,绝大部分学生能如愿升入高职校入读,因此,一届中专毕业下来,有些学生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选拔”功能显得“苍白无力”,再加上试题内容基本上是考查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应付考试成了常态,时间久了,显得有些厌倦甚至“敷衍”,这对学生进入高职校培养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是不利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评价目标过于单一,从而使得评价者的考评手段单调。
  综上分析,由于各校在转段考评中存在考评主体单一且职责模糊、考评内容不完整、考评方法不尽合理、考评手段单调等问题,转段考评缺乏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就不足为怪了。
  “3+3”分段培养试点已三年多了,迄今为止,各试点中高职校仍然依据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试点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除了文中所述,还有像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定与监督、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合作有关事项安排、学生转段升学遴选考核方案的制定与完善、教学质量过程的管理与评价、师资的互补、科研教研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共用、教材的协同开发等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我们认为,借助试点双方设立对接的组织管理机构特别是教学管理机构来研究制定适应分段培养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以规范和推动试点项目工作,确保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应然要求。
  注释:
  ① 有关资料来自《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3+3”转段考核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Z].苏教高〔2012〕5号.
  [2] 杜连森.浅析“职业带”理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21-25.
  [3] Pat Hutching,Ted MArchese.Watching Assessment;Ques tions,Stories,Prospects[J].change,1990(5):12-38.
  [责任编辑 秦 涛]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跨境电商运营实训”课堂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理念,探索实践多种教学元素融合,各个教学过程融合,创建一个开放的、多维的新型课堂。构造混合式学习平台,以任务为导向,突出过程考核,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增强自信心,并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职;“跨境电商运营实训”;开放课堂;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马艳丽,女,绍兴职业技术学
期刊
摘 要:以在动机研究中关注相对较少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形式,对影响动机的内因、外因、动机强度、英语学习目的及归因做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点,提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作者简介:刘晓慧,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期刊
摘 要:地方名人资源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有助于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利用名人资源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能丰富教育资源,又能利用地方认同感,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方名人;人文底蕴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地方名人资源在高职院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高效就业是促进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大量的劳动力人才没有机会为社会服务,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而研究表明,职业指导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发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做好职前准备。但是,目前高校在实施职业指导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
期刊
摘 要:以南京财经学校计算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从校企合作、目标引领、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即通过校企合作、目标引领、制度建设、教科研引领、“赛训教研”一体化等途径,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  关键词: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共建;目标引领;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张翠红,女,南京财经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中职课堂教学存在“一头热”现象,很大原因在于传统固化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中职学生的兴趣。因此,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采用多样、开放、综合的评价方式,既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车工工艺学;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范亚勤,女,江苏常熟高新
期刊
摘 要:在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今天,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广大小私营业主,以出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典型代表,处于网络新兴经济模式的末端,然而电子商务信息能力将影响其职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通过对宁波地区小私营业主的信息行为现状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该样本地区小私营业主电子商务视域下信息能力现状、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四维信息能力培养系统,以改善其信息行为,提升其信息能力。  关
期刊
摘 要:“普职融通”是当前构建现代职业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各地建设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柳州市普职融通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普职融通教育改革的对策,一是要扩大职教改革政策的宣传范围,二是要明确普职融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三是要在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重点改革中高考招考模式。  关键词:普职融通;教育改革;特色职业教育;现代职教体系;柳州市
期刊
摘 要:采用自编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文化调查问卷和教师组织承诺问卷、组织效能问卷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测量,以了解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文化对教师组织承诺、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文化各个维度与教师组织承诺、组织效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对教师组织承诺和组织效能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文化;教师组织承诺;组织效能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职院校管理文化及
期刊
摘 要:将普及面广、交互性强、功能多元的微信作为移动学习平台,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深度融合,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系统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创新移动学习方式,并将该模式应用到“财务会计”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移动教学;“财务会计”;微信平台  作者简介:邹勇燕,女,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