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和谐城市化:难题及其对策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66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城市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同时,“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和谐进行的瓶颈。从长远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城市化,而“和谐城市化”与“三农”问题是互为制约与互相促进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支持和保护农业,优化工业结构、户籍与土地制度等手段,以和谐城市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城市化,让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市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1-0014-04
  
  一般来说,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我国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3%。根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半年均增长1.3%,可见我国的城市化事实上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严重,已经成为持续城市化、和谐城市化的巨大障碍。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三农”问题,促进城市化的和谐发展,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遭遇“三农”难题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没有能够提到政府的日程上来。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实际上也是到了不得不重视和解决的程度了。国家要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农”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障碍或瓶颈。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人口购买力总体比较低。农村需求的疲软致使我国内需始终提不上来,导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乏力,一直高度依赖对外出口,被国外称为“庞大的中国,需求的小国”。内需的不足,影响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低、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几乎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公共产品。农业长期处于“支援”工业的状态,在取消农业税前,国家每年从农村转移上千亿资金支持工业化建设。农民各种负担相当沉重,除了农业税外,每年还得支出相当大一部分费用用于孩子上学。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是与城市居民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1:1,2003年达到了3.23:1,2005年为3.22: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农村的贫穷、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城乡待遇的巨大差异,都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处于一种很不稳定、极不和谐的境地。
  城市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也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我国目前有9亿农村户籍人口,其中约有1.7亿剩余劳动力人口,要想实现高水平城市化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而且,我国农村人口每年净增约1000万人,假设以后每年的城市化率为1%,则每年转化为城市户口的农村人口将只有几百万。可想而知,这对9亿农村人口来说是一个多么微不足道的数字,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转移压力又是多么巨大。
  更为严峻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城市化面对的是大量文化低、素质低、技能差的农村人口,这些农民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5》的全国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农村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13.65%,同时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在农村人口中,文盲占7.4%,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3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7%,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大专及以上的只占0.5%。而如今现代化工业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初对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用工意向的调查表明,招用新农民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建筑施工、机械电子、冶金化]_等行业,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物业管理、物流配送等行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也较强。85%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5%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但200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15%,中专及以上二学历的占4.3%,高中学历的占10.8%,初中学历的占66.3%,小学学历的占16.7%,文盲占1.9%。这表明高学历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较强优势,而大批的低文化素质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难度还是很大的。这几年在农民工大量剩余的情况下,东南沿海频频闹“民工荒”也证明了城市化对农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二、和谐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互制与互撑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和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经济事件。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同样值得人们思索。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下,和谐城市化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而城市化实现和谐发展首先必须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换句话说,和谐城市化需要处于良好状态的“三农”的支持。
  我们知道,城市化是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冲突中发展,一种是在和谐中进行。姑且把前者称为冲突型城市化,后者称为和谐型城市化。冲突型城市化是消极的、被动的、矛盾型的、非持续的城市化,它发生在“三农”问题比较严重,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引力和农村的推力都很大的时候。这个时候,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相当贫穷,农民生活困难。为了生存,为了享受城市的富裕和文明,农村劳动力会自然而然和没有约束地涌向城市。这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是因为生活所迫导致的,他们对城市工作、生活没有准备,城市对他们的到来也并不欢迎。其结果是,贫穷、落后、低素质的农民为城市居民所鄙视。农民在城市没有一点地位,他们很难找到体面的上作,即使从事一些简单工作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断地被拖欠工资。他们在压抑中生活。一些人则在压抑中报复城市,报复城市的居民。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样的城市化更多的是破坏性的,也因此不是可持续的。这样的例子在许多拉美国家都很典型(如阿根廷)。
  与冲突型城市化相对应,和谐型城市化则是自然的、顺利的、无冲突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和谐型城市化发生在农业比较发达、农村比较富裕、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而城市又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时候。由于收入较高,农民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了充分 的了解和准备,所以能够很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社会。因此,这个时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积极的,他们并非为生活所迫,相反,更多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城市发展需要他们,城市居民少不了他们。这种情况下的城市化发展必然会是顺利的、无冲突的,也因此会是可持续的和和谐的。所以我们说,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城市化发展,和谐型城市化是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支撑和保障的。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和谐城市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三农”问题不光困扰着我国,它也是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难题,连一些发达国家也不曾规避。结合同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立足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在短期内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放眼城市。也就是说,如果城市化能够顺利进行,从长远来看,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计。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和谐城市化能够减少农业人口,促进农业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的现代化。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人口太多,而如果城市化进展顺利的话,将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中科院《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称:当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即达到市场化要求,此时上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一定程度,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牛产成本才有大幅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有明显进步。城市化的和谐发展能有效拉动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样,“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其二,和谐城市化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的面貌,加大“三农”问题解决的速度与力度。城市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进行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城市化的发展和城乡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望被打破。和谐城市化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以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城市化的和谐进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此角度看,和谐城市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政策制度创新,促进城市化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和谐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保证城市化的和谐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在哪个国家都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是需要扶持的产业,哪怕是在美国这样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巨大的国家也是如此。更何况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科技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低,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已经很明显。农村的小农生产已经几乎把农业生产效率发挥到了极限,要想单靠农业增收已经没有很大空间了。目前我国已经取消征收了几十年的农业税,可是这肯定是不够的,如果不对农业进行扶持,农民增收照样会很困难,农业发展照样会面临困境。我国2005年财政收入已经突破3万亿元,而且近年来每年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完全有能力“反哺”农业。如果国家不对农业进行扶持,即使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5%,农民还是有几亿之多,城乡差距还是会很大,城市化的和谐发展也还是不可能的。
