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呎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十载风雨十年树木十万栋梁”——李向玉院长以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经验,独特的韬略,无垠的爱心,结束了十年前澳门理工学院夜间书声可闻,白昼教室冷清的局面,引领澳门理工学院一举成为澳门高校中报考人数最多的院校!
不计辛劳不辞苦,桃李满园心潮舞——凝眸莘莘学子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中担当重要角色,演绎精彩人生。李向玉院长笑了,笑容里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慈爱!他坦言,为了学生的未来,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十年春风化绸缪,十番秋风洗鸿沟”——李向玉博士的十年院长历程,是澳门教育界十年演变的一个缩影,是澳门理工学院发展史上璀璨夺目的里程碑。
曲曲折折人生路
1953年,李向玉院长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那个时候,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他的童年就是在“吃不饱,穿着补丁衣服,缺钱读书”的环境中度过的。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年仅16岁的李向玉先生也融入了这股大潮中,同年年初,珍宝岛冲突爆发,“6、7月份左右,毛主席调动千千万万青年到边远地区。”李向玉院长回忆说。那时,全中国很快进入“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李向玉院长因此被下放到东北兵团两年。这场运动,改变了许多年青人的命运,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一场不幸的运动,而在李向玉院长的眼里却是幸运的,是“印象深刻、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因为这段艰苦的岁月,磨砺了我的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了我战士的精神——‘一天不倒下,一天就不能停止奋斗。’”李向玉院长这样说。
中苏边界冲突最终没有升级。1971年,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着,而此时,幸运跃过千千万万的青年,降临在了李向玉院长的头上,他被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选录,进入英语系学习。1975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挑选学生去澳门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再次被幸运光顾,被选送到澳门学习葡萄牙语,李向玉院长的这次“出国留学”,为他之后扎根澳门埋下了伏笔。虽然,当时的澳门还是一个幽静的小城市。
1978年,李向玉院长学成归来,成为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里一位葡萄牙语老师。在小小的讲台上用粉笔书写着一个个春秋,也书写着一段师魂,这段教师生涯持续了六年。1984年,中葡就澳门回归的问题准备进行谈判,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李向玉院长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当时全国懂葡萄牙语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他被选去做翻译,再一次踏上了澳门这片土地。
从1984年到1993年,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李向玉院长作为翻译官全程参与了有关中葡澳门回归的谈判工作,更亲眼见证了澳门回归谈判的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之后,精通葡萄牙语的李向玉院长进入澳门教育及青年司工作,担任教育及青年司司长顾问。褪去谈判桌上翻译官华丽而金光闪闪的外衣,他又成为了一位普通的中国人,在葡萄牙统治下的澳门谋生,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但是他却用北京人那种执着、勤奋和豁达的品质以及战士精神留在了澳门。
1996年,澳门回归前夕,李向玉院长进入澳门理工学院下属的语言翻译学校做副校长,1997年,被提拔为澳门理工学院副院长,1999年9月1日,最后一任葡萄牙总督韦奇利任命他为澳门理工学院院长。然而当时学院楼宇破旧,生源匮乏。“当时的局面真无法想象,白天的校园内空荡荡的,显得寂静而萧条。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看见点点灯光,证明着这个学校还在运营中。”李向玉院长回忆说,话语中流落出一丝酸楚,这又是一个怎么艰难的开始?
坚毅双肩挑大梁
临危受命,掌舵破浪,李向玉院长深知,要改变理工学院的面貌需要付出百倍努力。他在心中立下宏愿,一定要力挽狂澜将澳门理工学院打造成澳门的知名学府。
带着一份“战士精神”,怀揣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喜爱,李向玉院长迈开了澳门理工学院院长生涯的第一步。首先,他召开全院研讨会,商定办学方针。集思广益的结果是为澳门理工学院制定了新的办学战略——“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在那样一个萧条的背景下,要做到这短短十六个字,难如登天,李向玉院长说:“在我面前,没有障碍,没有困难,只有目标与理想。”在他儒雅的外表下隐藏着刚毅,支持着他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当他全身心地执着于某一个目标时,所有的疲惫、消极甚至疾病都被“吓”得远远地不敢靠近他。即使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他都丝毫感觉不到疲惫,这不禁使人惊叹:理想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强大!
