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锁记》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所做的《金锁记》叙述了一个小老板的女儿曹七巧嫁给了公侯之家的二少爷,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变得扭曲形成她的病态心理,最后用带了三十年的黄金枷锁,劈杀了她至亲骨肉的幸福。是黄金枷锁把她压疯了,曹七巧由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变成了封建社会的施虐者。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物质生活;病态心理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句极其苍凉的话写在《金锁记》结尾,既是对女主角曹七巧一生悲剧的总结又是对这个时代悲剧的总结。
  “三十年前的上海,有个月亮的晚上……”故事就此开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出身低微、不受尊重的贫贱女子曹七巧因种种原因嫁到一个封建大家族中做了少奶奶的半生事迹。张爱玲通过许多侧面描写,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困在黄金和情欲枷锁下的变态扭曲的疯女人形象。
  曹七巧在书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由姜公馆中的丫鬟凤萧和小双侧面谈论而出的:“(她)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亏得我们家一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姑娘们什么都不懂。饶是不懂,还臊得没处躲。”就这样,连丫鬟下人的尊重都得不到的曹七巧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极其俗气的世俗女子。她不仅抽大烟,而且爱讲闲话,尖酸刻薄,贪小便宜,沾花惹草,在姜家上至老太太,下至丫鬟仆人,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厌恶她。她就是这样,有极强占有欲,疯狂报复欲的空虚、寂寞、可憎、可怜的旧式女人。而她开始与姜家决裂便是在姜老太太死后分家之际,曹七巧彻底暴露了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贪婪,不惜为此与九老太爷闹翻,却依旧不受众人理睬,只能默默接受结果。
  作为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曹七巧能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本应是今生幸事,但是人生哪里能事事皆如人愿,她的丈夫姜家二少爷是没有半点人气的骨痨病人。为此,初嫁入姜家的曹七巧心中是怨恨的,怨恨哥嫂贪财将她嫁给一个了无生气的残废。嫁到姜家后,曹七巧并没有过上完全意义上的少奶奶的生活,尽管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极大丰富,但是因出身低微、行为粗鄙,曹七巧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倍受婆婆、妯娌甚至自丫环的蔑视和冷落。曹七巧的兄长曹大年认为,曹七巧这一嫁便翻身做了上等人,可曹大年哪里会知道,这正是曹七巧人格扭曲的开始——黄金枷锁被戴上的那一刻。
  曹七巧一生曾追逐过两件事情,一是金钱,另一个则是爱情。面对因软骨病终日躺在床上的丈夫,嫁入姜家的曹七巧像是被关进了囚笼,一步踏错,便万劫不复。她身上的黄金枷锁压抑着她情感欲望,但这份情感欲望似乎越压抑越要释放。她将自己的爱情寄托在唯一能接触的男性身上——姜家三少爷季泽,她觉得自己深深的爱着姜季泽,也愈发怨恨着自己命运。这种情感上的求而不得,使得曹七巧全心全力护着自己一生幸福换的财产。分家之后,姜季泽突然前来表白,曹七巧心动了,她心底是愿意相信的,她一直深爱的人,也同样爱着她。“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有那么一瞬间,她以为幸运如她,过了如花年纪,遇见了自己的命中注定。可是,曹七巧已不是单纯的少女,带着黄金枷锁的她,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金钱使她草木皆兵,她绝不允许别人哪怕是自己最爱的人觊觎自己财产。她不能任由姜季泽欺骗自己,哪怕这种欺骗让她觉得幸福,她不要这种虚假的幸福。
  自立门户的曹七巧,她开始疯狂宣泄内心不满,她要狠狠地报复,将命运对她的不公一一向周遭讨要回来。爱情的求而不得,催发了她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她得不到的爱情权力,她的儿子女儿也休想得到!她对于女儿长安开始了不择手段的控制,让她接受缠足这一已经被淘汰了的陋习;为了退学费到长安学校大闹,一点也不考虑长安的感受,让长安颜面无存;她纵容长安无休止地吸食鸦片,毒害身体;不遗余力地破坏长安的恋爱婚姻,让她对爱情彻底失望。最后,曹七巧葬送了长安的幸福,也把长安“成功”地塑造成了另一个“曹七巧”。最后长安也彻底形成了如七巧一样的病态心理,成为了七巧的缩影。曹七巧就这样,用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彻底送断了女儿长安的幸福、最后的爱。儿子长白是七巧余生中的唯一一个男人,她从中作梗长白的婚姻,她不容许别的近的自己儿子,哪怕自己的儿媳也不可以!她用鸦片和所谓的孝道套牢儿子,独占儿子长白。可见,曹七巧对儿子长白的占有欲远远超过了母爱,先后将儿媳与小妾逼死,这是七巧对同性抢夺她的男人的绞杀。曹七巧用她带了三十年的沉重的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至亲骨肉的幸福。多么扭曲的心理!多么可怕的报复!
