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选择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孝纪 秦羽墨的《燕子的选择》是一篇成长散文,表现的是一种情感柔软和心灵疼痛,跨越了作者的少年和青年。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乡村少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用别具一格的眼光去观察和表现燕子这种动物的特殊生活习性,用侧击法将一个乡村农家的日常生活巧妙地刻画出来。表面写动物的选择,其实在写时代变迁中人的选择和内心的失落。
  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田野一片葱茏,村庄里的生灵或招摇、或妩媚,进入各自的生长节奏。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流连环顾一番,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它们被红花绿柳迷昏了头,待到春雨来袭,才慌慌张张寻找栖身之所。这时,旧燕寻了往日的巢穴重整家园,各自归位;新燕急了,发现自己没地方可去,这才后悔不该跟在大家后面只顾贪玩。于是,新燕只好在别人的屋檐下暂时寻求一晚庇护,等到晴日再去搭建属于自己的家。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阴,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轉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是嫌我们家太简陋?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可村里比我家还简陋的房子还有不少呢!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总不会是因为嫌村口太热闹了吧?燕子不是一向喜欢沾染人气吗?哦,对了,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不是夫妻吵架,就是父子相抵,难得有平静的时候,燕子可不喜欢在这种环境里过日子。父亲发脾气时如打天雷,就算不发脾气也不怒而威,他从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里玩,燕子肯定看到了这些,一个连同类都容纳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容下燕子?
  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嗤之以鼻,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
  果然,没过两个月,就有一对燕子前来探听虚实。它们在堂屋转了一圈,觉得不合适,因为新修的房子没有天井,我们要是外出,大门一关,屋里一点光线也没有,燕子连家门都出不了。审度再三之后,它们决定将巢筑在门前的晒楼下。然而,问题来了,我们家晒楼上的木板盖得不严实,每次上楼晾衣服,走在上面颤巍巍的,脚下四处松动。修晒楼的时候,父亲觉得上面除了晒衣服再无其他用途,严实与否并不重要,能站人就行。那对燕子将巢搭在松动的木板下,每次巢穴快要建好时,人在上面一走动,就会掉下很大一块。对人来说那只是一小块土,可燕子却因此做了很多白功,常常眼看要大功告成,最终却功亏一篑。有时燕子忙了一天,正想着休息,突然间头顶山崩地裂,燕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得惊慌失措,尖叫着飞了出去,直到天黑也不敢回来。好不容易才招来这对燕子,怎么能让它们因此弃家而去,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搬来梯子,在燕巢边安装了一块篾搭将燕巢兜住,然后再用绳子将它们和木板捆在一起,使之牢固,这样人在上面走动,波动要小得多。篾搭刚做好时,燕子很生疑,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待到最后确定这个古怪的装置对自己是有利的,才安安心心地住了进去。从此,燕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虽然偶有脱落,也无关大碍了。
  燕子刚来我们家时,我常坐在门口发呆似的看它们,它们也看我,但不会像我那样看半天。生儿育女之前,它们是江湖浪子,在巢里待不长,一天到晚满世界飞,我看到的常常只是一个空巢。燕子落户后,全家人总算放了一颗心,我也骄傲得很,像立了多大功一样。
  可是,燕子的到来并没改变父亲的脾气,他很快便旧病复发,遇到一点小事就骂骂咧咧,而我也毫不示弱。真不明白,我们怎么就成了一家人。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它们一定不明白这些人怎么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事可吵,也许心里还觉得好笑……那段时间,住在我家的燕子常常半夜被吵醒,不知丢了多少好觉。
  不过现在好了,父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母亲向来很有耐心,脾气也好,想来他们一定相处甚欢,日子过得舒适自在。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其他文献
