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有标转折类复句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89952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世说新语》中的有标转折类复句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语义特征及转折标记进行探究。从类型上看,《世说新语》有标转折类复句有突转句、让步句两种类型。从语义特征上看,前后分句间具有因果违逆性、对立性和限定补充性三种关系。从转折标记看,存在单用与合用的情况。
  关键词:《世说新语》;有标转折类复句;语义特征;转折标记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撰写,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轶事,是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研究现状看,对《世说新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训诂、词汇、单句、修辞等方面,对复句的关注较少。刘芊的《中古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研究》涉及到《世说新语》复句的分析[1],但不是将其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其他论著中,也很少涉及到《世说新语》转折复句的研究。《世说新语》作为反映中古汉语语言面貌的重要材料,复句种类丰富,语义多元,其中又以有标转折类复句最为突出。因此,从有标转折类复句角度对《世说新语》进行探讨,既可以丰富《世说新语》的专书研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古汉语复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用的是张万起、刘尚慈译注的《世说新语译注》版本(中华书局,2006年),凡是引文出自这一版本的,只标门类,不注页码。
  一、《世说新语》有标转折类复句的类型
  邢福义将有标转折类复句分为让步句、突转句和假转句[2](P46)。依据我们的统计,《世说新语》中的有标转折类复句有214例,其中未出现假转句。因此,我们将《世说新语》中的有标转折类复句分为让步句和突转句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一)让步句
  邢福义根据表达作用的不同,将让步句分为实让句、虚让句、总让句与忍让句[2](P46)。《世说新语》中的让步句共76例,占有标转折类复句总量的35%。为表述方便,前分句用A来表示,后分句用B来表示。
  1.实让句
  “实让是对事实的让步,即承认A的存在,却不承认A对B的影响,是故意借A从相反的方向衬托出B,使B特别突出,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2](P476)实让句在《世说新语》中数量较多,共62例,占有标转折复句总量的29%,其点标志是“虽然A,但是B”。需要指出的是,“点标志”这一概念是由邢福义提出的,即“代表性标志”,是表明关系聚合点的最一般最常用的形式。例如:
  (1)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赏誉第八》)
  (2)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方正第五》)
  (3)虽名播天听,然胤绝圣世。(《言语第二》)
  (4)王谢虽不通,太傅犹敛膝容之。(《赏誉第八》)
  (5)虽不相关,正自使人不能已已。(《赏誉第八》)
  例(1)前分句叙述“千丈松多有疙疙瘩瘩的节目”这一既定事实,但这对“它建筑大厦,做栋梁材”没有什么影响,从相反方向衬托强调千丈松的有用之处,使之引人关注。后面的例子亦是如此,不再分析。
  2.虚让句
  “虚让是对虚拟情况的让步,同实让一样,虚让也是故意从相反的方向借A来托出B,强调B不受A影响,不同的是:实让的A一定指事实,虚让的A一般指假设,不是假设也带有虚拟口气。”[2](P468)虚让句在《世说新语》中数量较少,共10例,以“即使A,也B”为点标志。例如:
  (6)初不眠,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言语第二》)
  (7)虽晚至,亦获盛馔。(《雅量第六》)
  例(6)、例(7)中的“虽”“纵”都是“即使”的意思。例(6)前分句假设“有白天在妾房里睡觉这回事”,也对“以贤贤易色”没有影响,从而强调了“以贤贤易色”的重要性。例(7)的前分句也带有假设虚拟色彩。
  3.忍让句
  “忍让是心理上意志上的让步,‘宁可’是表忍让之词,表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对不乐意而为之的事情不得不有所忍让,以便实现某种决心。”[2](P471)忍让句在《世说新语》中数量较少,全书只出现了两次,以“宁可A,也B”为点标志。例如:
  (8)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言语第二》)
  (9)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规箴第十》)
  例(8)说“毛伯成宁可作遭受摧折的玉兰,也不愿作繁衍茂盛的野蒿”,强调了毛伯成不希望成为像野蒿那样的不肖子弟。例(9)亦是如此。
  4.总让句
  “总让是对各种条件的总体性让步,‘无论A’提出各种可能的条件,统统认可或统统排除,这也就强调了结果B的出现,不受A的影响。”[2](P471)总让句在《世说新语》中出现了两次,但都是直接引自《诗经·鲁颂·泮水》,以“无论A,都B”为点标志。例如:
  (10)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謂‘无小无大,从公于迈’。”(《言语第二》)
  (11)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言语第二》)
  由例(10)、例(11)可见,尽管总让句在上古时期已经产生,但在《世说新语》中却没有当时的实际用例。
  (二)突转句
