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苏丹红一号”事件在我国闹得沸沸扬扬。
开始,媒体报道,在肯德基快餐店的香辣鸡腿堡等5种“拳头”产品中查出含有“苏丹红一号”。继而,合肥市卫生监督所检测,合肥徽之皇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的驴肉辣酱、风味豆豉、脆脆香、五香萝卜干、麻辣萝卜干、红油笋丁、川味木耳、红油豆豉等8种食品含有“苏丹红一号”;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发布,又有25种涉“红”产品被责令全市下架,包括腐乳、榨菜等。4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对全国18个省、市、 自治区可能含有苏丹红的食品展开专项检查,发现有88个样品、33家企业,涉及四川、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上海、湖北、重庆等,产品有辣椒粉、辣椒酱、日式碗面、猪肉松、猪肉脯、芝麻油、榨菜丝等等。虽然,卫生部发布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称,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引起致癌的危险性不大,但人们的疑虑并没有因此而消除。
尽管过去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劣质奶粉、毒大米、毒酱油等等问题食品,但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消费者仍然存在天真心理:不买不知名企业的产品,不买摊贩出售的食品,要到大商场、超市买知名企业的产品。这回好了,生产销售“涉红”产品的地区不止涉及十多个省区,而且竟有国际知名企业。难怪有人惊呼:“以后还有什么东西能吃?”“以后还能相信谁?”
问题食品屡屡出现,原因首先在于企业,比如缺乏职业道德,不遵纪守法等等。但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企业缺乏最基本的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尽到企业起码的社会责任,说的再清楚一些是生产经营走上了邪路。企业是经济单位,一些企业由此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多多地赚钱。近年来,一些企业谈成绩是产值增长多少、利润提高多少,谈社会责任,无非是支持社区建设、募捐救灾等等社会活动,好像社会责任是游离于经济活动的份外事情。
其实,对企业来说,最根本的、第一位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提供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正道。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前提下,欢迎企业更多地为社会献出爱心。而现实确有一些另类企业,一面制假售假 ,以次充好,甚至不惜在食品中使用有害消费者健康的原料、添加剂,以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牟取暴利;一面又通过种种手段,如捐助希望小学、救助灾民等为自己装点门面,“树立形象”,捞取无形资本。这哪里是什么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分明是对不法行为的掩盖,是对善举的亵渎。
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已经开展了20多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问题食品的出现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要真正地从企业文化的ABC做起,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起;能成体系更好,一句话也行,但要抓住根本,说到做到,要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每个行动,切忌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更反对口是心非、欺世盗名。
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还说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组织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督、处罚机制。“苏丹红一号”事件发生以后,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众多政府部门都参与过问。这样多的部门分兵把口,很难织成密网,鱼儿漏网在所难免。而且,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大多是对市场出售商品的事后检查,很少对产品配料、原材料选购及生产过程进行预警监管。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企业要在市场的竞争中经受考验”,“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优胜劣汰”,这话当然不错。我们也相信那些生产销售问题产品的企业,最终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甚至唾弃。但是,让那么多购买食用过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以及毒大米、劣质奶粉的消费者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甚至真的患上难治之症,那代价岂不太大了吗?
问题食品的出现与建立和谐社会完全背道而驰。好在“苏丹红一号”事件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处理那些图财害命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如何真正建立并启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杜绝类似“苏丹红一号”事件再度发生?广大消费者正拭目以待!
开始,媒体报道,在肯德基快餐店的香辣鸡腿堡等5种“拳头”产品中查出含有“苏丹红一号”。继而,合肥市卫生监督所检测,合肥徽之皇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的驴肉辣酱、风味豆豉、脆脆香、五香萝卜干、麻辣萝卜干、红油笋丁、川味木耳、红油豆豉等8种食品含有“苏丹红一号”;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发布,又有25种涉“红”产品被责令全市下架,包括腐乳、榨菜等。4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对全国18个省、市、 自治区可能含有苏丹红的食品展开专项检查,发现有88个样品、33家企业,涉及四川、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上海、湖北、重庆等,产品有辣椒粉、辣椒酱、日式碗面、猪肉松、猪肉脯、芝麻油、榨菜丝等等。虽然,卫生部发布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称,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引起致癌的危险性不大,但人们的疑虑并没有因此而消除。
尽管过去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劣质奶粉、毒大米、毒酱油等等问题食品,但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消费者仍然存在天真心理:不买不知名企业的产品,不买摊贩出售的食品,要到大商场、超市买知名企业的产品。这回好了,生产销售“涉红”产品的地区不止涉及十多个省区,而且竟有国际知名企业。难怪有人惊呼:“以后还有什么东西能吃?”“以后还能相信谁?”
问题食品屡屡出现,原因首先在于企业,比如缺乏职业道德,不遵纪守法等等。但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企业缺乏最基本的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尽到企业起码的社会责任,说的再清楚一些是生产经营走上了邪路。企业是经济单位,一些企业由此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多多地赚钱。近年来,一些企业谈成绩是产值增长多少、利润提高多少,谈社会责任,无非是支持社区建设、募捐救灾等等社会活动,好像社会责任是游离于经济活动的份外事情。
其实,对企业来说,最根本的、第一位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提供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正道。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前提下,欢迎企业更多地为社会献出爱心。而现实确有一些另类企业,一面制假售假 ,以次充好,甚至不惜在食品中使用有害消费者健康的原料、添加剂,以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牟取暴利;一面又通过种种手段,如捐助希望小学、救助灾民等为自己装点门面,“树立形象”,捞取无形资本。这哪里是什么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分明是对不法行为的掩盖,是对善举的亵渎。
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已经开展了20多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问题食品的出现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要真正地从企业文化的ABC做起,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起;能成体系更好,一句话也行,但要抓住根本,说到做到,要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每个行动,切忌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更反对口是心非、欺世盗名。
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还说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组织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督、处罚机制。“苏丹红一号”事件发生以后,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众多政府部门都参与过问。这样多的部门分兵把口,很难织成密网,鱼儿漏网在所难免。而且,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大多是对市场出售商品的事后检查,很少对产品配料、原材料选购及生产过程进行预警监管。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企业要在市场的竞争中经受考验”,“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优胜劣汰”,这话当然不错。我们也相信那些生产销售问题产品的企业,最终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甚至唾弃。但是,让那么多购买食用过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以及毒大米、劣质奶粉的消费者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甚至真的患上难治之症,那代价岂不太大了吗?
问题食品的出现与建立和谐社会完全背道而驰。好在“苏丹红一号”事件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何处理那些图财害命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如何真正建立并启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杜绝类似“苏丹红一号”事件再度发生?广大消费者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