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路径探究

来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建档立卡学生家庭脱贫的希望,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意义重大。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帮扶多以帮助学生“能就业”为目标,未能关注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短视效应”。研究表明职业胜任力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及新时期就业帮扶工作的要求,探究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路径,为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就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0)03-0077-04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精准扶贫确定为“十三五”期间的国家战略。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扶贫。为做好教育领域的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基础性、关键性和先导性的作用。2016年,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对学龄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学龄后五个阶段的建档立卡群体分类施策,做好帮扶。
  具体到高等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贫困群体,高校历来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帮扶工作,建有较为完备的资助体系。目前的帮扶更多是通过无偿式的奖、助学金等形式帮助建档立卡学生缓解经济困难,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这并不能确保建档立卡学生最终脱贫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1]相对于“输血式”的救助,高校建档立卡学生更需要“造血式”的帮扶。为此,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高校要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不仅能顺利毕业,而且能顺利就业,从而最终摆脱贫困。
  一、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现状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帮扶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在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就业帮扶时间较短,未建立全程化帮扶机制
  建档立卡学生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其家庭来说是脱贫的希望。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连年专门发文部署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要求高校要建立台账、精准帮扶、跟踪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从就业帮扶工作实际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就业帮扶的对象确定为毕业生,帮扶活动也是在学生毕业学期集中开展。就业帮扶的时间短,任务重。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尚未建立全程化的帮扶机制。
  此外,为实现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重心往往停留在帮助建档立卡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上,对影响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却关注不够,使得部分毕业生“能就业”却难以“就好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帮扶具有一定的“短视效应”。
  (二)就业帮扶模式粗放,未实现精准施策
  精准施策,指的是高校的就业帮扶工作需要结合建档立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实施精准帮扶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就业帮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精准帮扶要求高校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全面工作。精准帮扶是高校提升就业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能够为建档立卡学生建立台账,做到精准识别,但限于就业帮扶体系不健全、就业帮扶人员缺乏、信息化手段不完备等原因,在帮扶过程中往往只能以建档立卡学生全体为对象,通过政策宣讲、资金补助、专场招聘等形式开展“普惠式”的指导和服务,很难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一生一策”的定制化帮扶。可见,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模式依旧相对粗放,精准施策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就業帮扶主体单一,未构建协同帮扶网络
  就业帮扶主体指的是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帮扶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需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帮扶措施。致困原因不同,帮扶措施也应有不同。就业帮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应在就业帮扶过程中构建由就业部门、资助中心、心理中心、教学部门、院系、政府、社会、家庭、学生本人等多方参与、内外联动的协同帮扶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就业帮扶的效果。然而,现状是就业帮扶工作往往是学校就业部门在“单兵作战”,虽然就业帮扶很大程度上应以就业部门为主导,但仅靠就业部门却不能完全解决就业困难问题。[2]高职院校在发挥就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外,亟须完善协同帮扶网络体系,进一步明确帮扶主体,压实帮扶责任。
  二、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思路创新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说:“脱贫必须是自己的观念有变化,能力有提升,有稳定的收入与渠道,这才叫脱贫。”培养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的核心,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及新时期就业帮扶工作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进行了重新梳理。
  (一)就业帮扶工作的理论创新: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
  胜任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197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胜任力是区别组织中业绩优异者和业绩平庸者最为显著的特征,胜任力包括与工作相关的能力、特征和动机等。此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Arthur等人提出智能职业生涯框架理念后,有关职业胜任力的研究才逐渐增多。Arthur等人指出,在现代企业中,员工要发展与公司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胜任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雇佣关系。具体来说,员工应该积极提升“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三种维度的胜任力,从而获得优异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职业发展。三种“知道”胜任力形式共存互补,回答了员工在企业中“为什么从事该项工作”“怎样进行工作”及“和谁建立工作联系”等具体问题,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加剧,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由传统的层级制演变为更加扁平化和更具柔性的組织结构,传统的终身雇佣、线性发展的职业路径正逐渐消除,员工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无边界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员工只有持续提升职业胜任力,才能在不同的企业、角色和岗位间自由转换并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3]大学阶段是学生确立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教育和培养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高职院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在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多以帮助找到工作为目标,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关注不够,具有一定的“短视效应”。基于上述职业胜任力对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作用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为就业帮扶工作的最终目标,让建档立卡学生不仅具备“能就业”的能力,更具备支撑其未来持续“就好业”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就业帮扶工作的路径选择:基于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全程化精准帮扶
