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近几年来,我致力于让多元探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主要是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语文作业,引领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走进美好的生活境界。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趣”中求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因此,我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导游激趣。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当学生学完这些课文后,我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我爱当小导游”。我先让学生自由挑选最感兴趣的一个景点在家里介绍给爸妈听,再在小组内交流、评议,然后每组推荐一个参加班级评选“最佳小导游”。尤其当参赛选手戴上“导游证”( 学生自制),一手拿着话筒,一手举着小红旗的时候,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景点来。最后,师生评选出一个“最佳小导游”,还颁发了证书。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2)故事激趣。我在教学《小珊迪》时模仿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故事导入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学生尚未进入学习状态,我学着王老师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而屡屡受拒的真实故事来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学生兴趣盎然,踊跃猜想,此时,我并不急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小珊迪》一文的兴趣,并引导其从文中寻求正确的答案。最终,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品质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课尾,我叫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妈听,让爸妈也来猜猜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屡屡受拒的原因,再在课外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三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加以背诵,选择其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写一段完整的话。
(3)标点激趣。有一次,在一节语文课的上课铃响起来时,班上一个调皮的女生故意不让同桌进去,还朝着他做了鬼脸,令他哭笑不得。我一见此状,二话不说,随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你 不 让 我 让”这几个字。紧接着,我叫全体学生齐读这些字,然后请学生不改变顺序,只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想想有哪些改法?将改写后的句子及相应的意思写下来。没过几分钟,学生就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你不让,我让。”(你不让,我就让。)有的说:“你不让?我让!”(是你不让吗?我让。)有的说:“你不让!我让?”(你都不让,我怎能让?)有的说:“你不让我?让!”(你让不让我,快让。)最后,我让学生连起来读这些句子并体会其中含义,发现刚才不让同桌进去的调皮女生的脸已经变得红彤彤的,还时不时羞愧地低下了头。此时,真是无言胜有声啊!于是,我在课尾给学生留了作业,请学生在课外自由搜集一两道“巧加标点”的趣味题来做一做。学生乐此不疲。
二、设计自主性作业——“异”中求知
新课标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班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智力水平、学习习惯是不同的,其学习能力当然是有差异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的作业要体现层次性、自主性。
(1)弹性作业。针对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一些弹性作业(作业的难度存在着一定的梯度)让具有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比如,我教学《鲸》一课后设计的弹性作业有:①说说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内容?②概括鲸的特点;③领悟《鲸》的说明方法;④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演说词。随后,我激励学生:“谁写得最好,我就把谁的演说词推荐给海洋馆,说不定工作人员在某一天就采用你的演说词来介绍鲸呦!”这样的弹性作业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自选作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的作业,进而保质保量地去完成。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后,我设计了供学生选择的自主作业:①喜欢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②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查阅德国的风情民俗;③喜欢绘画的同学,画出德国人家阳台上的鲜花绽放图;④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欣赏或学唱《五月的鲜花》《栀子花开》等歌曲;⑤喜欢诗歌的同学,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赞美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⑥喜欢生活的同学,可以去自己的平常生活中寻找,然后写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现了学生多姿多彩的作业天地,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3)自设作业。“自设作业” 的要求就是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我第一次看到学生的“自设作业”,着实令我欣喜万分。有“开心一刻”的,也有“烦恼一回”的;有“学生知道”的,也有“老师待考”的;有“书法天地”的,也有“作家舞台”的;有“我的小秘密”的,也有“我的知心话”的……面对眼前的作业,我像对待艺术品那样尽情地评价着,把点点滴滴尽收眼底。后来,我还更惊喜地发现:当学生发到批改好的作业本时,他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就塞进课桌或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细细地品味着被我批改的一字一句。看到他们成功的那一刻,我别提有多开心了。
三、设计多维性作业——“比”中求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据此,我强调语文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仅要发展语言,更要着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维的练习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如在教《桥》一课的课尾,我启发学生尝试给课文变换课题,竟然得到了这么多的题目:①关注时间:拟为《难忘的一天》《特殊的一天》;②关注地点:拟为《村庄上》《小桥边》;③关注人物:拟为《老汉》《父与子》《一个老共产党员》;④关注事件:拟为《救村民》《除险情》;⑤关注中心:拟为《舍己救人》《不徇私情》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四、设计辩论性作业——“辩”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提高探究性资源的设计,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让学生说说“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第一、二小组为正方——科技发展利大,第三、四小组为反方——科技发展弊大,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双方各选一位准备总结语。课上,正、反方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个个唇枪舌剑,表现非凡,博得了老师和学生的阵阵掌声。最后,我请正、反方各派一个代表总结,更是把辩论赛推到了新的高潮。请欣赏双方最后的总结语:
正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华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圆的?是科技;便捷的通讯是怎么来的?是科技;身患重病的人为什么能恢复健康,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是科技。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不利的,那么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为什么都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事业?科技的发展当然也难免有负面影响,但本来这些影响是很小的,是人类将负面影响故意放大,有些人甚至一味地把责任指向“科技”,那是多么可笑啊!各位对方辩友,难道你们认为科技发展不是当今社会所必需、人类所必需的吗?
