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戴西·米勒》、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及后期作品《专使》、《鸽翼》、《金碗》中的叙事视角,揭示詹姆斯从早期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到中期套叠式叙事视角再到后期的多重叙事视角,其叙事视角的运用更加成熟完善,更具现代性。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套叠式叙事视角 多重叙事视角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Rahv 1896:1)亨利·詹姆斯,在创作中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尤其是叙事视角的运用。詹姆斯早期阶段(1865-1881 Edel 1963:18))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技巧,“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中心的创作手法即视点法,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王跃洪,邢朝露 2017:139);中期(1882-1900)詹姆斯沉迷于叙事技巧的探索与实验(Edel 1963:25-31);后期从1900至1916年(Edel 1963:31-32),其叙事技巧更加成熟。詹姆斯在创作中孜孜不倦地探索试验,从其早期作品到中期再到后期作品中叙事视角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本文通过分析詹姆斯早期作品《戴西·米勒》、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及后期作品《专使》、《鸽翼》、《金碗》中的叙事视角,旨在探讨詹姆斯从早期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到中期套叠式叙事视角再到后期的多重叙事视角的现代性。
1.早期作品《戴西·米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詹姆斯的早期短篇小说《戴西·米勒》(Daisy Miller, 1878)从一位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伯恩(Winterbourne)视角出发,讲述了美国女孩戴西·米勒(Daisy Miller)在欧洲旅行时与当地人及久居欧洲的美国人之间发生矛盾而遭到冷落,最终死于“罗马热”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詹姆斯创造性地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The Third-person Limited Point of View),即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用小说中某一人物的眼睛和头脑来观察过滤事件的技巧(申丹 2004:53),揭示了欧美大陆之间的文化冲突,展现了其国际主题。
温特伯恩初见戴西时,“她穿着一条白纱长裙,裙子上有无数的皱褶和荷叶边,点缀着许多素色小缎结”,在与戴西交谈中,温特伯恩“发现她的目光非常直率,完全没有羞怯之态”(詹姆斯 1983:4,7)。戴西“来自自由的美国”,在温特伯恩的视角中展现出她“清新自然”、“性格率真”的美国特性(王跃洪 2012:86)。然而温特伯恩久居日内瓦,“对于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已经陌生疏远了”,他对戴西热衷交际的行为感到困惑,认为她是个“喜欢卖弄风情的漂亮姑娘”(詹姆斯 1983:12,16)。温特伯恩的姑妈科斯特洛夫人(Mrs. Costello)是位久居欧洲的美国人,在温特伯恩的眼中,她“一头浓密的银发卷成一圈一圈堆在头顶”(詹姆斯 1983:16),俨然一副欧洲女士的风度,当温特伯恩提出介绍戴西给她认识时遭到她的严厉拒绝,“从他姑母的口气里,温特伯恩立即意识到,在社交的阶梯上,戴西·米勒小姐是处于很低的地位”(詹姆斯 1983:16)。可见,科斯特洛夫人已完全被欧洲文化同化,其行为举止甚至比欧洲人更恪守传统(Meyers 1979:175)。詹姆斯从温特伯恩的视角揭示了19世纪末欧洲严苛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面对科斯特洛太太的拒绝,温特伯恩注意到戴西“轻轻笑了几声”,“用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调”说话(詹姆斯 1983:21,22),可见戴西不惧森严的等级观念,坚持自由平等的思想,表现了19世纪美国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祁和平2000:169)。在罗马沃克太太(Mrs. Walker)的家中,温特伯恩再次遇见戴西。得知戴西一人要在黄昏时分去平西奥(Pincio)公园找意大利人喬瓦尼里(Giovanelli)时,温特伯恩注意到“沃克太太拉着她的手,恳求”她不要去,戴西坚持与温特伯恩一块前去,“温特伯恩立即发现”,“沃克夫人满脸通红,一副激动神情”,要求戴西坐车与她回去。