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导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中等职业学校在践行就业导向的过程中存在认识和实施的误区,这些误区对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有必要深思这些误区,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生;全面发展;思考
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和必要的政策抉择。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加上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存在“文凭导向”、“升学导向”、“学科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及中职生对“就业导向”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许多误区,对中职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就业导向”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在就业导向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出现了盲目追逐“热门”专业的误区:各种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明确提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甚至有的学校明确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口号。但是,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缺乏调研,普遍存在“跟风”现象,造成“热门专业过热,地方特色罕见”的局面。一些学校在专业建设上不切实际地扩张,盲目地增设“热门”专业,其实很多专业唱的是有名无实的“空城计”。同样,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在专业选择上,也会走入这样的误区:看哪个专业热门就拼命追逐。事实上,“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就业前景。由于学校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往往使得“热门”专业扩招,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困难。更重要的是,“热门”专业并不一定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教育,根本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误区二:片面强调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通用(一般)职业能力、特定(专门)职业能力和拓展(发展)职业能力三个层面。不能将职业教育视为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层面的职业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然而“就业导向”容易使中等职业学校片面理解职业能力:注重特定的职业能力而忽略中职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把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由于片面强调就业能力,部分中职学校专门针对某一具体岗位能力对中职学生提出要求,许多中职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完全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强调培养中职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竞争和合作技能以及应聘工作时所需要的求职技能等,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仅限于某狭窄的领域,从而使得中职学生适应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变化以及工作岗位更动和职业变换的需要,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较弱,缺乏后劲。
误区三:片面追求就业率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首先要赋予教育对象谋生的手段;其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使人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就业导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为中职生拓宽就业渠道,并以此作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措施。但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走入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误区:把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目标,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把学生推到某一个就业岗位就算大功告成,甚至出现虚报就业率的现象。就业有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稳定就业和不稳定就业,真实就业和虚假就业之别,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当前就业,更应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业率只能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固然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但不是核心目标,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作为教育,其崇高理想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要求的尽可能完善的人。
对策和建议
树立终身学习的职教观社会经济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职业对人和人对职业的期望和要求在变化。因此,职业教育不可能是终结性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生都要认识到某个职业不会是永远伴随终身的职业,要有变换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观。研究证实,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驱动下,个人职业方向的确定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绝不是一朝一夕,经过学校学习后马上就能确定下来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职学生就业前的教育,应尽可能为中职生提供宽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供中职生去“探索”。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越多、越宽泛,所具备的能力越多,毕业生将来在职业生活中就越灵活、越有适应性。
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职业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在专业建设上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改革目标,就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突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得优势、快速发展,必须注重打造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这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合理安排师资、加强软硬件条件的建设,而不能盲目追逐热门、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专业教师的培养、实验设备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课程开发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中职教育十分贴近人才市场,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一所职业学校设置某个新专业应该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发展目标,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通过探索知识技术发展规律,了解今后几年的人才需求走势,预先设置新专业,培训新的技术人才。科学地设置专业,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是职业学校必须慎重解决的重大问题。办学者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既包括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专业教学经验,也包括师资水平、硬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对某类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及生源分布和学生就业情况等。
做好职业指导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才能和志趣获得充分的多方面的发展;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充分发展。同时,按照人职匹配理论的观点: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低。因此,中职生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前和入校后,要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在报读中职学校时,通过学校或其他机构进行职业素质测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入校后,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各方面的职业准备工作。由于中职学生还处于生理、心理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抓好中职生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在中职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当贯穿职业指导,使中职生从学校到参加工作有一个很自然的过渡。中职生需要接受职业指导,通过科学有效地运用心理测量手段,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身条件有客观的了解和估价,并获得切合社会需求又符合本人实际、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建议。
就业导向是针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出现偏差而提出政策导向,通过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来缓解就业压力。所谓“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紧紧瞄准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岗位所需人才能力的变化,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教育为主要形式,邀请企业参与办学,共同设置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等,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不能简单地用眼前的就业率作为导向,而应包括就业率、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雇主心目中的服务声誉、就业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创业能力等指标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生要努力克服在“就业导向”上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努力让中职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玫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抉择[J].职教论坛,2004,(5).