  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关键还是要政策加投资,包括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设施,要彻底改变以前农业设施和公共设施几乎全由农民负担的情况。基础设施本来就应该由政府来建设,政府不能拿着全国纳税人的钱只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我国农村的大地上响了几十年,可是就凭农民手里那点钱和县、镇财政非常有限的资金是不太可能把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上去的,况且,全国相当多数的县镇财政是“吃饭财政”。
  2.以科学发展观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实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和谐城市化
  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只有建立起强势的工业,爬上利润链的高端,才可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升城市经济的实力,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最终为城市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工业附加值高,服务业发达,则往往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工业附加值低,导致转移农村人口能力很有限。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显示,2004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15.2%,第二产业占52.9%,第三产业占31.9%;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量的46.9%,第二产业就业占22.5%,第三产业就业占30.6%。而同期的西方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美国更是高达74%,与同等人均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也明显偏低。很显然,我国第三产业有待继续发展,就业量也明显偏少,这与我国工业缺乏核心技术的低端发展和粗放式生产经营是不开的。
  工业的低端发展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按照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情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改变目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同时应积极发展与大城市衔接配套的互补型、延伸型产业,提高城郊经济档次等。总之,工业繁荣了,国家才有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才能优化,第三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
  3.优化现行的户籍与土地制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城市化和谐发展松绑
  我国的户籍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责难,政府也意识到了它的不合理,许多地方政府正在试行新的管理办法。户籍制度本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一直沿用至今,其表现的不合理因素越来越明显,归根结底,这也是对农民合法权利的剥夺。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劳动力和土地的自由流动大受限制,城乡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严重抑制了内需的扩大。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资源充分流动,就应该优化户籍制度,甚至取消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要求土地制度改革的配套。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上地权利不明晰,土地不能自由流转,这些都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影响了城市化的和谐发展。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其中,土地股份合作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股份合作制是把股份制引入合作制,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农户按农地的等级、面积等折成股份。股权能够买卖、继承和抵押。股份合作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股份合作制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郊区农村已经得以实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推广。
  4.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为和谐城 市化打下基础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发表。该《若干意见》共分八个部分涵盖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其宗旨是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农村,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个宗旨与城市化的和谐发展是相一致的。所以,要想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和谐发展,就必须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决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四、小结
  
  在城市化过程中,“三农”问题不可避免,“三农”问题和城市化问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城市化的和谐发展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进业,张军“三农”热点透视:农民就业遭遇“高板凳”[EB/OL]2005-07-16[2006-10-20]外贸精英网,http://www.cnexpnet/hangye_xinxi/nongye/nongyezonghe/173601.html
  [2]阳俊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J].中国国情国力,2004(5):18-19
  [3]孟付军,杨文君,徐梅.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6-7
  [4]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4
  [5]严书翰,谢志强.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96-201.112-113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基金项目]北京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6-09-11
  [作者简介]谭善勇(1968-),男,北京人,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以珠海市中交汇通横琴广场超限高层—3#塔楼为例,介绍了该项目水消防系统设计特点。阐述了水消防系统设计中水源及动力分布,减压分区设置等对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影响,并结合新
通过对福清3、4号机组核岛消防供水系统进行试验测试,分析论证了地震引发火灾后核岛消防供水系统响应能力.试验测试了在抗震隔离阀关闭后核岛消防管网压力变化,以及1支消火栓、2支消火栓用水及核岛最大消防用水时消防泵自动运行情况,对于地震工况下核岛消防供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为了提高国内海底隧道排水系统管材的安全可靠性,以青岛胶州湾隧道和厦门过海隧道的相关设计、运营经验为例,对比分析了几种常见管材的综合性能特点。结果表明,过海公路隧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29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修正案草案拟加大对污染海洋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取消30万元(人民币,
对特殊建筑形式的给水增压泵房进行了分析,并以缙云县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苍山区块加压泵站为例,论述了建筑形式的改变以及分期建设对施工图设计及施工的影响,归纳了特殊建筑形式
消防水池吸水管选用合适安装淹没深度可缓解涡的形成,保护水泵安全高效运行。分析多种几何模型下不同无量纲数对其临界淹没深度的影响程度,证明弗鲁德数适用性。建立符合国家
[摘要]中国目前仍有8亿多的农村人口,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抉择。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或总体来讲的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有其系统规定性。在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什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大陆城市化的滞后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协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构想”。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协同
[摘要]城市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由众多的要素构成。在城市科技创新系统构建过程中,应该加强政府的促进工作,包括成立科技创新促进委员会,全面提升城市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服务功能,建立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支持系统,加强科技创新权益保护及中介化建设等等。  [关键词]地方政府;科技创新;城市创新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2-0
[摘要]价值体系的多样性是指:第一,指价值内容、价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指价值体组成要素、价值要素结构的多样性;第三,指价值体系发展、演化模式的多样性。价值体系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价值体系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价值体系;多样性;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
通过专业课题《大型博览会建筑水环境安全策略及实用技术研究》,结合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的设计和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经验,提炼出博览会建筑综合体的给水安全、排水安全、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