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难为易 古为今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rui14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提高语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三十。学后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能更好地继承祖国文化,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更加热爱母语,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可是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晦涩拗口,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把“利刃”,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
  
  一、以读为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基本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如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一句中,“拂”不读“fú”而应读“bì”。沈复的《童趣》一文中,“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应读“jiāng”。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文言文中这些通假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同时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使从之所恶/莫甚于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今/齐地/方千里”等句子,朗读时,句读停顿出现错误,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
  
  二、准确翻译,把握文意
  
  翻译讲解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法、替换法、删减法、增加法、调整法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文意,规范语言。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逐字翻译;规范,指译文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只写出句子大意,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大帮助的。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规范。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大多能做到准确、规范地翻译。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精当分析,掌握结构
  
  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顺序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证、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摘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学有所得。
  
  四、加强背诵,丰富积累
  
  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的人一谈读和背诵就一律贬为“死记硬背”,认为这不符合教改精神。其实并非如此,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并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而分散的,必须把这些知识归类,使它系统化,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呢?学生年级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具体做法也因人而异。在讲完一课后,或在讲完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列成提纲,把相关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在一起,从中找出其规律、特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初中文言教材中文言知识很丰富,通假字、一词多义、句式等等。有些知识容易掌握,有些知识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然后把它归类,从中认识它的规律性,才能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又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深夜,一辆末班车一共停靠8站,在行驶过程中载了小张、小王、小李和小赵四人。这四人分别在第1站、第2站、第3站和第4站上车,在第5站、第6站、第7站和第8站下车。  其中:  ①乘坐站数最多的是小张,乘坐站数最少的是小王;  ②小李和小赵乘坐的站数相同;  ③小张没在终点站下车;  ④小赵在车上看到过小张上车。  请推理出这四人分别在哪一站上车,哪一站下车。  首先计算可知,四人一共坐了(5 6 7
【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科学的急剧变革。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引入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来,积极扩充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现代化教育技术 英语课堂教学 电化教育 多媒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靠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遇到了
穿越太阳系
期刊
描方格是一项双人对弈游戏。虽然描方格也属于棋类游戏的一种,但是它并不需要常规的棋盘、棋子。你和小伙伴只需要准备两支不同颜色的笔和一张方格纸,就可以了!  第二步 通过“剪刀石头布”或别的方式决定先走或后走。  第三步 拿出笔,双方沿着方格线开始轮流画线,就这样,你一笔,我一笔……  第四步 这一笔一笔的是在干吗呢?这当然是在“描方格”!当你画完一笔,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格后,你就可以得到1分,这时你需
用锥子在空的铁盒底部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5毫米左右的距离。  将铁盒盛满水。  观察水流: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  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  手拿开后,观察水流:5股水就会合成1股。  用手再擦一下铁盒上的小孔。  观察水流:水又会重新变成5股。  这水流真神奇。  你们猜猜,这分分合合的水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该不会是小朋友的手上涂了什么神秘物质吧?  不,我猜和铁盒有关
课堂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武器,正如枪炮是战士的锐利武器一样,武器愈精良,战士就愈有战斗力。很难想象,一个语言贫乏的教师能够表达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能够创造出充满激情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激情。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的行为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有一位新分配的教师被校长告知要他带一个“特殊”的班级,该教师很高兴,以为这肯定是一个特别优秀的班级。于是在开学的第一天,他就对学生们讲:“我非常荣幸,刚工作就能带到像这样一个优秀的班级,我听说你们每个人都有超群的智力,希望以后我们能够做得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一直对于他的这群“天才”的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让他们各方面的才能都得以充分的发挥。而学生们也渐渐地从教师赞许的目光及激励的话语中感觉到了
如今,初中英语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鉴于此
宫殿的门打开之后,首先映入李冰和奥良眼帘的是一座索桥。索桥下面是一个岩浆池。奥良兴奋地叫起来:“岩浆池里面的东西居然没有被高温融掉,真神奇!”  李冰似乎发现了什么:“你看,岩浆池上方有一颗大水晶球!它应该就是这里的东西没被高温融掉的原因。”  奥良一看,岩浆池上方果然有颗大水晶球,它正不断地吸收着岩浆喷发出来的热量,水晶球上连接着一根通向远处的管道。  李冰看了看眼前这条通往宫殿里的索桥,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