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K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真菌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aiha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格特隐球菌是一种双相担子类病原真菌。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隐球菌病,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和宿主环境有效交流对隐球菌的生存至关重要。隐球菌利用复杂的信号系统来感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控繁殖、发展和毒力。已知多种信号通路参与新生隐球菌对宿主环境的应答,调控新生隐球菌毒力。MAPK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是其中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包括高渗透性甘油促分裂原激酶信号转导通路(high osmolarity glycerol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way,HOG-MAPK)、蛋白激酶C信号转导通路(protein kinase C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way,PKC-MAPK)及Ste12转录基因通路(sterile12 transcriptors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way,Ste12-MAPK)。对这些传导通路各个环节的了解,不仅有助于阐明MAPK通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毒力调控的作用,而且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治疗新生隐球菌病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从苍岭隧道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入手,结合现场开挖后岩爆实际发生状况,在前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模拟现场实际施工步骤的同时不断改变模型边界上的构造应力来
报告1例聚多曲霉所致的甲真菌病。患者为48岁男性,仓库管理员,因足甲出现红斑1 a余就诊。取甲屑作真菌检查及真菌培养。在含氯霉素的沙堡弱培养基中25℃长出白至青绿色的绒毛
1 引言感谢杨圣奇博士对拙稿“大理岩孔道试样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以下简称“原文”)和缑勇等一文的仔细阅读,并指出其中错误、欠妥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地方。笔者认真学
采用高精度全站仪配合反射膜片所组建的三维变形观测系统对乌鞘岭隧道F7断层和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地段的三维位移进行测试和分析,并借鉴欧洲学者所发展的隧道三维变形展示方式来呈现隧道开挖地层的反应特性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用相距开挖面约1.0倍洞径处或在1.0倍洞径内的位移向量方位趋势线,可反映出一定区域岩体刚度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并预判隧道开挖地层中一定范围内软硬岩层的变化趋势或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