  邢福义指出,“突转句是最典型的转折关系,前分句没有预示后分句将要转折的任何标志,它表示直截了当的转折,即转折标记位于后分句。”[2](P46)突转句在《世说新语》中也较为典型,数量最多,共有139例,占有标转折类复句总量的65%,以“A,但是B”为点标志。例如:
  (1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德行第一》)
  (13)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品藻第九》)
  (14)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政事第三》)   (15)袁宏作《名士传》,直云王参军!(《赏誉第八》)
  例(12)前分句说“我们这些人是无道义的人”,并没有预示将要转折的标记,后分句直接说“进入有义之国”,是直截了当的转折,转折标记“而”位于后分句。例(13)~例(15)亦是如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突转句与让步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转折语势上,突转句没有事先的心理铺垫,是直接的、突然的转折;而让步句的前分句已经出现了转折的预示,仅从前分句就可得知后面将有转折,转折意味笼罩全句。
  二、《世说新语》有标转折类复句的语义特征
  当前,学界对转折类复句的界定,都突出强调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但在不同的句式和语境中,这种相反或相对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邢福义认为“A,但是B”句式的构成基础即语义特征有直接对立、因果违逆与稍有抵触①三种,“虽然A,但是B”句式的构成基础是因果违逆,“A,只是/不过B罢了”句式则表示程度和口气上的限定,“即使A,也B”句式则具有对立性与限定性[2](P292-440)。依据邢福义先生的观点,我们对《世说新语》中有标转折类复句前后分句間的具体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发现大致上有因果违逆性、对立性与限定补充性三种。
  (一)因果违逆性
  因果违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的因果违逆,一种是间接的因果违逆。
  吕叔湘指出,“直接的因果违逆是指A的逆结果直接表现为B,即A是~B(意为非B)的原因,~B是A产生的结果。”[3](P340)但事实上,A并没有引出结果~B,而是引出了不以A为原因的结果B,也就是A的逆结果,这就构成了因果违逆的关系。例如:
  (16)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文学第四》)
  (17)济虽俊爽,自视缺然。(《赏誉第八》)
  (18)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政事第三》)
  例(16)前分句说“这篇赋可以同《二京赋》并列为‘三京’”,按照常理好的文章应当受到重视,而实际上则为“君文未重于世”,前后分句是相违背的,因此,构成直接的因果违逆。例(17)、例(18)也是如此。
  “间接的因果违逆是指A的逆结果不是B,而是受B制约的C,即‘虽然A,但是B’=‘虽然A,但是(因为)B,(所以)C’,C对B来说是顺结果,对A来说是逆结果。”[2](P303)例如:
  (19)虽名播天听,然胤绝圣世。(《言语第二》)
  (20)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文学第四》)
  例(19)中的“胤绝圣世”不是“名播天听”的逆结果。此外,这个复句还隐含着“美名无法继承”这层意思,而“美名无法继承”是“子孙绝于当代”的顺结果,是“美闻播闻帝王”的逆结果,这也就构成了间接的因果违逆。例(20)亦是如此。
  (二)对立性
  邢福义指出,“A,但是B”“即使A,也B”两种句式都具有直接对立性[2](P292-440)。但我们对《世说新语》中具有对立性的转折复句进行分析时,发现与这一结论并不对等。除了这两种句式外其他句式也存在对立性,而且《世说新语》中含有对立性的转折复句不仅有直接对立性,还存在着间接对立性。
  直接对立性的转折复句分句间往往有表示比较的词语或对象,彼此构成相反的情况。例如:
  (21)虽无情,运之者有情。(《文学第四》)
  (22)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雅量第六》)
  (23)(太傅)外示絷维,而实以乖间之。(《言语第二》)
  (24)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轻诋第二十六》)
  例(21)的“筹算无情”与“运之者有情”,例(22)顾雍的“表面神态”与“内心所想”,例(23)太傅的“外”与“实”,例(24)中的大牛与常牛在食量、负重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关系,从而构成转折。
  间接对立性的转折复句分句间往往存在比较的对象,但这种对立实际上是句内内容与句外背景共同构成的,因此,这类转折句中只出现一个事物或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之形成对立的另一事物或另一方面存在于句外的背景中。例如:
  (25)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品藻第九》)
  (26)《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文学第四》)
  例(25)中出现了构成比较的对象,即“刘尹(刘惔)”与“长史(王濛)”,而“奇自知”与“不言胜长史”并不能构成对立的关系,这就需要从句外的背景中找二者的对立关系。根据句外背景,可以得知当时刘惔、王濛二人才性相当,在清谈方面齐名,并称“王、刘”。由背景可推出“言胜长史”,而实则“不言胜长史”,这里的对立是句外的“言胜长史”与句内“不言胜长史”之间的对立,从而构成了转折关系。例(26)也是如此。
  (三)限定补充性
  邢福义指出,“A,只是/不过B罢了”“即使A,也B”句式具有限定性,“A,但是B”句式具有补充性[2](P292-440)。但我们在具体考察《世说新语》转折复句时,发现实际情况与这一结论不对等,“即使A,也B”句式在《世说新语》中不具有限定性,具有补充性的转折句也不只存在于“A,但是B”句式。具有限定性与补充性的转折句都是前后分句间无突出的对立关系,只是有轻度的转折关系,因此,我们将这两种语义特征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因为后分句限定与补充的内容往往与前分句不相顺应,于是就构成了转折关系。
