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是物质死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循环经济能够保护环境,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园区多为资源型工业园区,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虽然我区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看,并没有在理论上系统研究如何利用后发优势,也没有及时地将“工业园经济”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的轨道上来。
本文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来对我区目前的工业园区进行初步规划,目的是提出一种适合于自治区资源型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以解决自治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型工业园区的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新建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规划模式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和特大型新投资项目,可以规划新建工业园区。
新建工业园区应以生态工业学为指导思想,从园区定位选址,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企业,建立和预留生态保护区域,发展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规划,重视和协调各产业、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设计原则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性,链网结构的链接性、多样性,社会经济效益高效性,生态工业的进化性。
(一)园区地址、入园产业和企业的选择与确定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政府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质量等综合条件,确定园区地址、入园产业和企业。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考虑综合性规划过程,提高土地使用和效率、健康和安全保护以及环境保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园区物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拒绝接受污染排放高、生产技术落后或者废弃物排放达不到相关标准的企业进入园区。
(二)按照生态工业学设计生态工业链
扶持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和副产品流(物质、能量、水)、有一定影响的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小循环”。根据资源优势,龙头企业的主要工业园区企业产品与主要副产品流量等因素,通过副产品交换在园区企业之间形成一条或几条主要生态工业链,敦促预入园企业提供环保方案和与现有其他企业进行能源和资源的对接。
(三)监控与评估潜在的环境影响
取决于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类型。可以决定排斥某些污染企业的加入,减轻园区相应处理废物的负担;建立整体环境影响评估,检查工业园区发展造成的累积环境影响;建设一支专业评估队伍,处理各种复杂的数据,包括监控、数据评估、风险评估和沟通。
(四)采用环境友好的建设办法发展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
确定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尽可能保持自然风貌和本地植被自然排水系统,增加发展密度。通过利用环境友好的技术降低工业土地开发的建筑开发成本,最小化对自然区域的破坏,减少废物的生产,减少用于绿化的能源和水的消耗。按照环境原则来设计支持企业和园区运行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的生产和供应、供水、运输、污水处理、照明,建筑和通信。
(五)运行规划
建立工业园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日常控制工作和环境管理系统。基础是ISO14001或者其他方法基础上的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需要包括两个层次:工业园区直接控制下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公用设施的环境影响;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鼓励各个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系统。
三、现有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模式
我区大部分现有工业园区在设计之初并没有真正考虑循环经济,没有按照生态工业学的规律设计工业园区,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在现有工业园区基础上进行循环经济型工业区园区改造、优化和升级是当务之急。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如下:
(一)设计原则
符合当地经济结构、战略部署和要求,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园区由粗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向集约循环发展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当地生态恢复,以对单个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企业生态效率为基本着眼点,将环境管理的方式由末端治理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控制,由单纯的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综合控制。在企业之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物质、能量和水的集成,形成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水的逐级使用,使生态工业链系统整体生态效率达到最优,同时,对无法利用的最终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提高资源和能量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境形象,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当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对周围地区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实施策略
在我区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初期,应强调在市场主导下政府的组织推动与政策引导作用,组建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与和支持下,由园区管理部门和企业等利益主体及研究单位组成的循环型工业项目规划小组。工作重点和目标包括:
1.选择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和副产品流(物质、能量、水)、有一定影响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副产品交换与其他企业形成一条或几条主要生态工业链。
2.园区系统内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
3.对系统外企业,也积极鼓励其进行清洁生产工艺改造,加强末端治理,严格控制排放。有条件的可以迁址或采用虚拟的形式加入其他地区的生态工业链。生产工艺落后、排放超标且无力整改或整改不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4.提供必要的共享服务和共享设施,使循环型工业系统能够成功运行,尽可能地降低园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本和提高效率。
(三)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评估工业园区的环境现状和问题,确定环境绩效管理目标,规划环境管理系统和项目,执行环境管理项目。工业园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施园区的环境管理:更新基础设施和相应的服务,开展新的环境服务以及尽可能恢复现场的自然生态特征。这些都是园区企业必须执行的环境管理计划。
四、共生工业园区(群)协同发展模式