从温特伯恩的视角可以看到19世纪后期欧洲上层阶级刻板严格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中上层阶级的少女必须恪守妇规,身边要有母亲或年老已婚的妇女紧随其后。”(祁和平2000:168)。面对这样的邀请,温特伯恩“看了看戴西”,戴西“突然放声大笑”,“和乔瓦耐尼转身离开”(詹姆斯 1983:49),反映出戴西蔑视欧洲陈规,坚持社交自由的精神。温特伯恩观察到沃克太太遭到戴西的拒绝后,对于黛西礼貌的告别竟“索性转过身去不予理睬”(詹姆斯 1983:57),故意冷落黛西,其实沃克太太谨守社交礼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Meyers 1979:175),这显示出欧洲社会虚伪冷漠的一面。
詹姆斯创造性地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从温特伯恩的角度揭示了19世纪欧洲严苛的等级制度、刻板的社交礼仪及人性的虚伪残酷与新兴的美国平等自由观念及热情率真的性格之间的冲突,引导读者跟随温特伯恩的视角关注审视情节发展。然而,詹姆斯在早期作品中的第三人称有限叙事视角,仍保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元素,小说开头对环境人物做了详细的描述,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及全知叙述的痕迹。他从现实主义的全知视角开始叙事,然后“逐步把叙述的主动权赋予小说中的人物”(王跃洪,邢朝露 2017:140),使故事引人入胜。
2.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套叠式叙事视角
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自发表以来便备受争议,引发了批评家及读者的激烈争论,其中主要有两个批评派别:“弗洛伊德派,以埃德蒙德·威尔森为代表,认为小说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性压抑者的欲望故事;反弗洛伊德派,以罗伯特·赫尔曼为代表,认为小说是一个诡异版的伊甸园神话,幽灵其实是邪恶的象征”(马元龙 2017:31)。这部作品之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与其采取的叙事视角有很大的关系。
詹姆斯在这部作品中运用套叠式叙事(embedded narrative)结构,即是指“在一个叙事层中嵌入另一个叙事层”(Prince 1998:24),也就是说,第一叙事层的叙事体即为“第一层叙事者”(extradiegetic narrator);第二叙事层的叙事体称为“第二层叙事者”(intradiegetic narrator);嵌套于第二叙事层的叙事体为“最内层叙事者(metadiegetic narrator)”(Genette 1980:228-229)。这部作品共有三个叙述层次:第一层叙事者是引子中的“我”,这一叙事层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这种叙述中一般有两种叙事视角在交替作用:一种是叙事者“我”追忆过去的视角,即常规视角;一种是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即经验视角(申丹 1996:14)。在这部作品的第一叙事层中,詹姆斯多采用经验视角,“我看到……他[道格拉斯(Douglas)]的手拂过眼睛,面部有点扭曲”(詹姆斯 2004:4),从经验视角说明道格拉斯要讲述的故事之恐怖,激起读者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第二层叙事者为道格拉斯,他主要交代了他所要讲述故事的人物背景,并且手稿的内容由他读出。第三叙事层是小说的主要层次,也采用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这一叙事层中以经验视角为主,以常规视角为辅交替使用完成了这部分的叙述。“我记得草坪和漂亮的花儿……金黄的天空下乌鸦在茂密的树梢间盘旋鸣叫”(詹姆斯 2004:10),这是家庭女教师“我”追忆自己初到布莱庄园的视角,暗示在表面美好的环境中邪恶力量的存在,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詹姆斯又利用叙事者家庭女教师的经验视角描述了幽灵的出现,“这张脸真的出现在我面前……他真的在那儿……我从未见过他”(詹姆斯 2004:20-21),采用经验视角,使叙述者不知幽灵的身份,也给读者设置了极大的悬念,使读者只能跟随家庭女教师视角一步步地去探索幽灵的秘密。詹姆斯在《螺丝在拧紧》中使用套叠式叙事视角,大大加强了小说的诡异与恐怖程度,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3.后期作品《专使》、《鸽翼》及《金碗》多重叙事视角
詹姆斯在《专使》(The Ambassadors,1903)中运用单一叙事视角,即“从小说中一位固定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Prince 1998:32),以斯特莱瑟(Lewis Lambert Strether)的视角和意识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过程。相比于詹姆斯早期作品《戴西·米勒》,《专使》开端就摆脱了大篇幅交代故事背景及人物的全知叙述,直接明确“意识中心”“斯特莱瑟的专使身份。詹姆斯巧妙地借助“提线人物”戈斯特利实现了对聚焦者斯特莱瑟的外貌的描述,对意识中心的背景、使命及进展情况的描述也是通过提线人物完成的。詹姆斯《专使》中单一视角的运用摒弃了全知叙述和客观场景描写的现实主义元素,引入“提线人物”,更好地实现了作者隐退的戏剧化效果。