  转折复句的限定性是后分句对前分句的内容在程度、范围或语气上的限定。例如:
  (27)袁宏作《名士传》,直云王参军!(《赏誉第八》)
  (28)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文学第四》   (29)(会稽王)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品藻第九》)
  例(27)前分句说“袁宏作《名士传》”,所谓的《名士传》应包含各类名士,但袁宏的《名士传》则只是说王参军,这就对前分句《名士传》进行了范围上的限定。例(28)前分句说“殷中军对佛经都能作深入理解”,后分句说“遇到名相的地方不能理解”,说明理解的程度还不够,这是程度上的限定。例(29)前分句说“会稽王进步极大”,后分句说“然而仍然是第二流中的人罢了”,前后形成对比,使用“然故……耳”后,语气变得更加委婉,这是语气上的限定。
  转折复句的补充性是指后分句与前分句的内容不存在相反或相对,它只是对前一部分未交代的内容进行说明与补充。例如:
  (30)有千里莼羹(以敌此),但未下盐豉耳。(《言语第二》)
  (31)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言语第二》)
  例(30)前分句说“有千里莼菜羹能与之相匹敌”,后分句是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只是还没放食盐豆豉罢了”。例(31)也是如此。
  三、《世说新语》中的转折复句标记
  邢福義指出,“特定复句关系由特定关联词语标示出来,关联词语成为复句在语表形式上的标记。”
  [2](P26)我们结合《古代汉语虚词通释》[4]、《古代汉语虚词词典》[5]、《世说新语词典》[6],对《世说新语》中的转折复句标记进行考察,发现《世说新语》中的转折标记主要有连词、副词,还有少量的语气词。它们的具体使用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独使用,即关联词只出现在前分句或后分句;二是合用,即关联词搭配使用。
  (一)标记单用
  1.用于前分句
  1)虽
  “‘虽’是连词,作‘虽然’‘尽管’讲,表示对某一事实的承认,以引起后一分句的转折或反问。”
  [4](P540)这时“虽”所在的转折句是实让句。例如:
  (32)虽无情,运之者有情。(《文学第四》)
  (33)虽居机要,资名较小。(《识鉴第七》)
  “‘虽’作‘纵使’‘即使’讲,表示一种比事实本身要夸张的多的假设。”[4](P541)这时“虽”所在的转折句是虚让句。例如:
  (34)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德行第一》)
  (35)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言语第二》)
  用现代汉语表述时,可以在后分句前加上表示转折的连词或副词,如“但是”“却”或“也”等。
  2)纵/便
  “‘纵’是副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4](P847)例如:
  (36)初不眠,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言语第二》)
  (37)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贤媛第十九》)
  “‘便’是连词,连接表让步的分句,可译作‘即使’‘纵然’。”[4](P30)例如:
  (38)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方正第五》)
  3)虽复
  “‘虽复’是由连词‘虽’和副词‘复’构成的复合连词,表示假设,‘虽’表示说话人故意夸张的假设,‘复’表示下文所述更深入一层,可译为‘纵令’‘纵使’等。”[5](P557)一般情况下,“虽复”是虚让,但在《世说新语》的实际语料中,“虽复”是表实让的,可译为“尽管”。例如:
  (39)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容止第十四》)
  (40)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方正第五》)
  例(39)前分句是卫玠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例(40)前分句是受刑致残这一事实。
  2.用于后分句
  1)而
  “‘而’作连词用,可译为‘可是’‘但是’‘然而’‘却’‘可是却’等。”[5](P120)例如:
  (41)(太傅)外示絷维,而实以乖间之。(《言语第二》)
  (42)张凭何以作母诔,而不作父诔。(《文学第四》)
  2)然
  “‘然’作连词用,可译为‘然而’‘可是’‘但是’等。”[5](P442)例如:
  (43)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文学第四》)
  (44)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品藻第九》)
  3)乃
  “‘乃’作副词用,可译为‘却’‘反’‘反倒’等。”
  [5](P381)例如:
  (45)诣黄叔度,乃弥日信笃。(《德行第一》)
  (46)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德行第一》)
  4)犹
  “‘犹’作副词用,可译为‘仍’‘仍然’‘还’‘还是’‘依然’等。”[5](P743)表示后分句阐述的实际情况与说话人的预期不一致,即说话人认为应该如此,但结果却“仍然”如此。例如:
  (47)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政事第三》)
  (48)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文学第四》)
  5)但
  《世说新语》中的“但”没有作副词表转折的情况,都是作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只是”“不过”,其转折程度比现代汉语的“但是”稍轻。例如:
