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英文是physicale ducation,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体育教学是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起到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体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学生,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也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室内知识讲授也需要室外活动。因此,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知识性的教学,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机械的,没有积极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负担。体育教育因其特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性,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暂时摆脱了升学的压力,身心综合发展的要求日益显现。他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人生的意义重新思考,不愿再为了分数而强迫自己学习。在学习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兴趣。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就愿意多付出时间和努力,不能引起兴趣的事物可能根本不愿意理睬。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征,增强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降低活动的竞技性。由于大学一般都校园宽广、体育设施比较完善,用于教学的器材健全,学生能亲身参与的机会增多,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期待。一堂让学生充满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就能让学生心情愉悦,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平等对待,满足学生的运动爱好。
二、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体育教学是一种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而且是室外活动室的重头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仔细听讲,更要身体积极参与。这种身体参与不仅是一种智力的参与,更多的是体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在老师完成讲解和示范以后,学生就要模仿和练习动作技巧。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和动作学习能力就会立刻展现在众人面前,这种学习效果检验的现时性、充分暴露性,会使学生产生被评价和对比的心理。这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感到紧张。模仿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的优点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模仿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学生会表现尴尬,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成熟和幼稚之间,心理是脆弱和敏感的,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们就会提前做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时就会不茫然、不慌张、不气馁、不焦躁,做到泰然自若,无所畏惧。如果老师不合理引导,对于那些动作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就会加重学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导致学生情绪失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教学细节,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他们在教学过程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如果学生不会合理调节,其动作技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体育教学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要因势利导。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体育竞赛,由于竞赛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局面,在各种局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体育运动参加者为达到目的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态,及时分析情况,果断采取对策,做出抉择,并付诸行动。因此,可以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的意志能力主要通过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意志力则主要通过克服困难来建立。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在于体育运动,而运动过程中人的身体总要承受一定的负荷刺激,因此在身体上、心理上就会出现各种超常态的变化,如呼吸加快、肌肉酸痛、疲劳过度和情绪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学生为了克服运动给人体带来的不适,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个付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环境和课程内容,适当提高要求等,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球类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教师可利用这点,规定学生完成一两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先完成者,优先选择。但对一些体质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要求,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如降低篮球架和排球网的高度,使他们体验投中和扣中的愉快感。
参考文献:
[1]李国璋.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模式[J].高教前沿,2011,(4).
[2]王宝栋.浅谈大学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实施策略[J].体育世界,2011,(8).
[3]陈志远.“挫折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
大学体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学生,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也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室内知识讲授也需要室外活动。因此,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知识性的教学,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机械的,没有积极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负担。体育教育因其特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性,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暂时摆脱了升学的压力,身心综合发展的要求日益显现。他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人生的意义重新思考,不愿再为了分数而强迫自己学习。在学习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兴趣。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就愿意多付出时间和努力,不能引起兴趣的事物可能根本不愿意理睬。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征,增强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降低活动的竞技性。由于大学一般都校园宽广、体育设施比较完善,用于教学的器材健全,学生能亲身参与的机会增多,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期待。一堂让学生充满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就能让学生心情愉悦,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平等对待,满足学生的运动爱好。
二、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体育教学是一种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而且是室外活动室的重头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仔细听讲,更要身体积极参与。这种身体参与不仅是一种智力的参与,更多的是体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在老师完成讲解和示范以后,学生就要模仿和练习动作技巧。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和动作学习能力就会立刻展现在众人面前,这种学习效果检验的现时性、充分暴露性,会使学生产生被评价和对比的心理。这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感到紧张。模仿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的优点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模仿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学生会表现尴尬,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成熟和幼稚之间,心理是脆弱和敏感的,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们就会提前做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时就会不茫然、不慌张、不气馁、不焦躁,做到泰然自若,无所畏惧。如果老师不合理引导,对于那些动作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就会加重学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导致学生情绪失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教学细节,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他们在教学过程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如果学生不会合理调节,其动作技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体育教学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要因势利导。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体育竞赛,由于竞赛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局面,在各种局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体育运动参加者为达到目的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态,及时分析情况,果断采取对策,做出抉择,并付诸行动。因此,可以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的意志能力主要通过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意志力则主要通过克服困难来建立。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在于体育运动,而运动过程中人的身体总要承受一定的负荷刺激,因此在身体上、心理上就会出现各种超常态的变化,如呼吸加快、肌肉酸痛、疲劳过度和情绪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学生为了克服运动给人体带来的不适,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个付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环境和课程内容,适当提高要求等,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球类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教师可利用这点,规定学生完成一两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先完成者,优先选择。但对一些体质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要求,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如降低篮球架和排球网的高度,使他们体验投中和扣中的愉快感。
参考文献:
[1]李国璋.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模式[J].高教前沿,2011,(4).
[2]王宝栋.浅谈大学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实施策略[J].体育世界,2011,(8).
[3]陈志远.“挫折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