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体现了凸显素养、注重实践、强调综合等特征。为更好地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师生在教学时就须要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构建灵活的实施机制和多元的评价体系。广大语文教师只有认真领会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意图和设置理念,科学使用教材,才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综合性学习  编写方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学界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内涵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认为语文綜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它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语文学习与实践生活的沟通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二是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提出的目的仅在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三是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集课程形态与学习方式于一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具有开放性、生活化和整合性等特点。以上这些观点均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其不足,尤其是最后一种兼而有之的说法,既无法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更无法回答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什么”的问题。在综合把握学者们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作如下描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植根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是学生在真实的或教师创设的模拟真实的言语实践情境中,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各要素综合推进和协同发展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这样界定综合性学习,既能够兼顾静态的课程定位和动态的教学方式,又能够彰显教学主体、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1]。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特点
  1.删繁就简,螺旋上升
  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改变了以往人教版将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和口语交际融为一体的设计思路,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编制在教材的相应单元。为保证活动质量,新教材删繁就简,将以往人教版教材中的36次综合性学习压缩为15次,将活动主题由原来的自然环境类、社会话题类、成长体验类和文化知识类,缩减为传统文化类、语文生活类和社会现实类三个领域。传统文化类主题着眼于“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思想文化修养”。语文生活类主题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把握语文的规律。社会生活类主题侧重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注重落实批判质疑、实证推理、反思评价等核心素养目标。三类专题活动在每册教材中交替出现,而且呈螺旋上升的态势,我们以传统文化类主题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教材中分别安排了“有朋自远方来”“天下国家”“人无信不立”“以和为贵”“君子自强不息”等五次实践活动。“有朋自远方来”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学习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而设置的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友谊的内涵,对交友有新的看法和认识,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向朋友展示自我”这种方式寻找到知己伙伴,迅速融入集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无论是个体还是朋友,其命运均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因而每个人都应热爱并忠诚于自己的祖国,这就牵扯到“信”的问题。“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为政之要。讲求信用,小则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使国家长治久安,大则可以使万事万物达到“和”的境界。“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家共处的原则,因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以和为贵”。为了让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一团和气,每个人都应自强不息,努力奋进。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在九年级上册安排“君子自强不息”这一综合性学习,也算是给传统文化类专题学习活动一个完美诗意的总结。
  2.形式多样,凸显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在继承以往教材朗诵会、故事会、演剧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调查访问、模拟答辩、装帧制作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较好地凸显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
  首先,夯实语言基础,促进思维发展。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已经跳出了小学语文教材以兴趣和体验为主的活动类型,更加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深层次思维活动等目标的达成,例如,七下“我的语文生活”中的第三项学习活动,教材建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从对联的历史种类以及对联对格律的要求等方面,制作知识卡片,并在此基础上评选最美对联。这样的活动,给学生营造了有意义的实践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历练中,进行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训练,进而达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其次,关注活动过程,发展审美情趣。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独特表现和审美体验,注意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困难,发展自我,以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目标。例如,八下“古诗苑漫步”中的“别出心裁品古诗”这项活动,教材先是引导学生运用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现某一首古诗的内容,然后建议学生分工合作,表现或排演古诗并在班级中展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谈本组的创作思路和对艺术表现效果的认识。这一活动过程,融艺术、文化、文学等于一体,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言语实践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情感经验,理解美和表达美,进而形成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2]。
  最后,增厚文化底蕴,树立责任意识。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在滋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明确学生的责任担当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内容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文化气息的浓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篇名句随处可见,例如,七上“有朋自远方来”中的“交友之道”环节展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向朋友展示自我”环节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及知识短文中呈现的伯牙绝弦、割席断交的成语故事等,无不向学生展示着友谊的真谛和珍贵。二是引用的文献资料文化底蕴深厚,这个主要体现在知识短文板块。例如,“天下国家”这一综合性学习中的“爱国诗词小提示”,提到了屈原的3首诗歌、杜甫的35首诗歌、陆游的11首诗词、辛弃疾和文天祥各4篇作品,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数量较多,相当于给学生开具了阅读书单。“爱国名言小窗口”又提到了《管子·牧民》、葛洪、顾炎武、邓小平等古今不同历史时期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这些爱国诗词和名言,情思隽永,精警动人,它们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今文人高尚的爱国情怀,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志。   3.细化目标,注重实践
  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详细,方法指导到位,大大降低了活动开展的难度,能够让师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参与活动过程,进行充分的言语实践和探究。我们以八上安排的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进行说明(见表1)。
