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发展及启示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本文结立足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发展背景着手,分析了四所典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情况,并据此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功能设计和预期成效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台湾;教学发展中心;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51 — 02
  在新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如何引导广大中青年教师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更新知识结构等,无不关系到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些方面,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成立类似中心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发展背景
  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历经多年发展,逐步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教育发展道路坚持质量发展优先的特点。但究其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仍可发现其发展受到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台湾当地经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教育质量下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起短短十数年之间,台湾地区实现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此期间,因为高校规模的迅速发展,教师规模急剧膨胀,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下滑迹象。
  其次是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失衡,教师重科研而轻视教学。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出台,客观上也导致广大教师对教学的轻视,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界人力资源需求的脱节,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如上文所述,台湾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其懒以发展的机电、现代农业等产业均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时至今日,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等原因,产业升级换代势在必行。因此,台湾高校迫切需要不断增设新的学科门类,培养新进教师。
  第四是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该计划对台湾所有公办和民办高校开放,所有高校如培育出成熟有效的教学教改成果均可申报该计划。为保证教学教改成果培育质量,台湾高校纷纷通过设立教学发展中心,培养提升教师从事教学教改项目的业务素质。
  二、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特色分析
  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核心业务职能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因高校自身科系设置和办学定位不同,导致各高校教学发展中心选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文以台湾地区三所典型高校为例,予以评述。
  1.国立台湾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特色。该校自身定位为台湾地区“顶尖学府”,坚持“研究”与“教学”两大任务“不可偏废”。该校认为应当坚持肩负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培养智能兼备、品格成熟、凶化开阔的世界公民。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中,围绕上述办学定位,致力于整合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从事教学方法改进提供必要支持,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激发起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
  2.国立阳明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特色。国立阳明大学是台湾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该校在医学、生物科技、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在台湾地区乃至亚洲地区均位列前茅。该校办学过程中坚持“真知力行、仁心仁术”的精神,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教学发展中心方面,该校设置了完善严谨的组织架构,在学校“教师发展委员会”的监督下展开教学发展中心各项职能任务。中心下设教学管理系统建制维护组、教学网站建制维护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组、教学评鉴组和教师量性评估组等多个专门工作组,为保证中心既定职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3.树德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特色。该校是台湾地区私立高校中的翘楚,综合实力在台湾地区全部高校排名中也位居前列。依托较为夯实的办学基础,该校教学发展中心叫自身目标设置为营造广大师生良好学习互动与成长环境。该校教学发展中心的理念仅仅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坚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卓越大学,创造多元、深化、融合的学习环境。围绕以上定位,该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绩效设计了详细的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在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中独树一帜。
  三、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产生及发展背景与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处的背景非常相似,其在发展中形成的特色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教学发展中心颇具借鉴价值。
  (一)主要职能设置
  1.开展教师培训,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基础课教师开展培训,促进教师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适应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需要。
  2.开展教学咨询服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面向学校全体教师、重点是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满足学校“应用型、外向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师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指导学科竞赛能力等方面的需要。
  3.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搭建温馨交流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借鉴台湾高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着重研究公共基础课、核心课程和主要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组织研讨会、沙龙等,推动营造重视和研究教学,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教改的氛围,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
  4.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会同校内有关部门,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为教师培训、咨询服务和教改研究工作等明确方向,确保中心工作有的放矢、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5.开展双师型师资培养,融合校企无缝接轨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及聘任国内外企业经验并具硕士以上学历中高阶主管专兼任老师,以大型企业需求人才导向开发课程,由企业师资搭配我校师资建立课程模式,达成无缝接轨人才培养。
  (二)预期建设成效
  1.优化创新教师培训,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借助自身建设,推进本校卓越教学能力训练计划全面实施。在此期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工作坊计划”和“名师面对面计划”等活动产生阶段性成果;围绕“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实践课程教材、“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主题,不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以期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实现全体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整体提高。
  2.注重依托教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围绕“学科专业教学研究”、“大学生学习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三大研究主题,逐年立项若干个专题研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在较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新编体现学校专业优势或富有学校发展特色的教材;做好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确保“真题真做”,进而保证项目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并形成一定的绩效。
  3.教学相长良性互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应全面引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学科竞赛、就业率、考研考公率等指标,进而推东学校办学实践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参 考 文 献〕
  〔1〕李汉霖.台湾教育改革的理论反思〔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 4) : 52.
  〔2〕刘钢鑫.中国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12) : 34.
  〔3〕吴琨航.论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J〕. 教育评论,2012 ( 5) : 11.
  〔5〕台湾“教育部”. 台湾教育大事年表81 - 90.〔EB/OL〕. 教育大事年表. 台湾“教育部”部史全球资讯网. ( 上载日期不详) 〔2013 - 01 - 12〕. http: / /history. moe. gov. tw/milestone. asp?YearStart = 81&YearEnd = 90&page = 14.
  〔6〕台湾“教育部”.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台湾教育部门户网. ( 上载日期不详) 〔2013 - 01 - 25〕. 〔EB/OL〕. http: / /www. csal. fcu. edu. tw/Edu /program_ start - 1. asp.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非常重视“孝”,甚至把成为“孝子贤孙”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在今天的文明社会,虽真正孝敬父母的子女不少,但仍有一些子女对自己的生身父母连起码的赡养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尊敬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调节家庭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孝道已不能适应今天的需要,因此,本文试图在吸收传统孝道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为当代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孝”予以新的解释
[摘 要]本文从语言教育心理学的自我概念角度出发,分析自我概念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探寻如何在外语教育中通过引导并帮助学习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借以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外语水平及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自我概念理论;外语教育;外语水平及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74 — 02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