[2]凌云等.职业教育“五业观”[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
[4]肖化移,胡小桃.个人就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作为[J].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5]严建红.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胡惠伟(1974—),男,湖南新邵人,硕士,湖南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生;全面发展;思考
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和必要的政策抉择。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加上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存在“文凭导向”、“升学导向”、“学科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及中职生对“就业导向”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许多误区,对中职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就业导向”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在就业导向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出现了盲目追逐“热门”专业的误区:各种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明确提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甚至有的学校明确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口号。但是,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缺乏调研,普遍存在“跟风”现象,造成“热门专业过热,地方特色罕见”的局面。一些学校在专业建设上不切实际地扩张,盲目地增设“热门”专业,其实很多专业唱的是有名无实的“空城计”。同样,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在专业选择上,也会走入这样的误区:看哪个专业热门就拼命追逐。事实上,“热门”专业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就业前景。由于学校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往往使得“热门”专业扩招,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困难。更重要的是,“热门”专业并不一定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教育,根本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误区二:片面强调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通用(一般)职业能力、特定(专门)职业能力和拓展(发展)职业能力三个层面。不能将职业教育视为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层面的职业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然而“就业导向”容易使中等职业学校片面理解职业能力:注重特定的职业能力而忽略中职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把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由于片面强调就业能力,部分中职学校专门针对某一具体岗位能力对中职学生提出要求,许多中职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完全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强调培养中职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竞争和合作技能以及应聘工作时所需要的求职技能等,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仅限于某狭窄的领域,从而使得中职学生适应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变化以及工作岗位更动和职业变换的需要,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较弱,缺乏后劲。
误区三:片面追求就业率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首先要赋予教育对象谋生的手段;其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使人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就业导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为中职生拓宽就业渠道,并以此作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措施。但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走入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误区:把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目标,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把学生推到某一个就业岗位就算大功告成,甚至出现虚报就业率的现象。就业有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稳定就业和不稳定就业,真实就业和虚假就业之别,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当前就业,更应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业率只能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固然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但不是核心目标,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作为教育,其崇高理想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要求的尽可能完善的人。
对策和建议
树立终身学习的职教观社会经济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职业对人和人对职业的期望和要求在变化。因此,职业教育不可能是终结性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生都要认识到某个职业不会是永远伴随终身的职业,要有变换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观。研究证实,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驱动下,个人职业方向的确定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绝不是一朝一夕,经过学校学习后马上就能确定下来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职学生就业前的教育,应尽可能为中职生提供宽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供中职生去“探索”。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越多、越宽泛,所具备的能力越多,毕业生将来在职业生活中就越灵活、越有适应性。
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职业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在专业建设上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改革目标,就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突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得优势、快速发展,必须注重打造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这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合理安排师资、加强软硬件条件的建设,而不能盲目追逐热门、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专业教师的培养、实验设备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课程开发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中职教育十分贴近人才市场,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一所职业学校设置某个新专业应该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发展目标,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通过探索知识技术发展规律,了解今后几年的人才需求走势,预先设置新专业,培训新的技术人才。科学地设置专业,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是职业学校必须慎重解决的重大问题。办学者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既包括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专业教学经验,也包括师资水平、硬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对某类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及生源分布和学生就业情况等。
做好职业指导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才能和志趣获得充分的多方面的发展;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充分发展。同时,按照人职匹配理论的观点: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低。因此,中职生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前和入校后,要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在报读中职学校时,通过学校或其他机构进行职业素质测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入校后,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各方面的职业准备工作。由于中职学生还处于生理、心理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抓好中职生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在中职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当贯穿职业指导,使中职生从学校到参加工作有一个很自然的过渡。中职生需要接受职业指导,通过科学有效地运用心理测量手段,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身条件有客观的了解和估价,并获得切合社会需求又符合本人实际、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建议。
就业导向是针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出现偏差而提出政策导向,通过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来缓解就业压力。所谓“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紧紧瞄准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岗位所需人才能力的变化,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教育为主要形式,邀请企业参与办学,共同设置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等,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不能简单地用眼前的就业率作为导向,而应包括就业率、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雇主心目中的服务声誉、就业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创业能力等指标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生要努力克服在“就业导向”上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努力让中职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玫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抉择[J].职教论坛,2004,(5).
[2]凌云等.职业教育“五业观”[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
[4]肖化移,胡小桃.个人就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作为[J].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5]严建红.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胡惠伟(1974—),男,湖南新邵人,硕士,湖南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