  这三次活动,目标明确清晰,方法指导具体,训练难度逐渐加大。第一次活动训练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教材中给出了古今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保证了学生在研讨时有话可说,演讲环节因为有演讲稿的辅助和小组同学的出谋划策,也能保证演讲的精彩和生动。第二次活动的難度明显高于第一次,它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工具书、网络检索、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信息,正确辨识和分析信息,然后进行组内或班级发言。发言要有说服力,就须要充分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而且,第二次活动已经由第一次的校内走向了校外,由第一次的面向师生扩展到了面向大众,体现了课内外相辅相成的教学原则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第三次活动无论是在表达能力的训练上,还是实践能力的考察上,亦或是在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均要高于或难于前两次。首先,学生须要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的标准,然后从我国遗留下来的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挑选出本组认同度高且符合条件的申遗项目。其次,组内成员须要实地考察拟申报项目的历史和价值,或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书籍、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与拟申报项目有关的故事传说、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优秀文化遗产申遗报告》。最后,组内推选“申遗代表”参加答辩,答辩除了要求报告的内容图文并茂之外,还要求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发大家的关注。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对前两次表达训练的阶段性验收和检查。为加深学生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教材还要求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理解了文化的价值,强化了自身作为文化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
  4.强调综合,与时俱进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凸显了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综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在重点培养学生某一能力的同时,兼顾到了对其他能力的培育。例如,八下“倡导低碳生活”这一专题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宣传表达能力,但教材在第二和第三项活动环节中,也要求学生阅读相应的资料、访问权威人士、咨询相关学科教师、用笔记录考察感受、撰写宣传文稿等,这样的融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探寻未知,在探索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综合。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教材中的几乎每一个专题活动,都有“与同学分工合作”“和同学一起”“组内研读”“分组探讨”“小组合作完成”等字样,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理念。而且,教材对这些合作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一提,而是方法明确,责任到人。例如,七上“文学部落”中的“创作班刊”这一活动环节,教材指出,创立班刊要有文字素材、图画制作、宣传推广、综合编辑等,各小组同学要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分工协作。这样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人思维的长处,并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打破学生被动学习和单打独斗式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再次是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较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七下“我的语文生活”这一专题活动,教材建议学生到街上走走,记录商店招牌中的错别字、违反书写和拼音规范等的现象,并向店主反映,在“寻找最美对联”环节,教材还提示学生“注重实地搜集身边的对联”,这些活动沟通了课堂内外,拓宽了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社会这一广阔的学习环境中学语文和用语文。
  最后是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较好地突破了狭隘的学科课程疆域,在内容上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典型的莫过于九下“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这一专题活动,为了给初中三年的青春时光留下一份永久的纪念,教材建议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制作一本班刊。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广泛搜集整理文字、图片、音响等资料,统筹好文稿撰写、封面设计、版式制作、插图绘制、编辑校对、打印成册等工作。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密切了学科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在跨领域的学习中,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而且,这些活动方式符合信息社会的时代特点,体现了教材编写与时俱进的特点。
  5.评价多元,操作性强
  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视野的扩大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评价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态度的考察。评价时,要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对综合性学习给出相应的建议[4]。统编教材的编写者亦用心良苦地将综合性学习评价,科学的纳入到了教材之中,并提出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成为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亮点。例如,七上“有朋自远方来”后面所附的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聚焦到“听”“说”“信息搜集”“合作”与“综合评价”五个维度。这五个方面的评价项目均有明确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涉及到了知识和能力(如“内容有条理”“听清楚主要意思”“能准确获取所需资料”“能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等)、过程和方法(如“听话时”“说话时”“与同学合作”“注意力集中”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有礼貌”“态度大方”“认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承担组员或组织者等各种角色”)三个层面。为了使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教材中引入了“自我”“同学”和“教师”三类评价主体,将学生排在第一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对学生这一独特个体的珍视。此外,这份评价表还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了起来,主观评价体现在“综合评语中”的“自评”,客观评价则是将“综合评语”中的“互评”和ABCD四个评分指标结合在一起。这种三维目标一体化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让教师有侧重的指导,无偏差地评判,也能够让学生方向清楚,重点突出的进行学习,从而确保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
  1.端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功利化的教学理念、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的不足,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障碍,为此,教师本人应加强学习,经常研读与教育教学理论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的期刊著作,坚持写读书心得,不定期与同行专家交流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心得与困惑,根据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水平的了解,制定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中长期规划。当然,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纠正对综合性学习认识的偏差,认真准备,积极参与,以确保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综合性学习中获得实质性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师生在端正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还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原有三维目标进行提炼和重构后,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如果说小学生因为年龄、认知、积累等的薄弱,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很难达成的话,那么,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记忆理解、联想想象等都进入到了加速发展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设计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则是可能和必须的。