为了弥补单一限知视角的不足,詹姆斯在《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中采用多重叙事视角,分别从凯蒂·克罗伊(Kate Croy)、默顿·丹什(Merton Densher)和米莉·西奥尔(Milly Theale)三个意识中心出发叙述故事。小说开始凯蒂为聚焦者,詹姆斯巧妙地借助玻璃的反射从凯蒂的视角呈现聚焦者自身的形象,接着透过凯蒂的眼睛揭示她家境的贫困窘迫,她家人十分希望她能继承莫德·劳德(Maud Lowder)姨妈富裕的财产。她向往体面的生活,却又爱上穷记者默顿,她违背她姨妈劳德夫人的条件,面对家人和姨妈双重的压力和艰难的抉择,她下决心要同时拥有爱情与财富。詹姆斯通过凯蒂视角展现其家庭困境与沉重压力,为其之后计划骗取米莉财富做了铺垫,塑造了贪恋财富却又努力争取把握自己命运的凯蒂·克罗伊的形象。在凯蒂作出决定后,视角转换到默顿身上。默顿爱凯蒂并希望与她结婚。透过默顿的视角可以看出,默顿逐渐意识到凯蒂想要利用米莉获取财富的事实,同时他也感受到米莉“像只鸽子”般善良无私(James 1902:428)。默顿面临着痛苦的道德抉择,最终决定放弃财富时,视角又转向为女主人公米莉。詹姆斯从米莉的视角展现了米莉渴望体验爱与被爱,勇敢对抗死亡的心理活动,在明白凯蒂与默顿的关系后,她宽容地原谅了他们,并把遗产留给默顿,揭示了米莉仁爱宽容的高尚情怀。詹姆斯运用视角转换,聚焦者从凯蒂转到默顿再到米莉,从不同角度照亮了米莉用于对抗死亡、博爱无私的圣洁品性,使叙述更加真实客观、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豐满。
在《金碗》(The Golden Bowl, 1904)中,詹姆斯在使用多重视角的基础上,采用亚美利哥(Prince Amerigo)和玛吉·费弗(Maggie Verver)这对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夫妇的视角,讲述了来自美国的富翁亚当·费弗(Adam Verver)、玛吉·费弗父女及其各自伴侣意大利青年亚美利哥和夏洛蒂·斯坦特(Charlotte Stant)之间错综复杂的婚姻爱情故事,揭示了欧美社会不同的婚姻观、伦理观。小说前半部以王子的视角展开叙述,他将玛吉视为获取财富的手段,“这位姑娘[玛吉]未来‘钱’景之扎实,和她的娇美可人是同样牢靠”(James 1922:20),又“看到她[夏洛蒂]……优美的腰部出奇得柔软,像是撑着绽放花朵的茎”(James 1922:46-47),认为夏洛蒂是一种诱惑,唤醒了他身上的“兽性因子”,即“人的动物性本能”(聂珍钊 2011:6),使他背离婚姻伦理,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欧洲社会商业交易婚姻观念及混乱的伦理意识。小说后半部则是从玛吉的视角展开心理叙述的。“他[亚美利哥]站在她[玛吉]面前显得神清气爽,简直容光焕发,挺让人放心的样子”(James 1922:24),玛吉对王子的聚焦体现了她对王子和夏洛蒂关系的揣测。当玛吉确定了王子与夏洛蒂的亲密关系后,她意识到夏洛蒂“像只野兽,跳起来扑向她的喉咙”(James 1922:235),夏洛蒂成为整个家庭和谐伦理关系的威胁。最终玛吉选择不动声色地挽救了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在她身上体现了美国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詹姆斯创造性地运用王子和玛吉这对夫妇的视角叙事,形成了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叙事视角,使小说形成一种由矛盾和对立带来的张力,使故事曲折迷离更加耐人寻味。
4.结语
詹姆斯在早期作品《戴西·米勒》中运用第三人称视角,但仍具有明显的全知叙述和现实主义痕迹;在其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中采用套叠式叙事视角,运用第一人称由多个叙事主体叙述故事,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詹姆斯在后期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单一叙事视角、双重叙事视角及多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是作品更具现代性。
参考文献
[1]Edel, Leon. Henry James. St.Paul: North Central Publishing Company, 1963.
[2]Genette, Gé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Tran. Jane E., Lewin. Ithaca: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3]James, Henry. The Wings of the Dove. Westminster: A Constable and co. ltd, 1902.