共生工业园区(群)是特指在某个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管理部门的区域内,由不同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几个依托相同自然资源生存发展的工业园区群落。由于这些园区地理位置相近、资源依托相同,又分属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争夺入园企业投资,常常出现园区管理部门降低入园标准,接纳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的投资项目入园。而一旦企业入园以后对其监督管理也不能及时到位,常常出现推诿、包庇违章排放责任等情况,不但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而且由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资源的浪费现象也极为严重。例如,在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交界的地区,因为煤炭资源富集而形成了蒙西、棋盘井、乌斯泰、海南等8个工业园区。
对共生工业园区(群)的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从整体上来规划几个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政策上来协调几个园区之间的发展路径的差异性
(二)组建共生工业园区协同管理部门
由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工业园区管理部门、相关利益企业等组成,对共生工业园区群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园区准入标准,坚决淘汰和关停技术落后、污染排放严重、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差的企业。
(三)增强共生性,加强耦合性
深入调查了解各个工业园区的产业、技术、规模现状,考虑各方利益,设计不同的产业优先发展路径,从更大的范围规划和配置资源,形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态工业链。
(四)建立共生工业园区(群)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共生工业园区内企业资源需求、产出及副产品(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数量等信息共享平台,组建剩余资源交流平台。
(五)与国内国际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机构、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经常性为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信息支持
五、三级立体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和特点,探索建设国家、自治区、盟市三级立体式循环型工业园区,对不同层次发展模式的工业园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要建立“国家级、区级、盟市级”三级立体式循环型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推动高级别工业园区带动低级别工业园区发展,低级别工业园区围绕高级别工业园区发展延伸产业、辅助产业,各个级别工业园区呈现出共荣发展的局面。
其次,要强化各级别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鼓励与扶持相关企业和机构到产业集群中发展,利用集群的集聚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建立本地供应链,促进本地产业链向高端扩张。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业集群区域适时引导发展循环经济,使之变为循环型工业园区。有意识引导园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料,建立起工业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在本地对生态环境保护共识的基础上,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流。
第三,制订不同等级的入园标准和评价体系。针对国家级工业园区、自治区工业园区、盟市级工业园区等几个等级,制订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园区的入园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初始入园把关,然后定期用评价体系对各个园区的发展状况做出测评,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就限期整改,直至关闭。
(一)国家级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国家级工业园区由于拥有超大超强的产业龙头企业,因而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对国家级工业园区的相关政策、法律、物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国家级工业园区用好用活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为自治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与国家级工业园区形成优势互补。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区域特色经济。探索和完善适应特殊市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新路子,加快“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使欠发达地区得到较快发展。
1.要主动接轨我区周边较发达地区,主要是定位于京津后院、国家级工业园区的补充,将区级工业园区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同发达地区在资本、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求得双赢或多赢。
2.要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特色,突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与中心园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逐步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主干网。重点提高档次、强化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
(三)盟市级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坚持调整、限制、兼并的政策。在提高的同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部分建制工业园区进行适当调整和兼并。积极搞好市县级工业园区的调整和撤并,加快中心工业园区建设,并发展为盟市级工业园区,甚至更高级别,为较低级别的工业园区的发展争取更好的政策优惠和支持。盟市级工业园区内企业要以二次创业为主线,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对盟市级工业园区内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增强竞争力。切实抓好市县级工业园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有一定规模的市县级工业园区,实现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吸纳乡镇富余劳动力,促进城镇经济的繁荣进步。
政府要定位于催化剂、协作者、战略引导者、投资环境的改善者、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角色。
六、结语
本文以实现内蒙古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指导,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四个角度对内蒙古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假设与规划,形成了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最终将内蒙古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运行高效良好,基础设施配备齐全,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园区。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蒙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逐步实现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是物质死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循环经济能够保护环境,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园区多为资源型工业园区,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虽然我区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看,并没有在理论上系统研究如何利用后发优势,也没有及时地将“工业园经济”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的轨道上来。
