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党员发展的质量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状况,但很多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发展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很多积极分子“带病”入党,为党员发展留下了隐患。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积极分子 发展对象 动机考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06-02
  
  一、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
  如何协调党员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学生党员要有“量”,才能有更大的影响面,才能更好地体现先进性,党员发展的数量也是衡量基层党支部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如果过于注重量的扩充,往往会忽略或者无暇顾及发展对象的内在品质,导致质的下降,甚至出现“为发展而发展”的现象。很多同学并没有正确的入党动机,同时也缺乏对党的基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甚至出现在填写入党志愿书时将党的性质写错的情况。这些都对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同志们在如何严把党员进口关上提出了警示。
  
  (二)学生党员年级分布不尽合理
  低年级严格控制、高年级突击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党员在不同年级的分布不合理:低年级学生党员数量少、发展慢;而高年级学生党员数量多、发展快。因为党员发展要经过至少一年的考察期,很多高校的院系在新生中基本不发展党员,而在高中入党的新生党员不仅数量极少(在笔者所在的学院,大一新生中党员比例不到1%),素质也参差不齐,甚至有不少是高考前突击发展的。这种状况的消极影响是:在党员更容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低年级,党员总量少、发展速度慢,会影响低年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高年级才能入党”,现在努力也是白搭等不正确的想法,放弃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而到了高年级,因为不少积极分子忙于参加公司实习,或者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不仅难以保证政治学习和参加学生工作的时间,有时甚至连支部活动都无暇顾及。
  
  (三)对积极分子入党动机考察不够深入
  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衡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思想修养水平的首要因素,也决定了一个积极分子是否能真正地认同并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但动机毕竟是属于思想深处的、内隐的因素,因而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往往偏重对学习成绩、工作表现等外显因素的考察,而忽视了入党动机、思想修养水平等内在因素的考察。动机不纯的人加入党组织以后,必然会影响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会降低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模范性。
  
  (四)积极分子考察培养过程不够透明
  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班级中形成比学习、争先进的优良作风,推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但在具体操作中,很多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院校党校学员名单的确定、培养对象和发展对象的确定等方面并没有做到公开透明,甚至有个别党支部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这样做的首要后果就是消弱了党员作用的发挥。其次是没有经过广泛民主评议,仅仅由政治辅导员和少数班级干部推荐出来的人选未必是最佳人选,会在班级里造成不良舆论。更为严重的是,未经公开的推选而确定的人选可能会不为班级同学认可,甚至会被同学质疑,会造成政治辅导员工作上的被动,以致影响到辅导员的权威和党建工作的严肃性。
  
  (五)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不连贯
  党组织对入党申请人、包括已经入党同志的教育培养应该是长期的、连续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预备党员在转正以后,对其教育培养就松懈了,甚至无人问津;而不少党员自身也存在着 “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入党前跑步走”、入党后“踏步走”甚至“退步走”的现象。从另一方面看,发展党员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在积极分子考察期间要有联系人、发展前要有介绍人对其进行培养、教育、考察,但这些培养、教育、考察往往流于形式,联系人、介绍人的作用经常只是在培养考察表上写意见、署名字,然后在接受预备党员支部大会上谈看法,实际的教育培养作用非常有限,时间也很短暂。其实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应常抓不懈、不能放松。
  
  (六)积极分子教育形式不够灵活
  当前各级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都是非常重视的,在形式上有个别教育和集中培训;在手段上有理论教育、讨论调研、参观考察等;在教育机制上有“班级党章学习小组——院系党校——学校党校”三级培训体系。但很多基层党组织往往偏重其一、不及其他。如党支部往往重视集中培训,对个别教育则力度不够;过于看重理论学习,较少组织实践考察;在培训体系上,校级党校相对规范、计划严谨,各个院系也都十分重视;但院系一级的学习培训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对随意、不够规范、办法不多、效果欠佳”等情况,和校级党校在内容的衔接上也存在问题,影响了三级培训体系整体作用的发挥。而另一方面,很多基层党组织对网络资源及网络手段认识和利用不足,对同学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研究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对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效果。
  