[4]James, Henry. The Ambassador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5]James, Henry. The Golden Bowl(Volume 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6]James, Henry. The Golden Bowl(Volume I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7]Meyers, Jeffrey. “VEL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套叠式叙事视角 多重叙事视角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Rahv 1896:1)亨利·詹姆斯,在创作中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尤其是叙事视角的运用。詹姆斯早期阶段(1865-1881 Edel 1963:18))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技巧,“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中心的创作手法即视点法,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王跃洪,邢朝露 2017:139);中期(1882-1900)詹姆斯沉迷于叙事技巧的探索与实验(Edel 1963:25-31);后期从1900至1916年(Edel 1963:31-32),其叙事技巧更加成熟。詹姆斯在创作中孜孜不倦地探索试验,从其早期作品到中期再到后期作品中叙事视角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本文通过分析詹姆斯早期作品《戴西·米勒》、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及后期作品《专使》、《鸽翼》、《金碗》中的叙事视角,旨在探讨詹姆斯从早期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到中期套叠式叙事视角再到后期的多重叙事视角的现代性。
1.早期作品《戴西·米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詹姆斯的早期短篇小说《戴西·米勒》(Daisy Miller, 1878)从一位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伯恩(Winterbourne)视角出发,讲述了美国女孩戴西·米勒(Daisy Miller)在欧洲旅行时与当地人及久居欧洲的美国人之间发生矛盾而遭到冷落,最终死于“罗马热”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詹姆斯创造性地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The Third-person Limited Point of View),即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用小说中某一人物的眼睛和头脑来观察过滤事件的技巧(申丹 2004:53),揭示了欧美大陆之间的文化冲突,展现了其国际主题。
温特伯恩初见戴西时,“她穿着一条白纱长裙,裙子上有无数的皱褶和荷叶边,点缀着许多素色小缎结”,在与戴西交谈中,温特伯恩“发现她的目光非常直率,完全没有羞怯之态”(詹姆斯 1983:4,7)。戴西“来自自由的美国”,在温特伯恩的视角中展现出她“清新自然”、“性格率真”的美国特性(王跃洪 2012:86)。然而温特伯恩久居日内瓦,“对于美国人的心理状态已经陌生疏远了”,他对戴西热衷交际的行为感到困惑,认为她是个“喜欢卖弄风情的漂亮姑娘”(詹姆斯 1983:12,16)。温特伯恩的姑妈科斯特洛夫人(Mrs. Costello)是位久居欧洲的美国人,在温特伯恩的眼中,她“一头浓密的银发卷成一圈一圈堆在头顶”(詹姆斯 1983:16),俨然一副欧洲女士的风度,当温特伯恩提出介绍戴西给她认识时遭到她的严厉拒绝,“从他姑母的口气里,温特伯恩立即意识到,在社交的阶梯上,戴西·米勒小姐是处于很低的地位”(詹姆斯 1983:16)。可见,科斯特洛夫人已完全被欧洲文化同化,其行为举止甚至比欧洲人更恪守传统(Meyers 1979:175)。詹姆斯从温特伯恩的视角揭示了19世纪末欧洲严苛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面对科斯特洛太太的拒绝,温特伯恩注意到戴西“轻轻笑了几声”,“用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调”说话(詹姆斯 1983:21,22),可见戴西不惧森严的等级观念,坚持自由平等的思想,表现了19世纪美国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祁和平2000:169)。在罗马沃克太太(Mrs. Walker)的家中,温特伯恩再次遇见戴西。得知戴西一人要在黄昏时分去平西奥(Pincio)公园找意大利人喬瓦尼里(Giovanelli)时,温特伯恩注意到“沃克太太拉着她的手,恳求”她不要去,戴西坚持与温特伯恩一块前去,“温特伯恩立即发现”,“沃克夫人满脸通红,一副激动神情”,要求戴西坐车与她回去。从温特伯恩的视角可以看到19世纪后期欧洲上层阶级刻板严格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中上层阶级的少女必须恪守妇规,身边要有母亲或年老已婚的妇女紧随其后。”(祁和平2000:168)。面对这样的邀请,温特伯恩“看了看戴西”,戴西“突然放声大笑”,“和乔瓦耐尼转身离开”(詹姆斯 1983:49),反映出戴西蔑视欧洲陈规,坚持社交自由的精神。温特伯恩观察到沃克太太遭到戴西的拒绝后,对于黛西礼貌的告别竟“索性转过身去不予理睬”(詹姆斯 1983:57),故意冷落黛西,其实沃克太太谨守社交礼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Meyers 1979:175),这显示出欧洲社会虚伪冷漠的一面。
