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学生”是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打工族不断壮大时期的产物,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正日益壮大。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已经成为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认识方面的强迫观念。“留守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地工作,由于平时与人交流比较少,“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为突出。尤其是“隔代教育”下的“留守学生”,他们很想摆脱长辈的监护,让自己脱离目前的困境。
第二,在行为表现方面的消极性。“留守学生”一般在学习上不求进取、对学习表现好的学生嫉妒或进行语言攻击。在这种行为消极性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容易受外界某些不良而有吸引力的事物所迷惑,出现盲从的情况,甚至我行我素、盲目放纵,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第三,在情绪情感方面的心境恶劣障碍。“留守学生”往往控制不住情绪,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在学习中,情绪低落,心猿意马,神情恍惚;在与人交往中,显得固执,或仗着有钱而骄横,或因为孤独而敏感,或由于年幼而冲动,常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
第四,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人际排斥性。“留守学生”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师生这个群体之中,表现为不相容、不愿接近,常常处于孤独的情境之中。有一些“留守学生”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也可能出现早恋或暗恋心理。
针对“留守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笔者认为,对留守学生一味的关爱、说服,往往是隔鞋搔痒,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一味的严厉,他们又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严慈相济,方能奏效。
一、了解情况,排忧解难
开学时,应对本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留守学生的情况。笔者还给留守学生的家长打电话,要求他们多跟孩子联系,尽量鼓励孩子坚强,尽量常回家看看孩子。同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有哪些困难,思想上有哪些压力。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结对子,帮助辅导他们;对在生活上有困难的,思想上有压力的学生,应找他们谈心,伸出爱之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安心学习。例如:留守学生陈某,父母在外打工多年,她一直跟祖父在一起生活,每周上学迟到,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很自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鼓励她树立信心,教育她要体贴父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难处,一旦发现她不振作就找她谈心。经过多次的开导,最后她扭转了自暴自弃的思想,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多关心、关注留守学生
班主任应多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他们对父爱、母爱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这时,最了解他们的就是班主任了。作为班主任,笔者非常重视关心他们,在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对成绩较好的留守学生,主动找他们谈心,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戒除骄傲的思想,要求他们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对成绩不理想的留守学生,则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气馁,并发动各任课教师及时给他们补差补缺,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从而克服厌学的念头。另外,针对留守学生大多经济条件差的情况,笔者鼓励发动全班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也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三、坚持“严慈相济”的原则
“严师出高徒”,“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以想象,一个松松垮垮的集体,一套放任自流、苍白无力的管理,一项没有目标和追求的教育,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是培养不出跨世纪的人才、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应对留守学生处处严格要求,让他们不要骄傲自满,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但是,严格应该是有原则,有尺度的。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求,应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效”。既不能无限度地提高要求,也不要有“恨铁不成钢”的责怪,更不要有急躁时简单粗暴之举或体罚、变相体罚行为。
去年春开学不久,黄某留连网吧、游戏室,甚至酗酒,经常深夜才回到学校,笔者多次好言相劝未果。不得已,我严厉地斥责他:“你父母辛辛苦苦挣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希望你学习好,将来上大学,成为有用的人才。你倒好,一酗酒,二上网,三进游戏室,你成了典型的小混混儿了,再不改,你真的很危险!”一阵猛轰过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又好言安抚:“其实,我知道你很想念你的父母。我也有责任,是我没有把你照顾好。从今天起,你有什么需要,一定要告诉老师:”从此黄某再也没有开小差,一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去年中考考上了重点高中线。
总之,教师要努力探索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这边 雷 靖)
经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认识方面的强迫观念。“留守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地工作,由于平时与人交流比较少,“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为突出。尤其是“隔代教育”下的“留守学生”,他们很想摆脱长辈的监护,让自己脱离目前的困境。
第二,在行为表现方面的消极性。“留守学生”一般在学习上不求进取、对学习表现好的学生嫉妒或进行语言攻击。在这种行为消极性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容易受外界某些不良而有吸引力的事物所迷惑,出现盲从的情况,甚至我行我素、盲目放纵,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第三,在情绪情感方面的心境恶劣障碍。“留守学生”往往控制不住情绪,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在学习中,情绪低落,心猿意马,神情恍惚;在与人交往中,显得固执,或仗着有钱而骄横,或因为孤独而敏感,或由于年幼而冲动,常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
第四,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人际排斥性。“留守学生”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师生这个群体之中,表现为不相容、不愿接近,常常处于孤独的情境之中。有一些“留守学生”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也可能出现早恋或暗恋心理。
针对“留守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笔者认为,对留守学生一味的关爱、说服,往往是隔鞋搔痒,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一味的严厉,他们又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严慈相济,方能奏效。
一、了解情况,排忧解难
开学时,应对本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留守学生的情况。笔者还给留守学生的家长打电话,要求他们多跟孩子联系,尽量鼓励孩子坚强,尽量常回家看看孩子。同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有哪些困难,思想上有哪些压力。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结对子,帮助辅导他们;对在生活上有困难的,思想上有压力的学生,应找他们谈心,伸出爱之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安心学习。例如:留守学生陈某,父母在外打工多年,她一直跟祖父在一起生活,每周上学迟到,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很自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鼓励她树立信心,教育她要体贴父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难处,一旦发现她不振作就找她谈心。经过多次的开导,最后她扭转了自暴自弃的思想,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多关心、关注留守学生
班主任应多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他们对父爱、母爱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这时,最了解他们的就是班主任了。作为班主任,笔者非常重视关心他们,在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对成绩较好的留守学生,主动找他们谈心,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戒除骄傲的思想,要求他们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对成绩不理想的留守学生,则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气馁,并发动各任课教师及时给他们补差补缺,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从而克服厌学的念头。另外,针对留守学生大多经济条件差的情况,笔者鼓励发动全班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也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三、坚持“严慈相济”的原则
“严师出高徒”,“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以想象,一个松松垮垮的集体,一套放任自流、苍白无力的管理,一项没有目标和追求的教育,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是培养不出跨世纪的人才、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应对留守学生处处严格要求,让他们不要骄傲自满,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但是,严格应该是有原则,有尺度的。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求,应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效”。既不能无限度地提高要求,也不要有“恨铁不成钢”的责怪,更不要有急躁时简单粗暴之举或体罚、变相体罚行为。
去年春开学不久,黄某留连网吧、游戏室,甚至酗酒,经常深夜才回到学校,笔者多次好言相劝未果。不得已,我严厉地斥责他:“你父母辛辛苦苦挣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希望你学习好,将来上大学,成为有用的人才。你倒好,一酗酒,二上网,三进游戏室,你成了典型的小混混儿了,再不改,你真的很危险!”一阵猛轰过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又好言安抚:“其实,我知道你很想念你的父母。我也有责任,是我没有把你照顾好。从今天起,你有什么需要,一定要告诉老师:”从此黄某再也没有开小差,一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去年中考考上了重点高中线。
总之,教师要努力探索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这边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