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游戏视角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saku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教学充满游戏性,改变艺术设计教掌中的刻板现象,重塑数字化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分析了艺术设计教学既有模式的问题,挖掘了广义游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价值内涵,厘清了该模式的理性建构。得到艺术教育中广义游戏模式的实现策略。该方法可以改善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刻板现象,实现教育模式成效最大化。
  关键词:广义游戏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TG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8-0113-03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new mode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era , make teaching full of games , and change the stereotype in art design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model of art designteaching, excav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 generalizedgame teaching mode, and clarifies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The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generalized game kernel pattern was obtained.Thismethod can improve the stereotype in art design teaching and maximize the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mode.
  Keywords: Ggeneralized Game Art design Educational model
  引言
  广义游戏泛指活动主体以获得快感为目的且从中学会某种本领的互动活动;狭义游戏特指电子娱乐活动。本研究中教育游戏的概念和范围更接近广义的游戏范畴,特指一種人类的自发行为活动,具备愉悦性和功能性,目标延伸为特定技能培训和智力培养,即本文所倡导的广义游戏精神内核。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育人需侧重学科交叉融合,旨在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才能符合人才需求的变化。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在学习中,基于多种方式的交叉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模式能够有效对应发生根本变化的情景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游戏,即玩耍,是一种古老的身心协调的智力活动,其根本特征在于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任务目标导向。依据一定游戏规则参与者将进行个人活动或团队活动以期完成游戏任务,其运行模式具有轻松高效、愉悦和谐、规则竞争、双向合作等等积极积极,能够有效改善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刻板现象。本文旨在探讨游戏化在艺术设计育人模式中的迁移和实现。
  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智能的结构》-书中系统阐释了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需要充分尊重个体的智能差异并进行相适应的智能培育,将使人的智力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发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广义游戏的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呈现某种一致。从广义游戏精神内核模式迁移到教学的游戏性内核,旨在解决数字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育人核心目标。
  “游戏是调节人们的生活、体力、智力、心理和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能有效地把创造、想象、灵感、直觉等认识形式寓于娱乐、消遣之中……”。教育游戏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已经有所显现,在认知弹性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游戏教学观等理论指引下,本文将从对现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刻板现象的问题入手,从教学游戏性内核模式的理论依据、价值内涵、具体内容、操作执行等方面予以探讨。
  一、艺术设计教学既有模式的问题与反思
  信息化时代,原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在凸显其优势后进入了发展停滞期,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很多值得关注的普遍问题。
  (一)教学无趣、注意力稀释现象普遍
  在课堂上,教师盲目固守教学规范、教学中的知识单项输出、教学无趣现象仍占主流,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向学生输入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层面,虽然部分教师借助反转课堂等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仍然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模式体系,缺乏实施准则、评判标准,效果评估等问题。数据时代学生能被课堂吸引有一定困难,其专注程度参与程度都较十年前的学生有很大变化,学生在课堂感受不到作为“人’’的主体存在,“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失落,“人”沦为各种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教学服务终端的工具。
  (二)教育对象的信息接受和认知习惯变化
  “人”与“物”是设计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与“客体”。数据时代,教育对象对知识的耐受力和理解力及适应力都在发展,游戏性是人发展的内在诉求。游戏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对学习者进行身份和自我的建构有其重要的意义;游戏性的及时反馈机制和阶梯式难度上升模式使玩家在其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及时反馈促使执行人主动调整策略,当游戏任务短小精悍、可以反复执行,供玩家及时复制上次成功的经验或避免再次失败的经验。“的确如此,那种感觉就像你正在玩一款游戏,游戏中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得分情况。”游戏中的自主性、自我调控以期最优化的效应是可以复制和迁移的。教育中的游戏性其一可以优化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构建良性学习情绪,优化学科情感;其二也使学习者整合游戏中的思维方式并迁移至学习思维中来。游戏与学习在思考层面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反馈不断调整认知并优化行为的过程。在大量访谈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示希望在课堂上接触课堂游戏,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现摘录部分如下:   访谈摘录1:(受访对象:陈同学,女,大二,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
  Q:你希望在专业课课堂上体验教学小游戏的学习模式吗?(如:手舞足蹈猜猜看游戏,图文互译游戏…)
  A:当然当然,我特别想要上那种吸引的我不看手机,沉浸式学习,那上课就特别快乐!!!