詹姆斯创造性地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从温特伯恩的角度揭示了19世纪欧洲严苛的等级制度、刻板的社交礼仪及人性的虚伪残酷与新兴的美国平等自由观念及热情率真的性格之间的冲突,引导读者跟随温特伯恩的视角关注审视情节发展。然而,詹姆斯在早期作品中的第三人称有限叙事视角,仍保留了一些现实主义的元素,小说开头对环境人物做了详细的描述,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及全知叙述的痕迹。他从现实主义的全知视角开始叙事,然后“逐步把叙述的主动权赋予小说中的人物”(王跃洪,邢朝露 2017:140),使故事引人入胜。
2.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套叠式叙事视角
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自发表以来便备受争议,引发了批评家及读者的激烈争论,其中主要有两个批评派别:“弗洛伊德派,以埃德蒙德·威尔森为代表,认为小说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性压抑者的欲望故事;反弗洛伊德派,以罗伯特·赫尔曼为代表,认为小说是一个诡异版的伊甸园神话,幽灵其实是邪恶的象征”(马元龙 2017:31)。这部作品之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与其采取的叙事视角有很大的关系。
詹姆斯在这部作品中运用套叠式叙事(embedded narrative)结构,即是指“在一个叙事层中嵌入另一个叙事层”(Prince 1998:24),也就是说,第一叙事层的叙事体即为“第一层叙事者”(extradiegetic narrator);第二叙事层的叙事体称为“第二层叙事者”(intradiegetic narrator);嵌套于第二叙事层的叙事体为“最内层叙事者(metadiegetic narrator)”(Genette 1980:228-229)。这部作品共有三个叙述层次:第一层叙事者是引子中的“我”,这一叙事层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这种叙述中一般有两种叙事视角在交替作用:一种是叙事者“我”追忆过去的视角,即常规视角;一种是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即经验视角(申丹 1996:14)。在这部作品的第一叙事层中,詹姆斯多采用经验视角,“我看到……他[道格拉斯(Douglas)]的手拂过眼睛,面部有点扭曲”(詹姆斯 2004:4),从经验视角说明道格拉斯要讲述的故事之恐怖,激起读者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第二层叙事者为道格拉斯,他主要交代了他所要讲述故事的人物背景,并且手稿的内容由他读出。第三叙事层是小说的主要层次,也采用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这一叙事层中以经验视角为主,以常规视角为辅交替使用完成了这部分的叙述。“我记得草坪和漂亮的花儿……金黄的天空下乌鸦在茂密的树梢间盘旋鸣叫”(詹姆斯 2004:10),这是家庭女教师“我”追忆自己初到布莱庄园的视角,暗示在表面美好的环境中邪恶力量的存在,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詹姆斯又利用叙事者家庭女教师的经验视角描述了幽灵的出现,“这张脸真的出现在我面前……他真的在那儿……我从未见过他”(詹姆斯 2004:20-21),采用经验视角,使叙述者不知幽灵的身份,也给读者设置了极大的悬念,使读者只能跟随家庭女教师视角一步步地去探索幽灵的秘密。詹姆斯在《螺丝在拧紧》中使用套叠式叙事视角,大大加强了小说的诡异与恐怖程度,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3.后期作品《专使》、《鸽翼》及《金碗》多重叙事视角
詹姆斯在《专使》(The Ambassadors,1903)中运用单一叙事视角,即“从小说中一位固定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Prince 1998:32),以斯特莱瑟(Lewis Lambert Strether)的视角和意识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过程。相比于詹姆斯早期作品《戴西·米勒》,《专使》开端就摆脱了大篇幅交代故事背景及人物的全知叙述,直接明确“意识中心”“斯特莱瑟的专使身份。詹姆斯巧妙地借助“提线人物”戈斯特利实现了对聚焦者斯特莱瑟的外貌的描述,对意识中心的背景、使命及进展情况的描述也是通过提线人物完成的。詹姆斯《专使》中单一视角的运用摒弃了全知叙述和客观场景描写的现实主义元素,引入“提线人物”,更好地实现了作者隐退的戏剧化效果。