  彻底读完《金锁记》以后我对七巧也多了一丝同情,她也不过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黄金枷锁把曹七巧压疯了,她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由封建社会的受害者,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施虐者。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有扭曲的报复。当一个人的悲剧故事成为了丑史,一个人的血泪成为了条条罪状,还有什么比这还悲惨的呢?在《金锁记》整部书里这个女主角七巧便是显露着世俗人的丑陋。但是人是社会的产物,曹七巧代表的不仅是她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类人。在这个病态畸形的社会中,人人都唯利是图,那些所谓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价值观念都名存实亡,人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他们眼前的物质欲。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人们不仅精神空虚,同时身体也是空虚的,他们心理变态,性欲也几乎扭曲,更是大量吸食鸦片。曹七巧便是这样一群社会世俗人的缩影,而女儿长安则正是曹七巧本人的缩影,这就更是时代的悲哀——时间在变,人却停滞不前。
其他文献
摘要:物流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为基础,“企业项目入校”和“识岗顶岗入企”为两翼的“一基础两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高质量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满足不同层次实训教学要求,还能实现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实现服务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物流;应用型人才;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要求,这为我们在新时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具时代特征的核心内容。  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不仅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群众文化活動的
期刊
摘要:“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从教师最基本的课堂入手,把读书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师的阅读体验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浸润在师生的生命之中。  关键词:读书研究会;教师素质;课堂实践;阅读影响  一、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成立初衷  从教师的业余生活现状
期刊
摘要:《乌衣巷》和《泊秦淮》同时作为咏古怀古诗名作,其中蕴含着作者不一样的情感韵致,本文试图从诗作初解、历史与现实、距离感等几方面阐释文本所蕴含着的一致情思,初步探寻作者在处理历史和现实是所作出的努力,力图证明历史与作者本身经历和其思考有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金陵;视角;历史与现实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诗人也都曾为此作诗,或怀古伤今,或睹物思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和
期刊
摘要:《帕梅拉》是英国小说开端的代表作之一,但在读者的阅读的过程中却可能感受到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两种帕梅拉的形象,一种是理查森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是帕梅拉在信件中所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本文将根据小说中的文本来对这本小说进行剖析,分析帕梅拉形象的复杂矛盾性的原因。  关键词:《帕梅拉》;理查森;矛盾解读  《帕梅拉》(pamela)出版于1740年,是塞缪
期刊
摘要:作为坂口安吾在战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盛开在樱花林下》曾被进行多视野下的讨论,然而关于其中猎奇情节的典据问题,尚未有先行研究涉及。故本稿以此为切入点来展开实证性讨论,進而解释其与《今昔物语》中故事的对应关系和寓意问题。  关键词:坂口安吾;盛开在樱花林下;今昔物语;寓意  一、《盛开在樱花林下》与其典据的先行探讨  作为1947年6月在杂志《肉体》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坂口安吾的《盛开在樱花林下》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E.L.多克托罗在作品《拉格泰姆时代》中塑造三个不同种族家庭的生活,描绘主人公在充斥着种族歧视、男权至上的社会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其原因主要源自无所不在的权力运作。在权力的规训和控制下,小说中人物受到操控,失去自由。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对《拉格泰姆时代》进行解读,分析在权力规训下人物个体的反抗,以及在反抗中个体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  关键词:《拉格泰姆时代》;福柯;
期刊
摘要:《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代表作之一。尹雪艳既是在历史中实存的,又是漂浮在记忆中的那个挥之不去的“鬼影”的辩证人物形象。本文從时间和空间意识的向度重新辩证地分析尹雪艳,并从历史文化表征中探析在上个世纪特定年代的那个男性空间中,尹雪艳作为男性文化载体的象征。并通过与斯皮瓦克对《简·爱》的理性颠覆阅读进行比较,更加清晰地认识女人在不变的历史属性中的男性文化载体身份。  关键
期刊
摘要:《鞋》是刘庆邦的短篇小说,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该作品注重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心理历程,使用古朴的象征和具有诗意的语言来营造田园牧歌式的意境,在悠扬宁静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淡淡忧愁的故事。  关键词:牧歌;《鞋》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鞋》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姑娘守明定亲之后,按照当地的习俗,要给未婚夫亲手做一双布鞋,她以为他做鞋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和传递情感的纽带,在做鞋的过程中,
期刊
摘要: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三家巷》中交织着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即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作者欧阳山以民间文化作为枢纽,利用有效的叙事技巧,将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十七年”文学主流的政治话语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和途径,并最终为新的革命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三家巷》  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