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是基于对《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的民族志经验的反思性总结,在中国与印欧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理解晋水流域田野材料的学理意义.在重新思考与魏特夫的对话时,力图指出:首先,人类学无法通过小型水利工程的研究构成与魏特夫理论的有效对话,魏特夫的真正目的 在于指出官僚制度的过早发育导致的权力早熟问题是后来的任何变革都无法克服的;其次,在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基础上,认为文人官僚取代家族主义成为中国政治的担纲者是在宋以后,儒家并非抵抗专制主义的力量;第三,当前的田野材料呈现的是上述重大变革的后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基于对《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的民族志经验的反思性总结,在中国与印欧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理解晋水流域田野材料的学理意义.在重新思考与魏特夫的对话时,力图指出:首先,人类学无法通过小型水利工程的研究构成与魏特夫理论的有效对话,魏特夫的真正目的 在于指出官僚制度的过早发育导致的权力早熟问题是后来的任何变革都无法克服的;其次,在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基础上,认为文人官僚取代家族主义成为中国政治的担纲者是在宋以后,儒家并非抵抗专制主义的力量;第三,当前的田野材料呈现的是上述重大变革的后果,乡土中国既非共同体也不是中国特有的自然社会形态,而是宋以后封建制度转型的结果.
其他文献
吾侪晕澹墨,一枝才数花.莱西当代书画家莫松柏,是中国新文人画派的骨干画家.rn莫松柏生于1966年3月,青岛莱西人,中共党员.1985年,他入伍至北京武警部队,长期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图书馆管理及专业美术书法创作,获奖颇丰.1993年,他加入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部队转业后,持续从事专业美术书法创作,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及新文人画展览活动,组织策划各类文艺展事和研讨会活动,成为中国新文人画派的骨干画家.2008年,他加入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和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任莱西市美协副秘书长.今年7月,莫松柏担任莱西市
开播当日即拿下1.1亿次播放量的热播剧《扫黑风暴》在整个播放期间连续霸屏霸榜,甚至一举拿下2021年最高热度剧集排行首位.在接近收官之时依然维持7.5分的网评分,这足以证明该剧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rn《扫黑风暴》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致敬之作,剧中出现的案件均改编自真实案件素材,包括轰动全国的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湖南文烈宏涉黑案、海南黄鸿发案等,这一创作背景让该剧在开播之初就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每晚剧集更新时,与剧情相关的话题都会登上微博、抖音的热搜榜单,成为各个网站平台的“流量担当”和“爆款密码”.
由各个“族类群体”向“少数民族”的转换构成了中国民族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少数民族构建”.它以中国历史发展中自在并演变至近代的各个“族类群体”,在外来民族概念引入之后一步步转变为自觉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华现代国家及中华民族构建为历史政治背景,以近代以来的主要社会政治力量同少数民族的互动为主要构建形式.对它的历史政治分析为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成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的新的阐释,为回应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解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在研究
明清时期,贵州东南部的赤溪湳洞长官司,因逼近“生苗地界”,所辖地域甚广,其设置、辖区、革废之记载,前后抵牾之处甚多,须要辨明.经考辨,赤溪湳洞司明初有一个“先朝”归附与从征有功合二为一的设置过程,而改土归流之记载,亦仅为康熙二十三年“停止承袭”之讹传.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行动中,其通过参与“新辟苗疆”立功而再次获得世袭的权力,身份亦由长官司一分为二变为两个土千总.但是,在地方社会实际运行中,仍以“长官司”的名义而非“土千总”的名头行事,土千总只是在官方职官与世袭系统中的表达,赤溪湳洞司则存于地方社会,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根植于中华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实践结晶.归根结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制度优势彰显和治理能力体现,是我国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文章选取民族构成复杂、文化多元、土司历史遗迹较多的云南红河地区为观察点,考察整理了典型的土司家具.调查发现,现存土司家具均为清末与民国时期的遗存,其除了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还有普遍的汉文化特点,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这种多元交融艺术表象的形成,是由于长期以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嵌、汉族人口的迁入、中央政府与地方精英的密切交流,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势力的渗透所造成的.
文化可以成为语言接触影响的中介,对语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的青海汉话就是语言接触后产生的结果.青海汉话形成的过程,也是汉语方言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和融合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极大地推动了青海汉话的发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国家安全战略,不仅对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内容及其路径进行了高度提炼,而且也为我国边疆治理事业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本文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细致把握其内涵逻辑的基础上,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边疆治理实践进行了全景式追溯,并基于当前我国边疆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安全挑战,对各类安全问题的宏观背景与形成机制展开具体论述,进而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与整体部署,提出既具有鲜明针对性、又相互依托为一体的政策实践体系,从而将边疆治理的各个具
我国各涉藏地区遗存有丰富的藏族生态伦理文化遗产,从生态治理的视角开展档案化整理发掘工作,有利于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论文阐述藏族生态伦理文化遗产档案化整理发掘背景,分析整理发掘的意义与滞后问题,提出档案化建设思路策略.借助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模型,嵌入发掘主体、依据、对象、过程和服务对象,融合宏观和微观层面保障策略推动藏族生态伦理文化遗产档案化工作,对完整构建传承藏族生态记忆,全面发掘藏族生态文化遗产为涉藏地区生态治理服务有现实意义.
传统节日蕴含了地方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念,是认同表达的符号系统.南岭人围绕流传竹篙火龙节中包含的历史事件、文化记忆,形成了现代竹篙火龙节不同层次的记忆和认同.南岭竹篙火龙节呈现出家族、地域和中华民族认同层次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演进逻辑,并将区域性家族生活、地方社会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共同记忆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进而形成南岭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