  由于初中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在宏观控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点进行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可侧重于巩固在小学阶段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浅层次的审美感知和文化鉴赏能力。八年级学生进入到了语言、思维、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就可以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接受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的教学目标。九年级学生进入到辩证思维的转折点,他们的情感会更加理性和深刻,因而综合性学习应更加关注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能力和更开阔的文化胸怀,让学生逐渐明确自身作为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和使命。七到九年级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一定的梯度,同时也要彼此关照,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并为高中学段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托三大主题,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走出长期以来内容和形式扁平化的状态,就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姿态和开拓性的气魄,根据教材中设置的三大主题,对丰富立体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首先,利用校内外生活,拓展文化类课程资源。虽然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从练习系统中分离了出来,但它依然是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时,不能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单独的专题上,还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其他素材为综合性学习服务。例如,教学七上的“有朋自远方来”,教师就可以将选文系统中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等课文联系在一起,以加深学生对交友之道的认识和理解。除了依托语文教材利用文化类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打通,多学科、多领域的挖掘文化类资源。例如,对于九上“君子自强不息”这个专题中的“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这一活动,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根据活动提示,从军事、科技、医学等不同领域,收集不同阶层自强不息人物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涉猎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还能通过对各领域人物自强不息故事的讲述,学习他们身上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对理想信念执着的追求等品质,在润物无声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利用地理优势,开发社社会现实类课程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和纪念馆、展览馆、名人故居等地域资源。这些资源既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着对美的深刻体现和独到诠释。这些资源为开展社会现实类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在开展这类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使实践场域所蕴涵的资源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彰显,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想象、思考,进而用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文化和感受到的美。这样的教学,既能夠丰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又能够满足学生对审美和文化的客观诉求。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语文生活类课程资源。现代科技手段能突破时空限制,整合传统很难联系到一起的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逼真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求。而且,当今的初中生是数字化的土著居民,他们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本领较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一定能发挥信息技术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价值。例如,教学九上“走进小说天地”这一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喜欢的一部作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影视资源或拍摄信息,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剪辑制作的视频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这种依托数字化资源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跨媒介的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升语文能力。
  3.重视方法传授,构建灵活实施机制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在宏观控制活动过程的同时,注意到了对学生聆听交流、调查访谈、设计制作等方法性知识的引导和渗透,这是新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编写上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教师应认真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掌握方法,总结和丰富方法性知识的运用原理。事实上,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主题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到资料的搜集、观点的提炼,再到成果的展示等各个环节,均离不开方法性知识的运用。
  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涉到整个活动的推进方向和实际操作,因而是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最重要的步骤。在这个方面,教师可在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经验等因素,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计划。教师再对学生制定的目标、步骤、困难设想、解决办法等不完善之处进行调整优化,最终确立科学的活动主题和方案。综合性学习的其他环节,也离不开教师耐心和有计划的指导。例如,教学八下“古诗苑漫步”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就可在开学初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每天背一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的主旨和蕴含,然后班内分享在读诗的感想心得,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品读记背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但交流展示活动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要注意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筛选、观点表达、提问质疑等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知识一旦转化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就会使综合性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更新评估观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新课改把“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作为所有学科的评价理念。要求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以真正实现真实性评价。
  首先,要确保师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在评价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活动过程,实事求是地总结个人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日后努力的方向,并引导学生科学的点评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作为评价主体,除了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准确的描述之外,还要反思自身在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师生双方自评和互评应当面进行,这样可以保证综合性学习的完整性,增进师生双方的信任感。
  其次,在评价内容上,“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态度”,要“注重考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两者综合作用下的各项实践能力和素养[5]。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要调动起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积极性,以保护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为增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教师应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纵向评价、激励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长处。
  最后,师生应该清楚,评价活动的结束,不等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完成。师生应该借助评价,进一步修改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例如以创作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在经过评价后,学生应该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加以完善,并学会将每次打磨后的精品成果按要求装订成册,用这些实体成果记录自身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轨迹。这样才能养成学生有始有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2][5] 徐小婷.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15-16,35-38,40-42.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
  [作者:郑新丽(1979-),女,陕西宝鸡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武磊磊】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