本文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来对我区目前的工业园区进行初步规划,目的是提出一种适合于自治区资源型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以解决自治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型工业园区的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新建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规划模式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和特大型新投资项目,可以规划新建工业园区。
新建工业园区应以生态工业学为指导思想,从园区定位选址,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企业,建立和预留生态保护区域,发展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规划,重视和协调各产业、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设计原则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性,链网结构的链接性、多样性,社会经济效益高效性,生态工业的进化性。
(一)园区地址、入园产业和企业的选择与确定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政府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质量等综合条件,确定园区地址、入园产业和企业。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考虑综合性规划过程,提高土地使用和效率、健康和安全保护以及环境保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园区物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拒绝接受污染排放高、生产技术落后或者废弃物排放达不到相关标准的企业进入园区。
(二)按照生态工业学设计生态工业链
扶持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和副产品流(物质、能量、水)、有一定影响的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小循环”。根据资源优势,龙头企业的主要工业园区企业产品与主要副产品流量等因素,通过副产品交换在园区企业之间形成一条或几条主要生态工业链,敦促预入园企业提供环保方案和与现有其他企业进行能源和资源的对接。
(三)监控与评估潜在的环境影响
取决于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类型。可以决定排斥某些污染企业的加入,减轻园区相应处理废物的负担;建立整体环境影响评估,检查工业园区发展造成的累积环境影响;建设一支专业评估队伍,处理各种复杂的数据,包括监控、数据评估、风险评估和沟通。
(四)采用环境友好的建设办法发展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
确定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尽可能保持自然风貌和本地植被自然排水系统,增加发展密度。通过利用环境友好的技术降低工业土地开发的建筑开发成本,最小化对自然区域的破坏,减少废物的生产,减少用于绿化的能源和水的消耗。按照环境原则来设计支持企业和园区运行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的生产和供应、供水、运输、污水处理、照明,建筑和通信。
(五)运行规划
建立工业园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日常控制工作和环境管理系统。基础是ISO14001或者其他方法基础上的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需要包括两个层次:工业园区直接控制下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公用设施的环境影响;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鼓励各个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系统。
三、现有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模式
我区大部分现有工业园区在设计之初并没有真正考虑循环经济,没有按照生态工业学的规律设计工业园区,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在现有工业园区基础上进行循环经济型工业区园区改造、优化和升级是当务之急。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如下:
(一)设计原则
符合当地经济结构、战略部署和要求,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园区由粗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向集约循环发展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当地生态恢复,以对单个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企业生态效率为基本着眼点,将环境管理的方式由末端治理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控制,由单纯的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综合控制。在企业之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物质、能量和水的集成,形成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水的逐级使用,使生态工业链系统整体生态效率达到最优,同时,对无法利用的最终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提高资源和能量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境形象,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当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对周围地区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实施策略
在我区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初期,应强调在市场主导下政府的组织推动与政策引导作用,组建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与和支持下,由园区管理部门和企业等利益主体及研究单位组成的循环型工业项目规划小组。工作重点和目标包括:
1.选择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较好、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和副产品流(物质、能量、水)、有一定影响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副产品交换与其他企业形成一条或几条主要生态工业链。
2.园区系统内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
3.对系统外企业,也积极鼓励其进行清洁生产工艺改造,加强末端治理,严格控制排放。有条件的可以迁址或采用虚拟的形式加入其他地区的生态工业链。生产工艺落后、排放超标且无力整改或整改不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4.提供必要的共享服务和共享设施,使循环型工业系统能够成功运行,尽可能地降低园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本和提高效率。
(三)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评估工业园区的环境现状和问题,确定环境绩效管理目标,规划环境管理系统和项目,执行环境管理项目。工业园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施园区的环境管理:更新基础设施和相应的服务,开展新的环境服务以及尽可能恢复现场的自然生态特征。这些都是园区企业必须执行的环境管理计划。
四、共生工业园区(群)协同发展模式