  Q:你曾经体验过这类课堂游戏吗?如果有,请举例。
  A:专业课做游戏的环节我没有印象,不过我在校外上的口语课,在学辩论相关的课程的时候,就有举行过小型辩论赛,很有趣。也有玩你画我猜小游戏,学校课都比较严肃。
  Q:你觉得专业课上教学中穿插采取游戏模式有什么优缺点?
  A:优点:上课会变得很有趣,学生会变得活跃绽放,喜欢上上课,师生关系会变得亲近。缺点:课上做游戏需要有老师一步步地从课程学习内容铺垫引导到小游戏上,游戏还是要和课程相关。如果游戏是课前暖场小游戏,游戏做完了有些学生还是会该干嘛干嘛。
  Q:假如你是老师,你会用什么课堂小游戏的方式?举例三个。
  A:我觉得小游戏不需要太“小”了,比如:认识品牌,玩趣味猜猜猜,把写有品牌的纸条贴在学生额头上,学生问问题,台下的人只能回答是否,学生要猜出那个品牌。
  学习标志,为了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标志需要哪些要点,可以放出一些标志,让学生猜这个品牌是经营什么的,或者连连看。
  学习品牌,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甲方乙方,来沉浸式的体验品牌从开始到完成的过程。课堂若是太沉闷了,就玩击鼓传花,歌结束选中的学生要唱歌啊什么的活跃—下气氛。
  访谈摘录2:(受访对象:张同学,男,大三,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
  Q:你希望在专业课课堂上体验教学小游戏的学习模式吗?
  A:专业课的话我并不是那么期待课堂游戏,文化课的话就相反。课堂游戏有的话是挺好的,最好是老师自己也能参与进来,这样整体活动气氛会被调动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课堂上的同学大多是互相不熟悉的会比较掏谨,而且艺设女生多,很多人会放不开(有些男生也放不开),所以实施起来有难度。不过也是增加熟悉度的好机会。
  Q:你曾经体验过这类课堂游戏吗?
  A:我曾经体验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是全班一起参与的。不过这个游戏玩起来比较紧张。还有组队竞赛方式回答问题的游戏。这个的话更放松,因为是组队而不是个人。
  Q:你覺得专业课上教学中穿插采取游戏模式有什么优缺点?
  A:优点:调动氛围,让课堂更加轻松有趣。如果把专业课内容融合的好,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结果却更有效。
  缺点:学生必须得配合老师,不然整体气氛会十分尴尬。并且,管理不得当的话课堂秩序会比较混乱。
  Q:假如你是老师,你会用什么课堂小游戏的方式?
  A:假如我是老师,我会:看图猜成语(幻灯片里放图,或者放表情更有趣,还能融合课堂主题)
  逢三(或者是其他数)和三的倍数就跳过等。还有比较复杂的:每个人取一个绰号,例如aa bb,并且编排一个自己独特的动作,然后成员之间相互cue,如果能顺利喊出别人的名字并且做出别人的动作就算过,否则淘汰。
  访谈摘录3:(受访对象:王老师,男,四十岁,艺术设计资深专业老师)
  我的个人观点是:在课堂植入课堂游戏的教学方式是有利于教学的整体效果的。尤其是在将比较枯燥的理论灌输转化为比较生动的客观认知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并不能得出“只要是课堂游戏就是好的”这一纯形式主义的判断。游戏的设置要程序精准,并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并且兼顾到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接受度和反应度差异,甚至在实践中还要根据客观要素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这种互动教学方式的优势。尤其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因为完全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成熟度,课堂游戏的设计要求也会有本质的区别。在逻辑性,参与度,规则性设定,最终评价等环节上都会有更为严苛的要求。对教师的整体进程控制力的挑战也将是完全不同的。
  在访谈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于“游戏”的高度关注,他们期望学习能够部分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他们普遍表达了对课堂游戏的向往与期待,但同时也表现出忧虑:这样的游戏真的能够学到知识吗?通过教育游戏真的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吗?教师对游戏的关注点在于游戏如何实现精准设置,以期能够达到目标预设。当学习者和教师都转向思考教育游戏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身就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思考和反思。在这次由于新冠肺炎导致的网络学习中.授课软件促使线上教学带上某些游戏的特征,如:课堂云点赞、作业云分享点评打分,师生在线上的交流更加自如轻松随意,学生更敢于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等等。从传统课堂到网络课堂,都需要以教育游戏推进课堂节奏,以期教学成效最大化。
  二、广义游戏内核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价值内涵
  依据国内外教育学家关于教育游戏的理论主张,广义游戏内核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寓教于乐思想、尊重个体认知特点、教育游戏为人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交叉延申,并基于新媒体环境背景进行结构重组与优化,使其更符合当前育人目标。
  (一)广义游戏育人模式与寓教于乐思想不谋而合
