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期间的上海援京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qwjt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第一个五年规划(1953年~1957年)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北京是数百年的封建王朝帝都,是一个工业生产极为落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畸形消费城市。据《北京工业史料》记载,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时,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1.7亿元,还不到全国的2%。产业工人仅7万人,占当时城市人口的2.8%。就连一般的日用品,如牙膏、香皂、灯泡、糖果、汽水、油漆等,都要依靠外地提供。
  为了改变北京工业落后的面貌,一五期间,北京陆续在东郊建起了国棉一、二、三厂等纺织工业区;在东北郊酒仙桥建起了718厂、电子管厂、有线电厂等电子工业区;在东南郊建起了化工和机械工业区;在西郊建起了冶金、机械重工业区等。这些大型工业企业建立以后,急需管理和技术人才。大部分企业在筹建时,就开始招收工人送到外地工厂去学习培训。但这只能培养一般的机床操作工人,高端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不是短期内就能培养出来的。于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地发扬“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以上海为重点的老工业城市都大力支援北京,为北京的企业输送工业技术人才。
  我是1958年进北京618厂当学徒工的。618厂是地处西南远郊区的军工厂,当时称“保密厂”,对外厂名是“北京永定机械厂”。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在距离厂区几里外的马路边,还立有一块“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得入内”的牌子,有解放军站岗。这个厂的前身是日伪时期的一个小型军械修理所,解放后成为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管辖的军工厂。一五期间是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大型军工厂之一。1958年,工人已从解放初的几百人增至数千人。工厂的主要管理和技术人才,大部分都是1953年前后从上海援京来的。从车间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到一些厂级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上海支援来的。我的上海师傅不仅是班组长,而且还亲自带了我们三个刚进厂的徒弟。虽然师傅当时只有二十来岁,也是个小青年,但他十几岁就在上海一家机器厂当童工,1953年响应政府号召来支援北京时,已经是五级工“老师傅”了。当时,我们厂的上海师傅们,基本上都是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大部分都没有结婚成家,就和我们这些徒工一样都住在厂集体宿舍里。
  上海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上海的工人阶级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我们厂的上海师傅个个精明能干,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倪志福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倪志福解放前在上海当童工,1953年随上海援京大军调来618厂。1954年,在为抗美援朝加工一批产品时,因发明了新型的钻头而成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科学讨论会”上,倪志福作为中国工人的代表,在会上宣读了“倪志福钻头”的科学论文,登上了世界科学的讲坛,名扬海内外。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据资料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初选派技术工人支援全国重点工程,到60年代支援内地建设大小三线,以及改革开放后支援外地乡镇工业,上海先后有140多万人支援全国各地,遍及全国29个省市。一五期间,北京很多重点工厂企业,几乎都有上海援京的工人。我的诗人朋友京棉一厂的范以本、京棉三厂的陈满平和北京金星金笔厂的方孜行等,都是一五期间从上海援京来的。他们从工人诗人,后来都成长为报刊的高级编辑。方孜行所在的金星金笔厂,是1932年创建于上海的全国著名的制笔工厂,一五期间由上海整体迁来北京,填补了北京没有制笔企业的空白。
  一五期间,上海的大批工人调来北京安家落户,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北京的上海人。他们要适应北京的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新环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日常饮食习惯来说,上海人习惯吃米饭,而北京人则习惯吃面食。上海人吃的菜肴口味清淡,而北京菜肴则口味厚重。可谓截然不同。北京人津津乐道的美食,如豆汁儿、爆肚儿、涮羊肉以及炸酱面等等,上海人却望而生畏,难以问津。我进厂时,上海师傅们虽然已来北京五六年了,仍然对饮食“牢骚满腹”。当时,粮油已经是凭票定量供应。供应中的米票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而粗粮则占百分之五十五。粗粮供应的全是玉米面,北京人叫棒子面。让上海人吃棒子面窝头,实在是难为了他们。我记得好多年来,厂里的上海师傅们经常拿面票和粮票,与我们这些北方人换米票。可见一方水土养育成的饮食习惯不是容易改变的。穿衣打扮北京和上海也风格迥异。北京人的穿戴比较传统古板“老气”;上海人则讲究西服革履新潮“洋派”。那时上海人在北京要想做一套像模像样的西装并非易事。别看北京有著名的服装店“八大祥”,可做西装却不在行。据说,连外国驻华使馆的人员,要做西装也得去上海做。