  二、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
  
  针对在积极分子教育培养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结合在发展学生党员的实际操作中的认识和体会,试提出以下对策:
  
  (一)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要制度化、规范化
  中央16号文件中提出 “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严格发展程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这也就要求我们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要程序化、教育要系统化,而程序化就要从制度和规范着手。而要做到规范就要把握好 “宽进严出”和 “能进能出”两大原则。所谓“宽进严出”是针对确定积极分子来讲的,也就是说在低年级党员发展过程中对积极分子的要求不要定得过高,从而使更多有入党意愿的、积极向上的同学加入到积极分子队伍中来,加大低年级发展党员的力度;而所谓“能进能出”是针对积极分子队伍后期的培养而提出的,因为“宽进”必然会使积极分子队伍庞大、素质参差不齐,而“能出”则打破了积极分子的“终身制”,从而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
  
  (二)深化对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等内在修养的考察
  考察的方法除了看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表现,笔者认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经常找积极分子谈话,以切实了解他们的入党动机、思想认识水平,特别是在确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之前,同时对谈话的内容、时间等做好记录。通过谈话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可以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认识,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问题,端正他们对党的态度和认识。如果只是一般性的问题,通过谈话可以敦促他们进一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同时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而如果对党没有清醒的认识,持有消极的态度,或者有严重的功利思想,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要暂缓发展,以切实保证党员发展过程中的质量。
  
  (三)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过程要民主公开
  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学员、培养对象及发展对象等的每一阶段都应该做到民主、透明、公开、公正。具体做法包括:1、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确定要实行民主推荐评议制。党支部在确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之前要及时组织党外群众进行民主评议,投赞成票的人数要达到会人数的2/3以上,否则不得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2、对建党对象材料实行预审制。建党对象材料由院系党总支进行预审,在此基础上还要到建党对象所在党支部进行考察,具体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3、实行公示制度。发展党员过程应实行公示制,即支部将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拟转正预备党员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等进行公示,以增强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的透明度,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四)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要一以贯之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对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包括对党章的学习、对党的理论知识和重大会议精神的学习,还包括在班级工作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即使在预备党员转正以后对其教育培养也不能松懈。“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但在同一些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谈话中,笔者发现其中一些同学对党的认识相当浮浅,相当一部分同学甚至对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等基本问题都不甚了解。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之外,组织他们强化对党章、党史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和考察他们。
  
  (五)在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上课已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界限,给集中管理带来了难度;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课程的减少和校外实习的增加,给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养带来了困难。但与此同时,高年级学生已普遍拥有电脑并且可以上网,他们除了利用电脑查资料、做作业外,还经常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看新闻等,有的班级或年级还建有自己的网站、BBS等,而学校则普遍拥有BBS、FTP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育培养工作,一方面利用QQ、MSN、飞信等网络聊天工具和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沟通,帮助他们分析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院系网站、网上党校、BBS等宣传党的理论、党建知识、方针政策等,通过这些途径,把网上思想互动和网下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方向性。
  
  参考文献:
  [1]肖和山.论高校党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关键点[J].大学时代,2006,(8).
  [2]龚建林.浅谈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VOL.3(增刊).
其他文献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是一种将决策者的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方法。由于它在理论上具有完备性,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考虑如下一维空间中的四阶抛物方程组柯西问题整体解的存在性,大时间行为和L1时间衰减速率. pt-pxx+ε2(p((√p)xx/√p)x)x+(pφx)x=0,t>0,nt-nxx+ε
容迟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k, DTN)是指一类特殊的无线网络。由于在该网络中,端到端的路径通常很难建立,所以网络中的消息传播具有很大的延时。其主要应用于海洋监测、
本文围绕万有Teichmüller空间的几何性质展开,将万有Teichmüller空间与单叶函数,拟共形映射,Loewner链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了万有Teichmüller空间的不同模型下的测地线唯一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