  (49)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贤媛第十九》)
  (50)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方正第五》)
  (51)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帖之而已。(《雅量第六》)
  6)唯
  “‘唯’作副词用,可译为‘只’‘仅仅’。”[5](P596)例如:
  (52)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德行第一》)   (53)时彦同游者连镳俱进,唯东亭一人常在前。(《捷悟第十一》)
  7)遂
  “‘遂’作副词用,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事态发展的结局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5](P562)例如:
  (54)郗公始正谓损数百万许,嘉宾遂一日乞于亲友、周旋略尽。(《俭啬第二十九》)
  (55)恺悉从之,遂争长。(《汰侈第三十》)
  8)曾
  “‘曾’作副词用,常与‘不’连用,可译为‘竟然不’‘却不’等。”[4](P45)例如:
  (56)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轻诋第二十六》)
  (57)如此人,曾不得四十。(《伤逝第十七》)
  9)直、止、正/正自
  “‘直’‘止’‘正’均作副词用,都带有轻微转折的意味,可译为‘只’‘仅仅’‘不过’。”[4](P831-846)例如:
  (58)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言语第二》)
  (59)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樂、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文学第四》)
  (60)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文学第四》)
  “正自”表达的转折含义与单用的“正”是相同的,都译为“只”“只不过”,“自”在这里是助词,用在副词附加成分之后,无实义,有语音停顿的作用,可不必译出。例如:
  (61)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言语第二》)
  (62)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赏誉第八》)
  10)更
  “‘更’作副词用,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行为、状况逆转,可译为‘反而’‘却’等。”[5](P171)例如:
  (63)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德。(《规箴第十》)
  11)顾
  “‘顾’作连词用,可译为‘只是’‘但是’等。”
  [5](P190)例如:
  (64)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识鉴第七》)
  12)独
  “‘独’作副词用,可译为‘单单’‘独自’‘却’等。”[5](P108)“独”还有“限止”义,但在《世说新语》中并未出现。例如:
  (65)战于户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德行第一》)
  13)竟
  “‘竟’作副词用,可译为‘居然’‘竟然’。”[5](P312)例如:
  (66)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文学第四》)
  14)如
  “‘如’作连词用,可译为‘却’‘竟’‘又’等。”
  [5](P458)例如:
  (67)长史作数百语,无非德音,如恨不苦。(《赏誉第八》)
  15)定
  “‘定’作副词用,表示出乎意外,相当于‘竟然’‘却’。”[6](P230)“定”表转折的用法在《世说新语》中只出现了一次。例如:
  (68)本谓云龙骙骙,定是山鹿野麋。(《排调第二十五》)
  16)耳
  “‘耳’作语气词用,常用于陈述句的句末,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而已’‘不过……罢了’等。”
  [5](P129)此时“耳”含有轻微的转折色彩。例如:
  (69)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文学第四》)
  17)不意
  “‘不意’作副词用,可译为‘不料,没有想到’。”
  [6](P77)例如:
  (70)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赏誉第八》)
  18)居然
  “‘居然’作副词用,可译为‘居然’‘竟然’。”
  [5](P316)例如:
  (71)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学义不及孔岩,居然自胜。(《品鉴第九》)
  19)自是
  “‘自是’是‘只是’的意思,是后分句对前分句内容的限止、修正和补充。”[6](P178)例如:
  (72)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言语第二》)
  (二)标记合用
  1.前分句与后分句搭配使用
  1)虽……,而/然/亦/犹/复/反/便自①/竟/正自……
  这组转折标记多用于让步类的转折复句中。前分句用“虽”表达两种意思:一是对所述事实的肯定或承认;二是对可能存在的事实的一种假设。后分句则用相应的关联词共同表示转折关系。这组关联词相当于“虽然/尽管……,但是/却/却仍然/却也/竟然……”“即使/纵使……,也……”。例如:
  (73)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德行第一》)
  (74)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德行第一》)
  (75)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文学第四》)
  (76)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方正第五》)