朋友送我一枚木瓜,置于案上,满室生香。  成熟的木瓜呈明媚的亮黄色,与梨不同,它的表皮有一层丰厚的油脂,触手温润光滑。更难得的是它有一种浓烈的芬芳,放在室内果香怡人,它的香气带有一种奶油般的香甜。《诗经·卫风》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诗句,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栽种木瓜的行为,在当时木瓜是与琼玉相提并论的美好事物,当日洛阳城内掷果盈车想必也有木瓜的身影。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香文化,所用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提起《语文报》,相信很多读者都不陌生,可能顺手就从书桌里拿出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学生校园文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邱华栋、段华、洪烛、毛梦溪、江小鱼、雷霆、安武林等《语文报》重点中学生作者,因写作特长未参加高考直接保送上了武大、北大、南开、吉大等中国名牌大学,一时传为佳话。许多文学大家提起《语文报》,仍一往情深。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了“校园文学伯乐”任彦钧老师担任客座主编。任彦钧老师是语文
江南梅熟的七月,夜雨潇潇不歇  北国的人看了一场  生命里最盛大的雨季  他们不知  这场雨其实是穿越千年而来  点点滴滴,从古下到今  它落在蒋捷寥落的一生里  它落在晏几道相思的琴弦上  它打湿东坡的竹杖芒鞋  它浸润放翁的楼头杏花  它勾起容若的一往情深  它淹没李煜的流水长恨  它漫过白娘子的金山寺  也涨过李商隐的巴山秋池  它在綿绵不绝的长夜里  泅出心上的一点氤氲  原来这几千年不停
当我们读不懂“雨雪霏霏”,当我们读懂了它却不明所以,无法说出它的美,这便是没有把握门道。顾随先生所做的,正是通过寻常所知的文本,打破阅读中不知其所以然的障碍,带领我们一起探寻中国经典的原境界。他幽默明白的比喻,敏锐精辟的见解,恰如这炎炎夏日的一场飞雪,直令人灵台清明,豁然开朗。  ◇柳絮因风还是盐撒空中?  中学时代和下雪有关的课文,有两篇最有意思,讲的都是东晋人的故事。一是王徽之雪夜访戴,从今天
每次出门前收拾行李,总会犹豫带不带书,带几本書。由于至今没有学会很流畅地在多媒体上进行阅读,有可能的前提下,纸质书籍总是我的不二选择。    纸质书籍的弊端显而易见,太重、占地,在我毫无负重能力的情况下,在旅途中带书,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尚记得大学报到那天,行李中除了衣服和日用品,其余是二十几本旧书,引得同舍女生尽骇然,留下“此人必定饱读诗书”的错觉。其实那几乎是我的全部身家,守财奴似的搬到学校,无
在这個信息化的时代,《文苑》编辑部一直还保留着最原始也是最温暖的与读者互动的方式——写信。先来给大家看看我们收到的各种美丽的信件~  有一天,编辑部收到一封很特别的来信,小编看过以后沉默了很久,心中似有一泓泉水慢慢渗出,清冽、甘甜。原来,是你长久而执着的陪伴,让我们走得更远。这封信的主人与《文苑·经典美文》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听小编慢慢道来~  @李康:很难想象,我爱了一本杂志十二年,说出来都觉得
通观以家国天下著称的杜诗,咏物是一个独特的门类,如写马、雁、鸥、猿、鸡、黄鱼、燕子、促织等等。其中尤以马为多,如《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病马》、《天育骠骑图》等,文字之下,深有寄托。《房兵曹胡马》是其早期诗作中十分精彩的一首五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無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首联叙述马的品种——来自胡地的大宛汗血宝马。所谓
在《西游记》的一开篇,作者吴承恩便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其实,吴承恩所给我们展现的这个世界并非他自己的凭空捏造,以四大部洲划分天下,正是印度佛教中对于宇宙世界的一种想象。关于这种四大部洲的想象,在佛教的很多经典当中都有记载。在《长阿含经》中对于四大部洲的认识主要是这样的:世界的中
荠菜,又名护生草,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因它初萌于严冬,繁茂于早春,是春的使者,遂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最早吟咏荠菜的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诗经·谷风》里就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看来,我们的祖宗早就有吃荠菜的习惯了。  晋代夏侯谌的《荠赋》称得上是咏荠诗的上乘之作:“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舍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永安性于猛寒,差无宁乎暖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