  确保建档立卡学生充分就业是切实发挥高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底线要求和刚性任务。[4]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高校要切实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务必确保建档立卡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在这一目标指引下,高职院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帮助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工作的重心依旧停留在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率上,对建档立卡学生未来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就业帮扶工作短期性、突击性、粗放性特征明显。为了更好地做好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高职院校亟须建立以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为目标的全程化精准帮扶机制,推动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一,帮扶方式需凸显精准帮扶。精准帮扶是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现实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工作,要求高校要做好帮扶,并多次提出“精准帮扶”的要求。传统的帮扶方式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实效,帮扶措施较为粗放,看似“普惠”到了每一位建档立卡学生,实则帮扶效果并不理想。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帮扶机制,精准帮扶是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帮扶。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精准帮扶机制,提升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要需充分借助“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精准帮扶的识别、帮扶和动态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帮扶资源的优化与集成作用。[5]
  第二,帮扶内容需聚焦职业胜任力。目前,学术界较为经典的职业胜任力模型是McClelland 提出的“冰山模型”,该模型借用冰山的外形特征形象地对职业胜任力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类。其中,知识和技能类似于冰山中浮于水面的部分,属于外显胜任力。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性和动机等要素则像冰山中隐于水下的部分,属于内隐胜任力。内隐胜任力相较于外显胜任力虽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辨别,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会起到更为积极和深远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相较于知识和技能,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极的心态等素质,这些均属于内隐胜任力的构成。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外显胜任力的同时注重丰富帮扶内容,以课程、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内隐胜任力。
  第三,帮扶期限需贯穿培育全过程。一般来说,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先天生理和后天教育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职业胜任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学生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后才能逐渐养成。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传统就业帮扶仅在毕业年度突击实施的做法,将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贯穿于建档立卡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建档立卡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分类别、分阶段、系统精准地做好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素能提升、求职择业指导等工作[6],帮助建档立卡学生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育的保障机制
  职业胜任力提升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精准帮扶的要求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整合内外资源,完善保障,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胜任力三个维度核心指标,有针对性地对建档立卡学生实施职业胜任力提升帮扶,让建档立卡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就好业”。
  (一)构筑内外联动的协同帮扶网络
  建档立卡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最初表现为经济困难,若任其发展,则可能造成困难升级,演变成经济、心理、学习、人际关系等多重困难并存,并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7]一直以来,建档立卡学生都是高职院校就业帮扶的难点和重点。在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帮扶目标下,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传统帮扶中就业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面,建立以学校、社会、家庭等为主体的协同帮扶网络。其中,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是帮扶网络的核心,通过整合就业部门、资助中心、心理中心、教学部门、团委、院系等校内各部门,为建档立卡学生构建完善的校内帮扶网络,同时要压实部门帮扶责任,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优势,为建档立卡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教育、综合素养培育、心理健康辅导、经济资助和就业指导等帮扶;社会和家庭是帮扶网络的外部支撑。社会是学生重要的实践场所,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能力等素能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精神归宿,会对其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发挥独特作用。高职院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加强与社会和家庭这两种重要外部力量的协同,形成有效联动的合作互补机制,合力帮扶建档立卡学生提升职业胜任力。
  (二)打造紧密衔接的一二课堂共育模式
  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关键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学生养成职业胜任力的核心途径。从高校培养手段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全面支撑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能,如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职业胜任力“冰山模型”看,“第一课堂”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外显胜任力,“第二课堂”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内隐胜任力,一二课堂都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在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构筑有效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一二课堂的共育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巩固建档立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加强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根据全程化精准帮扶的要求,高职院校可分类别、分阶段为建档立卡学生定制实践活动,让建档立卡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专业技能向职业能力转化,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完善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不仅能提升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而且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效性。[8]在培养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引入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等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入手,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校企资源应优先向建档立卡学生倾斜,为其提供更多的企业认知和实习机会,帮助建档立卡学生全面了解企业需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身份的过渡,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职业岗位和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校企双方在建档立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建立双导师联合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导师各自优势,针对建档立卡学生的短板精准施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搭建“互联网+精准帮扶”信息化平台
  建档立卡学生个体存有差异,高职院校就业帮扶工作要在精准帮扶的要求下从传统的“普惠式”帮扶向更具针对性的“订单式”帮扶转变,要根据专为建档立卡学生量身定制的职业胜任力提升方案精准实施指导和帮扶。转变帮扶模式意味着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人、财、物等资源,实现帮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提升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做好就业帮扶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互联网+精准帮扶”信息化平台,保障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育工作精准高效地进行。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帮扶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作用,打破时空限制,推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跨时空、跨专业、跨组织的互联网+职业胜任力培育体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为精准识别职业胜任力短板、精准实施职业胜任力培育及建档立卡学生动态管理提供技术手段支持,构建建档立卡学生职业胜任力培育工作的精准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赖远妮,李兰英.广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4):121-124.