  鉴于北京的服务业跟不上一五期间形势的发展,与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相称,1956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并亲自安排上海服务业支援北京,将上海的一些老字号名店陆续迁来北京。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同志亲自到上海,动员上海的餐饮、服装、洗染、照相、美发等服务行业的著名企业,来北京安家落户。于是,从1956年春开始,上海服务业的老字号名店陆续大举迁京。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上海老正兴菜馆,以经营海味河鲜“上海本帮菜”为主,曾被誉为“饭店之王”。 1956年,老正兴的30余位经验丰富的上海厨师、面点师和服务师进京,在前门大街开设了北京“老正兴饭庄”。 1923年开业的上海老字号美味斋饭庄,也随即迁京落户于南城的菜市口。来自上海21家老字号服装店的二百多名技术人员,来京后在王府井、前门、西四等繁华商业区,先后开设了“造寸”、“雷蒙”、“蓝天”、“鸿霞”、“波纬”、“金泰”、“万国”等时装店。以洗涤、织补、熨烫服装而知名的上海普兰德洗染公司,也来京在王府井大街开店。上海理发业的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名店的一百多位技师,伴随着随火车托运的烧水锅炉、理发转椅以及一应理发用具,来京在王府井东安市场北门对面儿的金鱼胡同,开设了北京著名的“四联”美发厅。一五期间前后,上海迁京的企业和名店还有义利食品公司、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西单第一美发厅、中国照相馆、国泰照相馆、红都时装店等……
  一五期间,上海众多的企业和名店迁京,不仅丰富了作为首都的北京市场,也提升了北京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成为当时轰动北京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北京的上海人和江南人,从中找到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我们厂的上海师傅们,经常在节假日和厂休日,成群结伙地到“四联”去做美发;到老正兴或美味斋“打牙祭”;到浦五房买南味秘制酱肉;到几家时装店做套西装,再和这些店里的上海老乡们聊一聊,真是其乐无穷。这些在牌匾上无一例外都标志着“上海迁京”四个字的名店,也受到北京市民的追捧。那时能到“四联”去美个发,到“中国照相馆”照张相,到“造寸”和“雷蒙”去做件衣服,成为北京人的高档时尚消费。
  50多年过去了,当年援京的上海师傅们,早已融入了北京这个大家庭。他们从“老上海”成了“老北京”。但他们为北京做出的贡献,将铭刻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史册上。当年迁京的上海企业和名店,如今已成为北京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他们正以崭新的面貌,跨入“十二五”规划的新征程,书写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评剧院
其他文献
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量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与安全水平。农机的安全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会影响农机现代化的水平。所以,要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对我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行分析。  1.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  近年来,我国农机监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重大
2、历史档案内容的开发    《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实施抢救的全国重点档案是指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历史和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国家需要永久保存的珍贵历史档案。”历史档案的利用价值集中体现于历史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和信息能够给后人以参考印证、借鉴启迪或追溯回忆。但是,作为历史文化和古代社会产物的历史档案在文字书写和文化内涵上与今
本刊讯 6月26日上午,北京市档案馆召开了“谢振平史料调查报告会”,张廉云、谢振平烈士部分亲属以及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市地方志办公室、民革中央宣传部等有关方面领导、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并进行了座谈。北京市档案馆副馆长任志在会上讲话,对与会专家、学者在史料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谢振平,河北省束鹿县百福村人,生于1892年。早年就读于北
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另一方
摘要:在对农村社会保障济贫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模型,分析农村社会保障的济贫效应。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满意程度比较低,且对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满意程度差别较大;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状况越好,农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在农村社会保障框架下,健康状况好的农民收入水平比健康状况差的
当代文化产业的世界性战略发展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于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的解释是:“文化产业是指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结合,并获得智慧财产权的保障,采用产品或者服务形式来表现的产业。”文化产业被视为朝阳产业、未来趋势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应属其“重中之重”的擎天柱。比如,英国是全球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
这是八大处公园档案室珍藏的一张百年老照片。照片上中间那位,僧人打扮,须发皆白,道骨仙风,一看便知是位阅历颇深的僧人。僧人两边那两位,身穿长衫,毕恭毕敬,对僧人充满景仰之情。这三个人是谁呢?照片镜框里衬着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文字如下:  余于甲辰岁春日患病,几至不起,菊岑家兄归自汴省,料理医药,顾复倍至。秋间,病稍稍愈,移居西山大悲寺静养,与兄同起居者数阅月,极荷体然老和尚高谊。余既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