  以孔子的乐教乐学思想、梁启超的趣味教学理念、叶圣陶的寓教于乐思想、当代的愉快教育等为代表的育人理念无一不在思考教育的良好情绪体验。游戏与教育有着深深的内在关联,游戏是教学的源头之一。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习者更容易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灵活掌握。从哲学、语言学、美学、文化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实施适应课堂教学内容的游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学科多角度思维方式,在情境中体验更深刻的专业性。如:学习《标志设计》课,为了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标志设计涉及哪些要点,教师组织学生玩“标志猜猜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标志猜测该品牌的经营范围、服务内容、受众人群等知识,设置游戏闯关环节,猜对的小组可以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又如学习《品牌策划与设计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甲方乙方,来沉浸式的体验品牌从开始到完成的过程。   (二)广义游戏尊重个体认知特点,是游戏服务教学的一种自然形式
  “伴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的传播,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富有人性化的措施,使中国的教育显得格外有人情味”。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尤其具备并需要游戏的品质。其激发学习动力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价值内涵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游戏强调对生命的关怀。艺术设计教学中至始至终都需要关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社会,围绕针对人的感受设置技能知识,提升对生命本体的感知与敬畏,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参与性投入感和使命感。如在《环境媒体与信息导向》课程中,将酒后驾车的危害图形与现实环境融为一体,使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服务人群和社会,将游戏中的虚拟现实与真实社会环境形成互动链接,以期训练解决现实问题的设计能力。
  2.游戏强调过程的愉悦性与投入性。艺术设计是认识人、了解人、服务人的学科,愉悦和投入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生活的灵魂才能创造出服务和愉悦他人和社会的设计作品。艺术类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学习者的感知能力培养,拥有一颗感受山川日月、四季轮转的心灵,才能将感受化为美好的设计语言呈现在作品中带给人们功能满足和精神享受;
  3.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统一。游戏来源于生活,是祖先们用智慧调节身心的方式。游戏强调对生活的链接和超越,将自由和规则对立统一在育人活动中,使個体的智力发展与团体的规则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节学习者的身心以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将专业性情景游戏发挥出最佳调节效果,游戏设置明确的规范和奖惩以及及时反馈,使寓教于乐从一句口号变成真实的课堂体验,使教学主客体的身心达到良性循环。
  三、广义游戏内核模式的理性建构
  (一)理性构建的背景和现状。在艺术类专业课教学植入课堂游戏的教学方式无疑有利于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将比较枯燥的理论灌输转化为比较生动的客观认知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并不能得出“只要是课堂游戏就是好的”这一纯形式主义的判断。需要理性构建游戏的主题内容方式评价等,如游戏的设置要程序精准,并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并且兼顾到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接受度和反应度差异,甚至在实践中还要根据客观要素不断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这种互动教学方式的优势。尤其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因为完全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成熟度,课堂游戏的设计要求也会有本质的区别。在逻辑性,参与度,规则性设定,最终评价等环节上都会有更为严苛的要求。对教师的整体进程控制力的挑战也将是完全不同的。
  (二)理性构建的具体方式方法
  构建教育游戏内在逻辑、调试育人目标、生成个性化路径。
  1.构建教育游戏的内在逻辑
  “游戏的内涵为愉悦、自由、规则、和谐,游戏的外延为对话、体验、表演、虚拟。”教师需要根据专业中的知识点元素与游戏中的任务关卡形成对应链接,力求将知识点与闯关升级的游戏反馈心态结合,对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积极能力提升体验模式、使教学活动充满流动性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游戏中,可以由学生自行组队,也可以和老师交叉组队,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组织闯关游戏模式。
  2.调试适应新环境的育人目标
  将传统艺术课堂的单一育人目标转为多元化目标。由过去知识能力获得转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对象,其知识信息的丰富程度达到历史新高,但对于信息整理和消化吸收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在游戏中会自然遇到各种问题,将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更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3.生成游戏角色化个性化路径