  [2]刘鄢立.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6):51-55.
  [3]周文霞,辛迅,谢宝国,等.职业胜任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7):17-25.
  [4]刘东,郝敏敏,孔飞.脱贫攻坚背景下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探析——以陕西某高校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9):143-144.
  [5]王海生,张强.高校“互联网+就业帮扶”应用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理念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4):57-60.
  [6]林舒.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33-35.
  [7]王文龙,戎辉,裴松.高校“三困生”协同帮扶网络特征及其联结机制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7(3):61-64.
  [8]周向群.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8(24):135-13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优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β内酰胺酶发酵条件。[方法]选用大肠杆菌为供试菌株获得β内酰胺酶,通过对该菌种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提高β内酰胺酶活力。[结果]确定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7 ℃、初始pH 7.8、接種量2.0%、装液量65 ml/250ml发酵瓶。使用最佳发酵条件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最终得到的β内酰胺酶活力为178.54 U/ml,
期刊
摘要 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竹文化在促进竹林资源高效培育、竹加工业和竹生态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打造浙江竹业升级版必须继续大力弘扬竹文化、加强竹生物多样性保护、注重设施竹业工程建设和发展竹文化创意产业等建议。  关键词 竹文化;竹产业;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553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期刊
摘要以焦作市为例,剖析了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成绩背后存在的产业比例失调、能源消耗偏高、生态赤字严重等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再次转型。统筹产业、城市空间结构、交通3要素,确立再次转型的总体思路,分别提出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城市空间、梳理内外交通等策略,以期助力焦作市未来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再次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
期刊
摘要 该文分析了国内外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的发展概况,并结合江西省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对当前制约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推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阐明了发展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化实现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加快江西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发展的对策与策略。  关键词 江西;谷物干燥和收集机械化;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S2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
期刊
摘要 [目的] 评价0.5%毒死蜱药肥混剂对韭菜韭蛆的防治效果。[方法] 于2012~2013年,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进行了0.5%毒死蜱药肥混剂防治韭菜韭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0.5%毒死蜱藥肥混剂在1 875 g/hm2施用量下,2012和2013年药后21d的防效分别达77.15%和80.00%,21d虫口防效分别达99.55%和97.30%,增产效果分别为59.06%和30.09%,显著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索改善烤烟品种K326中部叶质量的最佳烘烤调制工艺,实现K326中部叶在烘烤过程中的提质增香。[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烘烤工艺对重庆市烟区K326品种中部烟叶进行烘烤调制,并对各烘烤工艺下的初烤烟叶多酚和有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中部初烤烟叶总绿原酸含量和多酚类物质总含量均表现为:重庆市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初烤烟叶最高,外动力排湿烘烤工艺次之,三段式烘烤工艺最低;4
期刊
摘要 [目的]优化风味酱鸭的加工工艺。[方法] 以鸭腿为原料,选取腌制时间、煮制时间、葡萄糖添加量和酱油添加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风味酱鸭风味的影响,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风味酱鸭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腌制时间12 h、煮制时间70 min、葡萄糖添加量2.0%、酱油添加量30 ml/kg(均以鸭腿的重量计)。在此工艺条件下,酱鸭腿风味口
期刊
摘要 将传统的生产模式与现代的生计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两种生产模式在内涵、建立基础等方面的相似以及差异之处。可持续生产安置模式既要防止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传统农业发展,同时又要防止库区人力资本失灵,实现与库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相吻合,实现库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  关键词 水库移民;可持续生产模式;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
期刊
摘 要:伴随我国医药行业蓬勃发展,医药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融资效率的高低关系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选取15家江苏省医药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利用DEA-BCC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其融资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医药上市企业融资效率普遍偏低,投入的冗余和技术创新的不足是导致企业融资效率低的原因。因此,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加大技术
期刊
关键词:历史街区;游客感知;网络评价;体验  历史街区因独有的文化性、历史性和游憩性而成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的双重功能。然而,因同质性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开发手段单一等原因导致游客的感知体验参差不齐。有效提升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体验不仅直接影响到游客满意度,也关系到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线上旅游代理商日益成熟,网络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