反方:随着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可是在科技满足了人们欲望的同时,经常是促进了一面又抑制了另一面。科技就好像是一把双刃刀,一方面让人们摆脱了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痛苦。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抬头看看天,古诗《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灰蒙蒙的天空,有时也许还能闻到臭臭的味道,怎能不令我们担心呢?
通过这场辩论赛,学生懂得了:“我们今后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事物或问题,任何片面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五、设计生活化作业——“用”中求知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正如列宁所说:“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内,而与蓬勃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信赖的。”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语文作业去引领学生关注、体验、热爱生活。
(1)关注课文中心。有学者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学生学了《钓鱼的启示》一文后,体会到了“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确,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请学生回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有,请写下来。学生深有感触。
(2)关注时令节日。我把作业设计与关注时令节日、传统习俗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比如利用“三·八”节,让学生为妈妈庆祝节日,或发一条短信,或捶一次背,或做一餐饭,或给妈妈一个惊喜……又如我在“儿童节”前夕给家长布置一篇作文——《宝贝,我最想对你说》。这样的作业,渐渐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搭建了他们心灵沟通的平台,使全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3)关注时文信息。为减轻学生课业的枯燥、乏味,我鼓励学生多多关注时文信息,像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新闻联播等,让他们从乏味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多多关注国家、社会、时代。
如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或书报等知道了中国北京在2008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中国奥运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又如,上海在2010年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我班的一些学生还亲自参观了世博园,令他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又像前一阶段,日本发生了地震、海啸,甚至发生了核泄漏现象。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时却又多了一份感恩和环保。
总之,如果教师积极主动地多元探究小学语文作业,学生就会爱上语文作业,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小学)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趣”中求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因此,我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导游激趣。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当学生学完这些课文后,我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我爱当小导游”。我先让学生自由挑选最感兴趣的一个景点在家里介绍给爸妈听,再在小组内交流、评议,然后每组推荐一个参加班级评选“最佳小导游”。尤其当参赛选手戴上“导游证”( 学生自制),一手拿着话筒,一手举着小红旗的时候,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景点来。最后,师生评选出一个“最佳小导游”,还颁发了证书。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2)故事激趣。我在教学《小珊迪》时模仿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故事导入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学生尚未进入学习状态,我学着王老师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而屡屡受拒的真实故事来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学生兴趣盎然,踊跃猜想,此时,我并不急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小珊迪》一文的兴趣,并引导其从文中寻求正确的答案。最终,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品质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课尾,我叫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妈听,让爸妈也来猜猜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屡屡受拒的原因,再在课外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三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加以背诵,选择其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写一段完整的话。
(3)标点激趣。有一次,在一节语文课的上课铃响起来时,班上一个调皮的女生故意不让同桌进去,还朝着他做了鬼脸,令他哭笑不得。我一见此状,二话不说,随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你 不 让 我 让”这几个字。紧接着,我叫全体学生齐读这些字,然后请学生不改变顺序,只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想想有哪些改法?将改写后的句子及相应的意思写下来。没过几分钟,学生就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你不让,我让。”(你不让,我就让。)有的说:“你不让?我让!”(是你不让吗?我让。)有的说:“你不让!我让?”(你都不让,我怎能让?)有的说:“你不让我?让!”(你让不让我,快让。)最后,我让学生连起来读这些句子并体会其中含义,发现刚才不让同桌进去的调皮女生的脸已经变得红彤彤的,还时不时羞愧地低下了头。此时,真是无言胜有声啊!于是,我在课尾给学生留了作业,请学生在课外自由搜集一两道“巧加标点”的趣味题来做一做。学生乐此不疲。
二、设计自主性作业——“异”中求知
新课标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班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智力水平、学习习惯是不同的,其学习能力当然是有差异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的作业要体现层次性、自主性。