  (77)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方正第五》)
  (78)沙门虽云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性情自得之谓也。(《轻诋第二十六》)
  (79)虽榱桷惟新,便自有《黍离》之哀。(《伤逝第十七》)
  (80)虽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雅量第六》)
  (81)虽不相关,正自使人不能已已。(《赏誉第八》)
  2)宁……,不……
  “‘宁……,不……’是固定格式,由副词‘宁’和‘不’前后搭配而构成,表示在取舍之间意志坚决,可译为‘宁愿(宁可)……不……’。”[5](P391)例如:
  (82)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言语第二》)   2.用于后分句
  用于后分句的关联词有“但/正/唯/特/止……耳/而已”。如前所述,“耳”作語气词常用于陈述句的句末,表示限止语气,可以单独使用。此外,它常与句中表示范围的副词“但”“正”“唯”“特”“止”等组合,表示所述内容涉及的范围有限,可译为“罢了”“而已”“不过……罢了”等。例如:
  (83)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识鉴第七》)
  (84)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文学第四》)
  (85)不知治化何如,唯与张祖希情好日隆耳。(《政事第三》)
  (86)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文学第四》)
  (87)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帖之而已。(《雅量第六》)
  (88)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文学第四》)
  从上述用例可以看出,《世说新语》中已经出现了双音节的关联词语。这种双音节的关联词语不是很多,共有16处,只占有标转折类复句总量的0.05%。新的双音节关联词的出现,丰富了中古汉语表示转折意义的关联成分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中古汉语复句的严密化。
  本文依据于邢福义的转折复句理论,对《世说新语》中有标转折类复句进行探究,发现《世说新语》中的有标转折类复句与邢福义的转折复句理论存在不完全对等的情况。我们将《世说新语》有标转折类复句的特征归结如下:
  一是从有标转折类复句的类型看,《世说新语》的有标转折类复句仅有突转句和让步句两种,并无假转句。让步句中仅有实让句、虚让句、忍让句三种。
  二是从语义特征看,《世说新语》中的有标转折类复句具有因果违逆性、对立性、限定补充性三种语义特征。
  三是从形式标记看,常用成员数量较多,类别上既有连词、副词,还有语气词;使用上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使用;同时出现了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芊.中古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研究[D].苏州: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实现了发展观上的创新;它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统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说过:“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个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状态
十六大以来,面对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
结构的动力特征值是抗震设计的主要依据.本研究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支承于刚性边梁的柱面正交网壳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计算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结构的自振频率及振形.通过对动力特
本文引入了k-很凸,K-强凸空间,它们分别和k-很光没,、K-强光滑空间具有对偶性。证明了Banach空间X和其对偶空间X具有K-很光滑和K-强光滑空间的一些特征。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必须发展,要走现代化道路。社会发展必然采取一种基本和基础性的制度模式。人类长期以来的社会发展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有效的制度形式,由此决
拟建中的黄羊滩自然保护区植被包含77科224属389种,其中苔藓类植物1科1属1种;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3科4属7种;被子植物70科216属376种.并对植物区系的基本成分、生活型
该文建立了矩形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节点——双T板(DST)节点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考察了轴压比、材料性能、构件尺寸等因素变化对其滞回性能、强度刚度退化及延性等受
本研究是WebGIS技术的应用,利用Web发布具有GIS功能的果树病虫害信息的空间分布,病虫害发生区域的蔓延趋势(缓冲区分析)等应用服务.着重介绍了本系统的技术特点以及ESRI公司W
效率和公平问题,中外经济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我国经济学界的有关讨论和争论,往往是与党中央作为指导性意见的提法相交织。理解党中央关于效率与公平提法的改变,认同“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