为了弥补单一限知视角的不足,詹姆斯在《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中采用多重叙事视角,分别从凯蒂·克罗伊(Kate Croy)、默顿·丹什(Merton Densher)和米莉·西奥尔(Milly Theale)三个意识中心出发叙述故事。小说开始凯蒂为聚焦者,詹姆斯巧妙地借助玻璃的反射从凯蒂的视角呈现聚焦者自身的形象,接着透过凯蒂的眼睛揭示她家境的贫困窘迫,她家人十分希望她能继承莫德·劳德(Maud Lowder)姨妈富裕的财产。她向往体面的生活,却又爱上穷记者默顿,她违背她姨妈劳德夫人的条件,面对家人和姨妈双重的压力和艰难的抉择,她下决心要同时拥有爱情与财富。詹姆斯通过凯蒂视角展现其家庭困境与沉重压力,为其之后计划骗取米莉财富做了铺垫,塑造了贪恋财富却又努力争取把握自己命运的凯蒂·克罗伊的形象。在凯蒂作出决定后,视角转换到默顿身上。默顿爱凯蒂并希望与她结婚。透过默顿的视角可以看出,默顿逐渐意识到凯蒂想要利用米莉获取财富的事实,同时他也感受到米莉“像只鸽子”般善良无私(James 1902:428)。默顿面临着痛苦的道德抉择,最终决定放弃财富时,视角又转向为女主人公米莉。詹姆斯从米莉的视角展现了米莉渴望体验爱与被爱,勇敢对抗死亡的心理活动,在明白凯蒂与默顿的关系后,她宽容地原谅了他们,并把遗产留给默顿,揭示了米莉仁爱宽容的高尚情怀。詹姆斯运用视角转换,聚焦者从凯蒂转到默顿再到米莉,从不同角度照亮了米莉用于对抗死亡、博爱无私的圣洁品性,使叙述更加真实客观、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豐满。
在《金碗》(The Golden Bowl, 1904)中,詹姆斯在使用多重视角的基础上,采用亚美利哥(Prince Amerigo)和玛吉·费弗(Maggie Verver)这对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夫妇的视角,讲述了来自美国的富翁亚当·费弗(Adam Verver)、玛吉·费弗父女及其各自伴侣意大利青年亚美利哥和夏洛蒂·斯坦特(Charlotte Stant)之间错综复杂的婚姻爱情故事,揭示了欧美社会不同的婚姻观、伦理观。小说前半部以王子的视角展开叙述,他将玛吉视为获取财富的手段,“这位姑娘[玛吉]未来‘钱’景之扎实,和她的娇美可人是同样牢靠”(James 1922:20),又“看到她[夏洛蒂]……优美的腰部出奇得柔软,像是撑着绽放花朵的茎”(James 1922:46-47),认为夏洛蒂是一种诱惑,唤醒了他身上的“兽性因子”,即“人的动物性本能”(聂珍钊 2011:6),使他背离婚姻伦理,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欧洲社会商业交易婚姻观念及混乱的伦理意识。小说后半部则是从玛吉的视角展开心理叙述的。“他[亚美利哥]站在她[玛吉]面前显得神清气爽,简直容光焕发,挺让人放心的样子”(James 1922:24),玛吉对王子的聚焦体现了她对王子和夏洛蒂关系的揣测。当玛吉确定了王子与夏洛蒂的亲密关系后,她意识到夏洛蒂“像只野兽,跳起来扑向她的喉咙”(James 1922:235),夏洛蒂成为整个家庭和谐伦理关系的威胁。最终玛吉选择不动声色地挽救了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在她身上体现了美国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詹姆斯创造性地运用王子和玛吉这对夫妇的视角叙事,形成了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叙事视角,使小说形成一种由矛盾和对立带来的张力,使故事曲折迷离更加耐人寻味。
4.结语
詹姆斯在早期作品《戴西·米勒》中运用第三人称视角,但仍具有明显的全知叙述和现实主义痕迹;在其中期作品《螺丝在拧紧》中采用套叠式叙事视角,运用第一人称由多个叙事主体叙述故事,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詹姆斯在后期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单一叙事视角、双重叙事视角及多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是作品更具现代性。
参考文献
[1]Edel, Leon. Henry James. St.Paul: North Central Publishing Company, 1963.
[2]Genette, Gé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Tran. Jane E., Lewin. Ithaca: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3]James, Henry. The Wings of the Dove. Westminster: A Constable and co. ltd, 1902.
[4]James, Henry. The Ambassador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5]James, Henry. The Golden Bowl(Volume 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6]James, Henry. The Golden Bowl(Volume I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7]Meyers, Jeffrey. “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