共生工业园区(群)是特指在某个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管理部门的区域内,由不同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几个依托相同自然资源生存发展的工业园区群落。由于这些园区地理位置相近、资源依托相同,又分属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争夺入园企业投资,常常出现园区管理部门降低入园标准,接纳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的投资项目入园。而一旦企业入园以后对其监督管理也不能及时到位,常常出现推诿、包庇违章排放责任等情况,不但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而且由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资源的浪费现象也极为严重。例如,在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交界的地区,因为煤炭资源富集而形成了蒙西、棋盘井、乌斯泰、海南等8个工业园区。
对共生工业园区(群)的发展模式的建议:
(一)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从整体上来规划几个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政策上来协调几个园区之间的发展路径的差异性
(二)组建共生工业园区协同管理部门
由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工业园区管理部门、相关利益企业等组成,对共生工业园区群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园区准入标准,坚决淘汰和关停技术落后、污染排放严重、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差的企业。
(三)增强共生性,加强耦合性
深入调查了解各个工业园区的产业、技术、规模现状,考虑各方利益,设计不同的产业优先发展路径,从更大的范围规划和配置资源,形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态工业链。
(四)建立共生工业园区(群)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共生工业园区内企业资源需求、产出及副产品(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数量等信息共享平台,组建剩余资源交流平台。
(五)与国内国际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机构、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经常性为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信息支持
五、三级立体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和特点,探索建设国家、自治区、盟市三级立体式循环型工业园区,对不同层次发展模式的工业园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要建立“国家级、区级、盟市级”三级立体式循环型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推动高级别工业园区带动低级别工业园区发展,低级别工业园区围绕高级别工业园区发展延伸产业、辅助产业,各个级别工业园区呈现出共荣发展的局面。
其次,要强化各级别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鼓励与扶持相关企业和机构到产业集群中发展,利用集群的集聚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建立本地供应链,促进本地产业链向高端扩张。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业集群区域适时引导发展循环经济,使之变为循环型工业园区。有意识引导园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料,建立起工业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在本地对生态环境保护共识的基础上,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流。
第三,制订不同等级的入园标准和评价体系。针对国家级工业园区、自治区工业园区、盟市级工业园区等几个等级,制订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园区的入园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初始入园把关,然后定期用评价体系对各个园区的发展状况做出测评,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就限期整改,直至关闭。
(一)国家级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国家级工业园区由于拥有超大超强的产业龙头企业,因而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对国家级工业园区的相关政策、法律、物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国家级工业园区用好用活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为自治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与国家级工业园区形成优势互补。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区域特色经济。探索和完善适应特殊市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新路子,加快“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使欠发达地区得到较快发展。
1.要主动接轨我区周边较发达地区,主要是定位于京津后院、国家级工业园区的补充,将区级工业园区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同发达地区在资本、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求得双赢或多赢。
2.要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特色,突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与中心园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逐步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主干网。重点提高档次、强化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
(三)盟市级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坚持调整、限制、兼并的政策。在提高的同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部分建制工业园区进行适当调整和兼并。积极搞好市县级工业园区的调整和撤并,加快中心工业园区建设,并发展为盟市级工业园区,甚至更高级别,为较低级别的工业园区的发展争取更好的政策优惠和支持。盟市级工业园区内企业要以二次创业为主线,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对盟市级工业园区内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增强竞争力。切实抓好市县级工业园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有一定规模的市县级工业园区,实现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吸纳乡镇富余劳动力,促进城镇经济的繁荣进步。
政府要定位于催化剂、协作者、战略引导者、投资环境的改善者、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角色。
六、结语
本文以实现内蒙古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指导,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四个角度对内蒙古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假设与规划,形成了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最终将内蒙古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运行高效良好,基础设施配备齐全,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园区。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蒙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逐步实现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