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应当重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地就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广大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提供阅读课程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相比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应当重点考虑的内容,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限制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一)语文阅读教学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
虽然小学中年级学生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年龄、学习经验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其在个人行为约束力、注意力集中等方面依旧不具备较强的管控力,尤其是在较为枯燥的阅读课程学习当中,学生容易出现不专心、学习兴趣缺失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阅读教学课程的分配,将阅读教学当作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将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教学上,忽略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时分配方面仅用极小的部分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与理解。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可能会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甚至可能在之后的语文阅读中对教师形成一定的依赖性,難以独立进行语文阅读。
(二)语文教师占据阅读教学的主导地位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且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即在就某篇课文进行讲授时,首先将文中的生僻词字、词画出,要求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朗读和背诵,之后再将课文内容拆分,就文章的写作方法、情感表达进行分别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会提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也不会引导学生就相关的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依赖性学习模式,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三)缺乏对学生阅读技巧培养的重视
在中年级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仅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引导者,不能代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导者,所以教师不应当仅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课文分析以及课文理解。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培养,将阅读技巧作为重要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使其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养成终身阅读与终身学习的习惯。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阅读技巧培养的重视,大多就课文内容、课文的关键段落以及课文情感表达进行讲解,学生在课文学习后,仅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但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旧没有得到提升。
(四)缺乏阅读氛围的营造
教师要想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个人阅读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环境、传统教学观念、社会因素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学中年级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读书氛围,这将直接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与积极性降低。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学校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馆藏书较少且内容较陈旧,使得学生不具备展开课外阅读的基本条件。由于阅读氛围的缺失,即使语文教师在课后布置了课外阅读任务,也鲜有学生主动完成课外阅读作业,导致学生难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阅读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
二、促进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阅读兴趣培养与词句训练
当前的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兴趣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成绩优异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受年龄、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将阅读转化为一种自我习惯与行为,才能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直接要求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可先对课文的前半段进行生动的朗诵,在最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再要求学生继续进行课文朗读。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美好。
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词句训练,即要求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可采取查字典、联系前后文分析的方式进行,同时注重对文章中优美词句的积累,将文字转化为个人语言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金色的草地》时,可就文中的“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这一句进行分析,并将分析重点放在“并”字上,要求学生理解这里“并”字的含义。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从这个“并”字可以看出,“我”在之前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说明了之前的观点错误。
(二)加强阅读指导与训练
讲读教学是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该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长期被动化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逐渐丧失阅读兴趣。同时,由于缺乏阅读技巧的培养,学生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加强阅读指导与训练,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段,文章思想情感表达等来激发学生的课文阅读情感,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文章表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方法。 例如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时,首先可要求学生将文章中体现秋天特色的句子画出来,并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就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同时让其他学生判断朗读者找的句子是否正确,就该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分析。学生在朗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主动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带入朗诵当中。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判断、分析、朗读的过程中形成口、眼、心相结合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阅读情景创设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不仅受到教师教学、学习兴趣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古板的讲读方式,充分利用演唱、绘画以及表演等方式来实现阅读情景的创设,将文字内容转化成更加生动、直观的其他艺术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可充分利用情景创设的方式来促进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教师应当模仿公鸡的骄傲形态进行课文泛读,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演式泛读中获得更多的阅读兴趣,产生参与阅读的欲望。其次,教师再根据课文角色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各小组成员在一段角色朗诵练习过后,在班级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在这种阅读情景当中,学生自然而然会体会到阅读乐趣,并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阅读学习。
(四)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充分尊重
学生由于个体不同,势必也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因而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始终处于独立、自主以及创造性的环境当中。相比学生的最终阅读能力而言,教师更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阅读进步方面,及时对进步大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分地发挥个人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教师不应仅仅挑选那些成绩优异或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应当将更多的机会提供给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阅读。
三、结束语
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中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明确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以及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等问题,并通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从加强词句训练、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等方式来切实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郑琰.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2]郭保永.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6(24):220.
