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师生交流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生物学科来讲,在理综各科中生物更侧重于知识的记忆,课堂提问时把握好“度”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握好“难度”
这里所说的难度是指老师布置练习题时的难易程度。学完每一节课,一般老师都要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练习题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以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练习题的难度太大,学生大部分都不会做,起不到练习的作用;难度太小,学生都会做,同样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般说来,新授课练习题的难度不能太大,此时的习题主要起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作用;对于复习课来说,要适当加大习题的难度,此时的习题主要起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但也不能太难,要做到难中有易,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做到不过易也不过难。
二、安排好“梯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桥、设阶、铺石修路。坡度的大小要以能不断激发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热情和欲望为出发点,做到由平到陡,由低到高,拾阶而上,循序渐进。坡度过大,学生容易产生惧怕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会丧失信心和斗志;坡度过小,则容易使学生有“轻而易举”之感,不利于他们求知意志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扣扣相连,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比如在进行“相对性状概念”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性状?请列举一些与人有关的性状。(2)什么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关系如何?(3)什么是显性性状?怎么确定?什么是隐性性状?怎么确定?通过这种递进性问题的设计,降低了教学难度,强化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 选择好“角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选在学生似懂非懂、思维卡壳之处,经教师巧妙一提,让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要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种群”概念时,若直接让学生分析概念的内涵,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换了个角度问学生: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邯郸市全部的儿童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这样发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四、设计好“跨度”
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前提下,对学生潜能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从而确定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跨度。生物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来说,在新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置的跨度宜大。如在高三复习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哪些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属于自养型?其代谢原理相同吗?这些有关新陈代谢的问题,涉及的知识跨章越节,强化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调节好“密度”
课堂提问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有的教师每堂课提问数量平均三四十个,这种过密的提问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提问频繁,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过密,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从“满堂灌”转变成“满堂问”。要避免“满堂问”,应问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让学生“开启心,达其辞”,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六、控制好“速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速度要做到快慢适中,使学生容易接受。速度太快,超过学生接受的限度,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便会匆匆而过,来不及考虑,难以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速度太慢,结构松散,则容易使学生神经松弛、注意力分散,甚至昏昏欲睡,效果同样不好。课堂提问期间,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控制好速度。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特别看重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效果,做到适时提问,一语中的,从而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度”,力求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
一、把握好“难度”
这里所说的难度是指老师布置练习题时的难易程度。学完每一节课,一般老师都要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练习题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以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练习题的难度太大,学生大部分都不会做,起不到练习的作用;难度太小,学生都会做,同样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般说来,新授课练习题的难度不能太大,此时的习题主要起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作用;对于复习课来说,要适当加大习题的难度,此时的习题主要起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但也不能太难,要做到难中有易,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做到不过易也不过难。
二、安排好“梯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桥、设阶、铺石修路。坡度的大小要以能不断激发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热情和欲望为出发点,做到由平到陡,由低到高,拾阶而上,循序渐进。坡度过大,学生容易产生惧怕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会丧失信心和斗志;坡度过小,则容易使学生有“轻而易举”之感,不利于他们求知意志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扣扣相连,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比如在进行“相对性状概念”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性状?请列举一些与人有关的性状。(2)什么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关系如何?(3)什么是显性性状?怎么确定?什么是隐性性状?怎么确定?通过这种递进性问题的设计,降低了教学难度,强化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 选择好“角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选在学生似懂非懂、思维卡壳之处,经教师巧妙一提,让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要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种群”概念时,若直接让学生分析概念的内涵,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换了个角度问学生: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邯郸市全部的儿童是不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这样发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四、设计好“跨度”
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前提下,对学生潜能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从而确定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跨度。生物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来说,在新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置的跨度宜大。如在高三复习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哪些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属于自养型?其代谢原理相同吗?这些有关新陈代谢的问题,涉及的知识跨章越节,强化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调节好“密度”
课堂提问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有的教师每堂课提问数量平均三四十个,这种过密的提问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提问频繁,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过密,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从“满堂灌”转变成“满堂问”。要避免“满堂问”,应问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让学生“开启心,达其辞”,用问题的钥匙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六、控制好“速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速度要做到快慢适中,使学生容易接受。速度太快,超过学生接受的限度,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便会匆匆而过,来不及考虑,难以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速度太慢,结构松散,则容易使学生神经松弛、注意力分散,甚至昏昏欲睡,效果同样不好。课堂提问期间,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控制好速度。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特别看重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效果,做到适时提问,一语中的,从而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度”,力求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