“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办得成功,必得是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李向玉院长和同事们以中文、英语和葡萄牙语三种语言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合作办学的网络。他签署的不仅仅是合作协议,而是实实在在地为澳门理工学院每一个课程,每一个专业选择一所学校与他们进行实质性合作,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被带动起来了,整个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李向玉院长说:“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教学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的基础,是第一使命,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澳门学生思想活跃、外语口语好;内地学生文化知识扎实,他们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可以相互激励,优势互补,比翼齐飞。”在学生的教育上,李向玉院长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眼光等,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能力走到世界各地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将成为全球不可阻挡的潮流,任何一所学校想要力争成为一流的大学概莫能外,其中举办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研讨会,积极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合作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李向玉院长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2008至2009学年里,澳门理工学院举办了包括“中国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研讨会在内的一系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启动了“澳门地方志”这一关乎澳门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重大人文工程等。这些举措,使澳门理工学院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也使理工学院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澳门理工学院改变了1999年之前需数次招生才能招满开班名额的困窘局面,据2009年6月15日《澳门日报》报道,2009至2010学年本地招生录取的结果是:虽然本学年全澳高中毕业生总数有所下降,但报读理工学位课程一年级的人数并未减少,超过63%的应届中学毕业选报理工。同时据统计的资料显示,澳门理工学院已连续数年成为澳门最多学生报读学士、专科学位课程的本地高校,这反映澳门理工学院已获本地学生的广泛认同,也获得广大学生家长的首肯。澳门理工学院的生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李向玉院长最为骄傲的一点。
在李向玉院长呕心沥血的领导之下,澳门理工学院既重视教学又重视科研,两者并驾齐驱,同时实现了行政管理法制化、设施电子化、科研工作规范化、教学标准国际化,多方面推动着澳门理工学院的发展。
十年中,李向玉院长扎根于澳门理工学院,用尽全力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为主的学校,打造成为了澳门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并借助这个桥梁,努力把澳门和内地的一批批优秀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中西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后记
李向玉院长已年近六十,然而时间却似乎被他年轻的心态同化,忘记了在他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他笑着说:“因为每天跟年轻人在一起,被他们的青春所感染,所以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澳门理工学院打造成一所适合澳门社会需要的、公立的、多学科和应用型的大学,希望通过包括澳门理工学院在内的澳门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推动整个澳门教育事业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心中怀有这样一个理想,他每一天都过得十分有意义,他珍惜每一天,享受每一天,他常说:“我工作着,生活着,奋斗着,快乐着!”他的工作在今朝,却心系建设澳门以及祖国的未来;他的教学在学院内,成就却在四面八方。
回顾李向玉院长走过的路,因不断地调整而日渐显露出曲折和复杂,而他的生命也就是在这曲折和复杂中透露出韵味,流露出余香。佛家有一勉励人的箴言说:“佛在心中,何愁十万八千路;卷成灯下,不老春夏秋冬人”。对李向玉院长而言,教育事业是他心中的佛,指引着他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人物简介】
李向玉院长,自1999年担任澳门理工学院院长至今,1984年至1993年任有关中葡澳门谈判工作的葡萄牙语翻译,1994年至1996年任澳门教育暨青年司司长顾问,1996年任澳门理工学院下属的语言翻译学校副校长。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战士精神——“一天不倒下,一天就不停止奋斗”。
不计辛劳不辞苦,桃李满园心潮舞——凝眸莘莘学子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中担当重要角色,演绎精彩人生。李向玉院长笑了,笑容里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慈爱!他坦言,为了学生的未来,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十年春风化绸缪,十番秋风洗鸿沟”——李向玉博士的十年院长历程,是澳门教育界十年演变的一个缩影,是澳门理工学院发展史上璀璨夺目的里程碑。
曲曲折折人生路
1953年,李向玉院长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那个时候,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他的童年就是在“吃不饱,穿着补丁衣服,缺钱读书”的环境中度过的。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年仅16岁的李向玉先生也融入了这股大潮中,同年年初,珍宝岛冲突爆发,“6、7月份左右,毛主席调动千千万万青年到边远地区。”李向玉院长回忆说。那时,全中国很快进入“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李向玉院长因此被下放到东北兵团两年。这场运动,改变了许多年青人的命运,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一场不幸的运动,而在李向玉院长的眼里却是幸运的,是“印象深刻、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因为这段艰苦的岁月,磨砺了我的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了我战士的精神——‘一天不倒下,一天就不能停止奋斗。’”李向玉院长这样说。
中苏边界冲突最终没有升级。1971年,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着,而此时,幸运跃过千千万万的青年,降临在了李向玉院长的头上,他被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选录,进入英语系学习。1975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挑选学生去澳门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再次被幸运光顾,被选送到澳门学习葡萄牙语,李向玉院长的这次“出国留学”,为他之后扎根澳门埋下了伏笔。虽然,当时的澳门还是一个幽静的小城市。
1978年,李向玉院长学成归来,成为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里一位葡萄牙语老师。在小小的讲台上用粉笔书写着一个个春秋,也书写着一段师魂,这段教师生涯持续了六年。1984年,中葡就澳门回归的问题准备进行谈判,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李向玉院长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当时全国懂葡萄牙语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他被选去做翻译,再一次踏上了澳门这片土地。
从1984年到1993年,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李向玉院长作为翻译官全程参与了有关中葡澳门回归的谈判工作,更亲眼见证了澳门回归谈判的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之后,精通葡萄牙语的李向玉院长进入澳门教育及青年司工作,担任教育及青年司司长顾问。褪去谈判桌上翻译官华丽而金光闪闪的外衣,他又成为了一位普通的中国人,在葡萄牙统治下的澳门谋生,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但是他却用北京人那种执着、勤奋和豁达的品质以及战士精神留在了澳门。
1996年,澳门回归前夕,李向玉院长进入澳门理工学院下属的语言翻译学校做副校长,1997年,被提拔为澳门理工学院副院长,1999年9月1日,最后一任葡萄牙总督韦奇利任命他为澳门理工学院院长。然而当时学院楼宇破旧,生源匮乏。“当时的局面真无法想象,白天的校园内空荡荡的,显得寂静而萧条。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看见点点灯光,证明着这个学校还在运营中。”李向玉院长回忆说,话语中流落出一丝酸楚,这又是一个怎么艰难的开始?