[3]黄若愚.运用对读法提升小學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赖小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5(12):74-75.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相比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应当重点考虑的内容,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限制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一)语文阅读教学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
虽然小学中年级学生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年龄、学习经验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其在个人行为约束力、注意力集中等方面依旧不具备较强的管控力,尤其是在较为枯燥的阅读课程学习当中,学生容易出现不专心、学习兴趣缺失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阅读教学课程的分配,将阅读教学当作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将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教学上,忽略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时分配方面仅用极小的部分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与理解。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可能会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甚至可能在之后的语文阅读中对教师形成一定的依赖性,難以独立进行语文阅读。
(二)语文教师占据阅读教学的主导地位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且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即在就某篇课文进行讲授时,首先将文中的生僻词字、词画出,要求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朗读和背诵,之后再将课文内容拆分,就文章的写作方法、情感表达进行分别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会提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也不会引导学生就相关的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依赖性学习模式,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三)缺乏对学生阅读技巧培养的重视
在中年级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仅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引导者,不能代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导者,所以教师不应当仅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课文分析以及课文理解。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培养,将阅读技巧作为重要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使其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养成终身阅读与终身学习的习惯。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阅读技巧培养的重视,大多就课文内容、课文的关键段落以及课文情感表达进行讲解,学生在课文学习后,仅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但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旧没有得到提升。
(四)缺乏阅读氛围的营造
教师要想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个人阅读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环境、传统教学观念、社会因素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学中年级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读书氛围,这将直接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与积极性降低。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学校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馆藏书较少且内容较陈旧,使得学生不具备展开课外阅读的基本条件。由于阅读氛围的缺失,即使语文教师在课后布置了课外阅读任务,也鲜有学生主动完成课外阅读作业,导致学生难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阅读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
二、促进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阅读兴趣培养与词句训练
当前的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兴趣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成绩优异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受年龄、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将阅读转化为一种自我习惯与行为,才能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直接要求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可先对课文的前半段进行生动的朗诵,在最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再要求学生继续进行课文朗读。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美好。
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词句训练,即要求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可采取查字典、联系前后文分析的方式进行,同时注重对文章中优美词句的积累,将文字转化为个人语言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金色的草地》时,可就文中的“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这一句进行分析,并将分析重点放在“并”字上,要求学生理解这里“并”字的含义。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从这个“并”字可以看出,“我”在之前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说明了之前的观点错误。
(二)加强阅读指导与训练
讲读教学是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教学方式,但是该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长期被动化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逐渐丧失阅读兴趣。同时,由于缺乏阅读技巧的培养,学生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加强阅读指导与训练,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段,文章思想情感表达等来激发学生的课文阅读情感,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文章表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方法。 例如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时,首先可要求学生将文章中体现秋天特色的句子画出来,并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就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同时让其他学生判断朗读者找的句子是否正确,就该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分析。学生在朗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主动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带入朗诵当中。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体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判断、分析、朗读的过程中形成口、眼、心相结合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阅读情景创设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不仅受到教师教学、学习兴趣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古板的讲读方式,充分利用演唱、绘画以及表演等方式来实现阅读情景的创设,将文字内容转化成更加生动、直观的其他艺术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可充分利用情景创设的方式来促进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教师应当模仿公鸡的骄傲形态进行课文泛读,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演式泛读中获得更多的阅读兴趣,产生参与阅读的欲望。其次,教师再根据课文角色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各小组成员在一段角色朗诵练习过后,在班级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在这种阅读情景当中,学生自然而然会体会到阅读乐趣,并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阅读学习。
(四)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充分尊重
学生由于个体不同,势必也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因而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始终处于独立、自主以及创造性的环境当中。相比学生的最终阅读能力而言,教师更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阅读进步方面,及时对进步大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分地发挥个人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教师不应仅仅挑选那些成绩优异或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应当将更多的机会提供给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阅读。
三、结束语
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中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明确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以及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等问题,并通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从加强词句训练、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等方式来切实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郑琰.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2]郭保永.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6(24):220.
[3]黄若愚.运用对读法提升小學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赖小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5(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