  游戏者可以根据角色设置完成路径和方式方法,可以根据游戏任务灵活进行人员配置,依据个人能力对应完成游戏中的子项目,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优势能力进行选择,充分尊重了个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信息设计课程中,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游戏方案,是通过思维导图方式还是传统笔记方式整理信息这取决于他们个人的使用习惯和擅长角度。以《信息设计》课程为例,从游戏角度设置模块化可以分为:
  (1)课内游戏与课外游戏相结合;
  (2)线上与线下游戏相结合;
  (3)专业内游戏和专业外游戏相结合;
  (4)角色内游戏和角色外游戏相结合。与游戏内核“解答非唯一化”的本质相同的教育游戏,提供了分层学习、因材施教的可操作性和保障条件,是未来人才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法。
  四、广义游戏内核模式的实现策略
  “游戏就如成人的自由联想……游戏治疗提供了通往沟通潜意识的途径。”游戏化学习是教学者结合游戏的设计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以游戏化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教育游戏性的实现策略包含多个因素,如观念的改变,教学情境的营造、制度的完善等,下文将着重从教学场的营造中这一方面挖掘潜在游戏性因素,阐述教育游戏性内核的实现策略。
  (一)角色互换
  “玩耍可以培养体能、社会情绪及智力技能,同时促进大脑发育。”传统课堂中师生位置是固定的,老师的话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授知识时使传播力度更强;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对于创造性沟通性高要求的专业,勇于挑战权威的观点被认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专业素质,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有其不容易做到。在设置课堂游戏时,可以使师生角色互换,老师充当学生,学生变成老师,对各自新的角色进行任务配置,使两者代入角色思考,重新审视同一知识结构的沟通和传播。游戏主题示范:设计师与受众的互换,男女性别的互换,虚拟与现实的互换等。
  (二)专业重置
  在引入课堂游戏时,在角色互换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将各种不同职业的专业重置于游戏者身份,以体会不同专业的不同思考模式,为深度了解设计对象打下基础。重置范例:设计与纯艺术的重置;设计与数学的重置;设计与文学的重置;设计与语言的重置等。   (三)空间交错
  利用数字媒介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错,以正向引导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习惯,使用收他们欢迎的电子终端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使沉溺于虚拟空间过多的学生主动积极的面对解决现实问题。户外游戏与室内游戏交错延伸,户外游戏活动因其更接近广义游戏的本质,在效果上优于室内游戏,但弊端也很多,需要组织者有丰富的临场控制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多元互动
  实现以上三方面的综合运用,达到互融互通的组织效果,是广义游戏内核教学模式的最佳状态。师生共同体验寓教于乐的情境,达到学和玩双效同行,师生皆身心愉悦、智能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让教学充满游戏性是人发展的内在诉求。在认知弹性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积极探索游戏的愉悦、自由、规则、和谐、对话、体验、表演、虚拟的内在品质,并将其运用在艺术设计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可以改变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刻板现象;尊重个体的智力特征和发展路径,使教育达到发展和愉悦并重,价值与文化齐行,力求探索和重塑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教改基金:基于游戏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思维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之沧:艺术与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37-238
  [2](美)Bruce Iov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74
  [3](美)齊莉格·斯坦福火学创意思维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4]朱寅年点击中国教育创新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2005: 122-124
  [5]盖瑞·兰爵斯岛淑贞译游戏治疗:建立关系的艺术[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 22-23
  [6]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18-20
  [7]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编游戏与教育——用游戏思维重塑学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8](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M]中信出版集团,2015 (2):92-93
  [9]李宜谦,安露公共建筑中广义无障碍设计的实施策略[J]设计,2016,29 (17):78-79