(1)弹性作业。针对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一些弹性作业(作业的难度存在着一定的梯度)让具有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比如,我教学《鲸》一课后设计的弹性作业有:①说说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内容?②概括鲸的特点;③领悟《鲸》的说明方法;④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演说词。随后,我激励学生:“谁写得最好,我就把谁的演说词推荐给海洋馆,说不定工作人员在某一天就采用你的演说词来介绍鲸呦!”这样的弹性作业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自选作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的作业,进而保质保量地去完成。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后,我设计了供学生选择的自主作业:①喜欢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②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查阅德国的风情民俗;③喜欢绘画的同学,画出德国人家阳台上的鲜花绽放图;④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欣赏或学唱《五月的鲜花》《栀子花开》等歌曲;⑤喜欢诗歌的同学,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赞美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⑥喜欢生活的同学,可以去自己的平常生活中寻找,然后写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现了学生多姿多彩的作业天地,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3)自设作业。“自设作业” 的要求就是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我第一次看到学生的“自设作业”,着实令我欣喜万分。有“开心一刻”的,也有“烦恼一回”的;有“学生知道”的,也有“老师待考”的;有“书法天地”的,也有“作家舞台”的;有“我的小秘密”的,也有“我的知心话”的……面对眼前的作业,我像对待艺术品那样尽情地评价着,把点点滴滴尽收眼底。后来,我还更惊喜地发现:当学生发到批改好的作业本时,他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就塞进课桌或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细细地品味着被我批改的一字一句。看到他们成功的那一刻,我别提有多开心了。
三、设计多维性作业——“比”中求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据此,我强调语文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仅要发展语言,更要着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维的练习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如在教《桥》一课的课尾,我启发学生尝试给课文变换课题,竟然得到了这么多的题目:①关注时间:拟为《难忘的一天》《特殊的一天》;②关注地点:拟为《村庄上》《小桥边》;③关注人物:拟为《老汉》《父与子》《一个老共产党员》;④关注事件:拟为《救村民》《除险情》;⑤关注中心:拟为《舍己救人》《不徇私情》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四、设计辩论性作业——“辩”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提高探究性资源的设计,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让学生说说“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第一、二小组为正方——科技发展利大,第三、四小组为反方——科技发展弊大,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双方各选一位准备总结语。课上,正、反方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个个唇枪舌剑,表现非凡,博得了老师和学生的阵阵掌声。最后,我请正、反方各派一个代表总结,更是把辩论赛推到了新的高潮。请欣赏双方最后的总结语:
正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华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圆的?是科技;便捷的通讯是怎么来的?是科技;身患重病的人为什么能恢复健康,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是科技。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不利的,那么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为什么都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事业?科技的发展当然也难免有负面影响,但本来这些影响是很小的,是人类将负面影响故意放大,有些人甚至一味地把责任指向“科技”,那是多么可笑啊!各位对方辩友,难道你们认为科技发展不是当今社会所必需、人类所必需的吗?
反方:随着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可是在科技满足了人们欲望的同时,经常是促进了一面又抑制了另一面。科技就好像是一把双刃刀,一方面让人们摆脱了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痛苦。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抬头看看天,古诗《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灰蒙蒙的天空,有时也许还能闻到臭臭的味道,怎能不令我们担心呢?
通过这场辩论赛,学生懂得了:“我们今后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事物或问题,任何片面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五、设计生活化作业——“用”中求知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正如列宁所说:“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内,而与蓬勃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信赖的。”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语文作业去引领学生关注、体验、热爱生活。
(1)关注课文中心。有学者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学生学了《钓鱼的启示》一文后,体会到了“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确,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请学生回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有,请写下来。学生深有感触。
(2)关注时令节日。我把作业设计与关注时令节日、传统习俗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比如利用“三·八”节,让学生为妈妈庆祝节日,或发一条短信,或捶一次背,或做一餐饭,或给妈妈一个惊喜……又如我在“儿童节”前夕给家长布置一篇作文——《宝贝,我最想对你说》。这样的作业,渐渐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搭建了他们心灵沟通的平台,使全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3)关注时文信息。为减轻学生课业的枯燥、乏味,我鼓励学生多多关注时文信息,像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新闻联播等,让他们从乏味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多多关注国家、社会、时代。
如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或书报等知道了中国北京在2008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中国奥运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又如,上海在2010年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我班的一些学生还亲自参观了世博园,令他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又像前一阶段,日本发生了地震、海啸,甚至发生了核泄漏现象。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时却又多了一份感恩和环保。
总之,如果教师积极主动地多元探究小学语文作业,学生就会爱上语文作业,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