坚毅双肩挑大梁
临危受命,掌舵破浪,李向玉院长深知,要改变理工学院的面貌需要付出百倍努力。他在心中立下宏愿,一定要力挽狂澜将澳门理工学院打造成澳门的知名学府。
带着一份“战士精神”,怀揣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喜爱,李向玉院长迈开了澳门理工学院院长生涯的第一步。首先,他召开全院研讨会,商定办学方针。集思广益的结果是为澳门理工学院制定了新的办学战略——“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在那样一个萧条的背景下,要做到这短短十六个字,难如登天,李向玉院长说:“在我面前,没有障碍,没有困难,只有目标与理想。”在他儒雅的外表下隐藏着刚毅,支持着他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当他全身心地执着于某一个目标时,所有的疲惫、消极甚至疾病都被“吓”得远远地不敢靠近他。即使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他都丝毫感觉不到疲惫,这不禁使人惊叹:理想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强大!
“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办得成功,必得是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李向玉院长和同事们以中文、英语和葡萄牙语三种语言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合作办学的网络。他签署的不仅仅是合作协议,而是实实在在地为澳门理工学院每一个课程,每一个专业选择一所学校与他们进行实质性合作,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被带动起来了,整个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李向玉院长说:“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教学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的基础,是第一使命,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澳门学生思想活跃、外语口语好;内地学生文化知识扎实,他们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可以相互激励,优势互补,比翼齐飞。”在学生的教育上,李向玉院长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眼光等,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能力走到世界各地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将成为全球不可阻挡的潮流,任何一所学校想要力争成为一流的大学概莫能外,其中举办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研讨会,积极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合作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李向玉院长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2008至2009学年里,澳门理工学院举办了包括“中国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研讨会在内的一系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启动了“澳门地方志”这一关乎澳门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重大人文工程等。这些举措,使澳门理工学院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也使理工学院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澳门理工学院改变了1999年之前需数次招生才能招满开班名额的困窘局面,据2009年6月15日《澳门日报》报道,2009至2010学年本地招生录取的结果是:虽然本学年全澳高中毕业生总数有所下降,但报读理工学位课程一年级的人数并未减少,超过63%的应届中学毕业选报理工。同时据统计的资料显示,澳门理工学院已连续数年成为澳门最多学生报读学士、专科学位课程的本地高校,这反映澳门理工学院已获本地学生的广泛认同,也获得广大学生家长的首肯。澳门理工学院的生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李向玉院长最为骄傲的一点。
在李向玉院长呕心沥血的领导之下,澳门理工学院既重视教学又重视科研,两者并驾齐驱,同时实现了行政管理法制化、设施电子化、科研工作规范化、教学标准国际化,多方面推动着澳门理工学院的发展。
十年中,李向玉院长扎根于澳门理工学院,用尽全力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为主的学校,打造成为了澳门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并借助这个桥梁,努力把澳门和内地的一批批优秀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中西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后记
李向玉院长已年近六十,然而时间却似乎被他年轻的心态同化,忘记了在他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他笑着说:“因为每天跟年轻人在一起,被他们的青春所感染,所以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澳门理工学院打造成一所适合澳门社会需要的、公立的、多学科和应用型的大学,希望通过包括澳门理工学院在内的澳门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推动整个澳门教育事业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心中怀有这样一个理想,他每一天都过得十分有意义,他珍惜每一天,享受每一天,他常说:“我工作着,生活着,奋斗着,快乐着!”他的工作在今朝,却心系建设澳门以及祖国的未来;他的教学在学院内,成就却在四面八方。
回顾李向玉院长走过的路,因不断地调整而日渐显露出曲折和复杂,而他的生命也就是在这曲折和复杂中透露出韵味,流露出余香。佛家有一勉励人的箴言说:“佛在心中,何愁十万八千路;卷成灯下,不老春夏秋冬人”。对李向玉院长而言,教育事业是他心中的佛,指引着他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人物简介】
李向玉院长,自1999年担任澳门理工学院院长至今,1984年至1993年任有关中葡澳门谈判工作的葡萄牙语翻译,1994年至1996年任澳门教育暨青年司司长顾问,1996年任澳门理工学院下属的语言翻译学校副校长。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战士精神——“一天不倒下,一天就不停止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