  [IO]张丽普及设计教育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J]设计,2016,29 (17):98-99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增强现实技术在汽车设计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现状。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增强现实技术实践应用的解读,初步研究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分类,以及设计难点,并对应用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最终归纳出设计实现时需注意的要素,为后续设计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增强现实增强装配AR-HUD人机交互空间增强现实系统汽车设计  中图分类号:U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
摘要:数字化革命,带来了渠道最深的变革。近年来,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当中。在文化传播方面,随着场所形式,展览方式,展出内容的转型升级,也推动着博物馆等场馆的数字化数据形态的构建。为此,通过研究二者结合下的虚拟校史馆的基本形态与应用场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方法和技术进行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概念,使用三维数据扫描、3ds Max建模及Unity交互设计等技
摘要:探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为汽车内饰设计开拓新思路。解析新中式室内设计的概念及基本风格:探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应用于内饰设计的意义与价值;从内饰布局、色彩材质搭配、内饰部件设计三个角度提出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得到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运用设计策略进行汽车内饰设计实践。基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提出的汽车内饰设计策略应具有一
摘要:为了让公路导视系统设计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人们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导视功能服务。文章从公路导视系统设计的重要性、网格系统的设计原则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我国公路导视系统进行精细的实地调查,得到我国公路导视系统设计的现状和现存问题。通过结合相关领域的优秀设计案例,探索网格系统在公路导视系统中的设计方法,为我国构建功能与体验统一发展的公路导视系统提供可借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公路导视系统
探究社交平台中的食物传播现象对食物设计未来发展趋势所提供的启示。从传播现象的社会动因入手,结合食物设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于社交、传播、文化的多维度分析进行深入研究。食物设计在未来发展道路中,要重视建立符号品牌加强信息传达,且引导线下活动重视身体感受,才能在社交平台中构建食物传播的良性生态,便于用户通过食物传播在线上社交活动中进行印象管理。
摘要:非典、鼠疫、埃博拉等疫情放大了公共度假空间“未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设计的问题。在“健康度假空间设计”的积极健康效应的基础上,增加防疫属性,形成双倍的健康效应。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云南昆明西山洲际度假酒店的入口、大堂、自助餐厅、客房、健身房、SPA等主要空间存在的健康隐患进行“双效健康”的空间设计探索,利用AutoCAD和3DMAX对度假酒店的空间进行重构表现。基于昆明西山洲际酒店空
摘要:鉴赏探析比亚迪汉“中国化”设计语言亮点及背后隐藏的趋势,为中国汽车品牌与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发展获得合理借鉴。分析比亚迪汉在外观内饰设计上所运用中国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从人类工业化发展阶段、设计在产品中的重要性及民族文化的内涵作用三个角度探析背后所隐藏的汽车发展趋势。将中华优秀文化元素设计应用于汽车产品的外观内饰上,强化文化自信并建立起消费者对于“华系车”品牌文化的认同,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趋
摘要:探讨运用文创设计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方法,以促进国内旅游产品设计的发展。通过对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现状调研分析,剖析了现今旅游产品所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创设计从独特性、收藏性、趣味性、实用性、生动性、品牌化六个方面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进行探讨。将各地域旅游产品与文创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国内旅游产品文创设计提供有效的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吸引力生命力
摘要:以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装饰载体及视觉符号为主要对象,探析萁多元文化属性和设计应用创新方法及途径,借此促进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承活化和可持续发展。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设计应用与案例探析,并借鉴跨学科的理论成果来进行综合研究。明清广府传统村落祠堂装饰符号是探究广府聚落多元文化属性和设计创新的载体资源,再设计应用则是提升广府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附加值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对其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